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35会是最后一批俄国对华军售吗?之后还会不会有大型技术装备出口?

回答
关于苏35是否会是俄罗斯对华军售的最后一批大型技术装备,以及未来俄罗斯是否还会向中国出口类似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多方利益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技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 苏35:承载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苏35战斗机是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中国自身航空工业力量尚未完全成熟、希望快速提升空战能力的情况下,引进苏35这样的先进三代半战斗机,无疑为中国空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它在性能上,尤其是在机动性、航程和部分航电系统方面,相较于当时中国自主研发的四代机歼10B/C等,仍有其独到之处。

然而,苏35的引进并非一帆风顺,其背后也折射出中俄两国在军事技术合作上的复杂心态:

中国方面的考量: 对中国而言,引进苏35是出于实战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同时,中国也希望通过引进苏35,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俄罗斯第四代(俄罗斯标准)战斗机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为自主研发积累经验。然而,中国也清楚,俄罗斯在核心技术上的保留程度很高,不可能将最尖端的技术毫无保留地输出。随着中国国产歼10、歼16、歼20等型号的陆续成熟,以及在发动机、雷达、航空电子设备等方面的进步,对俄制先进战机的依赖程度自然会下降。
俄罗斯方面的考量: 对俄罗斯而言,对华军售是其重要的外汇来源和维持其军工体系运转的关键。向中国出口苏35,可以缓解俄国内部军费压力,并为苏霍伊设计局和相关生产线提供订单。然而,俄罗斯也深知,一旦将最先进的技术输出给中国,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军事优势。毕竟,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一旦中国掌握了俄罗斯最先进的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甚至超越,那么俄罗斯在军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不复存在。因此,俄罗斯在对华出口技术装备时,往往会采取“有所保留”的策略,将其最新、最尖端的装备,尤其是涉及核心技术和战略优势的武器系统,视为战略性资产,慎重对待出口问题。

二、 为何苏35可能成为一个“转折点”?

苏35贸易的特殊性,以及未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前景的复杂性,使得许多分析认为苏35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军事工业的崛起: 如前所述,中国自主国防工业的飞速发展是最大的变数。从战斗机到舰艇,从导弹到航空发动机,中国在多个关键军事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特别是像歼20这样的第五代战斗机,以及国产WS系列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不断成熟,意味着中国在高端装备领域已经具备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甚至超越的潜力。当中国能够自主生产并装备比苏35更先进、技术更尖端的武器时,自然会减少对俄罗斯装备的需求。
2. 技术“不外传”的“潜规则”: 国际军售,尤其是大国之间,往往遵循着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即核心、尖端技术往往不对外出口。俄罗斯对中国出口苏35,很可能是在其内部测试型号或略有技术“阉割”的版本。即使中国购买了苏35,也很难完全掌握其所有核心技术,特别是涉及发动机的先进制造工艺、雷达系统的具体算法、以及航空电子系统的源代码等。俄罗斯在这方面的顾虑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希望中国通过购买设备来“倒逼”其技术升级,最终形成与其直接竞争的力量。
3.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 尽管中俄两国在战略上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但两国之间的关系并非铁板一块,彼此的战略利益也并非完全一致。在某些领域,中国的发展壮大也被视为对俄罗斯战略利益的潜在挑战。因此,俄罗斯在向中国出口先进武器时,会考虑到这种长远的战略影响。它可能不希望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能够完全压制俄罗斯自身军事优势的装备,从而影响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4. 市场竞争的现实: 俄罗斯的军工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中中国自主生产的军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如果俄罗斯将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中国,无异于培养了一个强大的竞争者,这对于俄罗斯未来的军火出口业务是不利的。

三、 未来是否还会大型技术装备出口?

