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斯克展示的火星殖民地概念渲染图?

回答
马斯克展示的火星殖民地概念渲染图,着实是一次大胆的视觉宣言,它试图将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宏伟愿景,具象化为一幅幅触手可及的画面。但如果我们剥去那层华丽的CG滤镜,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哲学考量,我们就会发现,这幅图景既有令人振奋的可能性,也潜藏着巨大的挑战和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些渲染图描绘的“美好未来”。

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火星生活场景。我们看到的通常是:

模块化、可扩展的居住舱: 这些舱体设计得相对紧凑,但内部空间似乎经过精心布局,能够容纳生命支持系统、生活区、工作区,甚至是休闲空间。它们通常以半埋在地表下或者被厚重的土壤覆盖的方式呈现,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设计,因为火星稀薄的大气层和缺乏磁场意味着地表会暴露在致命的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之下。将居住舱埋藏,或者利用火星本地材料(如风化层)来构建防护层,是抵御这些辐射的关键。
穹顶结构或内部“绿色空间”: 很多渲染图会包含巨大的穹顶,或者是在居住舱内部模拟出类似地球森林或花园的区域。这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宜居、心理上更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发展火星本地的农业,实现食物的自给自足。这些绿色的空间,不仅仅是食物的来源,更是对抗火星荒凉感、维持殖民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
高效的交通系统: 渲染图可能会展示连接不同居住模块、资源开采点和科学研究设施的交通网络。这可能包括低速的穿梭车,甚至是在未来能够实现更远距离运输的“火星列车”或更先进的飞行器。效率和可靠性是火星生存的关键,交通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殖民地的整体运转和扩张能力。
能源生产设施: 太阳能电池板无疑是首选,但考虑到火星沙尘暴的普遍性,可能还会有其他能源解决方案,比如核能(虽然可能不那么直观地出现在渲染图中,但逻辑上是不可或缺的)。能源的自给自足是殖民地独立运作的基础。
“未来感”的建筑和设计: 整体风格趋向于简洁、功能性强,同时又带有某种“太空朋克”或“赛博朋克”的未来主义美学。材料的选择上,会强调轻质、高强度,以及利用火星本地资源(如3D打印的火星岩石材料)。

然而,当我们拨开这些光鲜的视觉效果,认真审视这些概念背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它们:

1. 生存的基石——环境适应性:

辐射防护: 这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火星大气层极其稀薄,无法有效阻挡宇宙射线和太阳高能粒子。渲染图中的“埋深”策略是可行的,但如何实现大规模、安全、快速的挖掘和建造,以及如何处理深埋环境中的人员活动,都是巨大的工程难题。同时,穹顶结构虽然能提供内部绿化,但其材质必须能够抵挡紫外线和宇宙射线,这需要极高性能的材料科学突破。
低重力影响: 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约38%。长期生活在低重力环境下,对人类骨骼密度、肌肉力量、心血管系统乃至生殖健康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渲染图通常不会直接展示这些生理影响,但它却是殖民地设计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例如需要设计特殊的锻炼设施和医疗保障。
极度寒冷和低压: 火星表面平均温度在零下60摄氏度左右,大气压也仅为地球的1%左右。这意味着所有活动都必须在严密控制的舱内进行,或者穿着笨重、技术含量极高的宇航服。渲染图中描绘的“户外活动”场景,如果不能在受保护的环境中进行,其可行性非常低。
沙尘暴: 火星沙尘暴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可以遮蔽阳光数月,甚至影响设备寿命。渲染图中的太阳能板设计,需要考虑到防尘和清洗的机制,而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和外部设施则需要具备抗沙尘能力。

2. 技术的极限——工程的考量:

