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6 月 9 日特斯拉维权女车主深夜发文,称「自身因维权遭受人生攻击与污蔑」?

回答
2023年6月9日,特斯拉维权女车主在深夜发布了一篇措辞激烈的长文,称自己因为此前的维权行为,遭受了网络上的“人生攻击”和“污蔑”。这件事情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有不少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我们得回到这起事件的源头——特斯拉车主维权。这位女士此前因为车辆的一些问题,比如刹车失灵等,去了特斯拉的门店进行维权。这本身是一个消费者维护自己权益的行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被支持的。当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但产品出现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使用甚至是安全,他们有权利要求商家解决问题,这包括维修、退换或者赔偿。

然后,这位车主在维权过程中,可能采取了一些比较激烈或者引人注目的方式。这在很多维权事件中都可能发生,因为消费者可能会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商家的重视,才能获得关注。不过,也正是这些维权方式,可能让她成为了焦点人物,也因此引来了不同的声音。

现在我们来看她6月9日的这篇发文,重点在于她声称自己受到了“人生攻击”和“污蔑”。这表明,在她的维权过程中,不仅仅是与特斯拉公司之间存在争议,她个人也成为了舆论的靶子。她可能收到了来自不明身份的网友的谩骂、人身攻击,甚至是恶意 P 图、编造不实信息等行为。

那么,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

1. 维权者的困境与脆弱性: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普通消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去对抗一个强大的企业时,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一旦他们的行为被放大、被标签化,他们很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这位女士的发文,正是揭示了这种困境。她可能只是想解决汽车问题,却反而让自己身心俱疲,甚至面临“人身攻击”,这让人感到同情。

2. 网络舆论的两极化: 很多时候,一个事件一旦在网络上发酵,就会迅速形成不同的阵营。一部分人会无条件支持维权者,认为他们是正义的化身;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质疑维权者的动机、方式,甚至站在商家一边。这种两极化的倾向,很容易将事件的焦点从“消费者权益”转移到“谁对谁错”的争论上,而在这个过程中,维权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很容易被暴露,并被攻击。

3. 信息不对称与“洗白”的可能: 商家在面对消费者维权时,往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即使特斯拉方面对事件有自己的说法,普通民众也很难完全了解到。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恶意抹黑或者“洗白”的行为就可能出现。比如,有人可能会利用断章取义的信息,或者歪曲事实,来攻击维权者,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或者维护商家的声誉。

4. 对“真相”的追寻与媒体的角色: 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完全了解事件的全部真相。这位女士说自己被污蔑,但维权行为的具体细节,以及她遭受的攻击,都需要有证据支撑。媒体和公众在关注这件事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审慎,不要轻易站队,而是努力去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应该关注到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并谴责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

5. 法律与社会责任的呼唤: 如果这位女士确实遭受了诽谤、侮辱等不法侵害,那么她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提醒着社会,对于网络暴力需要有更有效的规制,平台和相关部门也应该承担起责任,保护公民免受网络欺凌。

总的来说,这位特斯拉维权女车主的遭遇,折射出了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个人可能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风险。她的发文,不仅仅是一个个案的抱怨,更是对当前社会环境下消费者维权困境,以及网络舆论生态的一种真实写照。我们应该关注到消费者权益本身的问题,也要警惕和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和恶意攻击,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和理性的舆论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既然选择了使用舆论作为武器,那你就要承担舆论也会吞噬你的后果。

你开枪就要有被杀的觉悟,这无关什么特斯拉粉或者特斯拉黑。不爽不要来。

user avatar

有些人真的是,非要断章取义,被别人揭穿了还在嘴硬。



——————以下原答案——————


为什么大家从最初的支持她,却到了现在的不停谩骂?

