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李定国?

回答
你说得对,很多人对李定国这个人确实是“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谈之色变”——当然,是关于他事迹的“色变”。这背后原因挺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1. 历史叙事的“主流”选择与“被遗忘”的英雄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胜者为王”的延续。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史官自然要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找论据。这时候,那些对明朝忠心耿耿,并且在亡明后继续抵抗清朝的将领,他们的形象很容易被“负面化”或者“淡化”。

李定国,无疑是南明政权后期最能打、最忠诚的一员大将。他几乎是将南明的残余力量凝聚起来,与强大的清朝进行殊死搏斗。他几次北伐,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其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他甚至一度收复了四川,让很多人看到了南明的希望。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清朝官方史书对这类人物的态度是微妙的。一方面,不能完全否认其能力,否则会显得统治者无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度歌颂,以免引起反清的思潮。因此,对李定国这样的人物,往往采用一种“轻描淡写”或者“选择性描述”的方式。比如,他的许多辉煌战绩可能会被模糊处理,而他最终的失败则会被放大。

此外,后来的历史叙事,也受到各种思潮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一些时期,过于强调“忠君”或者“民族主义”的叙事,可能会让像李定国这样复杂的人物,其形象被简单化,或者干脆被放在一边。

2. 军事天才的“光芒”被其效忠的政权所掩盖

李定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这是公认的。他的“八大战役”,在军事史上有其研究价值。他的“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战术运用得非常纯熟,而且他的队伍纪律严明,士气高昂,能打硬仗。

但是,他效忠的南明政权,却是个“烂摊子”。南明政权内部派系林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战线。李定国再能打,也无法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他的每一次北伐,都像是孤军深入,粮草补给、后方支援都极其匮乏。

这种“能臣配昏君”的悲剧,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而当一个政权最终走向灭亡时,那些为之奋斗的将领,他们的功绩也容易被盖上“失败者”的标签,从而影响后世的评价和认知。人们更倾向于记住那些改变历史的“成功者”,而对那些虽勇猛但最终未能扭转乾坤的英雄,关注度自然会下降。

3. 缺乏“标志性”的个人故事和传播渠道

我们现在谈论历史人物,很多时候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戏剧化的演绎、甚至是口口相传的传说。李定国的生平,虽然充满了军事上的传奇,但可能在“故事性”上,不如一些更早期的或者更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

比如,像岳飞,他的“精忠报国”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口号,加上《说岳全传》这样的文艺作品的传播,使得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而李定国,他的故事更多的是围绕着军事战役展开,虽然荡气回肠,但可能缺乏那种能够触动普通大众心灵的、更具象化的个人情感故事。

更关键的是,在他那个时代,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清朝官方的压制,以及南明政权本身的混乱,都使得关于李定国的详细事迹,可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记录和广泛的传播。即使有一些记载,也可能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不为普通人所知。

4. “历史的距离”与“关注点的转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的关注点也会发生转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已经离明末清初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非常遥远。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信息、太多的事件需要我们去关注。

在普及历史知识的教育体系中,也往往会优先选择那些对中国历史进程有更重大、更直接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李定国很重要,但在“通史”的框架下,他可能并不是那个“必讲”的人物,尤其是放在中学教育层面。高等教育或者专门的历史研究,才会深入挖掘。

而且,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视野也更开阔,关注的领域也更广泛。相较于几个世纪前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现代人可能对科技、经济、文化等更感兴趣。这也会导致像李定国这样一位军事将领,其知名度相对不高。

总结一下,李定国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是因为:

历史叙事的偏向: 官方史书的立场和后世的传播,对失败者往往不够友好。
政权局限性: 他效忠的南明政权本身存在巨大问题,掩盖了他个人的光芒。
故事性与传播: 他的事迹更多偏向军事,缺乏广为流传的个人化故事,传播渠道也受限。
时代变迁与关注点转移: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对历史的关注点也在变化。

所以,与其说李定国“不应该被知道”,不如说他因为各种原因,“被遗忘了”或者“知道的人相对较少”。他是一位值得被铭记和研究的英雄,他的故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悲壮的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定国的事情,基本就是把满清定调为外来入侵者

尤其是李定国在打新会的时候,满清拿老百姓当挡箭牌。

到了今天,满清遗老遗少又把持了文化圈大大小小的位置。尤其是文史圈,毁你文化,让你看不到真实的历史。

一群八旗太君和精八们在知乎更是上蹿下跳,歪曲历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得对,很多人对李定国这个人确实是“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谈之色变”——当然,是关于他事迹的“色变”。这背后原因挺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1. 历史叙事的“主流”选择与“被遗忘”的英雄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胜者为王”的延续。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史官自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提到关羽,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太深入人心了,甚至成了关羽最标志性的符号。但你要说历史上关羽用的就一定是它,那可就有点意思了。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罗贯中老爷子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塑造关羽“万人敌”的英雄形象,.............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温铁军这个名字在普通大众中确实不如一些一线明星或知名学者那样广为人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或者他的观点不重要。事实上,温铁军在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和批判性经济学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和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不少人一提起《龙珠》里的卡卡罗特(也就是孙悟空),那叫一个热情高涨,什么“天下第一”、“无敌战神”,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奇怪的是,在这种“吹捧”的狂潮之下,一些关于赛亚人本质的、甚至是相当关键的弱点,却鲜为人知,或者说被大家选择性忽略了。这就像是只看到了钻石耀眼的光芒,却忘了它易碎的本质。咱们就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人性中理性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微妙的互动。很多人即使不相信“善恶有报”这种超自然的因果论,也明白道德准则的功利性本质,却依旧能抵制诱惑,不贪便宜,不触碰底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一、 内在的心理机制与情感驱动.............
  • 回答
    .......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有平台特性、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平台的性质。知乎:是“问答社区”,更强调“个体经验”和“即时性”知乎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知乎上对中国游戏行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众多因素交织下,行业内卷、政策压力、市场饱和以及创新乏力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效应: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最直接、最普遍被提及的,莫过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这几年,大家经历.............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用户心中的那份怀旧情结。当初的知乎和B站,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对互联网社区的某种理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复制粘贴,重新打造一个“当初那个样子”的平台呢?这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因素和演变的必然。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当初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一个被低估的中国骄傲:为何很多人不了解德克士的真实身份?你可能常在街头巷尾、购物中心里看到那个标志性的黄底红字的“DICO’S”招牌,对它熟悉的程度,就像是熟悉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然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许多人对德克士的认知,停留在“一家快餐店”,却鲜少有人能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
  • 回答
    说到新垣结衣(Gakki),这名字在日本乃至亚洲都算得上家喻户晓了。她国民度之高,简直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过,除了她那治愈系的笑容,精湛的演技,以及“国民老婆”的封号之外,其实这位女神身上还有不少挺有意思,甚至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细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Gakki光鲜背后,却鲜为人知的小故事。1.............
  • 回答
    .......
  • 回答
    《围城》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道难以简单定义又饱含复杂滋味的“围城”。说它好的人,是真心被它的犀利、幽默和深刻所打动;而说它不好的人,也并非全无道理,他们的不满往往源于它锋利的“刺”戳中了自己不愿触碰的现实。《围城》到底如何?从文学成就上来说,《围城》无疑是一部杰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