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火星救援》(The Martian)这部电影?

回答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我得说,绝对是近些年来科幻片里的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有些科幻片那样,上来就铺天盖地的特效轰炸,或者深奥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很扎实地,把一个“被遗弃在火星上的宇航员如何求生”的故事,讲得既惊心动魄又充满希望。

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乐观精神。马克·沃特尼,这个由马特·达蒙饰演的角色,简直就是生命力顽强的代名词。他明明身处绝境——一个人在荒凉的火星上,补给有限,与地球失联,生命倒计时随时可能响起。换了别人,可能早就绝望了,但沃特尼不一样。他简直就是个“火星迪斯科”玩家,一落地就乐呵呵地开始解决问题。

他不是那种靠运气活下来的家伙,而是实打实的科学怪人。你看着他怎么用土豆在火星上种出食物,怎么把自己的排泄物变成肥料,怎么利用旧的探测器和各种零碎零件,一点点修复通讯设备,甚至是为了去和救援飞船会合,不惜一切代价改装了他的火星漫游车,把它变成一个能长途跋涉的“火星房车”。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知识之上,让你看得心服口服,也跟着他一起紧张、一起激动。这不像某些电影里“主角光环一开,什么困难都不是事儿”,而是你能真切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在极端环境下能爆发出的强大力量。

马特·达蒙的表演,也真的是为这部电影加分不少。他把沃特尼那种时不时冒出来的幽默感,在绝境中的冷静,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孤独和思念,都拿捏得非常到位。你不会觉得他是个纯粹的英雄,他也会害怕,也会沮丧,但最重要的是,他从不放弃。他对着镜头录制的视频日志,既是向地球传递信息,也是一种自我激励,一种对抗孤独的方式。那些视频里,他开玩笑,吐槽自己,甚至嘲讽自己的遭遇,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思念。这种真实感,让这个角色变得非常立体和讨人喜欢。

当然,电影不仅仅是沃特尼一个人的独角戏。地球上,NASA的那群人,同样是电影的另一条主线。看到他们为了营救沃特尼,是如何集思广益,如何争论,如何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制定和执行计划,也是非常触动人心的。他们不是冰冷的机器,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为了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愿意付出一切努力。尤其是那位中国航天局的张教授,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将中国的“轩辕号”飞船送去救援,那一幕真的让人热血沸腾,展现了国际合作的伟大力量。

另外,电影的节奏把握也很好。它有紧张刺激的逃生场面,也有温情脉脉的个人情感表达。当沃特尼在火星上,通过旧的录像看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时,那种思念和无力感,是能够穿透屏幕的。而当地球上的人们发现他还在活着,并开始策划救援时,那种希望之火又重新被点燃。这种张弛有度,让观众的情绪也能跟着电影起伏。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在科学细节上,虽然为了戏剧效果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严谨的。它让观众看到了航天事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展现了科学家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它没有把太空探索描绘得过于轻松和浪漫,而是强调了其中的艰难和危险。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电影。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和技术,更是关于人类的坚韧、智慧、团队合作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最艰难的环境,只要我们有科学知识、有勇气和毅力,就有可能战胜一切困难,甚至在荒芜的星球上,也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每次看完,都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也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这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年来,电影创作者们和观众都发现了贴近现实的科幻片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影片中的事很可能真的发生的遐想。相比于《星球大战》这样完全是异次元空间里的故事,《地心引力》抓住太空的寂静、虚空、寒冷、黑暗与光明这些特色给予观众无累赘的集中体验,《星际穿越》通过宏大的格局以及靠谱的逻辑,给予了观众“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情怀满满的激情。雷德利·斯科特的这部刚刚上映的《火星救援》则介于两者之间,第一次给观众带来了火星上的各种体验,但又不似《地心引力》那样专注于这体验,它还讲了一个带有插科打诨性质的故事。