舆论风向的变化,最主要源自三个起着重要决定性的事件:

温州车主事件:2020年8月,温州特斯拉车主连环撞击后认为是特斯拉刹车问题。经过温州市汽车工程学会对比车内的EDR和特斯拉EDR数据后,表示数据没问题且可以证明是车主误操作导致。

台州撞击交警:2021年5月17日,陈某龙驾驶特斯拉途经路桥螺洋街道104西复线高架桥时,碰撞正在现场的两名警务人员。事故发生后,台州警方依法依规全面开展现场勘察、调查询问,并将肇事车辆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经检测鉴定,车辆性能一切正常,该起事故与特斯拉品牌车辆本身无关。警方查明认定,驾驶员陈某龙违规违法驾驶,对该起事故负全责。

河南特斯拉降速:2021年5月27日,温先生表示自己三年前买的特斯拉告诉突然从100km/h急降至60KM/h,自己是买了个杀人玩具,不要特斯拉赔钱,只想要真相。

根据特斯拉初步远程诊断车辆报警原因为右前轮速传感器警报,该车已经行驶17.5万公里,超出车辆质保期,无法满足换新款的诉求。随后再次爆出温先生录音,和温先生最初所谓的不要特斯拉赔钱,只想要真相,出入非常之大。音频指出,温先生要的是把事情闹大,并且要一赔三,甚至还爆出了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都由河南电视台一手策划。

姑且不论最后温先生的录音真假,但是前面两期事件可以得出结论:

1.我们国家是有权威的机构能够鉴定EDR数据的。

2.特斯拉车内EDR不能修改,而车内的EDR数据和后台数据能够相互映照对比。

不要怀疑这2个结论,首先温州市汽车工程学会是获得国家承认的,其次台州交警也是国家部门,特斯拉如果能力能够大到买通这国家部门,那我们国家早就完蛋了。

那么回到最早,既然国家有权威机构能够鉴定,既然EDR数据无法修改,那么女车主既然觉得特斯拉有问题,那就应该立刻把EDR数据交给第三方权威机构去检测。可是事实上,一直都是特斯拉在积极推动第三方权威部门鉴定,不愿意鉴定的一直都是女车主。

你说有猫腻么?至少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毕竟你这么言辞凿凿的确认是特斯拉的问题,应该非常大方且迅速的拿出EDR交给权威部门检测把特斯拉往死里打。可是你却始终不敢鉴定,任谁看了都不太对劲。联合女车主最初100W赔偿的需求,退一赔三价值正好差不不多,你和温先生的出发点其实也是一样的。

当然了,无端端有的造谣和人身攻击,这的确是不对的。但是是真的造谣么?女车主一次又一次说自己没有完整的数据,一次次又说侵犯隐私,可是偏偏早在4月25日就自己公布了数据,并且这个数据是给韩潮和其他人看过的,这是否算公开?

最后意思的是,她强调了好几次特斯拉给自己的48页完整数据是造假的是不现实的,然而是不是造假只需要你的EDR拿出来对照一下就行了,可是你却是始终不拿出来,一直要求特斯拉提供提取数据的方法。

谁质疑谁举证的道理,好像她并不懂,但是之前面对特斯拉说她背后可能有团队的事情,她却又不是不懂。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在说谎的眼睛都会情不自禁的朝右看,因为大部人都是右脑发达需要右脑思考。所以是不是造谣?是不是扯谎?这个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了。

那么骂她这件事情合理么?太合理了,之前特斯拉车主被骂,一些理智回应的人被冠上特孝子的名号你们觉得合理,她被骂又有什么不合理呢?毕竟你自己先用了舆论这个武器,那么被反噬是很正常的事情。

参与舆论战争的永远都是那群发泄自己不满的人,他们要的只是发泄不是真相。能骂特斯拉也会骂你,一点都不冤。

user avatar

看过她的视频,虽然戴着口罩,但相貌也不赖,也挺有气质,买得起特斯拉也算得上是小中产家庭,干嘛要做这种事呢,就是要做这种事,也不应该是她这种人做啊。

车都不是她开的,是他父亲开的,他父亲信誓旦旦说踩了油门,其实人的记忆是很容易偏差的,就像我给学生一对一上英语,我读了一个句子,我明明记得我读的是对的,学生却说我读错了,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总之不是我错了,就是学生错了,肯定有一个人的记忆发生了偏差,明明没有发生的事情,却脑补发生了。