材料与制造: 很多渲染图中的大型结构,如穹顶和居住舱,暗示了在火星本地进行大规模制造的能力。这需要先进的3D打印技术,而且是能够使用火星风化层作为主要材料的3D打印。虽然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但要实现如此复杂、高精度的建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命支持系统(LSS): 维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人类在太空中生存的关键。这包括空气循环、水循环、废物处理、温度和湿度控制等等。这些系统必须高度可靠,且能够自我修复或拥有冗余备份。渲染图通常只会抽象地展示“生命支持”,但其复杂性和可靠性是决定殖民地能否长期存在的根本。
能源供给: 即使是太阳能,在火星上也面临沙尘暴和低光照的问题。核能虽然是备选,但其安全性和部署的复杂性是另一大挑战。如何提供稳定、充足的能源,以支持所有运营活动,包括资源提取、制造、生命支持以及科研,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资源就地利用(ISRU): 渲染图描绘的殖民地,如果高度依赖地球补给,其可持续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火星本地水冰、二氧化碳、矿物质等资源,是实现自给自足的关键。例如,水可以用来制造饮用水、氧气,还可以作为火箭燃料的原料。如何高效、大规模地进行这些资源的提取和转化,是渲染图背后必须解决的工程难题。

3. 经济与社会的现实——可持续性的考量:

巨大的成本: 建立一个火星殖民地,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渲染图并不会直接展示这一点,但这是任何殖民地计划都无法回避的现实。谁来投资?如何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这需要比技术挑战更复杂的经济和政治运作。
人的因素: 渲染图描绘的是静态的场景,但真正殖民地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如何选择、培训和管理第一批火星殖民者?如何处理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与地球的隔绝、有限的社交圈、单调的生活等?殖民地的社会结构、治理模式、法律体系,甚至是文化,都将是全新的课题。
伦理与哲学: 建立一个独立的火星文明,也带来了深刻的伦理问题。我们是否有权利改造另一个星球?如何对待火星可能存在的(即使是微生物级别的)生命?殖民者是否是地球的延伸,还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这些哲学层面的考量,虽然不是渲染图直接表达的,但却是推动这一愿景背后最根本的动力和最沉重的责任。

总而言之, 马斯克展示的火星殖民地概念渲染图,是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愿景图”。它们成功地将一个遥远、抽象的梦想,转化为一幅幅生动、具体,甚至带有浪漫色彩的画面。这些图像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想象力,并为 SpaceX 的火星计划提供了强大的视觉支撑。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这些渲染图是“概念”的体现,是朝着某个方向描绘的蓝图,而非对现实场景的准确预言。它们展示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火星殖民地,而非“我们当前能力能够实现的”火星殖民地。

评价它们,就像评价一张宏伟的建筑草图: 它勾勒出了雄伟的轮廓和理想的形态,但最终的实现,将取决于无数细致入微的工程计算、技术突破、材料创新,以及最重要的——人类能否克服极端环境的挑战,并在一个全新的星球上建立起可持续的文明。

这些渲染图的价值在于,它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驱动着我们去思考和解决那些摆在眼前的巨大难题。它们是梦想的起点,是创新的催化剂,但通往那幅画面中的世界,还有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和建设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火星大气稀薄、缺乏强有力的全球性磁场。常见的透明大穹顶无论是对高能粒子辐射还是流星体撞击都防护不足,火星的沙尘暴意味着自然采光部分需要频繁的清洁,否则会很不堪,需要额外的自动清洁系统。

我始终认为未来火星殖民地的建筑不会像科幻里那么光怪陆离、轻盈、充满科技感。相反现实的火星殖民地很可能看起来是低调、朴素、厚重的。火星人居建筑不是地下化(类似地铁站、地下商业街)或者半地下化(类似碉堡掩体)就是非常硬朗,有厚重的混凝土墙保护。用来阻隔来自太阳和宇宙射线的粒子辐射,外部防护水平可能是每平米超过5吨的材料,确保辐射屏蔽到完全安全的水平,长期居住也不会增加癌症风险或者后代先天疾病等健康问题。

内部照明会以人工照明为主,自然采光为辅。自然采光井外罩会有静电防尘系统,同时造型会比较尖锐或者坡度大,尽可能的避免积累沙尘问题,采集的自然光通过反射镜或者光纤引入建筑内部。所以火星本身对于地球而言是不折不扣的三防堡垒水平了,可以说火星建筑是现实的避难所