这是一部“没有坏人”的电影,世界各国人民、各种肤色的科学家齐心协力,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被落在火星的马特·戴蒙带回家。中国航天局鼎力相助,NASA实验室里的黑人天才少年,一个幻想中的和谐世界,寄托了创作者的美好憧憬,挺好的。这部电影是小说改编,原作有大量科学解释,还是第一人称叙述,改编难度不小。雷导抓住了两个重点,一是突出角色个性,插科打诨让观众带着轻松体验这场冒险,二是着力体现电影的优势,大展火星和太空世界尽头般的图景,让观众过足眼瘾。有了这两点核心,同时有小说为细节撑腰,在解决问题的创意上可谓精彩不断。竟然能合理解决了肥料、水,在寸草不生的火星上种出了土豆;为了减轻重量连舱盖都不要了,为了够得着马特戴蒙干脆自爆减速……让观众不揪心的享受乐观的戴蒙和火星的美景。


我个人对“世界尽头”一般的地方有一种痴迷。其实也不一定必须是地理上的最南端,我在冰岛和苏格兰高地体验到了更多世界尽头般的苍凉。雄伟,荒芜,阴云密布,难寻高等生命,这里是最远离尘嚣,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的地方。我爱站在波澜壮阔的海边悬崖边,云雾缭绕的高地山头上,仿佛时间凝固般的火山冰川中,念天地之悠悠,享受这无边的苍凉与孤独。


无边的苍凉与孤独,世界上应该没有哪里比得上火星了吧,正应了“红色黄昏的沙漠,穿越千年的寂寞”。一个人在火星上生活,终日只有一个GoPro作伴,我不能说多向往,但也不能阻止自己闭上眼遐想。然而孤独的极致还是在太空中。《火星救援》最震撼我的镜头是马特·戴蒙坐在露天的小飞行舱里在火星轨道上无助地飞驰,仰望便是无尽虚空,周边是四散飞舞的螺丝零件,脚下是万丈之远的火星表面,马特·戴蒙那无助而出的泪水,想必是今年最令人信服的荧幕眼泪了吧。相比之下,戴蒙获救那一刻两人和明黄的丝带在太空中飞舞,虽然可类比《地心引力》中女主角如在子宫中姿势的那一幕,可谓点睛之笔,却不如苍凉和孤独带给我更多回味的享受。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 - 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乐高】版《火星救援》!(多图高能预警)一大早去看了电影,回来就马不停蹄地完成了这套拍摄(后有彩蛋)。「乐高出柜计划」的新系列就这样来了~~



《火星救援》本身是我们很期待的电影,科幻的题材加上导演斯科特出马,让这部剧吊足了我们的胃口。说到这部电影的题材,最先映入脑海的是《守望者联盟》里任性的曼哈顿博士,为啥说他任性,是因为当他心思烦乱的时候,会瞬间转移从地球跑到火星上一个人静静。虽然《火星救援》里男主角不是自己想要过去静静,但这独处的经历其实会给人启发,因为人们太需要学会如何享受孤独了,哪怕是在周末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找一件喜欢的事情认真做一天呢,恐怕很多人还做不到这一点吧。

从乐高摄影来说,刚好之前在flickr上看到国外大神Avanaut用Star War人仔拍出的惊人雪景效果,于是自己也跃跃欲试这种拍摄风格。

如果不怕剧透,请下拉直达《一个男人的火星日记》(YY版)

▼ 大家好,我是宇航员马克。


▼ 我们一行六个小伙伴到火星执行任务。

(宇航员小伙伴:为毛只有三个人?

导演:我们都是实地拍摄,经费不足呀。)



▼ 正当我们开心地在火星展开《大富翁》占地游戏之时,一场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暴风来了!



▼ 莫名其妙地翻了几个跟头之后,我一个人栽在了这里。



▼ 导演你真的这么缺经费哦?一个小伙伴也不给我留!



▼ 好吧,自己选的剧本,哭着也要演完。

但剧组都撤了,谁发盒饭呢...?



▼ 就这样,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我一个人在火星上,住了N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太阳日。


幸好有一天,我从马桶得到了灵感。



▼ 事实证明,为了吃,人类的智慧总是无穷的。


我本着「自产自销」的原则,挖了自己的粪坑(……)并成为了第一个在火星上,成功种出土豆的男人。



▼ 除了耕田,我还会点高科技。


缝缝补补,修修拧拧,竟然和地球成功聊起了QQ,而且聊天内容还全世界直播了!

