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特斯拉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

回答
评价特斯拉 CEO 马斯克(Elon Musk)在新冠疫情期间,倾向于从中国采购呼吸机而非自行生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当时的决策背景、特斯拉的运营模式、全球供应链的现实情况以及马斯克本人的理念等。

一、 当时的决策背景与马斯克的个人经历:

疫情初期,全球呼吸机短缺: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医疗物资短缺,特别是呼吸机,这是救治重症患者的关键设备。各国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快速获得足够呼吸机的难题。
特斯拉的临时应对: 当时,纽约州政府向特斯拉寻求帮助,希望其利用工厂生产呼吸机。马斯克起初对此表示愿意,并承诺快速生产。然而,这并非特斯拉的核心业务,也没有现成的生产线和技术团队专门负责呼吸机制造。
马斯克的“快速迭代”思维: 马斯克一贯以“快速迭代”和“解决问题”著称。他倾向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快速适应能力来应对突发状况。在呼吸机问题上,他看到了现有供应链和生产能力的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其他企业和国家在生产呼吸机方面的优势。
个人经历的启发: 据报道,马斯克本人也曾感染新冠,虽然症状较轻,但他可能对呼吸机的需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二、 特斯拉的运营模式与核心竞争力:

核心业务是汽车和能源: 特斯拉的核心业务是电动汽车制造、电池生产和能源解决方案。其研发、生产和供应链体系都是围绕这些领域构建的。
对呼吸机生产的挑战:
技术和专业知识: 呼吸机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医疗设备,其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都需要极其严格的医学和工程专业知识,这与特斯拉的汽车制造有很大不同。虽然特斯拉拥有强大的工程能力,但呼吸机涉及生命安全,其技术门槛和标准远高于汽车。
生产线改造和投入: 将现有的汽车生产线改造为呼吸机生产线,或者建立新的呼吸机生产线,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设备更新、人员培训,以及漫长的审批和调试过程。
供应链重塑: 呼吸机所需的零部件,如传感器、阀门、显示屏、泵等,与汽车零部件并非完全一致。特斯拉需要快速建立或整合新的供应链来满足呼吸机生产的需求。
法规和认证: 医疗器械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认证体系的监管,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对于临时性的生产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三、 全球供应链的现实情况与中国的优势:

中国在医疗器械生产领域的优势:
成熟的生产能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庞大且成熟的医疗器械生产制造基地,尤其是疫情爆发后,许多中国企业迅速转向或扩大了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生产。
完整的供应链: 中国在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等领域的供应链非常完整,能够快速获取制造呼吸机所需的各种零部件。
成本效益: 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在劳动力、生产成本等方面通常具有优势,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产品。
物流和出口能力: 中国拥有发达的物流体系和强大的出口能力,能够将产品快速运输到全球各地。
马斯克选择中国采购的合理性:
效率和速度: 在疫情紧急关头,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从零开始建立呼吸机生产能力,不如直接从已经具备生产能力的供应商那里采购,这样能够更快地满足需求。
专业性和可靠性: 直接向专业的医疗器械制造商采购,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避免因自行生产而产生的质量风险,这对于关乎生命的医疗设备尤为重要。
资源优化: 将有限的资源(资金、人力、时间)投入到最擅长的领域,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更有优势的供应商,是企业进行资源优化的常见策略。特斯拉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保障汽车生产和交付上,同时通过采购解决呼吸机短缺问题。

四、 马斯克的理念与特斯拉的“任务导向”:

解决“大问题”的决心: 马斯克以解决全球性大问题为己任,无论是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还是太空探索。在疫情初期,他看到了呼吸机短缺这一迫切的“大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 马斯克追求的是最有效、最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自行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且风险大,那么通过采购专业供应商的产品就是更明智的选择。
不拘泥于传统路径: 马斯克不害怕打破常规,他会选择最直接、最能达成目标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坚持“特斯拉自己必须生产”的固有思维,而是灵活地运用全球资源。
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特斯拉的企业文化和马斯克的个人风格都高度强调效率。在救人生命和解决紧迫需求面前,效率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五、 可能的批评与反思:

“美国优先”的争议: 在一些人看来,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在本土疫情严重时优先向海外采购,而非全力支持本土生产,可能存在“美国优先”的争议。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效率和专业性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性。
对供应链自主性的思考: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关于供应链自主性的讨论。过于依赖外部供应链,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带来风险。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全球化供应链的存在,就是在特定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效率最大化。
马斯克的“炫技”还是务实: 有些人认为,马斯克最初承诺自己生产呼吸机,是为了展现特斯拉的快速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来选择采购则是一种更务实的策略。这反映了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灵活性。

