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能力制造J20为什么还要引进苏35?

回答
关于中国空军引进苏35战机的原因,即便我们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并生产像歼20这样的先进五代机,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多方面复杂的战略考量、技术需求以及现实的权衡。这就像一个技术实力顶尖的国家,也可能依然会从别国进口某些精密设备或技术,原因同样是多维度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歼20和苏35虽然都是先进战斗机,但它们在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上存在差异。

歼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五代机,其核心优势在于其隐身性能、超视距作战能力以及先进的航电系统和传感器融合技术。 歼20代表了中国空军迈向未来空战的主力方向,是提升整体作战体系的关键。它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未来战场对高隐身性、强态势感知能力的需求,以及与无人机、预警机等体系化作战的集成能力。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突破性的成就,标志着中国空军具备了与世界一流空军抗衡的核心装备。

而苏35,作为俄罗斯极其成熟的第四代(俄方标准)或4++代(西方标准)战斗机,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卓越的机动性、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以及相对可靠且经过实战检验的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 苏35装备了俄制AL41F1S发动机,具备出色的推重比和矢量推力技术,这赋予了它在近距离格斗中无与伦比的机动优势。此外,苏35的R77、R27等空对空导弹性能优异,并且能够挂载多种对地攻击武器,其任务灵活性很高。

那么,在拥有歼20的背景下,为何中国还会选择引进苏35呢?这背后有几层深意:

1. 技术互补与体系化作战需求:

弥补性能短板或实现性能补充: 尽管歼20是五代机,但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近距离格斗的极致机动性,苏35的表现依然是顶尖的。在现代空战中,虽然超视距作战是主流,但近距离缠斗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引进苏35,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歼20在近距离格斗的潜在短板,或者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作战风格选项。
构建多层次空军力量: 任何一支强大的空军都不是依靠单一型号的飞机来支撑的。通常会有一个由先进的五代机(如歼20)作为“矛头”,搭载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武器,负责穿透敌方防空体系;同时搭配四代半或性能优异的四代机(如苏35、歼16等)作为“盾牌”或“辅助者”,负责执行火力支援、制空作战、电子战等多种任务。苏35的引进,可以与歼20、歼16等形成高低搭配、优势互补的空中作战体系。例如,在执行某些区域制空任务时,苏35可以利用其出色的机动性和火力,为歼20提供侧翼掩护或区域封锁。
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在区域冲突中,可能需要出动大量的战机执行复杂的空战任务。苏35凭借其成熟的生产线和相对更快的交付速度(相比于从零开始大规模量产新型五代机),能够快速增加空军的整体出动架次和兵力规模,为歼20的体系作战提供更多的支援力量。

2. 时间窗口与快速部署需求:

填补性能代差的过渡期: 尽管中国在航空技术上进步神速,但从一种技术体系完全过渡到另一种(例如从第四代到第五代)需要一个过程。在歼20尚未大规模列装、形成绝对数量优势之前,引进性能优异的苏35,可以有效填补中国空军在高端制空能力上的空白,快速提升应对潜在威胁的能力。这是一种“捷径”,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一支高性能的空中力量。
应对紧迫的战略需求: 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某些地区可能存在特定的空中力量对比挑战。在某些特定时期,引进已经成熟的苏35比等待歼20的产能完全释放来得更快、更直接。这有助于迅速平衡某些区域的空中力量格局,为战略部署争取时间。

3. 技术交流与学习机会:

“师夷长技以制夷”: 即便中国有能力制造歼20,但引进他国先进装备,往往是近距离观摩、学习和借鉴其设计理念、制造工艺、航电集成、动力系统等方面的优秀之处的绝佳机会。苏35作为一款历经现代化改造、性能优异的战斗机,其成熟的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三维液压操纵系统、先进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等,都可能成为中国航空工业进一步学习和吸收的对象。通过引进和实际使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反哺自身技术的迭代升级。
验证自主技术: 中国的研发部门也可以通过对比苏35的实际性能,来检验和验证自主研发的歼20、歼16等型号的技术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

4. 成本与效率考量:

