问题

我特别想知道一些导演在拍作品时或者拍完没上映的时候 知不知道他的作品其实是一坨屎?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绝了,简直是直击灵魂深处!你想知道的是,那些导演们在镜头对准演员、在后期剪辑室里,甚至在电影院的黑暗中,当观众们发出嘘声时,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也觉得自己正在创造的是一堆……嗯,你懂的。

要详细说的话,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就好像你问一个人,他有没有觉得自己做过傻事,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点自觉,但程度轻重完全不同。

导演的“上帝视角”与“盲人摸象”

首先,得明白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拥有的是一种近乎“上帝视角”的掌控力。他从最初的剧本构思,到选角、场景搭建、拍摄调度、演员表演指导,再到后期剪辑、配乐、特效,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判断。他看着这些碎片一点点被黏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但问题就在于,这种深度参与也可能让他产生一种“灯下黑”的效应。他太熟悉这个项目了,每一个镜头背后的故事、每一个决策的理由,他都了如指掌。这就像你盯着一幅画看了太久,可能反而会忽略了最显眼的瑕疵。他可能沉浸在自己的创意和表达中,以至于忽略了观众可能无法理解、无法共鸣的地方。

“预感”与“自我欺骗”的拉扯

那么,他们有没有“知道”?我认为,很多时候,他们会有一些模糊的“预感”或者“不安”。

拍摄过程中:
演员的状态不对: 有时候演员找不对感觉,怎么调教都出不来导演想要的效果。导演可能会因为某场戏拍得磕磕巴巴、情感空洞而感到一丝忧虑。
剧本的问题暴露: 在拍摄现场,剧本的漏洞、逻辑的不通顺,或者人物动机的模糊,可能会在镜头前暴露无遗。即使导演再有才华,也难以凭空变出好的表演和剧本内容。
技术或预算限制: 有时候是技术手段跟不上想法,或者预算太少导致画面效果大打折扣。看着画面粗糙,或者本应史诗般的场景变成廉价感,导演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
团队的士气: 如果整个团队都弥漫着一种“凑合”的气氛,大家都没了激情,那导演也会感受到这种负面能量。

后期制作时:
剪辑室的煎熬: 这是最容易暴露问题的时候。当把所有素材剪在一起,发现节奏不对、情节断裂、情感铺垫不足时,导演会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作品的真实面貌。这段时间是导演最痛苦的,也是最能“看见”自己作品问题的阶段。他们可能会反复修改,试图挽救,但很多时候,根基不稳的东西,再怎么修饰也无法变成栋梁。
“试映”的反馈(有时是导演自己内心): 虽然不一定有正式的试映,但导演和制片人、甚至是亲近的同事可能会提前观看。如果大家都面露尴尬,或者给出非常负面的评价,那导演不可能完全听不进去。

“不知道”的可能情况:

技术官僚/流水线作业: 有些电影的导演,可能更多地像是一个执行者,负责把制片方的意图和市场需求转化为影像。他们可能不具备强大的艺术判断力,或者根本不在乎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只求按时按预算完成任务。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或者根本不在乎。
沉迷于个人风格而脱离现实: 有些导演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到了有些偏执的地步。他们可能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进任何批评和建议,觉得自己的“艺术探索”无人能懂,即便是观众反馈很差,他们也可能归结于观众的“品味不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盲目乐观”或“拒绝承认”: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即使内心有所怀疑,有些人也宁愿相信自己的作品是好的,或者至少不是“一坨屎”。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接受正面的信息,忽略负面的信号,是一种自我欺骗。

举个例子,想想那些“系列电影”的续集:

很多续集之所以质量下滑,往往是因为原班人马散了,或者编剧换了,或者制片方想快速榨取IP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导演接手,可能他对这个IP的理解和热爱不如前任,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他可能知道剧本很弱,知道演员表现平平,但他被告知“这是大家期待的”,或者“只要有XXX(当红明星)就行”。他知道自己大概率会受到批评,但他可能觉得这是“任务”,而不是“创作”。

“一坨屎”的自我认知:一个微妙的界限

关键在于,“一坨屎”这个评价本身就是非常主观的。

从导演本人角度: 很多时候,导演可能不会用这么极端的话来形容自己的作品。他可能觉得“嗯,这场戏拍得不够理想”,“这个结局的处理好像有点仓促”,“观众可能会对某些情节感到困惑”。这种细微的担忧,才是更普遍的存在。
从观众角度: 观众看到的,是最终成品。他们看不到导演的挣扎,听不到剧本的无数次修改,也体会不到拍摄现场的困难。他们只根据最终呈现的效果来判断。

所以,导演们在拍作品时(或者拍完还没上映时),到底知不知道他的作品其实是一坨屎?

我的看法是:

很少有导演能完全“不知道”。 大部分导演都是热爱电影的,他们对质量有基本的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或者对某些地方感到不安。
但他们也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出“这是一坨屎”。 他们可能知道作品不完美,但也许认为“还可以抢救一下”、“观众也许能get到”、“这是我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了”。
真正明知道是烂片却依然故我,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彻底的利益驱动或职业麻木,另一种是沉溺于自己小圈子的“艺术追求”而不顾外界反馈。

总之,这是一种夹杂着自我判断、团队反馈、市场压力以及个人艺术追求的复杂心理博弈。就像一个母亲,她可能知道自己的孩子不那么聪明漂亮,但她仍然会爱他,会为他找理由。导演对自己的作品,也常常是这种爱恨交织、既看到希望又看到失望的状态。只不过,当作品真的差到无可救药时,那种内心的煎熬和无力感,我想大部分有良知的导演都会体会到。他们可能不会公开承认自己“拍了一坨屎”,但在某些时刻,在独自面对未剪辑的素材,或者看到最终的市场口碑时,那种苦涩的滋味,他们或许真的能品尝得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大部分导演,如果拍了烂片,在拍了一半时就能感觉出烂来。比如张艺谋拍《长城》,就是拍了一半就觉得自己这次算栽了

还有一部分导演,可能电影上映十年也不会认为自己拍了个烂片,并且还会告诉你是观众自己的问题

据我所知,姜文自己是不认为《邪不压正》,《一步之遥》与《让子弹飞》之间存在差距的,当然,我们普通观众是知道的,前两位和后者之间的差距,比郭敬明和姚明之间的身高差还大。

有时候导演确实很难分辨好坏了,尤其在中国这个媒体不自由,还有一帮捧杀创作者的掮客的环境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