总结:

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是基于在当时紧急情况下,一种务实、高效且风险可控的决策。

从效率和速度上看: 中国在医疗器械生产方面拥有成熟的供应链和生产能力,能够更快地提供合格的呼吸机,满足当时全球对呼吸机的迫切需求。
从专业性和风险上看: 呼吸机是高度专业化的医疗设备,特斯拉自行生产面临技术、生产线、供应链、法规等多重挑战,自行生产不仅耗时耗力,且可能存在质量风险。
从资源优化上看: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特斯拉的核心业务上,并将非核心且专业性强的业务外包给更具优势的供应商,是符合商业逻辑的资源配置。
从马斯克的思维模式上看: 他追求的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而非拘泥于“自己做”的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采购是达成快速救治目标的最优解。

当然,这一决策也引发了关于供应链自主性等方面的讨论,但总体而言,马斯克的选择更侧重于在疫情危机中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解决呼吸机短缺这一生命攸关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30再度更新

看到评论区,鱼跃有些感慨。

在答疑前鱼跃先摆明态度:知乎是基于知识分享的问答平台,原答案只是针对提问所撰写。

我们接受质疑,但希望质疑前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之上。

1.呼吸机分为有创和无创,而无创中又分为便携式与大型无创呼吸机,鱼跃无创呼吸机是便携式,但能够满足于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

2.如果新冠患者的阶段已经不受无创呼吸机支撑(不分便携或大型),那么医生会选择有创呼吸机或ECMO(经提醒改成此版更加谨慎的描述)

3.评论区提到的氧浓度调节功能属于【大型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

4.主动呼吸阀属于有创呼吸机;

5.新冠患者首选无创呼吸机,因为病毒的传染性高,有创需要经口气管(鼻腔)插管、气管切开插管,非常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这种交叉不仅是患者本身的其他感染恶化,也有可能是重症和中度患者之间以及患者与医生之间);

6.鱼跃呼吸机驰援湖北7000台,95%以上进入了医院以及ICU,相信医院和医生是认可的;

7.鱼跃医疗是一家上市公司,很感谢评论区的投资者关心与厚爱。但是!我们更是一家医疗企业,对我们来说生命不分国界,当下最重要的莫过于救人性命;

相比于走得快,我们更在意走得稳

相比于发展壮大,我们更在意做好每一步研发

时至今日,中国医疗企业需要非盲目的质疑。我们保持清醒向行业顶端看齐,但不会妄自菲薄。

我们的工程师在最后一天赶到武汉,如果不是对这份职业心怀敬仰、如果不是对生命心存敬畏,又是什么驱动他们。

鱼跃还在努力,请你多点耐心。


3.28更新

看到评论区有了争论,这很棒:争论帮助鱼跃进步。

鱼跃拥有超级智能工厂,1条机械手臂是=10个人工,一条智能产线是100位生产同事的2倍效率,我就不透露有多少机械手臂和智能产线了。

同时,鱼跃从疫情开始进入战时状态(三班倒),这在驰援祖国的时候已经充分展现了:

祖国召唤我们必应、也有能力承担。

本来并不想暴露实力,现在还是弱弱地补充一句、

中国医疗,值得骄傲。另外,鱼跃的制氧机系列也是TOP级(我是指全球范围内)

分割线下是原答案


不好意思,各位知乎用户。我今天需要短暂地高调一些。

作为中国TOP级的呼吸机研发制造品牌(手动挂上羞涩的笑脸),鱼跃医疗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马斯克是位商业传奇,特斯拉从某种意义上说再度定义了汽车。

但必须承认的是,行业的差异性在本质上就是限制了不能随便“跨界”

一台医用级呼吸机从研发立项、检测、临床验证、改造升级、核心制造、算法优化、医疗注册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尽管它的体积很小、外形也没有这么酷炫。

但是作为能救人性命的高端医疗设备,它并无法被简单复刻,更别说达到量产。

没错,特斯拉拥有“超级工厂”,可是汽车机制和人体机制之间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其次,特斯拉生产呼吸机这件事情本身就有点被迫上岗的意思。

3月 19 号,纽约市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直接在 Twitter 上向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喊话:

「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短缺,我们需要呼吸机,越快越好。接下来的几周,这个城市将需要成千上万的呼吸机。我们会竭尽所能去寻找呼吸机,但我们需要你的帮助!」

没错,特斯拉旗下汽车有复杂的暖通空调系统,SpaceX 航天器有生命支持系统,看起来呼吸机生产不是很难。

但是!

