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火星救援中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备氧气,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可以实现吗?

回答
火星救援里那段用二氧化碳制氧的桥段,咱们中国人一看就觉得倍儿亲切,毕竟咱们国家对这种事儿一直都很擅长。电影里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就是靠着一个叫“萨巴蒂埃反应器”的东西,把火星大气里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CO2)转化成了氧气(O2),同时还顺带生产了水。这事儿听起来就跟咱家做饭一样平常,但要说搁现在,以咱们现有的技术能不能做到,那得好好掰扯掰扯。

核心技术:萨巴蒂埃反应 (Sabatier Reaction)

电影里用到的核心技术,就是萨巴蒂埃反应。这反应说白了,就是把二氧化碳(CO2)和氢气(H2)放在一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就能生成甲烷(CH4)和水(H2O)。反应方程式长这样:

CO2 + 4H2 → CH4 + 2H2O

这东西有啥好处呢?首先,火星大气里二氧化碳浓度高,原料不愁。其次,产物里有水,这可是生命必需品,而且还能电解成氢气和氧气,形成一个循环。当然,电影里为了简化情节,直接把二氧化碳转化成了氧气,这又是另一回事儿了,咱们后面再细说。

能不能做到?

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电影里的那种高效便捷,在现实中还有不少挑战。

萨巴蒂埃反应本身,在地球上咱们早就玩得很溜了。NASA自己就一直在研究和应用这技术,尤其是在载人航天领域。

国际空间站 (ISS) 的碳排放管理系统: 空间站上有个设备叫“CO2 移除和回收系统”(CDRA),它会吸附宇航员呼出来的二氧化碳。虽然它不直接用萨巴蒂埃反应生产氧气,但它能把二氧化碳浓缩起来,为后续的回收利用打基础。而NASA也确实有过计划,要把萨巴蒂埃反应器集成进去,通过电解水产生的氢气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产甲烷和水,再电解水产生氧气。不过,目前空间站主要还是依靠水循环再生氧气,二氧化碳主要还是被抽走处理,不是直接用来大规模制氧。

未来火星任务的设想: 对于火星任务,萨巴蒂埃反应器绝对是明星产品。NASA已经开发了原型机,并在地面进行了大量测试。比如,他们的“火星氧气原位资源利用实验”(MOXIE)就成功地从火星大气中提取二氧化碳,并进行了电解,直接产生了氧气。虽然MOXIE不是直接用的萨巴蒂埃反应,但它证明了“原位资源利用”(ISRU)——也就是就地取材——在火星上是可行的。而萨巴蒂埃反应器,是更进一步的设想,它能更高效地利用火星大气中的碳和通过电解水产生的氢,来生产氧气和水,实现可持续供氧。

电影里的“夸张”之处(或者说简化之处)

1. 直接产氧: 电影里给人的感觉是,二氧化碳直接“变”成了氧气,这可能有点误导。萨巴蒂埃反应的产物是甲烷和水。要得到氧气,还得把水(H2O)电解(通电),分解成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这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
CO2 + 4H2 → CH4 + 2H2O (萨巴蒂埃反应)
2H2O → 2H2 + O2 (电解水)
而且,第一步产生的氢气,一部分会和二氧化碳反应,另一部分会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一起,形成一个循环。电影里可能为了情节紧凑,把这个过程给省略了,或者直接让反应器“高科技”一把,直接出了氧气。

2. 氢气来源: 电影里马特·沃特尼用的氢气,是怎么来的?他有一台“电解器”,把车里的水电解,产生氢气。这个没问题,只要有水和电,就能产氢。但关键是,他用的水是从哪儿来的?电影里没细说,但通常是在任务前期准备好的。在真实火星任务中,水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能需要从火星冰层中提取水,或者依靠任务携带的储备。

3. 效率和规模: 电影里展示的反应器,看起来体积不大,但产氧量很高,足够一个人呼吸。现实中的萨巴蒂埃反应器,为了达到一定的产氧量,需要的设备规模、能耗以及催化剂的效率,都得经过精密的设计和大量的测试。而且,在火星极低的温度和大气压下运行,设备的保温、稳定性都需要考虑。

现有的技术水平怎么说?