(喜欢的赏个鱼丸呗!)



▼ 白天没事,出去兜兜风,开着30迈的探测车上演《龟速与激情》。



▼ 夜间就一个人回到房间看看小电影( ‵▽′)ψ



▼ 后来,我渐渐红遍宇宙(……)应地球人强烈要求,我献上了自己的火星自拍处女照。



是不是毫无PS痕迹!



▼ 当然,一个人在火星,不可能像我说的这么轻松。


特别是圣诞节,我只能自己给自己准备一个

……



▼ 更悲催的是,

温暖人心的外卖,竟离我

(;´༎ຶД༎ຶ`)




(笔者先去哭一会儿,

你们要好好爱土豆,

因为他救过我的命)



影后谈时间到~~




问 / 听说这次开始玩风沙「特效」了?又被呛到了吗?
答 / 哈哈,没有哦,这回全程口罩伺候,健康呼吸,就是这么自信!(男猪脚:喂喂,怎么不知道给我戴一个,咳,咳咳!)

我们的风沙特效是参照电影一开始的风暴场景而设计的,虽然电影原著小说的作者已经明确表示,火星上由于气压较低,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风暴,但你懂得,拍照片嘛。



之前我们也拍摄过大规模的风沙特效,比如已经发布的《九层妖塔》系列,但这一次使用的材料不同,从玉米末改为了泡打粉,后者颗粒更细腻,照片背景很容易拍出云层笼罩的感觉。



如果大家想要模仿这类拍摄,需要特别注意对相机镜头的防护。以前我们也用过保鲜膜和塑料袋,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这次购入了「相机雨衣」,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相机与镜头,防止侧漏,拍摄轻松!




问 / 场景里出现的圣诞节画面,会不会脑洞太大呀?
答 / 有吗,脑洞更大的还没来得及拍呢~

其实我们最开始的拍摄主题是「一个寂寞男人的火星二三事」于是就YY出一个人蹲马桶、一个人看「小电影」,一个人点外卖的场景。而电影本身,也确实突出了主人公乐观冷静的特质,没有过度渲染他的孤独无助。


所以说,活着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少吃杯面,多种土豆吧。

(๑•́ ₃ •̀๑)




最后是彩蛋时间~

我们把幕后花絮剪辑成了一个「预告」形式的视频,希望大家喜欢!



预告篇 | 「乐高出柜计划」Vol.4 电影《火星救援》—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这一期就这样啦~大家下期见!

企划、文案、视频剪辑:

@小墨MO

摄影、后期: 阿猴HOSEA (也就是答主本人啦)

本期乐高积木友情支持:

无敌爱与和平

梦回天方夜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高出柜计划」是我和

@小墨MO

的一个长期摄影项目,用「乐高积木 + 摄影」的方式,还原电影中的场景,拍摄成具有电影感的大片。起一个「出柜」的名字,是有感于大家把乐高积木买来只会照着图纸搭,搭完就只能放在柜子里吃灰了,我们觉得太浪费玩家的潜力,所以号召让乐高积木「出柜」。

关注微信公众号「乐高出柜计划」(微信ID即全拼:legaochuguijihua),回复 关键字 看往期文章

丨聂隐娘丨九层妖塔丨小王子丨乐高幕后丨

· 微博:阿猴HOSEA的微博

· 豆瓣:阿猴HOSEA

· 图虫:阿猴HOSEA的图虫主页

· LOFTER:阿猴HOSE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明:「乐高出柜计划」,全称「让乐高积木走出柜子的影像计划」。乐高,乐高积木,LEGO,the LEGO logo,the Brick,and the Minifigure 是属于LEGO Group的商标,此计划未接受LEGO Group任何形式的支持、授权与赞助。


图文原创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user avatar

简单而不孤单的火星人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超级英雄们都不屑于头脑简单地打打杀杀,他们纠结、思考,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主人公那样审视自己的心灵,每天不问自己三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何处去”就无法脱掉斗篷和战袍上床安睡(一个人!)。岂止超级英雄,几乎所有银幕英雄都越来越苦大仇深内心矛盾的样子,他们嘴里念着深奥阴郁的诗句,争相摆脱肌肉男的形象,试图让自己变成哲学家、诗人、政治领袖和神经病的混合体……

