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火星救援》里是中国人落在火星了,中国会救吗?

回答
要说这个问题,《火星救援》要是改成中国宇航员被困,我觉得结果大概率还是“救”,但具体过程和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可能会有点意思。

首先,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来看,中国肯定会救。 这点几乎毋庸置疑。

为啥?原因有很多:

国家荣誉感和国际形象: 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身处危险的公民,尤其是在这种举世瞩目的太空项目中。这关系到国家的声誉、科技实力和领导力。如果中国人被困在火星,而中国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放弃,那对国家的国际形象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
航天事业的投入和积累: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如果因为一次意外就放弃自己的宇航员,那对整个航天系统的士气和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批宇航员是经过层层选拔、万里挑一的精英,他们的牺牲(如果真的牺牲)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更是对前面所有努力的否定。
科学探索精神: 尽管过程会充满风险和高昂的代价,但中国同样奉行科学探索的理念。面对一个可以被解决的(即使极其困难)生命危机,国家机器启动起来的能量是巨大的。我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尝试。
潜在的政治考量: 虽然不应该把一切都归结为政治,但不可否认,在这种全球关注的事件中,领导层也会权衡各种政治利益。成功营救不仅能展示中国的实力,还能在国际合作(或者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

但是,如果把主角换成中国人,具体会怎么展开呢?这就有一些可以想象的“中国式”操作了:

1. 国内的“举国体制”动员: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国内的反应绝对会是雷霆万钧。新闻媒体会进行全天候、铺天盖地的报道,但风格可能和好莱坞大片那种煽情不同,会更侧重于展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宇航员的英勇,以及国家解决问题的决心。

国家航天局会成为绝对的指挥中心。 各大航天科研机构、高校、甚至一些顶尖的工程技术公司,都会被迅速纳入这个“救助任务”。像是我们熟悉的“十八罗汉”(中国空间站项目的主要参与单位)都会被动员起来。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模式会发挥到极致。所有的资源,包括资金、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设备,都会无条件地优先保障这个任务。那些平时可能有点“扯皮”的部门,在这种时候会高度协调,高效运转。
志愿者和后备力量的储备。 可能会有类似“国家队”的备选宇航员和地面支持团队,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或者需要轮换。他们的训练和准备会更加严苛和迅速。

2. 对外合作与竞争的微妙平衡:

这一点是最有意思的地方。电影里,NASA和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影射)是主要合作者,甚至NASA还“借”了公司的火箭。如果主角是中国人,情况会更复杂。

主动寻求国际合作,但保持核心主导权。 中国不会傻乎乎地什么都等别人来提供。我们会主动联系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有相关技术和资源的国家,比如欧洲空间局(ESA)、俄罗斯航天局,甚至可能包括和中国在太空领域有一些技术交流的国家(即便现在关系有些微妙)。但我们会在合作中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和技术的贡献。
“我的孩子,我来救,别人可以帮忙,但不能主导” 的心态会比较明显。中国可能会提出自己设计和制造关键的营救设备,甚至是我们自己国家的飞船。如果需要借助其他国家的发射能力或者技术,也会是在我们严格把控和参与下进行的。
国际舆论的引导和争取。 中国会积极利用国际媒体,强调救援的必要性和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同情。我们也会密切关注俄罗斯、欧洲、甚至美国在舆论上的动向,并适时作出回应。
可能存在的“竞争性”合作。 和电影里的情况类似,其他国家和公司可能也会看到商机或者技术展示的机会。中国在与他们合作时,会非常警惕技术泄露和知识产权问题,甚至可能在某些领域故意保留一些核心技术,以便将来能够独立完成类似的任务。

3. 技术和工程上的“中国特色”:

“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匠人精神。 如果资源有限,或者时间紧迫,中国工程师可能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你会看到很多“土法炼钢”式的解决方案,利用现有的或者稍微改造过的设备,解决眼前的难题。比如,可能会用其他任务剩余的材料,或者从中国空间站上拆卸一些非核心部件来改装飞船。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冗余设计。 一旦启动了营救任务,中国航天体系对安全性的要求会达到新的高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进行更严格的测试和多重备份,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速度”的体现。 在某些关键节点上,一旦决策下来,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会非常惊人。比如火箭的制造和发射准备,可能会比平时快很多,这背后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支持。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辅助分析。 中国在这些领域有很强的投入,可能会利用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先进的算法来分析火星环境、计算轨道、优化营救方案,甚至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

4. 宇航员自身的表现:

