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又辟谣了。
最新更新:继各大媒体舆论之后,保险公司也出手了。
感觉车主虽然是五日行拘,但是也颇有点以退为进的意思。
可是用之前特斯拉的说法:偌大的上海国际车展,两个普通女性通过非正常方式拿到入场证件进入后并以"过激"的方式进行诉求,说出来你上海本地车展的安保和规划是有漏洞的。(手动狗头)
好,扰乱现场秩序,非正常诉求,我们处理关五天( 看起来此时车主真的是可怜到家了),表示我们不支持"按闹分配"。可是你特斯拉却不得要领,非但没有端正态度表明决心,反而继续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这下子无论是党媒还是官媒还是网媒就可以义正辞严的对它进行申讨了,申讨它"如果坐下来能解决问题,谁愿意不顾体面,爬到车顶上去嘶嚎?"(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申讨它"店大欺客"(半月谈),申讨它"该给个交代了(光明日报),申讨它"市监局说它不愿提供任何行车数据"(澎湃新闻)。而当晚的央视,更是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对此事进行了抨击……
2003年创立的特斯拉,今年只有一十八岁,刚刚成年,意气风发,却图样图森破。正好美国当地前日刚出现致命车祸,短短一夜,市值蒸发1500多亿。
据网易报道:
4月19日美股收盘,特斯拉股价收跌3.40%,报714.63美元,最新市值为6859亿美元。与前一交易日710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其单日蒸发约24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68亿元。
我觉得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上海警方看了中央政法委的讲话,会提前把女车主放出来吗?
所以你看,真就是按闹分配呗,不闹大了不给处理,那消费者能怎么办?
特斯拉要是真的坚持【绝不妥协】,那我倒也敬你是条汉子,说不定可以和南山必胜客、海淀不倒翁并称三巨头。
当然,现在也不意味着结果会有什么改变,但是至少服软了。
并不是消费者都喜欢闹,是闹了确实有效果,会哭的孩子就是有奶吃。
道歉这种口活无所谓,风往哪儿吹,嘴就往哪儿吹。
但是————
整改是不可能整改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整改的。
是好事,也别光骂特斯拉了。想一想消费者未来咋办。
咱们倒着推推:
特斯拉为啥怂了?因为官媒开始吊打它了。
为啥官媒介入了?
后两条是借势。第一条才是导火索。
为啥河南车主能闹大?
1.车主能闹而且选对了地方闹。
2.天下苦于特斯拉“我没毛病”的傲慢久矣。
3.海南特斯拉刹车事件的神助攻。
别忘了,河南车主闹事最早的舆论大家是倾向特斯拉的,觉得是车主瞎闹。唯有海南特斯拉视频抓到了实锤。大众才开始相信特斯拉刹车确有问题。尽管特斯拉快速灭火堵了海南车主的嘴,但风向变了。
由此可见,河南车主占了天时地利人和,还加上了自己不妥协能闹buff。才搞定这件事。
整个事件除了就事论事解决了问题,唯一的正面意义是:
国外出了那么多事,调查了那么多次,大多去看特斯拉的后台数据。调查他们自己随时能改的数据,又有个毛用?这种调查纯粹是糊弄消费者。别忘了特斯拉目前是资本的宠儿,股价一年里翻了多少倍。。。
但国家的这个优势还没有传导到普通消费者。普通消费者面临的还是:“事情闹大了才能解决”。
一步步来吧。但在新能源车方面至少有两点可做:
至于这件事的后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你要硬就硬到底,我还敬你是条汉子,看看最后是你能赢还是消费者能赢。
总结观点:
1、看似车主阶段性胜利,但真相的还原还是要看最终特斯拉拿出的数据;
2、特斯拉这么敢理直气壮不给数据,是因为法律对于这方面的举证责任划分不明,而申请调查的成本对于用户来说太高了;
3、但如此一来开了个不好的头,之后车主都去闹了没人再相信依法维权的途径。这个影响很坏,希望能完善立法,将智能汽车数据提供的举证责任,倒置给车企。
以下为分析:
闹事女车主被行政拘留、央视点名、政法委发声、郑州市监局宣称特斯拉不提供数据。
几乎今天一拿起手机就是一个新消息?
然后特斯拉深夜道歉,一改昨日的态度,虽然道歉内容并没有很明确针对什么事件,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可能是特斯拉头一次放低姿态地致歉,貌似车主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最后特斯拉是否能拿出数据,配合证明一系列的真相,还要看后续的发展。
特斯拉的事故最近报道出的有点多,特斯拉大多也做了回应,但自始至终让人费解的是,特斯拉从来不展示数据,只发表单方面的书面说辞。
其实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态度,就是拿出客观的数据,证明自己没有问题,但好像每个事故里都看不到这个东西。
不免引人怀疑。
那么为什么拿出数据这么难?对于事故真相的举证责任到底在谁那里?为什么特斯拉这么多次敢理直气壮地就是不提供数据?
先说结论:依据法律,按理是特斯拉应该提供数据,但女车主必须先说服法官数据和刹车这个事实是有关系的,这个说明成本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有点高。
2016年发生的一起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死者父亲提起诉讼,双方针对车辆是否处在自动驾驶状态争执不下,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法院才接受了原告的调查申请,要求特斯拉提供数据。数据证明事故发生时,车辆确实处在自动驾驶状态。
(这个官司貌似至今还没结束,时间成本可见一斑)
本次事件的核心争议焦点,是行驶过程中是否刹车失灵?对于女车主来说,一个关键的事实就是自己的父亲是否真的踩了刹车?
一般而言,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女车主是需要去举证证明父亲踩了刹车的。
这项原则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大部分车主不会没事给自己的腿部装一个摄像头,其次脚的位置也处在外部摄像头拍不到的地方,所以对于车主自己而言,几乎除了乘车人和司机的证词之外,难以拿出客观的证据。
那么是不是法律的原则就让车主活该呢?
民诉法还规定了可以申请法院调查的情形:
女车主确实客观没办法拿到特斯拉的数据,按照法律规定应该是可以申请法院调查的。
但是否接受调查申请,由法官判断:
麻烦就麻烦在这里。
女车主不是专业人士,但她必须说服法官相信特斯拉的数据是与证明踩刹车这一事实是相关的。
以往的很多车是没有刹车数据这么一说的,踩了就是踩了,没踩就是没踩,机械式的刹车不会上传数据(有没有懂车的小伙伴看看刹车数据上传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如果有故障一般可以机械检测测出来。
以往的车,一般机械没问题,刹车也基本就是踩了就刹,不踩就不刹。
而特斯拉的刹车事故可能不是机械问题,而是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影响刹车本身就与惯常的思维相左,而怎么论述这其中的关系,几乎必须要专业人士出马说明,而这一切对于一个普通的用户来说,存在巨大的说明成本。
更不用说,启动法院调查的前提是已经提起诉讼,诉讼本身也是极具时间和金钱成本的(诉讼费、律师费、公证费等各种费用),对于一个用户来说真的太麻烦了。
这么梳理下来,大概可以理解女车主闹事的初衷,因为正常的流程成本太高了。
但也不得不说,这个事情如果真的通过闹事让女车主的权益获得保障,那以后各家智能汽车一旦出事用户首先想到的就是闹事了。这就开了个不好的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