幸亏还有人喜欢在这个复杂纠结的时代拍简单电影,比如《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比如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火星救援》。

有了《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珠玉在前,甚至更早时候同题材的《火星任务》、《红色星球》,雷德利·斯科特为什么还要拍一部同样是外太空探险,同样有队员被困,同样表现人类面对未知自然的电影?因为他找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角度:以积极甚至调侃的态度来讲述这个看似可怕的故事,表现技术力量和科学精神给人带来的坚定信念与勇气。这与诺兰在《星际穿越》中引用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主题相近,内核却很不相同——在诺兰的电影中,求生欲望与勇气来自于人类的情感,特别是超越时空的父女之爱。在斯科特这里,只有工程师般的计算、推演、实践,只有科学以及人类面对困境激发出的集体精神,才是主人公赖以生还的根本。

本质上,《火星救援》是与导演当年的经典之作《黑鹰坠落》一脉相承的:尽管一个是冷峻的战争片,一个是轻幽默的科幻片。但两者都不追求深度,主题非常简单直接,以客观呈现的方式尽量淡化导演的主观态度。在细节上则极度追求真实、精确、细致;电影技巧完全为故事服务,不玩花哨。

《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和这部《火星救援》堪称最近几年最优秀的三部太空科幻电影。在思想深度方面,《地心引力》最出色,它把一个太空站遇险的惊悚灾难题材归结到“回归母体”的主题上;《星际穿越》的主题思想“爱是除了引力外唯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力”其实很模糊甚至可疑,但诺兰这部影片胜在故事的丰富性、把深奥的科学理论融合于情节之中,还有就是诺兰通过对宏大宇宙和宏大事件(人类生存)的描述,把主人公感情提升到了几乎夸张的极富戏剧性的高度——其所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另外两部影片所不具备的;但从质感上说,我认为《火星救援》优于另外两部影片,而这种科幻电影的质感是非常难得可贵,非常高难度的!这种质感,只有在《阿波罗十三号》非科幻影片或《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大师经典中才有。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火星救援》最最出色的地方在于:质感!质感!质感!无论是火星的场景,还是各种太空设备的造型、功用、操作方式,都极其写实、逼真。不像很多科幻电影,为了视觉效果随意做不知所以的夸张设定,追求“智笑愚骇”效果。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技术美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举个例子,诺兰和斯科特一样,都赞同少用电脑CG,多做实景/模型特效的手法。但《星际穿越》中的飞船(特别是那艘小飞船)在质感上仍然与《火星救援》中的飞船及其他设备有些距离。《地心引力》中的CG使用比较多,质感方面就更差一些,很多场景CG感非常明显——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三部电影中角色在太空舱外行走的场面,哪部更有质感一目了然。今年的《疯狂的麦克斯4》也是以质感取胜的例子,影片中大量采用实景拍摄,特别是追车特效,只用CG做后期优化处理,几乎全是实打实用真人真车拍摄,其质感远超很多华而不实的赛车大片甚至动作大片。《火星救援》也是如此,几乎每个设备每颗螺钉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影片的中近景很多(《地心引力》也是大量的近景特写,但那个故事本来发生在狭小的空间站中),以此来凸显真实感。你极少会看到片中有把远景的设备或物体虚焦掉的镜头,也很少有大幅的镜头运动——一句话,雷德利·斯科特特意把这部影片拍得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原著本来就是这样的风格。

在三部影片中,只有雷德利·斯科特这部科幻片是积极阳光的态度,其幽默感也来自原作那种可爱甚至逗逼的行文味道。再加上呆萌的马特·达蒙主演,以及单纯怀旧的迪斯科音乐,沉重的故事就变得轻松有趣起来。有些观众可能会抱怨:太轻描淡写了吧,想想马特·达蒙当时的遭遇,他会不恐慌么?他会不思考生存的意义么?他会不胡思乱想么?怎么会那么热情开朗阳光满溢地去克服一个个困难,连点颓废恐惧失控的波折都没有?一方面这就是小说原著的风格,另一方面,以斯科特《异形》《银翼杀手》两大黑色科幻经典的功力,显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从来没拍过喜剧的雷德利·斯科特(好吧,《火柴男人》算有点喜剧味道)看来想尝试一下完全不同于《普罗米修斯》的感觉。在美国正重启太空计划,人类再次热衷于火星的时候,《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显得太人文化太沉重了。多年以来,像《人类之子》这种充满浓厚反思色彩的科幻电影拍了又拍,早年间那些技术感十足的科幻电影却已经少有人继承了。斯科特以科学家特别是工程师的角度入手,拍了这样一部积极简单的作品,其实还是特例。大潮流似乎仍旧青睐有深度、对太空探险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的科幻电影。