一部呼吸机的生产,硬件和软件都不能出错
压力驱动系统、患者回路、过滤器和阀门等任何一个零部件发生故障,整个机器就无法运转
算法作为呼吸机的“大脑”,需要不断优化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算你是一级话剧演员,拍电影前都要重新熟悉电影的制造流程。


紧接着,特斯拉选择与美敦力(美国著名医疗集团)联合生产,但真的能这么简单联手吗?

这意味着大型医疗集团花了数十年时间建起的技术壁垒、凝聚几代研发团队智慧的技术图纸,却要轻易地交给别人。

这种信任资本太高了,似乎很难达成。


在常规状态下(现在我们为疫情提高了数倍产能),即便是专业医疗设备制造商(比如鱼跃医疗),生产一台呼吸机也可能要花费多达40天的时间。

从零起步的跨界企业要花上多少时间,无法测算。

就疫情来说,无创呼吸机则是100%的生命支持仪器,没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怎么搭建精准的流量控制系统。

我们不得而知。


另外,这种生命支持不光体现在技术上,更是专业的团队上。

关于这点,马斯克自己都承认:交付、安装、调试才是生产呼吸机里最困难的事情。

假如操作不当,呼吸机则有可能会对患者肺部造成进一步的损伤,甚至还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比如,不同患者的的肺活量各有不同,而操作者则要据此调整呼吸机的相关参数,让机器给人更好的支持。

当然,这个世界从不缺少奇迹。

顶级流量网红吸尘、吹风制造商戴森,就已经用了10天生产出专门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机,并且技术也是源自其主打的“吸尘”技术。

我们敬佩这种勇气与行为,但生命与医疗还是要有最基本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不应当被国界限定。


最后,鱼跃医疗希望借助这个问题申明一点:其实中国的某些细分医疗技术已经开始比肩国际品牌,甚至是超越。

至少我们自信地认为,中国呼吸机不应当被称为“非高端”。近年来,中国在智能化和数字化医疗上迅猛发展,家庭健康领域的医疗设备更是迅速迭代。

更何况,祖国在精准打击新冠疫情这件事上充分展现了高效、团结、专业。

截至目前,鱼跃医疗已向湖北驰援了7000余台无创呼吸机,占总量的一半。

  • 怎么使呼吸机对新冠患者更具针对性
  • 怎么保证高压使用下的设备稳定
  • 怎么在大量的疫情临床数据基础上优化算法

中国更有经验也更具备发言权。


今天,鱼跃医疗接到了全世界40个国家的求援,并向20个国家陆续发出了呼吸机。

这一刻,我们是代表中国医疗制造业去帮助全球抵抗疫情。

相比于用所谓的跨界去安抚公众情绪,我们希望安安静静、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场援助。

这是鱼跃医疗第一次在知乎上这样求赞:

请大家给我点赞,让更多的人重新认知“MADE IN CHINA”.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是:如何评价特斯拉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

知乎的老传统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们知道,要批量制造呼吸机,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而呼吸机是马上就需要的。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即使特斯拉有能力制造呼吸机,能购买也应该先购买一批来顶上。然后再考虑要不要自己想办法造的问题。

从题主的引用看只说明了特斯拉从中国买了一些呼吸机,而没有看到特斯拉到底做不做呼吸机。

所以,我的回答是:采购和自产并不矛盾。题主的问题不成立。

4月9日更新:

贴一个特斯拉的呼吸机原型。使用Model 3零件制造。

说明马斯克确实在努力自产呼吸机。但是离大规模量产还有不少距离。Again: 采购和自产并不矛盾。

user avatar

因为这样更便宜,也更快。


但凡干过几天工程师,都问不出这个问题来。也一眼就能看出,美国大统领川建国同志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工程学知识储备,也不愿意低头听工程师们叨逼叨,才会有“制造业回流”美国MAGA的想法。MAGA不是你想MAGA就MAGA,这根本就是违背工程学原理的,属于头铁硬钢科学原理。