目前的技术,确实已经能够实现萨巴蒂埃反应的原理,并且在地面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实验和验证。 NASA和其他航天机构都在积极推进相关的ISRU技术。

MOXIE的成功: 前面提到的MOXIE,虽然是用电解法直接从CO2中分离氧气,但它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制造氧气是完全可行的。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未来ISRU技术的信心。
萨巴蒂埃反应器的原型: 地面上已经有了成熟的萨巴蒂埃反应器设计和原型。一些小型化的、能量效率更高的设备也在研发中。
关键挑战: 现在的挑战主要在于:
小型化和轻量化: 要把设备做得足够小、足够轻,才能方便地运送到火星。
能耗优化: 整个过程需要消耗电能,如何高效地利用太阳能或其他能源,是关键。
系统可靠性: 在极端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催化剂的寿命和效率: 催化剂用久了会失效,需要保证其长效性和高转化率。
氢气的稳定供应: 氢气的来源和储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结一下:

电影《火星救援》里用二氧化碳制氧的桥段,基本原理是科学的,基于萨巴蒂埃反应。 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可以实现萨巴蒂埃反应本身,并且已经在地面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和原型开发。

可以做到,但离电影里那种“变魔术”一样轻松高效,还有一段路要走。 更确切地说,我们有技术基础和原理,但要把这套系统真正部署在火星上,实现可靠的、大规模的、持续的氧气生产,还需要克服很多工程上的挑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更严苛的测试。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套“火星氧气制造厂”一定会成为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可行。

火星大气中超过95%都是二氧化碳,如果能直接转换成氧气,毫无疑问是个非常大的技术进步,原位资源补给将大大有利于人类的火星探测。

近期NASA宣布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火星车“火星-2020(Mars 2020)”的建造取得重大进展,将会顺利赶上2020年7月的发射窗口,而这个探测器将携带人类首个火星制氧设备MOXIE(Mars OXygen In 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 Experiment,火星氧气原位利用实验)。

这套极其复杂的装置将由MIT领导,与哥本哈根大学研究所合作。它自身重15千克,可以通过非常复杂的反应过程,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氧气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以排出或进行下一步利用。