还有人觉得影片仍旧是简单俗套的英雄主义和主旋律那一套。话是没错,但你不能要求每部影片都照着《2001太空漫游》或《银翼杀手》来拍不是?影片中其实也有很多个层面,包括对官僚体系的描写,提到了公关、营救方案的可行性、资金等等因素;事件的广度已经超过了《地心引力》中狭窄的叙事角度。但斯科特采用了一种点到为止的态度,不想让故事和角色停滞下来。我认为用“美式英雄主义”和“主旋律”来概括这部影片都是不恰当的,更准确的关于内核的说法应该是“乐观严谨的科学精神”。还有观众吐槽说,影片中的配角实在单薄,全是标签式的人物。不过你想想,在这样的事件,这样的环境(NASA本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聚集地)中,所有相关人员都表现出热忱、合作、奉献精神不是很正常么——这一刻,他们都是“火星人”!

诚然,《火星救援》放在雷德利·斯科特的作品中,还无法和《异形》、《银翼杀手》相比。这届奥斯卡恐怕也不会在褒奖《地心引力》后再给如此同质的影片颁个小金人。但对雷德利·斯科特而言,本片证明了他宝刀不老,创作动能仍在!这就足够了。

user avatar

“什么爱隆会议,信不信老子换上古装分分钟死给你们看~”








“第88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得主是…………迪卡普里奥《火星救援》!”

“慢着,对不起,评委会弄错了,是马特达蒙!”

小李子………………





“我们新飞船叫陈真号,拿去用吧,别再叫我们东亚病夫就行了。”










“航天员的选择——火星牌有机马铃薯,纯天然无污染,真正农家肥。”

user avatar

真好久没看到这样扎实的科幻片了。这确实是斯科特近年来最好看的一部电影,更难得的是它有一个近年来科幻/泛科幻题材里都很少见的品质: 简单。

这种可贵的简单表现在:全片充满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自始至终坚信科学的力量。科学家们作为绝对的主角,没有冷峻的阴谋攻伐或是疯癫的灭世狂想,也不再是变态怪人邪恶boss,而是怀有赤子之心并充满幽默感的温暖英雄。他们以一种真诚纯净、朝气蓬勃的气势,跨越人类所固有的怯懦恐惧和犹豫怀疑,冲破各种利益权衡和政治藩篱,运用自己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单纯而坚定地完成了一次堪称史诗的自救&拯救行动。

只是一个人的性命,却彰显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价值基石所在

有人说该片很老派,老得就像女船长热爱的那些上世纪70年代的迪斯科音乐;的确在我看来它表达了一种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在极尽严谨的背景设定上(有NASA背书哦),讲了一个情节简单、全是好人、深度欠缺、但生命力蓬然勃发的故事,让人猛然发现那些在电影工业里被搁置已久甚至显得有些老土的情节人设和道德品质依旧如此富有魅力——这种探索者和冒险家的魅力很能感染人,看完片子后没别的,就是心情振奋,充满豪情(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难得充满干劲起来,笑)。

作为NASA大型科教宣传片,设定严谨不是盖的

斯科特老爷子拍片当然不是一直这么简单。赛博朋克经典《银翼杀手》,科幻惊悚片先驱《异形》,全都充满暗黑系的哲思—— 他拍科幻的时候,基本都会关注一些比较终极的主题,比如女权主义,比如宗教思考,比如人工智能等科幻核心母题…所以这次竟然能压抑住自己在科幻片里的神棍表达欲,特别老实工整地谱写一曲对NASA科学家的赞歌,实在难能可贵。