基于上述分析,未来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大型技术装备”的可能性,确实相比过去可能会显著降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未来的可能性:

非核心、非尖端但有实用价值的装备: 俄罗斯仍有可能向中国出口一些其不认为会严重损害自身战略优势,但在实用性上对中国仍有一定吸引力的装备。例如,一些特定的陆军装备(如坦克改进型、自行火炮)、海军的某些平台(如常规潜艇或护卫舰的某些子系统)、或者特种用途的飞行器。这些装备的出口,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国在某些细分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俄罗斯军工带来收益。
合作研发与技术转让的模式变化: 传统的“买成品”模式可能会逐渐被更有侧重的“合作研发”或“部分技术转让”所取代。例如,如果中国在某个技术领域确实存在短板,而俄罗斯恰好拥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两国可能会在特定项目上进行有限度的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俄罗斯对技术保密和战略平衡的严格考量。
俄制先进发动机的潜在供应: 航空发动机长期以来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如果俄罗斯在推力更大的新型发动机(如PD14、PD35等)上取得突破,并且认为其核心技术在短期内难以被中国完全复制,那么在特定条件下,仍然存在向中国供应发动机的可能。但这种供应很可能附带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保障协议。
俄罗斯自身战略调整的影响: 如果俄罗斯在经济上或战略上陷入更困难的境地,为了维持其军工体系运转,不排除其会更积极地寻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外部市场,即使这意味着要分享一部分技术。然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国内的战略判断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中国自主能力的持续提升: 最终决定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走向的,是中国自身的进步。当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先进电子系统等各个方面都能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并且性能比俄罗斯的同类产品更优时,对俄罗斯大型技术装备的需求自然会消失殆尽。届时,中俄两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关系,可能更多地转向信息交流、联合演习等合作层面,而非大规模的装备买卖。

总结来说:

苏35的交付,很可能标志着俄罗斯对华大型技术装备出口时代的一个高潮,而并非一个结束。未来的出口将变得更加谨慎和有选择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国防工业的崛起,以及俄罗斯自身对于技术优势和战略平衡的考虑。俄罗斯不太可能再向中国出口其“最顶尖”、“最核心”的技术装备,而是可能集中在一些非战略性、或者具有一定利润空间、但不会严重威胁自身地位的领域。

未来的中俄军事合作,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进步,以及俄罗斯在经济和战略上的选择。中国已经展现出强大且快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任何外部技术援助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是否还需要俄罗斯的大型技术装备,或许更多地取决于中国自身的需求和战略规划,而俄罗斯能否继续作为中国高端军事装备的主要供应商,则是一个更加不确定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珠海航展镇楼


还是有的。有一点写在前面

我们在很多领域的尖端技术是的的确确超过毛熊的,但是武器装备是需要量的。量是需要产能去堆的。很直观的对比,我们的军舰在下饺子,我们的歼15都不够装备(四个巴掌数的过来还摔了两架)。

所以接触到的以偏概全的报道是不少的,毕竟好话大家都喜欢听。

随着以后兔子战略重心的变化,我们是缺很多东西的。比如从乌克兰引进的欧洲野牛。




我大概说几个。

1,直升机,尤其是运输直升机。我们的发动机技术还是不够,高海拔地区的运输直升机捉襟见肘,重型运输直升机也不够,这一点汶川地震时已有体现

2,潜艇(一个巴掌拍不响),五大流氓中,我们的潜艇技术是末尾,这里面受限条件很多。近年来我们一直大力自主发展潜艇,但是差距还是很大。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不怕军黑最怕军吹,认清自己很重要。不过潜艇技术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造舰能力损失大半,一方面我们自主发展是主要路线一方面俄罗斯老的我们不要新的他没有。这个属于一个巴掌拍不响的

3,防空反导系统,s300,s400等。这个一方面有我们换代过渡的作用,一方面也是充实战力。沿海地区的防空主力是啥大家都懂,这玩意儿我想是未来的重头戏

4,军用大型运输机,预警机,加油机(可能)。我们国土面积大,未来可能还要考虑到打湾湾的投送能力,这个坑太大填起来也累,我们虽然有了运20,但是一方面受限于发动机(目前还是俄制发动机未来换装ws20),产能跟不上,买是最简单粗暴的填坑方法,预警机也一样,需要平台。