生产成本与风险: 尽管中国拥有强大的航空制造能力,但研发和生产一款全新的五代机,其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并且伴随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在殲20的设计定型和量产爬坡过程中,引入苏35这种已经成熟且性能优越的机型,可以分散一部分研发和生产的压力,并且相对而言可能在单位成本上更为经济(取决于具体的引进协议)。
维护与后勤保障: 引入一款成熟的外国机型,虽然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维护和后勤保障体系,但相对于从零开始研发和生产一款全新、且技术极其复杂的五代机,这种“引进+本土化生产+维护”的模式,在某些阶段可能更有效率。特别是苏35其技术成熟度高,相对更容易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维护。

5. 战略伙伴关系与外交考量:

巩固战略伙伴关系: 购买先进的军事装备,本身就是国家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一种体现。中国和俄罗斯在许多国际事务中拥有共同的立场和利益,通过引进苏35,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方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关系,这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满足多边合作需求: 在一些需要多国参与的演习或联合行动中,拥有一款与俄罗斯空军“搭档”良好的机型,可以在技术协同和指挥通信方面更加便利。

总结来说,中国引进苏35并非仅仅因为技术上的“不如人意”,而是出于一种更为宏观和务实的战略选择。 它是在“有没有”之外,更考虑“为何要”、“何时要”、“如何用”的综合性决策。中国空军希望构建的是一支体系化、多层次、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中力量。歼20是这支力量的核心和未来,而苏35则作为一种高效、成熟的补充,能够在特定时期和特定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机会。

这种做法,就好比一个顶尖的汽车制造商,虽然有能力设计和制造最先进的超级跑车,但可能依然会购买一些特殊的工程设备或高性能传感器,用于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或提升车辆性能的某些细分领域。这是一种策略上的选择,而非能力上的局限。苏35的引进,是中国空军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一种审慎而有效的战术部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买35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在于斗争压力。4V的毒派越发离心,唯护国家统一的压力巨大。加上近年来MD等西方国家对咱们的挑衅越来越频繁,没有强大的武力如何保护好改革的成果。如果保护好国家领土主权的安全。

但是新一代的武器结构复杂,生产周期漫长。远水不能解近渴。所以适当的购买国外成熟成品有助于缓解我们的斗争压力。

除主要原因以外,次要原因则较多了。

比如换装压力

中国有很大一段时间的武备更新几近停滞。所以在新世纪以后的的装备更新压力很大。但是武器生产是需要时间的。新装备虽然不断进入PLAAF,但是生产速度有限,远远跟不上装备老化的压力。所以适当买一批他国的新装备可以缓解换装的压力。

