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到底怎么了,一口一个骗子,一口一个资本家的。
马斯克确实是个资本家不错,但是他创立了X,特斯拉。
哦,特斯拉不是他创立的,是谁谁谁,他还是骗子。
那什么时候我国能出一个这样的骗子?
当初新能源补贴的时候,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都被骂是骗补贴的,今天你再看看?
反而华为恒大小米汽车今天连个影子也没有。
院士?院士对他也就一个虚荣,不及他千分之一的财富。
有些人一生只有院士头衔,有些人名字就是最好的头衔。
2012年曾写过一篇观点文章,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对比了中美工程院院士评比,也许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现在再回顾十年前的文章,当时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鸿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回到杰弗里•尼科尔森博士关于财富与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描述,这两种转化正是通过人才流动才能有机地衔接起来。那么该如何才能激励人才在学术界与工业界相互流动呢?
显然,财富激励是一种相对直接而有效的方式。科研人员通过角色转变、技术创业,将知识转化为财富,这是一种人才流动的激励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科研人员都适合创业,对于大多数的科研人员而言,还需要其他激励机制来促使他们的流动。笔者曾经观察过美国工程院院士构成,发现美国工程院院士有很大比例来自企业(见表2)。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从学术荣誉出发激励人才流动的机制。
表2列出了美国工程院院士的分布(随机选取2012年与2009年)。美国工程院每届评选大约65位左右新院士,他们来自大学、企业(如IBM、通用电气等大公司和有核心技术的中小公司)和政府机构(如NASA和各大国家实验室)。从表2可见,企业科研人员占了相当的比例(这里统计并未计入在企业兼职的大学教授,否则来自企业的比例会更高)。
如果对美国工程院院士个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相比而言,在我们国家,如果科研人员从科研机构流向企业(民企),某种程度上等于放弃了追求国家层面学术荣誉的机会。作为对比,我们以2011年与2009年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例,分析其人员构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主要聚集在“象牙塔”中,即大学与科研院所。2011年大学与科研院所院士人数之和达46位,占总数的85.2%;2009年两者人数为39位,占总数的81.3%。而国家屡次强调要成为“创新主体地位”的企业则仅占12%~15%,且以国企为主,民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在一视同仁的学术荣誉激励制度下,在大学做科研与在企业做科研应该没有明显区别。而且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会有更好的经济收入,离市场需求、真实问题更近,有真实大规模数据,相对更容易做出研究成果。从近年来系统结构领域国际会议上企业论文比例不断增加也反应了这些优势。而我们国家大量科研人员选择滞留科研机构,应该和国家制定的偏向于科研机构而忽略民企的人才激励制度有一定联系。事实上,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绝对主体。2007年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65%左右,占经济增量的70%~80%。在IT等新兴领域,民企对中国技术进步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等,面对上亿用户,他们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世界级的。有人质疑中国的民企虽然对国家经济有推动作用,但技术上仍以“山寨”为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背后隐藏了一种双重标准:1)象牙塔中的科研人员,跟踪复制国外先进技术,满足“国家需求”,则经常被誉为“国内首次”、“填补空白”。2)民企中的科技人员,跟踪复制国外先进技术,攻克产品研发难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则鄙之为“山寨”、“抄袭”。去年施一公饶毅院士评选双双落选,引发社会极大争议,因而有院士出面解释“院士评选关键要看对国家贡献”。在笔者看来,满足国家需求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两个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国家的贡献。
作为一种以学术荣誉为形式、高层次的人才激励机制,笔者觉得院士制度改革中可以考虑逐步增加民营企业科研人员的比例。如前分析,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励人才从大学科院所构向企业流动。当然,这仅仅是单向流动,如果要进一步激励人才流动,还需要提供一些配套机制允许人才从企业流回大学科研院所,实现人才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双向循环流动。以规模不大的Princeton计算机系为例,就能观察到这种循环的人才双向流动。比如李凯教授、Larry Peterson教授等是以创业形式流向工业界,图灵奖得主Robert Tarjan教授则以兼职方式流向HP研究院;而另一个流动方向上,Brian Kernighan教授和Jennifer Rexford教授则是分别从Bell Lab和AT&T研究院全职流回大学。
如何看待颜宁海外博士毕业,曾任职清华大学教授。学术生涯极为辉煌的她却无法在科技发达的中国评院士,最后她只好灰头土脸的润到了科技落后的美国入选了科学院院士。
这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的帮扶欠发达国家的决心和毅力,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我国慧眼识珠的选拔出了"酱香型"院士、烟草院士,唯有这种人才,才能利好国家科技,抽着烟喝着酒搞科研才不会打瞌睡。
"酱香型"院士引争议,官方回应
贵州科协工作人员回应,王莉是由贵州轻工业协会推荐,根据她的获奖的情况、论文著作、发明专利、科技奖项等方面,作为她的评审资格条件,由贵州科协组织的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后同意推荐。 “她完全有这个条件。”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左手一只鸡,右手一瓶酒,嘴里叼着烟。啪嗒两口肉,滋溜两口酒,噗噗两口烟。扪心自问,你搞科研了么?这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真谛,可笑美帝看不穿。
颜宁于1996年-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获学士学位;2000年-200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201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5月7日,已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2019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
科研成就
颜宁自2007年10月回中国组建实验室以来,一直致力于结构生物学中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2014年,她率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2015年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她还对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最近又利用最新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最大钙离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结构。
颜宁在膜蛋白,特别是跨膜转运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其中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类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她在离子通道研究领域也卓有建树,为钠离子通道研究贡献了主要结构之一;她还利用最新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高通量钙离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结构。
截至2018年12月,颜宁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及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项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