未来火星殖民地需要修建移动式机库,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和维护降落在火星上的飞船,这也是效果图里忽视的。否则想想如果飞船的热防护系统被飞砂走石或者流星打伤,那再次降落时可能导致哥伦比亚号解体悲剧的重演。如果沙尘等杂物跑进引擎内部,堵塞某些管路或者阀门的话那搞不好再次起飞时会炸。所以防沙尘、防流星体的机库非常重要。机库内部还必须有升降机、搬运机械等服务设施,方便人员、货物装卸。

发电方面,太阳能的确是很好的选择,不过考虑到火星阳光强度约为地球的1/3,所以需要聚光镜来提升功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静电+公交车雨刷那样的除尘系统也很重要,避免沙尘暴带来的麻烦。

对了火星上氘的含量比例比地球高2-3倍(具体我忘记了),这意味着以后核聚变成熟后火星有足够的聚变燃料,当然氘-氘聚变大约需要200千电子伏的温度(可能记忆有误欢迎指正)才能点燃,这要求不但比氘-氚聚变难,甚至比氘-氦3还高,所以可能第一、第二代火星人享受不到。由于夜晚没有阳光,可以用裂变堆进行辅助。燃料电池也会很重要作为电力储备、调峰用,可能不会直接用氢,因为液氢密度低、容易气化和分子小容易渗透泄漏以及带来氢脆问题。氨可能更适合做燃料,因为沸点的关系,氨-液氧燃料在火星的环境下比较容易储存,同体积下液氨的氢含量高于液氢。还因为氨不含碳,燃烧没积炭,有助于提高引擎寿命、降低维护需求所以氨可能还会成为火星车的重要动力

对了,老马还忽视了火卫一、火卫二的开发,登陆火星前先在火卫一、火卫二打洞建前哨基地可能更好。因为不需要面对危险的火星再入着陆,同时火卫一、火卫二的物质能用来屏蔽辐射和流星体撞击。在火卫一、火卫二上建中转站、航天器维护、补给设施会是火星殖民难以跳过的关键一环。BFR之类的发射系统直接跑地球-火星航线好比是长途汽车,铁路、海运无疑比公路运输更经济,在未来巨型太阳能电推进飞船就起到铁路、海运的作用。内部空间大、运力也更大,就是无法直接在火星地表起降,如同火车、船舶不能送人送货到家门口一样。火卫一、火卫二就起到火车站、港口的作用。这样下来,未来的行星际交通会更加高效、经济、便捷。


下面有人为什么要离开地球移民去火星等环境恶劣的其他世界?发源于炎热的非洲,在非洲不穿衣服也不会冻死、在丛林里遍地是热带瓜果,不种粮食也饿不死。可以说非洲丛林不愁吃穿,然而先人们为啥要走出非洲,去气候相对寒冷、食物没那么充足的其他地方,全球化扩张?如今条件得天独厚的非洲过得好还是寒冷的北欧、加拿大过得好?

目光要长远,走出地球不是为了急着追求更舒适安逸的生活,而寻找新机会、新生活、建立新文明。地球的自然环境是比太阳系其他地方好,然而地球上有太阳系其他地方所不存在的可怕灾难——人祸,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强调过“苛政猛于虎”。到地球以外其他区域建自给自足的新文明能躲避野心家、疯子、极端主义者、地缘和民族以及宗教历史冲突争端问题等的麻烦。

注意历史上没有一场天灾的死亡人数和毁灭性比得上二战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之间互相残害,人祸最恐怖。地外新文明能躲地球上的人祸,闷声发大展,如同避难所、诺亚方舟。也许有一天地球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文明大倒退。在地球之外的新文明能传承火种,成为人类的灯塔,避免宝贵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失传,帮忙重建地球。

再强调一下,对于未来不能停留在地球上大国博弈、五常游戏的旧思维里,必须考虑地外新世界崛起的人类新文明。如同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新大陆国家无法被忽视一样