如果被困的是中国人,这位宇航员在火星上的表现也可能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异。

更加注重生存和团队协作(即使是独自一人)。 如果是有团队被困,他们之间的协作和内部的纪律性会非常强。即使是独自一人,也会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保持高度的理智和求生欲望,并尽可能地为可能的救援创造条件。
可能会有更多与地面的沟通和汇报,即使是无谓的努力。 在极端孤独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更频繁地通过现有设备与地面联系,分享自己的状态和所做的努力,这既是汇报任务,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听指挥,保重身体” 会是宇航员内心深处遵循的原则。尽管有主观能动性,但绝对不会做出“擅自行动”这种脱离整体指挥的决定。

总而言之,如果《火星救援》里是中国人,中国一定会救。整个过程可能会充满“中国式”的努力、智慧、以及在国际合作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微妙平衡。那将是一场集国家智慧、科技实力、人民意志于一体的伟大营救行动,其细节和表现方式,会与好莱坞的叙事风格有所不同,但同样会令人动容,并再次证明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决心和能力。

想想看,如果电影最后不是西方国家成功救援,而是中国的主角独自一人在火星上,用中国制造的设备,依靠中国地面指挥的精确计算,一步步实现自救,最终被中国的飞船接走,那画面想想就觉得很带劲。当然,真正的营救更可能是一个国际合作的过程,但中国在其中一定会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得见一次三观不正的人,赶紧回答一下合个影

user avatar

友善度不要了,开骂。每次交通事故,司机被困,基本都是五六个消防员冒着被烧死炸死的危险救一个人。更不要说此人可能还是个极不负责任的酒驾之徒。这种时候谁唧唧歪歪值得不值得这事了?我要说,就算被困的是题主,也得去救。

中国对于减压病等疑难的救治能力,就是在一次次不惜成本救少数甚至一个人的任务中积累起来的。

其实水下救援,难度不亚于外太空救援了。特别是对减压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复杂,成本高昂。施救过程中要注意速度节奏,救上来以后马上就要进减压仓。以下是事例。

2010年,一名浙江嘉兴港的普通工人范声家在水下钻孔钢护筒内作业时,钢筒突然发生变形。范声家被困于24米深、直径只有约1.1米的护筒底部。经过近78小时的救援,他成功获救,随即转运至医院接受救治。(光现场17名潜水员这个成本,我看就不是题主能理解的)