暗黑路数的科幻,斯科特老爷子是鼻祖了,《普罗米修斯》就因为想讨论的东西太多而饱受争议,这次他偏偏就讲了个明亮简单的故事

而暗黑向风格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都习惯了在科幻题材里看到这样的设定:癫狂的科学疯子,嗜血的太空怪兽,极尽扭曲的人性,包藏祸心的队友,还有一堆排队等着毁灭地球的外星文明…当然,这样的风格之下产生了很多佳作,它们深刻并富有洞见,斯科特本人也是个中翘楚;只不过三天两头接受灵魂的拷问和洗礼,看多了也累得慌——像黑暗森林法则这种是很酷炫,它对宇宙秩序的表达有种逼近真理的压迫感,让人击节而叹。但老实说,在严酷的现实主义之外,人类有时偶尔也会需要《火星救援》这样的来重拾下对文明的信心。

广受好评的三体同人短片《水滴》截图

再截取本片值得一提的几个切面分别说一说吧:

1.不矫情

在观影前我一直以为,马特达蒙孤身滞留火星,肯定会有很多近乎撕裂的内心戏。结果全片并未对主角身处绝境时的内心做过多挖掘, 因为马特达蒙在搞清状况后,马上开始为生存着手展开各项有条不紊的测算和自救措施…老兄只在在种土豆的居住舱炸毁的时候崩溃了一次,大部分时候乐观坚定、 而且逗比——不给我等小清新抒情的机会…

在火星上种了农作物,达蒙认为这就算殖民地了…斯科特脑子里果然还有着西方老牌殖民主义的冒险家豪情

2.真女权

斯科特作品中一直不缺强悍的女性,异形里的Ripley是最早的女性英雄代表,而此次火星登陆机组的领导者也是一位女性;不仅体现在队长职务,也体现在整个事件中她的责任心和领导力。
得知被留在火星的马特达蒙还活着,而绕地球返航火星救援的计划可行时,她气场全开陈清利弊那一段让人动容(然后所有船员全都同意返航救人!这片真的拍得一派天真,正是这一点让我喜欢)。
此外导演在塑造女船长角色定海神针一般的中心作用时,没有刻意剥除她的女性特征,角色的一切 纯出自然,全无刻意设置。这才是真·女权主义者啊…

斯科特的电影里从来不缺女英雄

PS:船长对老派歌曲的痴迷这个梗太逗,全片配乐是亮点(片尾曲i will survive太绝了,配合剧情有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恶趣味);在此放一个盘点链接【電影原聲帶:神來一筆的Disco,《絕地救援》裡的流行音樂!】(须翻墙)

马特达蒙在火星快被船长的Disco搞疯了,听歌时他脑内画面效果,大概相当于把中国人关起来天天听《纤夫的爱》吧…

3.理性的力量

整个拯救计划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一位可爱的天才青年科学家的轨道计算,这段情节的展开非常抓人,能感受到一股战天斗地的雄心——在探索宇宙的行动中,人类的理性和智慧能够到达的高度真让我等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是对这位天才的nerd化 塑造还是略脸谱化了点。鉴于主要角色基本都是科学家…好吧,总要有人背标签化的锅嘛。

天才永远是如此不羁不修边幅

4.难得没死人

相似题材科幻电影几乎没有不死人的;
斯科特的电影里几乎没有不死人的;
肖恩·宾的电影里几乎没有不死人的(嗯都是他负责死);
然而这部电影就是没有死人!谁都没有死…包括肖恩·宾!
该片真该叫《斯科特大破豆子叔死亡诅咒》…

《权力的游戏》北境之王の末路,豆子叔万死之中最著名的一次…

豆子叔内心OS:这次我不会轻易的狗带~

5.不拖沓

高潮部分设定为把达蒙从火星带回飞船。绕回火星接马特达蒙上飞船后,下一个镜头大家就都在地球上了。干脆利落。

6.中国梦

继地心引力之后,中国队再一次出手力挽狂澜!虽然剧情展现上有挺尴尬的地方,但大部分中国观众应该还是蛮受用的。
不过,霍元甲当局长就不吐槽了,可陈数实在太僵硬了,台词念得跟小学班干部朗诵似的,抑扬顿挫而情绪失当;接了一个好莱坞角色,激动得说都不会话了…