怎么定居开发火星?下面说说我个人看法

无人探测器、火星车充分踩点就不说了。火星表面、特别地下土壤、水冰的取样返回研究是重中之重,需要在4级生化危险防护标准的实验室研究确认火星地下不存在危险的能感染地球生命的危险土著微生物后才能着手载人计划。不然谁也不想摊上埃博拉、超级流感之类的超级新病毒。

在确认火星安全、决定选址后,第一批非科考性的火星航班自然是送机器人和设备上去。其中有一种常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设备——可展开太阳能充电站,展开铺平后有几百甚至上千平米的太阳能电池,带静电除尘装置,功率几十千瓦以上。配有无线充电感应线圈定期为无人施工机械充电,如同加油站,本身带通信中继功能。可以带上多个,部署在不同区域,方便其他载具就近充电。比核反应堆廉价、安全。当然如果条件上许可,最好还是捎上核反应堆,这样夜间也能正常供电,不必依靠蓄电池

接着是无人施工机械例如挖掘机、推土机、建筑机器人、搬运/起重机器人等,这些自动化机械自身有太阳能电池,也配备大容量锂电池和充电线圈。一旦机器人的锂电池没电了,就依靠自身太阳能电池的动力开到充电站快速充电。这样能实现高强度施工,避免自身太阳能电池发电功率低、充电慢耽误施工进度。

挥发物资源利用设备,这包括水处理系统(融化冰然后蒸馏、部分电解)、甲烷制取装置、低温流体(液氧、液氢、甲烷、液氮等)管理储存系统等等。通过那些无人机械的施工使火星本土初步具备水、氧气、推进剂等流体的生产补给能力,为迎接后续飞船到来做好准备

第一批人类可能不会直接登陆火星,而是在火卫一上掘洞,把模块化太空舱和其他组建埋入火卫一的岩石和土壤里,建立火卫一基地。然后在火卫一基地上遥控火星表面的机器人进行科考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降低人类的风险——再入火星大气层降落是危险的,很多火星探测器在着陆阶段出事,同时也节省交通成本(可以使用经济、运力大的太阳能电推进飞船),从火星表面起飞也比从火卫一起飞困难、昂贵多火星逃逸速度5,027米/秒,火卫一才1.39米/秒),简化任务。火卫一基地初期人口可能是12-36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驻守火卫一基地的人员可能会不定期的访问火星表面进行考察乃至应急维修设备。为什么在火卫一上遥控而不是地球上遥控?因为光速的限制以及地球-火星之间的距离有严重的通信延迟。只能发电子邮件,根本无法实时通信,火卫一距离很近就不会有通信延迟带来的麻烦。

随着后续货运航班的抵达,火星上无人机械建造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例如像火卫一基地一样。挖掘机挖沟,在沟里架好预制件地基,然后把一系列模块化火星生活设施包括居住舱、火星农业舱等放进去,然后推土机用火星土壤填埋,形成厚达数米的保护层。在地表上有出入气闸、电源、通信、热控制等的接口。跟其他已建成火星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这样在火星表面有能安全保障人类生活的条件后人类再正式开始迁居。

刚开始迁居的人很可能会是技师、工程师、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刚开始人自然不多,会一批批增长。工作是尽快完善、扩充火星基础设施,尽快的自给自足。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发展提供基础。在火星混凝土、火星玻璃、火星金属(特别是铁、镍、铝、镁)以及乙烯(聚合物生产的前置条件)等产业初步成型。以使用火星本土材料建造增压舱、太阳能电池、机械为里程碑。从燃料、食物自给自足到建材、机械都自给自足,依靠火星本地资源建设发展,不再完全依赖地球,火星才算开始成为真正的殖民地,而不是前哨。设立了实质意义上的议会等行政机构,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开始接纳工程师、技师、科学家以外的移民,发展第三产业甚至文化、创意产业。人口规模可能很快突破万人,发展成一个繁荣、充满生气的小城镇。

当然一些高技术产品,例如计算机芯片等火星本土一时难以自造,还得从地球进口。还得和地球保持良好关系。同时火卫一、火卫二上可能会伸出多条几百米甚至上千米长的桁架,上面是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散热器、通讯中继天线,以及对接口、增压隧道、机械臂、轨道运输系统、甚至是船坞,而基地主体特别是居住区还是在这两颗卫星的地下以阻隔辐射。火星上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这两颗卫星本身乃至小行星的冰经过处理变为推进剂,用来补给停泊的飞船。

