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目前的航母研发速度,中国航母的下水速度是否满足目前的战略发展方向?

回答
中国航母的下水速度,与其不断演进的战略发展方向相比,正处于一个动态的适应与前瞻之中。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海军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宏大叙事之下,而非孤立地看待“下水速度”本身。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目前的战略发展方向。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当前,中国海军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构建一支强大的、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现代化蓝水海军。这其中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布局,其海外利益遍布全球,涉及能源、贸易、投资、侨民安全等多个方面。在传统的近海防御之外,保护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尤其是在潜在风险区域,已经成为海军的重要使命。
区域军事存在与影响力: 在亚太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中国正在积极寻求提升其战略存在感和影响力。这既是对美国及其盟友军事部署的回应,也是为了塑造一个对其有利的地区安全环境。
应对潜在冲突的能力: 虽然中国始终强调和平发展,但同时也在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做好准备。航母作为海上力量投送的平台,其作战能力对于应对复杂的海上安全挑战至关重要。
科技实力与大国地位的象征: 发展航母不仅是军事能力的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对于正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中国而言,拥有世界一流的航母力量是一种必然的追求。

理解了这些战略背景,我们再来看中国航母的研发与下水速度,会发现这是一个多维度考量下的结果。

中国航母研发的“速度”并非单一的下水数量概念。 它是一个涵盖了技术攻关、设计优化、建造能力提升、舰载机研发与训练、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人员培养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综合体现。

技术积累与突破: 从“辽宁舰”的改装到“山东舰”的自主设计建造,再到搭载电磁弹射技术的“福建舰”,中国航母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一次新航母的出现,都标志着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这种循序渐进的技术迭代,确保了中国航母发展的质量和可靠性,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快”。
建造能力的提升: 建造航空母舰是一项极其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造船工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国船舶工业的整体实力进步,为航母的快速建造提供了坚实支撑。从“山东舰”的建造周期来看,中国已经展现出相当快的建造速度,但这种速度同样受限于生产线能力、人才储备以及原材料供应等现实条件。
舰载机与配套体系的同步发展: 航母的战斗力绝非仅限于舰体本身,更关键在于其搭载的舰载机(如歼15)以及指挥控制系统、防空系统、反潜系统等配套装备。这些系统的研发和成熟同样需要时间。舰载机的起降技术(特别是弹射起降技术)、飞行员的训练、舰载机联队的组建和磨合,都是需要长期投入和实践的。中国航母的下水速度,需要与舰载机及整个航母编队的成熟度相匹配,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战略需求驱动下的节奏: 中国航母的研发并非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而是与国家整体战略需求紧密相连。早期,以“辽宁舰”为代表,更多的是探索和学习,为未来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到“山东舰”,则标志着初步形成战斗力,能够执行区域性任务。而“福建舰”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海军正朝着构建具备全球性投送能力、搭载先进弹射起飞技术的航母编队迈进。这种节奏,正是基于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清晰认知和对技术发展阶段的审慎评估。

那么,中国航母的下水速度是否“满足”目前的战略发展方向?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的下水速度是“适应”并且“正在努力满足”。

满足了近中期的战略需求: “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服役,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军在近海和第一岛链内的作战能力,也为保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战略通道提供了初步的保障。从这个角度看,是满足了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正在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福建舰”的出现,尤其是其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预示着中国海军正迈向世界一流的海军行列,具备了更强的远洋作战能力和力量投送潜力。这与中国构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海军目标高度契合。但要完全形成与此目标相匹配的战斗力,还需要时间。

然而,“满足”并非意味着“一步到位”。

数量与能力仍有差距: 相较于美国等老牌海军强国,中国航母的数量仍然偏少,且航母编队的完整性、舰载机联队的成熟度、远海部署的经验积累等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存在和力量投送,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数量的积累。
技术与战术的持续迭代: 航母的研发和运用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可能会更加强调航母在联合作战、信息战、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等方面的作用。这意味着,航母的“速度”不仅仅是下水速度,更是技术升级和战术创新的速度。