在霍局长的凝视下,陈胡兰面露忧色大义凛然

7.真赢家
最大的人生赢家自然是巴基。冬兵成功搭上隐形女,还生了孩子,在这部儿女私情稀缺的片子里贡献了仅有的浪漫桥段。

右边是已经扑街的新神奇四侠的隐形女(也是纸牌屋里被木下总统推下站台的bitch记者Zoey)。漫威宇宙太大了,好莱坞演员快不够用了…

话说,斯科特下一步片子就不简单了——本来拍摄日程应该在本片之前的《普罗米修斯》续集,最初定名《异形:失乐园》(Alien: Paradise Lost),最终改名《异形:契约》(Alien: Covenant),并定档2017.10.6。该片剧情:一艘殖民船在遥远星球发现一个未知的天堂,其实非常黑暗危险,那里唯一居民是上一部剩下一颗头的机器人大卫……
异形粉丝有福,老爷子一把年纪还在坚持填自己三四十年前埋的坑~

续集定名为异形也预示着《普罗米修斯》系列跟异形的关系进一步明朗化,想想有点小激动呢

普罗米修斯里法鲨饰演的生化人大卫,第二部真的是演个头啊…

—————————

个人微信baiguanghua,欢迎你来撩。个人主页还有不少赞同挺多的答案,如果觉得我写得还行,也可以关注一下“六点不晚”这个公众号,那里我会更认真进行一些完整长输出,目前关注很少,拜托攒点人气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我得说,绝对是近些年来科幻片里的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有些科幻片那样,上来就铺天盖地的特效轰炸,或者深奥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很扎实地,把一个“被遗弃在火星上的宇航员如何求生”的故事,讲得既惊心动魄又充满希望。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乐观精神。马克·沃.............
  • 回答
    安迪·威尔的新作《挽救计划》(Project Hail Mary)一经问世,便如同他之前的作品《火星救援》一样,迅速抓住了全球科幻爱好者的目光。作为一位以科学严谨性、幽默感和极富想象力著称的作家,威尔在这本新书中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魅力,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存、友谊和宇宙奥秘的惊险旅程。核心亮点:.............
  • 回答
    火星上发现液态水湖的消息,无疑是近年来人类探索火星最令人振奋的发现之一。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就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最关心的问题: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液态水湖的意义:不仅仅是水,更是生命存在的基石我们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液态水在地球上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无论是最原.............
  • 回答
    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关于火星移民的观点,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细致解读的话题。这样的观点,往往承载着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心血,也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疆域的探索热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和评价。首先,从“总设计师”这一身份出发,他的回答必然具备极强的技术前瞻性和现实可行性考量。作为火星探测任务的核心.............
  • 回答
    《火星异变》(也译作《火星人玩转地球》)这部电影,初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就是那种90年代美国科幻片里常见的B级片套路:一场突如其来的外星入侵,一次混乱无章的抵抗,以及一群叽叽喳喳的年轻主演们。但如果你深入一点去品味,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场别有深意的戏仿,是对当时流行文化和社会情绪的一次辛辣.............
  • 回答
    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探测的宏伟蓝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评价这一计划,需要从其目标、技术挑战、实施路径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计划的评价“三步走”计划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性地推进我国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建设,最终.............
  • 回答
    说到《死在火星上》(The Martian),这绝对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硬科幻佳作。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大概是它刚出不久,那会儿科幻圈子里讨论得沸沸扬扬,各种“火星生存”的梗也满天飞。直到自己翻开,才真切体会到它到底有多牛。首先,它的核心魅力,我认为是那种 极致的、脚踏实地的科学求生。不像很多科幻小说.............
  • 回答
    马斯克展示的火星殖民地概念渲染图,着实是一次大胆的视觉宣言,它试图将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宏伟愿景,具象化为一幅幅触手可及的画面。但如果我们剥去那层华丽的CG滤镜,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哲学考量,我们就会发现,这幅图景既有令人振奋的可能性,也潜藏着巨大的挑战和值得商榷.............
  • 回答