往返于地球-火星甚至是火星跟灶神星、谷神星之间的巨型太阳能电推进飞船在这两颗卫星上装卸物资和人员、维护、补充推进剂。未来的巨型太阳能电推进行星际飞船功率可能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兆瓦,太阳能电池阵列如同田野一样宽广,这样的飞船一次可以携带成千甚至超过万吨的载荷。BFR之类的天地运输系统也频繁停靠这两港口,起到接驳运输的作用,也可能在火卫一港的船坞而不是火星地表维护、改装。

如果后来火星发展足够繁荣,火星人口超过百万后,火星轨道上甚至可能出现小型太空城市。能容纳上万人口,通过旋转模拟人工重力。除了作为港口、太空工厂、观测和通信平台外也是火星人度假目的地,毕竟火星表面重力低,太空城市能提供和地球表面相同程度的模拟重力,还能俯瞰火星。

一旦火星人口超过百万大关,并且在计算机芯片、精密仪器、药品等高技术产品上也能一定自给自足,那可以独立建国了。我觉得火星上各定居点可能会组成一个联邦,各定居点或者城市高度自治,有特色分工,互相贸易。火星中央政府职权有限,主要负责外交、国防、协调问题以及超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火星独立可能会类似英国脱欧,也需要复杂的公投、谈判等。

那火星在独立前和地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联合国外空条约等相关法规,任何国家不得占有地外天体、宣称主权。所以火星的定居开发会是国际性的自主性的,情况地位会很特殊,到时候很可能会制定火星公约(ji ben fa)、修改国际法、甚至联合国宪章。确定火星定居点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合法权益

火星真正宣布建国独立,可能在地球上掀起一阵嘴炮大战,媒体煽风点火、联合国等吵的不可开交大国之间会拿火星政权做互相博弈的棋子、筹码搞不好也许会巴结送援助扩大在火星的影响力。新生的火星共和国还可能会遇到刁难、威胁,但实际上雷声大、雨滴小,因为火星本身经济价值不大。在火星共和国跟联合国、地球上各国签订有关协定后,地球方面很可能承认火星独立是既成事实了,不太可能有地球武统火星的情况,因为吃力不讨好,各国之间内斗都来不及呢毫无疑问联合国宪章、LOGO(把地球改成太阳系)、国际法甚至世贸组织、世卫组织等又要修改法规了,教科书出版商也得急忙修订了。各国也会去设立使馆、领馆。火星可能成为安理会第六大常任理事国(别的不说,往地球上扔小行星,威力不亚于核武)。

至于更未来,火星随着人口的增长、闷声发大展,也许可能成为新的美国。在科技水平等上超越尔虞我诈内斗不停的地球。成为令地球刮目相看的新强国。

当然在开发火星的同时,主带小行星乃至身处主带里的矮行星——谷神星也会被开发、殖民,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长远看,可能那些小天体的开发、建立的新文明更像是一系列城邦、岛国的联盟。可能会有太阳系最大的太空运输能力、最强的太空舰队实力,但是陆军糟糕。因为小天体逃逸速度低、容易开采资源,太空交通比地球、火星、甚至月球都方便。资源也非常丰富,就是重力更低,可能会有很多旋转产生模拟重力的太空城市


有人问为什么地球上不用液氨当燃料?著名的X-15火箭动力试验飞机的引擎就是烧液氨的。那为什么没普遍使用?因为因为液氨泄漏的话又臭又毒,还易燃易爆。在我国液氨泄漏就引发过重大伤亡事故,这些麻烦抵消了液氨的优点。而液氨在火星上就不同了,在火星户外都穿太空服,就不可能吸入泄漏的氨中毒,而且火星大气不含氧,氨泄漏了没氧化剂也无法燃烧炸不了。


