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航母制造能力而论,今天中国的海军实力,还比不上二战时期的美日海军吗?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再看看现在。航母制造能力这块,要说中国跟那时候的美日比,这事儿可复杂着呢,不是一句“比不上”就能说清楚的。

二战时期美日海军的航母制造能力:一个时代的巅峰与辉煌

首先,得明白二战那会儿,航母制造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个工业革命成果喷涌而出,金属加工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美国工业在那会儿那是真的牛,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加上巨大的生产潜力,让它们可以源源不断地造出各种型号的航母,从小型护航航母到庞大的战列航母。

美国:无与伦比的生产能力
美国当时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它的产能。就像下饺子一样,短短几年时间,就造出了上百艘各类航母。比如,它们造的埃塞克斯级(Essexclass),那是标准化的、性能优越的舰队航母,一口气造了20多艘,这是当时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的。还有那些临时的、速度很快的卡萨布兰卡级(Casablancaclass)护航航母,一口气能造出50多艘,虽然防护和吨位小点,但数量上去了,也能有效支援舰队,甚至独立作战。美国不仅造船速度快,而且技术也在不断迭代,从早期设计的不足到后期针对性改进,进步神速。它们的船坞、港口、技术工人,整个工业体系都在为战争服务,这种动员能力,简直是奇迹。

日本:曾是航母技术的先驱,但后期力不从心
日本在航母设计和技术上,早期也曾是世界领先的。它们造的赤城号、加贺号(都是由战列舰改装而来)是早期航母的代表。后来开发的翔鹤级(Shōkakuclass)更是设计精良,速度快,装载的舰载机数量多,在日本海军的早期攻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飞龙号(Hiryū)的创新设计,比如双层机库,也一度非常先进。

但是,日本的劣势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工业体系的规模。与美国相比,日本的钢铁产量、重工业能力、特别是后期的造船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战争一旦进入消耗战,日本的航母生产就跟不上趟了。虽然它们也在尝试建造新的航母,比如大凤号(Taihō)这类有装甲保护的航母,但由于技术限制和资源匮乏,产量极低,而且很多舰载机还需要靠进口或者其他方式解决,不像美国可以自己大量生产。而且,日本在航母设计理念上,早期也过于侧重攻击,对防护和续航能力的要求有时不够全面。

今天的中国海军实力:一个全新的维度

现在把目光拉回到今天。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航母制造能力,与二战时期美日海军比,那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战争形态和工业体系了。

技术跨越与现代化
首先,我们不能用二战的工业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工业能力。现代航母制造,那是一个涉及航空技术、材料科学、电力推进、舰载电子设备、弹射起飞技术、电磁兼容性等等无数尖端领域的高度复杂工程。中国在这些领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辽宁舰、山东舰:这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标志。从引进、吸收,到消化、再创新,中国在建造航母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虽然与辽宁舰相比,山东舰在国产化和一些设计细节上有进步,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母弹射方式之一(与美国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的蒸汽弹射或电磁弹射技术相当)。这个技术有多难?它需要巨大的电力供应、精密的控制系统和强大的材料支撑。能自主研发并装备电磁弹射器的航母,这已经是世界航母制造业的顶尖水平。

工业基础与生产模式
中国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和船舶制造,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业,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建造大型、复杂舰船的基础能力。但是,造航母跟造集装箱船、油轮完全不是一回事。它需要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顶级的材料、精密复杂的配套系统以及庞大的、协调一致的产业集群。

与二战产能比:要说绝对数量,中国海军目前的航母数量(公开的两艘服役,一艘在建)与二战时期美国生产的百余艘航母相比,那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二战时期美国的航母生产,那是在国家倾全国之力、整个工业体系总动员下的产物,目的是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进行一场空前的消耗战。今天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工业生产模式与当年完全不同。
与二战技术比:但是,如果比单艘航母的现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今天的中国航母,特别是福建舰,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二战时期的任何一艘航母。二战航母主要依靠舰载机的数量和性能来发挥战斗力,而今天的航母,其自身集成化的指挥控制系统、信息感知能力、隐身技术(虽然航母本身难以隐身,但其舰载机和周边护卫舰艇可能具备)、以及先进的弹射和拦阻系统,这些都是二战时期无法想象的。