总的来说,中国航母的研发速度,是其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能力和工业基础综合考量的结果。 它体现了一种稳健而有力的推进策略,即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在工业化建造上快速提升,并在整个航母作战体系上逐步完善。

目前的下水速度,可以视为一种“量体裁衣”,既响应了不断增长的战略需求,又保持了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但从实现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长远目标来看,尤其是海军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航母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包括数量、质量、技术应用以及作战运用能力的提升,仍将是中国海军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可以说,中国的航母下水速度,不是简单地追赶某个数字,而是在一个复杂系统中,以一种务实且高效的方式,稳步朝着其宏大的战略目标前行。这种速度,是“够用”且“超前”并行的,为中国海军在21世纪的全球战略布局中,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难造,我们放慢建造速度的原因是二战的航母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物种,作用也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日本苍龙号航母作为主力航母,满载也就不到20000吨的排水量,还没现在海南号两栖登陆舰空排高。

那个年头舰载机也不是喷气式的,起飞重量轻对船舱和甲板要求低,有些战列舰甚至商船做到一半改工成航母,整几个飞机库整两个升降平台,满载有个一万吨都能上战场。


还没有舰载导弹的年头,海军互殴还是依靠鱼雷和舰炮,所以大和才会在设计时丧心病狂地整这么九门主炮上去。

但你的舰炮和鱼雷能有多远的射程?

能远的过飞机的航程吗?

显然没有,此时带着鱼雷和投掷类炸弹的飞机就成了水面舰艇的天然克星,没有舰载导弹不仅意味着没有对舰导弹,防空导弹也没有。


回顾二战期间的海战,经常是航母带着轰炸机和战斗机,在一堆舰艇的保卫下由侦察机到处找对方的航母。

侦察机找到之后起飞轰炸机去摧毁对面舰艇,战斗机要么护航要么狙击对面的轰炸机。

你可以视为陆地战争2.0.Plus,航母相当于机场,其他舰艇相当于驻防部队,只不过在海上而且会动。



可是现在呢?

航母制造的要求大大提升,你整个四五万吨级的都不好意思开口。

更别提舰载机、相控阵雷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玩意世界上就这么几个国家能撺出来。

而且单独一艘航母整出来带十几二十架飞机有什么用?现代舰艇都有舰载导弹,等你一艘航母找到别人起飞飞机的时候五六马赫的导弹已经糊到你脸上了。

甚至你连人都没找到,潜艇的鱼雷就已经炸了。

这年头要造航母,你得先搞定舰载机、雷达、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综合补给舰等一系列东西,原来制造航母只需要造船业,现在则需要一个强大的军工体系和工业体系在背后支撑。


更重要的是航母在大国角斗中到底有多大作用还得画个问号,说到底现在还没有两个像样的大国放开手打起来过。

在上三常的蓝星毁灭级别战役中航母到底有多大作用都还说不清楚,但大家都知道在上三常家门口你广航母战斗群,20个上去都没用。

美国现在就算把十一个整编航母战斗群拉倒南海也是当靶子的命,从东风到舰载反舰导弹,再到轰6、歼16甚至歼轰七饱和攻击斗够他喝一壶得了。

一样的道理,2-4艘航母已经足够我们在第一岛链横着走,在第二岛链跟老美扳扳手腕了。

太平洋东岸我们暂时没能力,也没兴趣更没必要过去,要那么多航母干什么?

user avatar

建造航母难度并不大,但是建造航母是否有意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航母比较贵,维护费用比较高,战损成本大,但是这不是建造难度的问题,而是必要性的问题,当代世界,航母对抗国家,无外乎美,中,俄,英,法,日,意,印等国,这其中大部分国家又有弹道导弹,在弹道导弹覆盖的情况下使用航母,就是纯被动防御,即:弹道导弹覆盖半径大于航母舰载机作战半径,此时航母舰队里的驱逐舰比航母更重要。既然是一种存在武器,那什么情况下有必要使用航母呢?