给毛熊输血

毛熊的经济当年的面非常不好,又常年面对制裁。国内的困难很多,但在国际斗争当中又不能让他过快的倒下。适当购买一点毛熊的产品和石油能够缓解毛熊的困难。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了解一下毛熊国装备发展水平等。但都不是什么重要原因,所以不再单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空军引进苏35战机的原因,即便我们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并生产像歼20这样的先进五代机,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多方面复杂的战略考量、技术需求以及现实的权衡。这就像一个技术实力顶尖的国家,也可能依然会从别国进口某些精密设备或技术,原因同样是多维度的。首先,我们要理解歼20.............
  • 回答
    《小猪佩奇》的魅力,看似简单,实则背后是精妙的工艺与成熟的体系支撑。它并非“简单画几只小猪就能做出来”的动画,其制作难度,特别是要达到《小猪佩奇》那种 수준 (水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核心制作难度解析:1. 极简风格下的高完成度: 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
  • 回答
    印度能否赶上中国的制造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印度和中国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制造业巨头地位:历史与现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凭借其庞大的人力资源、积极的.............
  • 回答
    中国之所以实行户口制度,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都相当复杂。要理解它,就得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户口制度的诞生:国家发展的早期考量1. 计划经济的基石: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需要高效地组织人力资源、分配物资,以支持工业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户口制度首先是为了精确掌握人口数量、分布和流动,这对于计划经济.............
  • 回答
    浩瀚的宇宙中,漂浮的国际空间站(ISS)一直是我们对太空生活最直观的想象。许多人对它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关于“人造重力”的疑问。那么,在太空中,一个旋转的大型空间站真的能制造出我们熟悉的“重力”吗?现行的国际空间站又是否有采用这种方法呢?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人造重力”的原理。简单来说,它依赖的是一种.............
  • 回答
    如果超威半导体(AMD)和英特尔(Intel)在中国市场真的联手抬高中央处理器(CPU)价格,而中国又暂时无法自主生产同等性能的CPU,那么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可能会触及经济、科技、社会乃至国家战略的各个角落。首先,从消费者层面来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成本的上升。无论是组装电脑的普通用户,还是需.............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再看看现在。航母制造能力这块,要说中国跟那时候的美日比,这事儿可复杂着呢,不是一句“比不上”就能说清楚的。二战时期美日海军的航母制造能力:一个时代的巅峰与辉煌首先,得明白二战那会儿,航母制造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个工业革命成果喷涌而出,金属加工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国家战略以及市场的复杂性。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丰田考斯特”这类车型在中国政府机关中的定位和需求。考斯特以其什么闻名? 可靠性与稳定性: 这是政府用车最看重的素质。意味着车辆需要能够在各种环.............
  • 回答
    C919下线:中国大飞机梦想照进现实,敲开世界顶级俱乐部的门 C919的首飞成功,乃至其最终的批量生产,并非仅仅是一架飞机的横空出世。它背后所蕴含的,是中国航空工业数十载的厚积薄发,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坚定投入,更是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自主化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很多人说,C919的生产,意味着中国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近期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这份关于严格注射剂审评审批的重磅文件,特别是其中“口服剂能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注射制剂上市”这一条规定,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政策核心与初衷:一把双刃剑这份文件的出台,核心是为了规范和提升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并引导药品研发方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 回答
    中国能否制造出追赶上“旅行者1号”的深空探测器?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国家在航天科技上的雄心和能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领域,从火箭推力到探测器设计,再到导航和能源,以及背后的持续投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旅行者1号”的速度是何其惊人。它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速度,并.............
  • 回答
    中国在航母用特种钢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方面,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已经能够自主制造出满足航母舰体建造需求的特种钢材。这背后是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积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明白航母用特种钢到底“特”在哪里。普通钢铁虽然也能做船体,但航母这种巨型海上平台,对材料的要求那是相当苛刻的,.............
  • 回答
    谈到中国目前的工业水平能否制造出和原厂一模一样的劳力士手表,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零件组装,更是一整套极为精密的制造体系和深厚的工艺积累。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飞速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从基础工业到高端制造,很多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航空航天、高.............
  • 回答
    东风21D:为何被冠以“航母杀手”之名?美军能否造出同类武器?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一枚名为东风21D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的名字被广泛提及,并且常常伴随着“航母杀手”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称号。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所具备的、理论上能够对海上庞然大物——航空母舰——构成致命威胁的能力。那.............
  • 回答
    使“中国制造”达到“德国制造”的水平,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中国在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和持续的努力。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关乎整个国家制造业生态的重塑。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从产品层面: 1. 质量是生命线,追求极致的品质与可靠性: 严苛的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
  • 回答
    夜色如墨,吞噬了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一种挥之不去的金属焦灼味。在这里,在新中国曾经的乡镇,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用他们仅存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片破碎的大地上,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路。武器,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也是他们对抗未知威胁的屏障。这些武器,不可能像战前那样精密度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要回答中国现代电影制造水平能不能造出《蜘蛛侠》那样的电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蜘蛛侠》这电影,它牛在哪儿?《蜘蛛侠》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这么受欢迎,靠的不光是“上天入地”的动作场面,它更是一种技术、叙事和市场运作的综合体。1. 技术硬实力: CGI特效是灵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全球制造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也绝对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要论“谁更胜一筹”,就得把很多维度都摊开来看看,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先聊聊“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提到德国制造,脑子里跳出来的词儿大概是: 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这是德国工业的灵魂。从设计、选材、生产到品控,每一个环节都.............
  • 回答
    中国院士制度在纠错方面,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制度性的进步,也面临着一些固有的挑战,其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我们先从正面说起。中国院士制度的纠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同行评议”这个核心原则之上的。理论上,院士的评选和晋升都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这意味着那.............
  • 回答
    机械电子工程:驱动2025中国制造提质增效的“最强外援”2025,一个承载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宏大愿景的年份。当“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号角吹响,我们不禁要问:机械电子工程,这个看似“硬核”的学科,究竟能为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贡献怎样实质性的力量?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作用将是深远的、多层次的,它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