    要评价伊隆·马斯克的“殖民火星大计划”,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就像我们看一件宏伟的艺术品,既要欣赏它的宏大叙事,也要细究它的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生存风险,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思考。宏大愿景与行星备份的必要性首先,马斯克将人类文明“火星化”的愿景,其核心逻辑在于.............
  • 回答
    阿联酋“希望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环绕轨道: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及其深远意义和启示阿联酋时间2021年2月9日晚10点59分(北京时间2月10日凌晨2点59分),阿联酋的“希望号”(Al Amal)探测器成功点火减速,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阿联酋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五.............
  • 回答
    “天问一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东方韵味,充满了探求未知的渴望。作为我国首次独立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不仅仅是一次航天工程的壮举,更是我们民族探索宇宙精神的一次升华。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目标之宏大与决心之坚定:“天问一号”的目标设定可谓是野心勃勃,它不.............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影迷,最近对西恩·潘在科幻剧《火星先驱》中的表现,我可是大为赞赏,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这哪里是简单的客串,分明是把整部剧的格调都给拔高了一个层次。首先,得说说他饰演的“火星第一人”这个角色。这可不是那种脸谱化的英雄,也不是什么冷酷无情的征服者。西恩·潘赋予了这个角色的是一种沉甸甸的.............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关于在5到10年内将人类送上火星的设想,以及在火星实行直接民主制的提议,是一个极具野心和前瞻性的蓝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他的这些设想。 一、送人类上火星的设想(510年内)1. 技术可行性与挑战: 星舰(.............
  • 回答
    火箭少女101,这个名字在2018年的夏天仿佛一场燎原的野火,席卷了整个华语乐坛和娱乐圈。作为国内首个通过真人秀女团选秀节目《创造101》诞生的限定女子偶像团体,她们从一群怀揣梦想的素人少女,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汇聚成一道耀眼的光芒。评价这样一个团体,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
  • 回答
    “博人传:火影忍者剧场版”这部作品,在我看来,算得上是一次……怎么说呢,一次挺有意思的尝试吧。它承载着无数火影迷的情怀,也肩负着将火之意志传递给下一代的重任。首先,从制作层面讲,这部剧场版确实是下了功夫的。画面流畅,动作设计依旧保持了《火影忍者》系列一贯的高水准,甚至可以说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更加精细。.............
  • 回答
    火箭用威斯布鲁克换来约翰·沃尔和受保护的首轮签,这笔交易在当时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事后来看,这绝对是火箭管理层做出的一个相当“大胆”甚至可以说是“令人费解”的决定。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桩事,尽量从当时的风向和后来的发展来分析。交易的背景和当时的市场反应:首先得说,威斯布鲁克当初被雷霆交易到火.............
  • 回答
    凤凰涅槃,轮回不息:《火之鸟》的史诗与人性之辩要评价手冢治虫先生的这部巨著《火之鸟》,如同尝试捕捉一阵风的痕迹,又或是丈量星辰的距离。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漫画作品,而是一场跨越时空、融汇哲学、宗教、历史与人性的宏大叙事。如果说其他漫画是河流,那么《火之鸟》便是奔腾不息的海洋,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格局.............
  • 回答
    “郭老师”火遍全网,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咱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普通人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焦点,本身就自带话题属性。要说评价“郭老师”,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内容本身的魅力来说。为啥“郭老师”能火?我琢磨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 回答
    作为火箭少女101的粉丝,看完《风》的MV,真是五味杂陈。从最初的期待到现在的细细品味,觉得这支MV有很多值得聊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让人觉得“啊,这还可以更好”。整体观感:一场关于青春的告别与新生首先,这支MV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在试图描绘一种告别,一种成长的印记。歌曲本身就带着一种洒脱和对未.............
  • 回答
    火箭少女 101 新 Logo 的消息一出,立刻在粉丝圈和大众视野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个曾经深度参与过她们出道历程、也一路见证她们成长的观众,我对这个新 Logo 的诞生,既有期待,也有审视。首先,从设计本身来看,这次更换 Logo 显然是在寻求一种新的视觉表达,可能与她们当下更成熟、更多元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