暂时就想到这些


8.28补充

1,军售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钱。其他还有技术的交流,人员的交流,提升两军互信等等,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只要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没受到内外部影响,各种途径的武器装备交流就会持续下去

2,我们现在说造军舰是下饺子,但是现在是非战争情况下,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战争情况下的补充能力,可以看下美军二战时候造航母的能力,我们现在比较的都是纸面上的数据,战时能力我们还落后一大截

第二点,补充第一点,山姆大叔有纵深,东西都靠海,周围无威胁。我们不一样,我们东南靠海,四面受敌。所以战时尤其海军军舰补充很麻烦。

评论里有人说山姆的战时补充能力不能和二战同日而语了,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没有理解我的意思,目前我们的战略思想还是近海防御,也就是说大概率而言,打是在我们家门口打,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战时补充能力,重点是影响到我们。

所以,我们需要比现在更多的军事装备。要远高于够用这个标准。所以回到问题,我们可能还需要买买买


8月31看了评论中张兄的观点补充

不直接回复评论而在此说,是考虑到张兄有其说对的部分,但是这是部分细节问题,并不影响我此回答的主要思想。

现回复如下

有些东西是明面上的,苏联解体以后俄的确失去了很多尤其是军工制造基地。这也是我们现在和乌克兰不断有交流的原因不可否认。但是我觉得现在大家在国内媒体宣传报道下都过于认为兔子很强毛子弱。我用了过于这个词,第一我不否认现在兔子上升势头猛毛子在走下坡路。但是我依旧觉得太过于自信了。第一毛子拥有大量验证技术,这是隐形财产,就像山姆x系列验证机存下来的大量技术,隐形资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长时间的时间积累,这一点,我们是欠缺的。我们当前还是主要解决能用.够用以及将来要用的问题。我们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是符合当下背景的。

毛子的问题在于没钱,有钱照样能东山再起。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俄军的报道都是负面居多,实际上俄只是缺少一个“show me the money”的代码。

兔子有点钱了但是技术囤积总是缺了点的。所以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正因为兔子都是小规模军购学技术查漏补缺,毛子缺钱需要的是兔子大量购买,兔子又不肯花这么多钱,所以一定程度阻碍了军购。如果这个僵局被打破,中俄军购远不止现在这个局面。

可能共同研发也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解决途径


9.5继续更新

看到评论里有了不和谐的声音。

1。有人质疑我文末关于j20和f22比较的观点,提出了是由于美原地踏步让我们追上了。现在很多仁兄还是喜欢纸面上的加加减减啊,武器装备研制一代,装备一代,设计一代。每代都是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我们现在是处于装备一代的前期,而美至少已经完成了装备。这领先的时间,美是坐着看戏等我们追上?我们现在缩小了代差(这点和美军比还要存疑),但是毫不客气的讲我们还至少落后半代(特指时间)。

2。前文说了,苏联解体后的确俄失去了很多军工基地,比如乌克兰独立拥有安225,比如航母全部出自乌克兰黑海造船厂。但是但是但是!制造潜艇,北德文斯克,海军部,索尔莫沃阿穆尔几个造船厂都被吃了吗?关于潜艇,五大流氓兔子最弱的观点不变,但是我也说了潜艇这个中俄一个巴掌拍不响,前面说潜艇的时候,提到了受限条件很多没有细讲。大概讲一个是壳体,有人说我泱泱大国壳体都搞不好吗?对的,十年前我们圆珠笔头都造不出。壳体的结构(单双),壳体的制造工艺,壳体的材料。常规潜艇技术相对简单,差距自然不会那么明早,核动力,我们的反应堆回路噪音,巨浪2在五大流氓中都是排在后面的。所以某些评论压根没仔细看我的想法。那就再清楚点打一遍。