首先是美国和俄罗斯这类国家,他们是全球竞争全球存在,且本土陆基空军能力有限,尤其是美国的陆基空军就没用作用,除了海外基地,就必须使用航母来保持空中力量,而俄罗斯的陆基空军可以覆盖欧洲和日韩,从防御力量上看,对航母的需求量已经不是很大。

其次是英国,法国这类国家,他们本土狭小,但是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残余,必须保持一定的存在,他们不需要很多航母,一两艘足以。

再次是意大利,印度,日本这类国家,他们在专门海域有强势地位,意大利的航母使意大利在地中海拥有强势力量,印度则可以覆盖关键的印度洋航线,日本则覆盖了第一岛链,拥有航母是一种锦上添花,毕竟他们本身陆基空军力量就已经足够。

最后是泰国和巴西这类国家,他们有航母和没有航母没什么区别。

那再看我们中国,有航母的作用是什么,由于我们缺少海外基地,又深居西太平洋边缘,被岛链围困,航母在第一岛链内作用不大,在黄海,航母不如陆基航空兵对日韩的威慑大,反而航母容易受到攻击;在东海,虽然海军航空兵只能覆盖到冲绳,但航母也不能扩大有效覆盖范围,反而处于驻日美军的打击范围内;在南海海面比较宽阔,但是却缺乏目标,西出马六甲海峡又有美军基地覆盖,东出巴士海峡又被关岛美军覆盖,作用不如南沙三大海军基地有用。

在第一岛链内,航母毫无作用,不要说我们的航母不行,美国的航母来了第一岛链也在我们的打击范围内,所以航母的首要条件是具备第二岛链作战能力,而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具备第二岛链作战能力。

首先是第一岛链打击范围内,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重要的地区,战争后果很严重,其次是台湾岛山脉高耸,4000米的高度,对于空军覆盖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控制花莲外海,若美台勾结,武统就很难。例如2021年中台湾方面一架双座F16紧急起飞去关岛,就是演练逃跑,如果不能在台湾东部沿海获得制空权,一大批战犯都会跑去关岛,后患无穷。

第一岛链内,靠陆基航空兵和火箭军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而第二岛链则将面对美日超过10个航母作战群的威胁。海军作战的特点是,吨位优势和一锤定音,现代战争航母是不可能隐匿进攻的,不取得吨位优势,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开战,只有一两艘航母是不够的,即使依靠火箭军加持,美国在冲突紧张期调集吨位优势的海军都会导致无法开战。假想,情势紧张,我国两艘航母在台湾外海巡航,美国立即派4艘过来,这仗就打不起来,我们派5艘,他能派10艘,还是打不起来,这就是1995台海危机最终吃了窝囊气的主要原因。

而建造航母舰队还有一个问题,假想敌是谁,如果假想敌是印度,一艘辽宁号足以,如果是尼米兹级,一艘辽宁号,一艘山东号都不行,如果再加上驱逐舰和潜艇,如果没有055,只靠052D打不过阿利伯克级,晋级潜艇也不行,那收复台海无望,造再多003航母也没用,所以海军必须是全面发展:即使比不上F35,但是总要有比F18更先进的舰载机J35;要有比阿利伯克级火力更猛的055,要有更多核潜艇,此时有建造两艘003才有意义。

即使如此,001后备,002战备,两艘003打头阵,还要保持在陆基J20的保护范围内,才有可能在短期控制住台湾到冲绳和关岛的关键制空权,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窗口。

所以问题不是造航母贵,也不是造航母难,而是总体能力不足,造航母浪费,但要解决台湾问题,就必须造航母,所以才能在今天看到包括航母在内的海军下饺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