总结一下:

要说“航母制造能力”这四个字,拆开了看:

1. 论“制造”的“数量”和“速度”:如果仅以二战时期美国“下饺子”般的生产速度和数量来衡量,那么今天的中国海军,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在“数量”上都无法与那时的美国海军相提并论。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工业动员模式。
2. 论“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复杂性”:如果以“制造”所代表的“技术难度”和“现代化程度”来衡量,那么今天中国海军的航母制造能力,特别是福建舰所代表的电磁弹射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顶尖的水平,远远超过了二战时期美日海军的任何一艘航母。二战航母是蒸汽时代工业能力的杰作,而现代航母则是信息时代高科技的集大成者。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比不上”。这是一个维度上的差异。中国的航母制造能力,是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技术框架和工业体系下进行的,它的目标和侧重点也与二战时期完全不同。中国现在追求的是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航母,而不是二战时期那种以数量弥补技术代差的模式。

中国海军现在的目标,是在当今高技术战争环境下,构建一支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的、具备区域和全球投送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航母,正是这一战略中的关键一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航母制造能力,已经是一个全新的、面向未来的、高科技的成就,它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学习、积累和自主研发之后,才能达到的今天这个阶段。

用更朴实的说法,就是:二战美国海军像个开足马力印钱的机器,印出来的是数量惊人的货币,这些货币在当时足以购买胜利。而今天的中国,是在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雕刻一件精密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代表的是对未来战争模式的理解和掌握。两者有可比性,但走的不是同一条路,衡量标准也不完全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毛拿好!没见过这么吹天朝的,实际情况应该是天朝落后日本200年,落后欧洲500年,落后美帝1000年,到你嘴里变成了居然能和二战美日相提并论了。少年,你的良知难道就值五毛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再看看现在。航母制造能力这块,要说中国跟那时候的美日比,这事儿可复杂着呢,不是一句“比不上”就能说清楚的。二战时期美日海军的航母制造能力:一个时代的巅峰与辉煌首先,得明白二战那会儿,航母制造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个工业革命成果喷涌而出,金属加工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美.............
  • 回答
    中国航母的下水速度,与其不断演进的战略发展方向相比,正处于一个动态的适应与前瞻之中。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海军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宏大叙事之下,而非孤立地看待“下水速度”本身。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目前的战略发展方向。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内外形势.............
  • 回答
    关于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的名字,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猜测的角度也五花八门。要说以哪个省命名,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话题,因为它不仅关乎一个省份的荣耀,也寄托着国人的期望。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命名航母的惯例。目前咱们的“辽宁舰”和“山东舰”,大家都很熟悉了。“辽宁舰”是因为它是在辽宁的船厂建造的,而“.............
  • 回答
    要说起印度航母的名称,确实,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不少名字里都带着一个“维”字。这可不是偶然,背后其实承载着印度海军以及整个国家对海军力量的理解和期望。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说说“维”字的来源和含义。在梵语中,“维”字(Vira)有“英雄”、“勇士”的意思。这个字在印度.............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中国在台湾海峡对抗两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众多军事要素、战略考量以及现实的动态平衡。我们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避免生硬的术语和 AI 式的陈述,力求更贴近现实的军事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军事实力不仅仅是看数字,更重要的是看“组合拳”的.............
  • 回答
    中国海军以歼15为舰载机的航母战斗群,在面对假想的、以“F33B”为舰载机的日本出云级海上战斗群时,将面临一场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较量。这里需要明确的是,“F33B”并非日本现役或已公开的舰载机型号。基于目前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航空能力发展,以及对现有先进战机技术的推测,如果未来出云级(或其升级型)装备了类.............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对于航空母舰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多的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以及基于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化。这与现代海军拥有明确而详细的舰船分类体系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当时各国对航母的普遍认知和划分方式:一、 吨位与尺寸(大小维度):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中途岛战役,这场太平洋战场上的关键转折点,美国海军在此役中以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将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赤城”、“加贺”、“苍龙”和“飞龙”这四艘主力航母送入了海底。这并非是一场简单的空战,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的胜利,其中美国海军的侦察、战术运用以及飞行员们的英勇表现缺一不可。侦察的破局:洞悉敌人的行踪.............