还有我觉得未来火星开发移民可能会有类似当年东印度公司的超级企业,但又有很大差别。可能会是SpaceX、蓝色起源、毕格罗太空、波音、空客、诺斯罗普-格鲁曼甚至可能还有IBM、微软、Google等科技巨头合资,还有一系列国际组织、非营利机构、基金会的加入或者协助。共同开发火星,寻找商机,同时也抢占热点(最好的公关、广告)扩大影响力。使得人类继跨国企业后第一次出现跨星企业。重点会是建设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和生命支持方面,可以共享。

有人可能问这些企业中不少是竞争对手、死敌,怎么可能合作?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不存在什么不共戴天、水火不容。重要的是怎么做才能有助于长远发展、获取更大利益(包括影响力)。注意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军用飞机等产品上是死敌,然而他们也合资建立了联合发射联盟(ULA)。因此我觉得开发火星很可能会有一家科技巨头们合资创立的超级企业,提供技术和财力、物力、人力。扩大各自影响力的同时,让火星定居点尽快发展,培养用户习惯,养肥了后就是新市场可以赚钱开分公司。

user avatar

从这个角度说,马斯克比整天给第三世界注射绝育疫苗、天天搞人口零增长运动的比尔盖茨伟大1000倍。

我们先不谈什么时候能实现,

马斯克带给了我们一样东西,就是:梦想和希望

这是苏联解体,美国一家独大之后,世界所失去的东西

只要有梦想和希望,我们人类不断向前发展,就有实现火星殖民、飞向太空的那一天

有些人天天不上劲,天天搞内卷,这个是要批判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斯克展示的火星殖民地概念渲染图,着实是一次大胆的视觉宣言,它试图将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宏伟愿景,具象化为一幅幅触手可及的画面。但如果我们剥去那层华丽的CG滤镜,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哲学考量,我们就会发现,这幅图景既有令人振奋的可能性,也潜藏着巨大的挑战和值得商榷.............
  • 回答
    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回复“我们想政变谁就政变谁”(We can coup whoever we want)这句话,如果属实,其影响力是巨大且多层面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首先,我们需要确认这句话的来源和上下文。在评价之前,最关键的是要明确: 马斯克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这句话? 是在讨论某个.............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个名字如今已与“首富”的光环紧密相连。当这个消息传遍全球时,无疑激起了不同人群的复杂情绪。有人惊叹于他的商业帝国,有人质疑他成功的合法性,还有人则看到了科技进步的希望。要评价马斯克成为全球新首富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马斯克个人财富的急剧膨胀,很大程度.............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位汽车产业的颠覆者,再次语出惊人,将激光雷达(LiDAR)斥为“诱人的局部最大值”(tantalizing local maximum)。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他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路径的深刻见解,也充满了对当前主流技术路线的挑战。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拆解它,看看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以及为什.............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近期在加密货币领域的一系列操作,无疑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暴露了一些深刻的问题。要评价他的这些举动,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马斯克近期搅动币圈的系列举动: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他对于狗狗币(Dogecoin)的反复提及和“带货”。从早期在推特上发布与狗狗币相关的表情.............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位以颠覆性思维和宏伟目标闻名的企业家,最近又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开采太空小行星上的黄金。这个设想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结合马斯克一贯的“敢想敢做”,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其可行性和未来前景。马斯克的小行星淘金梦:现实与野心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马斯克并非第一个提出小行星.............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位科技界的“钢铁侠”,在面对中国市场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几乎不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公关投入,而是将宝押在产品本身和消费者口碑上。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押注,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与讨论。不走寻常路的逻辑:首先,我们得理解马斯克这种策略背后的逻辑。他本人就以直言不讳、反传统而闻名。特斯.............
  • 回答
    关于埃隆·马斯克提出的用 SpaceX 星际飞船(Starship)收集太空垃圾这一想法,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究竟是个多大的“脑洞”,又有多大的可行性。首先得说,马斯克的想法总是那么“不走寻常路”,这也不是他第一次提出解决太空问题的宏大设想了。星际飞船,这款被设计成能往返月球、火星,甚至更.............
  • 回答