五大流氓兔子最弱

兔子和毛子潜艇技术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们给的我们不要我们要的他们不给

潜艇技术苏联解体以后不是被乌克兰吃了,军舰技术也不是给乌克兰吃了,主要是航母是乌克兰造的所以给了大家一个乌克兰承包了海军制造的错觉,苏联最核心的海军部以及波罗的海造船厂还是俄罗斯的

有人一直跟我叨叨俄海军辣鸡,我并不否认,

我想说的是,海面上的舰艇我们已经摆脱了还要向苏联和俄罗斯引进两代四大金刚的局面

但是水下技术我们很需要,只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仅此而已。


扯呼扯呼,发现越扯越跑题

改天继续扯扯,把这篇扯淡的回答拉拉长。


补充一句

我们落后的不是技术,我们落后的时间

起步晚了,拼了老命追别人也需要时间

我不是说追上俄罗斯,我说的是追上美国

经常看到某些军吹比较j20和f22说什么航电领先什么领先。兄弟,别人都飞了多少年了,我们才有多少装备部队?

就像刘老将军,倾尽一生去搞航母,最终也没撑到我们航母下水的那一年。现在我们技术有了,但是时间却没有等刘老将军。同样,战争也不会等我们,可能我们就差了那三五年就能搞出下一代的装备,但是,战争不会等我们。

user avatar

当然不会,至少米-17多半是还会继续买的。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太便宜太好用了。