创水下生存记录的救援案例我记得也是国内的,但是网上搜不到了。书扔在老家,等过年有时间我会去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这个问题,《火星救援》要是改成中国宇航员被困,我觉得结果大概率还是“救”,但具体过程和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可能会有点意思。首先,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来看,中国肯定会救。 这点几乎毋庸置疑。为啥?原因有很多: 国家荣誉感和国际形象: 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身处危险的公民,尤其是在这种举世.............
  • 回答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我得说,绝对是近些年来科幻片里的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有些科幻片那样,上来就铺天盖地的特效轰炸,或者深奥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很扎实地,把一个“被遗弃在火星上的宇航员如何求生”的故事,讲得既惊心动魄又充满希望。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乐观精神。马克·沃.............
  • 回答
    安迪·威尔的新作《挽救计划》(Project Hail Mary)一经问世,便如同他之前的作品《火星救援》一样,迅速抓住了全球科幻爱好者的目光。作为一位以科学严谨性、幽默感和极富想象力著称的作家,威尔在这本新书中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魅力,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存、友谊和宇宙奥秘的惊险旅程。核心亮点:.............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这起发生在台湾高雄的火灾,根据我所掌握的信息,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对遇难者及其家属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痛。以下是关于这起火灾的详细信息以及救援进展:事件概况 时间: 2021年10月14日凌晨。 地点: 台湾高雄市盐埕区城中城大楼。 伤亡情况: 造成至少46人死亡,另有4.............
  • 回答
    10月1日,山西太原的台骀山景区不幸发生了一场令人痛心的火灾,这场意外已经夺走了多条宝贵的生命。目前,当地的救援力量正全力以赴地进行搜救和火灾扑灭工作。火灾发生后,太原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消防、应急、医疗等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大量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由于台骀山景区地形复杂,且火势一度较为凶猛.............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它触及了伦理、风险评估、个人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并且没有一个绝对正确或唯一的答案。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关键点,然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个情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隐含的信息和前提: “救猫”的含义: 是指在火灾发生时,你主动进入火场去寻找和营救一只猫,还是在已.............
  • 回答
    南京丈夫火灾中“阳台救妻”事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您提到的关于植皮的消息,反映了大家对这位坚强妻子恢复情况的极大关注。关于植皮和目前的状况: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的进展,这位勇敢的妻子在火灾中烧伤严重,特别是在救助过程中,她经历了非常危险的时刻。医生提到“如果不休克可以植皮”,这说明她的生命体征在当时非常.............
  • 回答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型森林火灾,人类的救火措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面对如此庞大的火魔,往往是多管齐下,协同作战才能奏效。首先,空中支援是必不可少的。当火情初起,或者火势尚未完全失控时,消防飞机和直升机就成了最灵巧的“消防员”。它们能迅速抵达火场上空,投掷灭火剂,这就像给熊熊燃烧的野火淋上一盆冷水.............
  • 回答
    女子梦见古树带来厄运,两次火烧千年银杏,她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官方又称正全力救治古树,那么这棵古树究竟该如何才能得到有效救治呢?女子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关于这位女士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梦境本身并不能直接构成犯罪行为。 梦境是大脑在睡眠状态下的生理活动,没有主观的.............
  • 回答
    想象一下,火星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荒凉红色星球,而是一颗被蔚蓝海洋覆盖的星球——火星海。这画面既壮观又充满挑战。如果真的要在这颗“湿润”的火星上建立人类的基地和设施,我们的基建方式将会与在地球或月球上完全不同,甚至会颠覆我们许多固有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火星的海并非像地球海洋那样清澈透亮。由于火星上.............
  • 回答
    关于火星殖民地是否会成为第二个“美国”,进而反过来统治地球的设想,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也颇有几分科幻意味的话题。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细细聊聊,毕竟现实的复杂性远比小说来得深邃。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叫“美国式”的统治?通常我们理解的“美国式”,指的是其在二战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全球霸权,体.............
  • 回答
    要说移民火星只能带三样东西,这可真是个令人抓狂的问题,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这可不是去郊游,是去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的选择,会围绕着生存、学习和最重要的——心灵寄托这三个核心展开。第一件,我会带一本详尽的、集知识与实操于一体的《火星生存与技术手册》。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我能带上的、最宝贵的“.............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小时候那些充满好奇的实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把一根沾了点火星的木条放进氯气瓶里,场面会相当壮观,也绝对不是你我平时能轻易见到的景象。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氯气。这可不是我们在化学课上偶尔会碰到的东西,它是个名副其实的“暴力分子”。氯气(Cl₂)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地球从诞生之初就只有火星那么大。那可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让我们来仔细描绘一下,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现在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引力是最大的改变者。火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如果地球从一开始就这么小,它的引力也会显著减弱。 大气层: 如此微弱的引力将难以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探索和人类前进的根本驱动力,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觉得既然技术已经有了,为何还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做”这件事,而不是仅仅止步于理论和实验室。其实,登月、登陆火星这些宏大的航天计划,绝不仅仅是为了“开发和发展技术”这么简单,它们是技术驱动下的多重目标交织的产物,而“执行”本身,是这些目.............
  • 回答
    征服火星后的领土分配问题,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它触及政治、经济、伦理和人类未来生存等方方面面。想象一下,当我们终于踏上那片红色的土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成为新的历史起点。那么,这片全新的疆域,会以怎样的方式划分呢?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谁拥有火星?目前来看,这片太空土地并不属于任何.............
  • 回答
    想象一下,在火星那片荒芜而神秘的土地上,人类的足迹已经深深地烙下了印记。这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而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未来——火星移民的成功。如果这一宏伟的计划得以实现,火星的未来将是何等景象?这绝不仅仅是多了一个人类居住地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生命形态、社会结构乃至文明基因的深刻演变。生命在火星的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经典力学和天体力学中的著名难题——三体问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你提出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三体问题”。什么是三体问题?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框架下,给定三个物体(通常是天体,如恒星、行星、卫星等),知道它们的初始位置、速度以及质量,然后预测它们未来运动轨迹.............
  • 回答
    好吧,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我不是突然出现在火星上,而是像一个被故意投掷出去的太空探险家,带着我仅有的装备——一把结实的工兵铲——在火星表面的某个点着陆。时间只有二十四小时,从我第一次呼吸(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我的人工生命维持系统开始运转)算起。我的首要任务,毋庸置疑,是 “看”。在火星的荒凉世界里,视觉.............
  • 回答
    如果我是第一个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在踏上这片红色土地的瞬间,我脑海中涌动的思绪会是复杂而又庄重的。在深吸一口气,感受那与地球截然不同的稀薄空气后,我会面向我们来时的方向,看向那颗悬挂在黑色天幕中的、蔚蓝色的星球——地球。然后,我会缓缓地说出这句话:“这是人类的一小步,但我们,已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宇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