    埃隆·马斯克最近向美国政府喊话,呼吁取消所有补贴,并坚称特斯拉不依赖任何政府援助。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他的这番话,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首先,从马斯克和特斯拉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性发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不走寻常路,语出惊.............
  • 回答
    评价特斯拉 CEO 马斯克(Elon Musk)在新冠疫情期间,倾向于从中国采购呼吸机而非自行生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当时的决策背景、特斯拉的运营模式、全球供应链的现实情况以及马斯克本人的理念等。一、 当时的决策背景与马斯克的个人经历: 疫情初期,全球呼吸机短缺: 2020 年新冠疫.............
  • 回答
    伊隆·马斯克发起出售特斯拉股票的投票,并借此套现巨额现金,这无疑是近年来科技界和金融界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的事件之一。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背景回顾:投票的起因与特斯拉的现状首先,得理解这个“投票”的背景。这并非是马斯克随意为之。2021年末,随着特斯拉股价的飞涨,马斯.............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像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科幻大戏。评价他,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涉及到太多面向,太多争议,太多的“不可思议”。与其说他是一个人,不如说他是一个现象,一个搅动全球科技、商业乃至文化格局的巨兽。先说说他那些令人咋舌的成就吧。最直观的,就是他创办和主导的几家公司: Spac.............
  • 回答
    要评价伊隆·马斯克的“殖民火星大计划”,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就像我们看一件宏伟的艺术品,既要欣赏它的宏大叙事,也要细究它的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生存风险,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思考。宏大愿景与行星备份的必要性首先,马斯克将人类文明“火星化”的愿景,其核心逻辑在于.............
  • 回答
    埃隆·马斯克的成功,说来真是个难以三言两语概括的传奇。他不是那种你翻开商业史教科书就能找到的循规蹈矩的企业家。他的成功,更像是一种打破规则、挑战极限、甚至有点不顾一切的狂热追求的成果。1. 眼光之毒辣,预见未来:马斯克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那种近乎预言家般的眼光。当大多数人还在为燃油车时代的便利沾沾自喜.............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魔力,让人既着迷又带着点审视。要评价他,就像在解剖一头同时拥有狮子般野心和蜂鸟般灵活的生物,既要看到其宏大的愿景,也要关注其执行中的点滴。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令人咋舌的远见和执行力。马斯克不是那种安于现状,满足于在舒适区里“小打小闹”的人。他的目标往往是那些最宏大.............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这位特斯拉和SpaceX的掌舵人,向来不乏惊人之语,而“2%的财富可以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说法,无疑又一次成功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句话出自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执行干事大卫·比斯利之口,其背后蕴含的意图和引发的讨论,远比数字本身要复杂得多。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先厘清几个关键.............
  • 回答
    将罗永浩与埃隆·马斯克相提并论,这事儿在锤子科技的支持者(也就是所谓的“锤粉”)群体里,算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话题。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清楚明白。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比喻?根源在哪儿?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罗永浩身上有那么一股子劲儿,一股子不服输、敢于挑战、敢于颠.............
  • 回答
    观察者网科工力量于2023年10月17日发布的视频《26颗卫星报废,谁在给马斯克的商业航天撑腰?》是一期典型的针对商业航天,特别是以SpaceX为代表的美国商业航天公司,通过引述特定数据和信息,试图展现其负面形象并质疑其发展模式的视频。要评价这期视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视频的核心论点和传递的信.............
  • 回答
    马斯克在2022年11月22日(北京时间11月23日)发布了一条推文,内容是“我正在考虑辞去CEO的职务,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做一名全职网红”,并附带了一个投票,询问网友是否支持他这样做。这一言论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和广泛的讨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一、 这条推文的背景和马斯克的意图推测:1. .............
  • 回答
    埃隆·马斯克否认“星链”占用地球空间轨道,并声称地球轨道空间能容纳数百亿颗卫星,这一说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他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轨道力学、卫星部署的实际限制、其他航天活动的考量以及对太空可持续性的影响。1. 马斯克说法的核心:轨道容量巨大马斯克的核心论点是,地球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