然后防空导弹什么的,也还是有可能继续买的。毛子在防空导弹方面还是有些功夫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35是否会是俄罗斯对华军售的最后一批大型技术装备,以及未来俄罗斯是否还会向中国出口类似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多方利益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技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苏35:承载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苏35战斗机是中国空.............
  • 回答
    购买苏35对于中国航空国防工业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场多层面的、深刻的变革催化剂,它绝非简单地“增加一种先进战机”,而是触及了技术引进、产业升级、战术革新乃至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空洞的“进步”“提升”等表述,深入到具体细节。一、 技术引进与“逆向仿制”的边界模糊:首先.............
  • 回答
    想象一下,在浩瀚的蓝天上,一场超乎寻常的空战正在悄然上演。一方是来自俄罗斯空军的精锐苏35S“侧卫E”,另一方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明日之星歼20“黑鹰”。这两款代表着各自国家最高航空技术水平的第四代半和第五代战斗机,一旦狭路相逢,那绝不是简单的空中缠斗,而是一场融合了技术、战术、以及驾驶员意志的.............
  • 回答
    苏35和F22都是各自国家最先进的第四代(或称4.5代)战斗机,它们在可视距作战能力上都有着非常强大的表现,但由于设计理念和侧重点的不同,它们在具体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要详细比较它们的可视距作战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1. 气动性能与机动性 苏35: 苏35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矢量.............
  • 回答
    关于苏35战斗机的发动机是否可能被“焊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并尽量深入地探讨一下其中的技术细节和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焊死”这个词在军事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不是指真的用焊枪把发动机和机体焊在一起,那样做显然是不现实且毫无意义的。在军事技术讨论中,“焊死”更倾向于表达一种.............
  • 回答
    引进苏35是否会沉重打击军迷(非军迷)对中国军事航空科技的信心?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了许多层面,不能一概而论。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军迷和非军迷的区别看待方式首先要区分“军迷”和“非军迷”。 军迷:这部分人群通常对军事装备、技术发展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专业知识.............
  • 回答
    苏35S,俄罗斯空天军的空中骄傲,这款“侧卫”家族的最新成员,可不是随便就能用“先进”二字概括的。它身上集结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数十年积累与创新,是一架集高性能、多用途、强大火力于一身的第四代半(有时也被称为4++代)战斗机。要评价苏35S,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看:1. 空动性能:灵活的舞者,无与伦比的.............
  • 回答
    传言风起:苏35引进与歼11D命运,国产航母实力遭质疑?近日,坊间流传着一则颇具爆炸性的消息:中国空军可能即将引进俄罗斯苏35战斗机,并且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是对国产歼11D型号的一次“替代”,甚至有人借此引发了对中国自主研发实力的质疑。这种说法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声称击落俄罗斯苏35战斗机并造成其重大损失的说法,这在俄乌冲突中属于一个备受关注但同时需要审慎分析的信息。这类信息通常伴随着双方的宣传战,因此需要结合不同来源的报道以及一些军事常识来理解。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乌克兰方面是如何提出这一说法的。乌克兰国防部或者其高级官员(例如空军司令部)通常.............
  • 回答
    要说清楚俄罗斯为何同时装备苏30和苏35这两种四代半战机,得从头说起,它们俩的关系可不一般,更像是一脉相承的兄弟,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演进路径。首先,咱们得明白,俄罗斯空天军的装备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苏联解体那会儿,家底儿那是相当殷实,但国家也跟着一起“散架”了。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新项目要么停.............
  • 回答
    这几款战机虽然都源自苏27的优秀设计,但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和衍生,已经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要区分它们,可以从外观、雷达、航电系统、武器配置以及最直观的性能指标来入手。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和“各自特点”讲明白。咱们先从“老大哥”苏27说起,它是整个家族的鼻祖,就像一个家族的大.............
  • 回答
    苏27,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极其杰出的设计,足以被誉为“优秀的平台”。这种优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最初问世时的性能参数上,更在于它那惊人的生命力——能够被中俄两国持续地现代化改造,催生出像苏35、歼16这样性能更加强悍的第四代战斗机(俄制标准)甚至准四代半战斗机。那么,苏27最初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关于俄媒声称俄军已接收100架苏35战斗机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和评价。首先,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类消息通常来自俄罗斯国防部、军工企业(如苏霍伊公司)的官方声明,或是俄罗斯主流军事媒体的报道。对于俄方公布的数字,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一方面,这可能是其国防工业成就和军事实力的一种展示,.............
  • 回答
    TG从苏27到苏35的技术跨越:米格29引进的得失之辩TG在航空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其空军现代化进程,常常以引进俄系战机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苏27系列战机,特别是苏35的出现,无疑是TG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审视TG未能完全“吃透”苏27(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确实是很多人在关注的。歼20已经进入量产阶段,而且性能我们大家都清楚,那为啥还要从俄罗斯引进苏35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里面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引进苏35并不是为了替代歼20,而是服务于我们空军转型和体系化建设的特定需求。 就像我们国家发展经.............
  • 回答
    关于我国从俄罗斯购入的苏35战机发动机被“焊死”的说法,这件事在军事爱好者和一些分析人士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 这种消息往往出现在非官方渠道,比如军事论坛、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或者是一些倾向于特定观点的媒体报道。在信息.............
  • 回答
    关于中国空军引进苏35战机的原因,即便我们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并生产像歼20这样的先进五代机,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多方面复杂的战略考量、技术需求以及现实的权衡。这就像一个技术实力顶尖的国家,也可能依然会从别国进口某些精密设备或技术,原因同样是多维度的。首先,我们要理解歼20.............
  • 回答
    关于中国军迷普遍认为俄罗斯武器电子设备落后,特别是苏35与歼10的比较,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观察和信息传播形成的共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发展、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中国军迷群体的特点来分析。历史的沉淀与对技术代差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俄在军事技术发展路径上的差.............
  • 回答
    苏炳添和博尔特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他们各自的巅峰时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多个维度上都有体现。要详细讲述这个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绝对速度的巅峰差距: 博尔特(Usain Bolt): 被誉为“闪电”,是短跑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100米和200米的个人最好成绩(PB)分别.............
  • 回答
    关于苏炳添剃光头发能否跑得更快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探讨,但要说能“快多少”,这可就没个准数了。毕竟,作为一位顶级运动员,苏炳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精益求精,一点点零头的提升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首先,咱们得从物理层面掰扯掰扯。大家可能听过一些关于“空气动力学”的说法,意思是头发会产生空气阻力,剃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