为了说明这一点,今天龙哥带你拆解一台最简单的制氧机。注意,制氧机的复杂度远远小于呼吸机,跟着我拆一遍你就知道为啥马斯克“造不如买”了。





任何事情你要是不考虑成本,在现有科技条件下都能造出来。然而不考虑成本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发生,就算是军事装备也是要考虑成本的,唯一不考虑成本的事情恐怕只会发生在实验室里。更何况现在疫情形势那么严峻,这成本里可是要包含人命的,也要包含社会成本,就是说死人多了,东西赶不上,社会秩序崩溃你也要考虑。


综合成本考虑下,当然是造不如买,工程师出身的马斯克可不是美帝大统领,他心里非常清楚。


闲话少说,拆机器先。这台制氧机前几天支援武汉捐出去了,这几天疫情控制住以后人家又不厌其烦的寄回来给我,看来还要陪伴我很多年。我以后爬雪山还要指望着它陪着我,作为保命的手段,所以这里就只来一个不完全分解。这台制氧机是鱼跃的产品,在此无意暴露该产品的设计细节,也无意对该产品的设计提出批评或者表扬,更无意剽窃该产品的设计专利。

这是一台家用制氧机,我自己给改成了车载制氧机,扔在车上防止急性高原反应的。在它手下活下来的人,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4个了。它的90%氧浓度下,一分钟有1升的流量,采用面罩式呼吸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缓解急性高原肺水肿导致的呼吸困难,配合咖啡因等利尿剂,能够保证病人存活24小时以上,从而送到低海拔医院治疗。

分子筛制氧机原理大致上就是这样:经过过滤的空气在压缩机里压缩,高压空气经过冷却后进入吸附塔,吸附塔里有个东西叫“分子筛”,里面的孔径刚好能够让氧气分子通过、氮气分子留下来。这是第一个循环:分离。然后再用压缩空气逆向去把吸附在分子筛上的氮气分子吹除,实现循环使用。这是第二个循环:吹除。所以我们需要两个吸附塔循环工作,源源不断的提供高浓度氧气。


医用呼吸机比这个复杂很多很多。医用呼吸机一般不涉及到制氧的环节,而是主要控制氧气的流量、压力,监护病人的呼吸状态,按照设定维持病人呼吸。家用制氧机也一样要控制整个机器的工况,提供恒定流量、恒定浓度的氧气。这里只是从工程学上讨论美国“造不如买”的现状,就不详细阐述这个差别了。


拆开外壳,上面是控制电路板,那个白铜的环状螺旋结构是压缩空气冷却系统,它下面还有一个风扇。

冷却后的压缩空气来到两个吸附塔,分别轮流循环吸附、吹除,提供高浓度氧气。


红圈里是三个电磁阀,用来改变压缩空气流的方向,分别在两个吸附塔里实现分离和吹除的功能。最终氧气通过那根长的管子,输入到加湿壶里,供病人呼吸。


最后上一个制氧机工作的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6829686472687616

视频中“突突突”的声音就是无油空压机在工作的噪音,呼吸声就是分离-吹除的声音。中间还有一个气体缓冲器,把脉冲气流缓冲成连续稳定气流。





我们可以看到,最核心的部件就三个:无油空压机吸附塔(含分子筛)气体缓冲器


很遗憾,这三大核心部件,现在的美国都不能造


就是造不出来,而不仅仅是“不能很便宜的造出来”。事实上,在工程上,成本高就等于造不出来。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你成本高别人成本低——产业就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去了——工厂、机械、人才、工人都跑到低成本地区去了——你造不出来。你没有设备,没有产业工人,大批量制造就是一句空谈。也许在实验室里能够弄出来几台,然而根本不可能成规模制造。


无油空压机的核心电动机、碳刷、曲轴、活塞,如果是涡轮式的还有涡轮,从模具到冲压机、铸造设备,电动机铜线的绕线设备,漆包线本身,碳刷的材料与制造,美国现在至少缺少好几样。其中碳刷这一项还被中国卡脖子,中国的稀土材料已经配额出口了,还只能买制成品不能买原材料。


吸附塔里的分子筛,不好意思,国产货早就打垮了美国本地制造商,商标还是3M的,产地已经在中国了。


气体缓冲器,原理有很多种,我这个就是多孔铜材料。把铜弄成多孔泡沫形状,使气体在里面缓冲,原理跟枪支用的消声器是一回事。是用的烧结-脱溶剂原理制造的,不好意思,也是中国的产量最大、成本最低。