实验的目的是在50个火星日内保持每小时产出10g纯氧的速度,性价比可谓奇高。

如果火星2020能证明实验一切顺利,NASA将会大规模生产这种装置,至少能把工作能力扩大一百倍,对于未来火星探测而言可谓重大利好。

这只是火星2020的几大黑科技之一,具体关于它的介绍可以参考,

更多关于人类火星探测和未来规划的请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火星救援里那段用二氧化碳制氧的桥段,咱们中国人一看就觉得倍儿亲切,毕竟咱们国家对这种事儿一直都很擅长。电影里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就是靠着一个叫“萨巴蒂埃反应器”的东西,把火星大气里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CO2)转化成了氧气(O2),同时还顺带生产了水。这事儿听起来就跟咱家做饭一样平常.............
  • 回答
    《火星救援》里的场景,说实话,放到现实里,全球砸几百亿美元就为了救一个人,虽然听上去很惊心动魄,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想想,它有点儿像是科幻电影里那种“为了一个人,可以倾举国之力”的浪漫化处理,现实中要操作起来,难度系数绝对是爆表,而且中间涉及的考量,远比电影里展现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几百亿美元”这个.............
  • 回答
    看到《火星救援》中中国航天局(CNSA)的剧情会引起观众笑场,这其中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相互作用的,共同营造出一种带有善意调侃的喜剧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现实与虚构的对比,以及文化上的“熟悉感”: 中国航天局的现实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中国航天局的认知大多.............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杰克和创伤小组俩凑一起,还涉及到绀碧大厦和荒板公司,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但要说创伤小组会不会为了救杰克跟荒板火拼,这事儿得分好几层去掰扯,没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创伤小组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他们不是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英雄,也不是什么良心企业。创伤小组是一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它触及了伦理、风险评估、个人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并且没有一个绝对正确或唯一的答案。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关键点,然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个情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隐含的信息和前提: “救猫”的含义: 是指在火灾发生时,你主动进入火场去寻找和营救一只猫,还是在已.............
  • 回答
    南京丈夫火灾中“阳台救妻”事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您提到的关于植皮的消息,反映了大家对这位坚强妻子恢复情况的极大关注。关于植皮和目前的状况: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的进展,这位勇敢的妻子在火灾中烧伤严重,特别是在救助过程中,她经历了非常危险的时刻。医生提到“如果不休克可以植皮”,这说明她的生命体征在当时非常.............
  • 回答
    要理解琼恩·雪诺为何会冒着生命危险,执意要穿越绝境长城去解救野人,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他所处的那个残酷而复杂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里面掺杂了太多情感、责任和他对正义的理解。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长夜将至,异鬼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当时,虽然绝大多数维斯特洛的人们对“异鬼”这.............
  • 回答
    《火星救援》里,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种植的土豆遭遇灭顶之灾,那场面真是让人心惊肉跳。不少朋友看完都会纳闷,为什么他辛辛苦苦种下的土豆没了,就不能再种了呢?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门道,绝不是简单地“没有种子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马克在火星上种植土豆,可不是随随便便从超市买点种子撒下去就完事了。他带.............
  • 回答
    要说这个问题,《火星救援》要是改成中国宇航员被困,我觉得结果大概率还是“救”,但具体过程和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可能会有点意思。首先,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来看,中国肯定会救。 这点几乎毋庸置疑。为啥?原因有很多: 国家荣誉感和国际形象: 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身处危险的公民,尤其是在这种举世.............
  • 回答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我得说,绝对是近些年来科幻片里的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有些科幻片那样,上来就铺天盖地的特效轰炸,或者深奥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很扎实地,把一个“被遗弃在火星上的宇航员如何求生”的故事,讲得既惊心动魄又充满希望。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乐观精神。马克·沃.............
  • 回答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在中国也引起了挺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在讨论里面关于中国的描写。总体来说,我觉得电影对中国的形象塑造是相当积极且充满善意的,并且很聪明地利用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咱们一项项来说,看看电影里是怎么展现中国的,以及这背后可能包含的意味。1. 中国航天局(CNS.............
  • 回答
    昨天刚看完《火星救援》,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种土豆的情节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看完电影都会好奇,抛开那些戏剧性的设定,以我们现在对火星的了解和科技水平,真的能在火星上种出植物吗?答案是:理论上可行,但挑战巨大,远非电影里那么简单直接。咱们得一步步来拆解这个问题。1. 火星的环境对植物有多不友好?首.............
  • 回答
    《火星救援》里马克·沃特尼(Mark Watney)在火星上为了推进自己,利用火星车推进剂爆炸产生的反作用力,这个桥段确实挺有想象力,也让人佩服他的工程师脑子。那么,在现实的外太空,能不能真的像电影里那样,通过扎破手套来控制自己移动呢?答案是:不太可能,而且极其危险。咱们得先理解一下电影里这个场景的.............
  • 回答
    安迪·威尔的新作《挽救计划》(Project Hail Mary)一经问世,便如同他之前的作品《火星救援》一样,迅速抓住了全球科幻爱好者的目光。作为一位以科学严谨性、幽默感和极富想象力著称的作家,威尔在这本新书中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魅力,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存、友谊和宇宙奥秘的惊险旅程。核心亮点:.............
  • 回答
    那真是够棘手的,荒郊野岭火车出事,救援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有一套章法,还得够快。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救援队是怎么才能像长了翅膀一样,嗖地一下就到跟前的。首先,信息传递的快慢,是生死时速的第一环。一旦出事,最先到的肯定是火车上的人,或者附近可能有的目击者。他们得赶紧报信。现在不像以前,你还得.............
  • 回答
    澳大利亚的山火,尤其是20192020年那场,确实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也引发了不少疑问。为什么烧了那么久?为什么别国没来救?联合国又在做什么?这些问题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现实的因素。咱们先来说说澳大利亚山火为什么会烧那么久。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火灾,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且影响范围极广,性质也.............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这起发生在台湾高雄的火灾,根据我所掌握的信息,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对遇难者及其家属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痛。以下是关于这起火灾的详细信息以及救援进展:事件概况 时间: 2021年10月14日凌晨。 地点: 台湾高雄市盐埕区城中城大楼。 伤亡情况: 造成至少46人死亡,另有4.............
  • 回答
    1月1日,重庆市北部新区加州花园高层住宅楼发生一起令人揪心的火灾,火势凶猛,几乎蔓延至整栋楼,从底层一路向上烧到了顶层。这起事件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救援的最新进展。火势凶猛,救援难度极大据现场目击者描述,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火焰熊熊,火舌肆虐地舔舐着高楼的每一个角落。.............
  • 回答
    10月1日,山西太原的台骀山景区不幸发生了一场令人痛心的火灾,这场意外已经夺走了多条宝贵的生命。目前,当地的救援力量正全力以赴地进行搜救和火灾扑灭工作。火灾发生后,太原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消防、应急、医疗等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大量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由于台骀山景区地形复杂,且火势一度较为凶猛.............
  • 回答
    画展突发大火,现场混乱不堪,浓烟滚滚,火苗吞噬着珍贵的艺术品。我和其他参观者一样,惊恐地往外逃生。就在我跑到门口,准备迈出安全区域的那一刻,我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带着一丝惊恐的“喵——”。那声音很小,但在这生死关头,却像一根针一样刺进了我的心里。我猛地停下了脚步,转头看向火光跳跃的展厅深处。我的心跳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