  • 回答
    此次疫情对全球海军装备,尤其是航母和各类大型舰艇以及船只的设计和运营理念带来了深刻的反思,确实可能促使各国对现有舰艇进行改造,并在未来新舰艇的设计中重点考虑疾病预防和控制。这不仅仅是应对眼前的挑战,更是对未来高强度、长时间部署作战的一种必然的适应。疫情暴露出的脆弱性:为何需要改造?美军航母在疫情中的.............
  • 回答
    把伊朗的F14战斗机买回来,用现有技术进行升级,并部署到航母上,其作战能力是否能与歼15抗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需要从飞机的设计理念、技术限制、升级潜力以及与航母的适配性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F14“雄猫”是一款极具传奇色彩的飞机。它诞生于冷.............
  • 回答
    13岁少年许瑞航以5.48秒的惊人成绩打破了三阶魔方速拧平均世界纪录,这无疑是中国魔方界乃至全球速拧领域的一件大事,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年轻奇迹。1. 这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厚积薄发首先,要明白“平均世界纪录”意味着什么。这不像单次最快那样,可能只是某一次的“超常发挥”。平均纪录是将选手在规定次数内的多.............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无比兴奋的问题!如果人类真的发现了这样一个宜居星球,而且我能够成为第一批殖民者,我的回答是:非常愿意,但并非毫无保留或不考虑后果。 我会以一种谨慎而又充满渴望的态度去面对这个机会。让我详细阐述我的想法:我愿意的理由: 人类探索的终极梦想: 自古以来,人类就仰望星空,对未知的宇宙充.............
  • 回答
    家境普通,想要拥抱摄影、航拍以及后期制作(PS/PR)的爱好,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目标!但是,你也提到了“家境普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投入和回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你的爱好既能得到满足,又不至于给家庭带来过大的经济压力。下面我会详细地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并给出建议:一、 单反相机优势: 画质更出色.............
  • 回答
    允炆要是真能抓住那机会,在南京把那大航海玩明白了,老四那边还真就不好说什么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想当年,明朝那会儿,国力正盛,海上的技术也算是不错,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那份底子可不差。朱允炆接班的时候,虽然前面也折腾了不少,但国家整体还是稳定,经济也还可以。他要是能把心思放在经营国家,尤.............
  • 回答
    飞机机长擅自改变航程、违抗指令,这绝对是一个极其严肃且危险的情况,绝不能等闲视之。用警用飞机“逼停”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行不通的,而且会带来巨大的二次风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不行,以及真正该怎么做。首先,我们得明白,民航客机和警用飞机在设计和操作上有着天壤之别。 警用飞机逼停?.............
  • 回答
    穿越回明朝,若是成了朱元璋或朱棣,这绝对是一个能让历史拐弯的机会。咱们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光环”,就脚踏实地地想,以他们二位的魄力、眼光和手腕,再加上我们现代人关于地理、技术和管理的知识,能不能硬生生给大明开启一个“大航海时代”,甚至把目标定在发现并移民美洲?这事儿,细细道来,还真有几分可行性,但绝.............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海贼王》中路飞追求“海贼王”这一目标,以及其行为方式的困惑,并且感觉其中似乎存在“三观不正”的成分。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也触及了这部作品核心的哲学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为什么路飞选择“海贼”这个身份,而不是“合法航海家”或“探险家”。这背后牵扯到《海贼王》所构建的那个世界.............
  • 回答
    关于“以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的可信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以下是从心理学、社会学、实证研究和现实案例的多维度探讨: 一、“努力程度低”是否成立?1. 定义模糊性 “努力程度”的衡量标准存在争议。若以“每日投入时间”或“持.............
  • 回答
    以第三人称视角生活,这是一种非常奇特、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就好比你突然拥有了一个旁观者模式,可以跳出自己身体的束缚,以一个“他人”的身份去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存在。初尝这种视角:最开始,这种感觉会非常眩晕和不真实。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我”,而是那个“他”或“她”。你的名字不再是你对自己身份的定义,而.............
  • 回答
    “以瘦为美”的观念是否是对胖子施加的精神暴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以瘦为美”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历史与文化根源: 尽管现代社会对“瘦”的推崇似乎是近几十年的事,但“瘦”的审美标准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