一句话,现在早就是中国工业品向美国倾销的趋势了,中国产品又便宜又好用,美国本地制造商竞争不过,要么倒闭要么就转到中国生产。


像川建国同志说的,要MAGA,要制造业回流,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把成本(相对成本,可以笼统的看做最终利润)降到中国的水平以下。简而言之,这不可能。美国人过不了中国的苦日子,他体制还不利于降成本,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马斯克只能从中国采购呼吸机。


马斯克有两条路走:


1、购买原材料与零部件回美国制造;


2、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在中国制造,整机出口美国。


很显然,第一种选择完全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美国前几天已经取消了医疗器材关税了,整机出口与回美国组装,因为没有了关税壁垒,很明显整机出口更便宜、更快速。


你想让马斯克把工厂、设备、原材料、技术人员、产业工人一股脑全部搬回美国去,等他那些呼吸机大批量上市的时候,美国已经凉了……




额,你龙哥就是啥都懂,咋地!我就是没有写手团队,你要真的偏要觉得有,要么你来?不开工资,请自带干粮。

user avatar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早在2个多月以前,我们就告诉美国人,新冠病毒极其强大,其战术风格诡谲多变,攻城略地侵彻如火。它最擅长的就是预先埋伏,悄悄潜入,一声令下,杀机顿起。

美国的流感里面究竟有多少伏兵?

对美国人下手已经准备很久了吧?

然而美方统帅置之不理,依然歌舞升平,无知无畏。反将矛头对准我方。

现在大兵压境,黑云摧城,这才发现导弹隐形机毫无用处,杀敌利器寥寥无几。

战役都开始了,这才猛然发现自己连生产子弹的设备都没有。

不求援,那就拿着烧火棍子去打半兽人。

烈火、屠城,就在眼前。

user avatar

截止到4月6号特斯拉的呼吸机还是这样事的,显示屏和控制电路都是model3的,说实话我觉得这样不行,要素过多验证过程会很麻烦,推倒重来吧。

飞船的循环系统确实比呼吸机难造也更复杂,但是和呼吸机还是两回事。

或者我这样说,医疗器械都是有自己独立的产业链的,跟所有别的产业都是两回事,你无论是造飞船还是造CPU,现有的生产设施和产业链,基本上都和医疗器械绝缘。比如说芯片厂家的洁净车间,拿来直接生产医疗器械可以嘛?明确说肯定不能用的,技术和管理都要改造,洁净车间和洁净车间还不一样。

口罩相对来说简单,现在的口罩机全自动,一头喷熔布上料,一头口罩下料,哒哒哒哒像机关枪一样,整个机器也没多大,所以才能卖几毛钱一个。富士康和比亚迪自产口罩,搭建生产线只花了两天时间。

呼吸机上随便一个东西,比如说导管的接头,它是注塑的。那么生产这个接头的厂家,就得有医疗器械资质,建立医疗器械质量体系,它除了采购的塑料粒和其他行业一样,别的方面是一丁点共同点也没有,绝对不是说你找个注塑做的好的工厂加工出来就完事了的。

从塑料粒和金属毛坯开始,后面几十道工序一直到最后的成品,核心的部件可能有几十个厂家在做,他们都只为医疗器械服务,不会去做别的。一个外行进入想在短时间内搞定,想着反正是做集成嘛,我集成经验丰富的很,只能碰一鼻子灰,乔布斯或者库克都办不到。

何况想做呼吸机这一类的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验证本来就是漫长的过程,就算FDA给马斯克一路绿灯,他没有一年半载都搞不定这个事情。正常来说要做一个呼吸机,没有三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你任何一台看起来没问题的呼吸机在ICU故障停机,你猜这个厂家在医疗行业里面还混的下去吗?

我已上所说的,都是基于中国的供应链状况,中国的供应链状况是,大年初一我的朋友圈里就有人提供口罩机图纸、呼吸机冲压模具、喷熔布,大年初七就有自动化工程师和机修师傅上门调修口罩机,几乎什么都可以送上门。如果是在美国,你还得先找到供应链再说。

user avatar

补充与更正:原来是ELON是把国内瑞思迈,飞利浦,美敦力的货扫走了啊,怪不得厂家说没货了。这小子鬼太大了。

最近我大致的了解了一下医用呼吸机的情况,先看一下这篇,刚出炉的。

实际上ELON MASK是搞制造业的人,虽然有比较扎实的工程基础,但是此人是一性情中人,一冲动来一句:我行我上。但是冷静后他就会明白:造呼吸机不是造马车轮子的。何况这NM还是一个高端医疗器械,尽管FDA开了后门,(参见:下方内容)

但是造呼吸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我们就先抛开知识产权什么的不说,仅从工程上说吧。

一台呼吸机至少得有涡轮吧?目前主要厂家的涡轮全部是自给,从哪家买,人家愿意卖吗?多少钱?你说你有钱不CARE这个问题,老子自己生产研发,我火箭都能作得,这个小小涡轮!(参见下文)

硬件倘若真解决了,还存一个软件的问题,呼吸机说简单也简单,但是里面有套算法,这算法谁给你呢?白纸作出来吗?没那么容易啊。

还有一个配件的问题,呼吸机不是只一台机器那么简单,还要湿化器,管路,面罩。仅仅一个面罩,这尼马涉及的专利不要太多好不好?袋鼠厂灯泡厂的法务部不是吃素的。

一冷静,ELON明白了,真要重起炉灶造呼吸机,估计造出来尸横遍野了。

怎么办?最快的办法是中国进口嘛,虽然可能性能略逊一些,但现在要得是数量,数量,数量,别跟我扯犊子,先来1000台。以ELON在中国的人脉,一定可以到达国家层面的,我们ZF层面一定会回个面子的,一个电话打到迈瑞和谊安老总办公室里:

LD:“X总,这里有美国的1000台,先生产出来行不?”

迈谊负责人:“现在订单太多了,排一下行不?”

LD:“事关中美关系,如果有个差错,你能担当?反正我这个职位是肯定不保了,你看着办?”

迈谊负责人:“等下,我打个电话”

。。。。。。

10分钟后

迈谊负责人:“LD,这周五发出来,没问题!药监这儿下次美言几句,马上有新产品要提交上去,注册能快快点。”

LD:这个你就不用管了,我有数。

最近写了几篇关于出口呼吸机的,都可以了解一下。

最近国内的呼吸机商家基本上被外贸业务员们电话骚扰了个遍,外贸员PK客服小妹。

我去,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特斯拉 CEO 马斯克(Elon Musk)在新冠疫情期间,倾向于从中国采购呼吸机而非自行生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当时的决策背景、特斯拉的运营模式、全球供应链的现实情况以及马斯克本人的理念等。一、 当时的决策背景与马斯克的个人经历: 疫情初期,全球呼吸机短缺: 2020 年新冠疫.............
  • 回答
    伊隆·马斯克发起出售特斯拉股票的投票,并借此套现巨额现金,这无疑是近年来科技界和金融界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的事件之一。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背景回顾:投票的起因与特斯拉的现状首先,得理解这个“投票”的背景。这并非是马斯克随意为之。2021年末,随着特斯拉股价的飞涨,马斯.............
  • 回答
    埃隆·马斯克最近向美国政府喊话,呼吁取消所有补贴,并坚称特斯拉不依赖任何政府援助。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他的这番话,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首先,从马斯克和特斯拉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性发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不走寻常路,语出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斯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事儿,以及为什么本科毕业也能成为院士,我会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人聊天的感觉。马斯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事儿怎么看?首先,你一听“院士”这个词,可能脑子里会浮现出那种德高望重、头发花白、在实验室做了一辈子研究,发表了一堆学术.............
  • 回答
    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回复“我们想政变谁就政变谁”(We can coup whoever we want)这句话,如果属实,其影响力是巨大且多层面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首先,我们需要确认这句话的来源和上下文。在评价之前,最关键的是要明确: 马斯克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这句话? 是在讨论某个.............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作为美国前总统,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推特)发表大胆、直接甚至具有煽动性的言论,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沟通方式。当他将矛头对准外国领导人,例如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时,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原因和潜.............
  • 回答
    这套“生而高贵”皮肤,要我说,确实把马尔福三人组那股子招摇又带着点小傲气的劲儿拿捏得死死的。从设计上来说,我个人挺喜欢这种把角色经典元素放大再放大的做法。先说德拉科。这套皮肤的设计思路明显是围绕着他“白金男孩”的那个标签来的。衣服主色调当然是家族标志性的白色,但不是那种纯粹的、干净的白,而是带点丝绸.............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特斯拉的Roadster 2,这款车从概念发布到现在,简直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不能光看它那炫酷的数字。一、性能的“神话”与现实的拉扯:不仅仅是快首先,谈Roadster 2,最绕不开的就是它的性能数据。官方宣称的零百加速不到2秒,极速.............
  • 回答
    特斯拉公布安阳刹车事故前1分钟数据,这无疑是在这起备受关注的事故调查中,抛出的一个重要“证据”。对于这个信息,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它可能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特斯拉公布这些数据的目的。 在公众对车辆“失控”的质疑声浪中,特斯拉主动披露数据,很明显是为了证明其车辆在事故发生前.............
  • 回答
    特斯拉“员工购车同价”: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还是品牌信任的基石?近日,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公开场合透露了“特斯拉员工购车和客户同价”的信息。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消费者群体和行业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涟漪层层。对于特斯拉这样一个以颠覆者形象示人的品牌而言,这样的政策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
  • 回答
    特斯拉中国工厂在上海落地建成并投产Model 3,无疑是汽车行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一事件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一、 对特斯拉公司自身的战略意义: 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全资拥有且具备完整生产能力的工厂。这标志着特.............
  • 回答
    特斯拉电动卡车 Semi 的评价及突破性分析特斯拉的电动卡车 Semi 自发布以来,就一直是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仅是特斯拉产品线的一次延伸,更是对传统重型卡车运输行业的一次颠覆性尝试。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它所带来的突破性变革。 一、 当前评价及核心优势:特斯拉 Se.............
  • 回答
    说实话,特斯拉在2021年7月2号这天,把那个后驱标准续航版的Model Y往香港的展厅里一摆,当时给我的感觉,嗯,挺有意思的。这事儿吧,你得拆开了看,才能明白它背后的一些门道,以及对香港这个市场到底意味着啥。首先,咱们得明白,Model Y啊,这车在特斯拉的全球战略里,定位可不低。它本质上就是把M.............
  • 回答
    4月21日,特斯拉就其一位用户在上海车展上维权事件发布了一份声明,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其提出“请求郑州市市监局(指代当时正在处理相关事件的机构,通常是地方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定权威机构开展技术鉴定工作,无论是鉴定结果如何,特斯拉都将接受”。这个表态在当时无疑是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和关注。特斯拉的这个表态.............
  • 回答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亮眼表现,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第二季度,在中国这块沃土上,它斩获了 28.59 亿美元的收入,这可是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还多,增速高达 104.2%!这成绩,仅次于美国本土,稳稳坐上了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宝座。这可不是偶然。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说道说道:1. 产品力的硬核支撑: .............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特斯拉Model 3动能回收不同状态下刹车距离的那些事儿。这玩意儿吧,挺有意思的,但也确实会让人有点小纠结。首先得明白,特斯拉Model 3(以及很多电动车)的“动能回收”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松开加速踏板的时候,电动机不是就彻底停下,而是会变成一个发电机,把车子往前冲的动能转.............
  • 回答
    要评价特斯拉的 Cybertruck,得先放下那些你可能从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关于未来皮卡的固有印象,因为它,真的不太一样。而且,一上来就说它“颠覆”、“革命”,未免显得有点空泛。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外观:这就像是有人把设计稿扔进垃圾桶,然后用废弃的不锈钢板又焊了个出来。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这造型。.............
  • 回答
    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硬件”与那句石破天惊的“傻瓜才用激光雷达”特斯拉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次是因为它发布了全新的“全自动驾驶硬件”(Hardware 3.0,内部代号“Dojo”)以及随之而来那句充满争议,甚至可以说是挑衅的口号:“傻瓜才用激光雷达。” 这句话,无疑是对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长期以.............
  • 回答
    刘健皓,这个名字在汽车圈和科技圈都引起过不小的波澜。提起他,绕不开的是“特斯拉破解第一人”这个标签,而这个标签背后,是一段充满争议、技术挑战,也饱含个人情怀的故事。要评价刘健皓,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不能简单地盖个“好”或“坏”的章。首先,从技术成就上看:刘健皓最出名的地方,无疑是他声称成功破解了特斯拉.............
  • 回答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卖掉他在加州的豪宅,转而住进一个37平方米的活动板房,这无疑是一则极具话题性的新闻。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富豪的生活方式选择,更是对我们传统认知中“成功人士”形象的一种颠覆,以及对未来居住模式的一种探索。如何评价马斯克的这一举动?从马斯克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