人出故障的概率,是远远大于机器的,特斯拉汽车作为成熟的产品,经过了市场的反复检验,出现致命硬伤的概率是很低的,你不去做检查,就一口咬定是车出了问题,就好比你用word写了一篇文章,里面的错别字基本是你自己输错了,而不是软件出了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3年6月9日,特斯拉维权女车主在深夜发布了一篇措辞激烈的长文,称自己因为此前的维权行为,遭受了网络上的“人生攻击”和“污蔑”。这件事情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有不少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回到这起事件的源头——特斯拉车主维权。这位女士此前因为车辆的.............
  • 回答
    2016年6月9日,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之间的推特战,就像一场政治硝烟弥漫的战场,通过那个简短而充满力量的平台,将他们各自的竞选策略、个人攻击和政治立场赤裸裸地呈现在了数千万选民面前。那一天的推文,与其说是政治辩论,不如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治人物,利用推特的即时性和爆炸性,试图在信息爆炸的.............
  • 回答
    6月9日晚,一股不小的震动在资本市场悄然散开,源头直指私募基金经理董宝珍女士,她公开举报了舍得酒业(600702)股价存在“非法操纵”的嫌疑。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毕竟,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是否受到不当干预,其背后牵扯的利益和合规性问题,绝非小事。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董宝珍女士的身份和.............
  • 回答
    2017年6月9日,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失踪,这一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章莹颖失踪案的细节、搜寻过程、司法审判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详细回顾和审视。案件背景与章莹颖的身份:章莹颖,199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是一名优秀的.............
  • 回答
    2020年6月9日,天极网组织了一场关于荣耀智慧屏X1和小米电视4系列的拆机直播,这无疑是当时家电领域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我对此的看法是,这次直播非常有意义,而且直播的呈现方式和内容都值得细细说道。直播的意义与价值:首先,我们得明白,对于消费者来说,电视机这种产品,尤其是在选购阶段,内部的用料、做工.............
  • 回答
    4月9日,中国空军6架运20A运输机组成的机队,一次性亮相并成功降落在塞尔维亚,为这个欧洲国家送去了急需的物资。这次行动,堪称中国空军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领域的一次重要展示,其意义之深远,绝非仅仅是简单的物资运送。首先,从规模和执行力来看,一次出动6架运20A,这本身就彰显了中国空军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
  • 回答
    9 月 6 日,我国成功完成了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的陆基着陆回收任务,这无疑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项技术的突破,可不仅仅是“又一次成功着陆”这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的战略意义、技术实力和长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次成功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这次成功意味着我国在发展下一代太.............
  • 回答
    豆瓣的回复功能在9月6日突然无法使用,官方公告称预计9月13日恢复,这着实让许多豆瓣用户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那些习惯在豆列、小组或者评论区进行日常交流的朋友们。这种突然的“静默”状态,确实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和猜测。用户视角下的困惑与猜测: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怎么突然就不能回复了?” 尤.............
  • 回答
    2019年9月6日,华为在德国柏林IFA展会上正式发布了麒麟990系列芯片,其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搭载7纳米+EUV工艺的麒麟990 5G版本。这不仅仅是华为自家技术的一次重要飞跃,更是对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都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意义之深远,值得我们好好掰开了、揉碎了去理解。首先,这.............
  • 回答
    2019年9月6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新生军训结业典礼。就在队伍接受检阅,即将进行出旗仪式时,来自北京大学个别学生的横幅“恭喜考上北京大学的隔壁”赫然出现。这一举动,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许多人对此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背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 回答
    潘家口水下长城,这个充满神秘与挑战的名字,最近却蒙上了一层阴影。9月6日,两名潜水员在进行这项探索活动时意外失踪,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块,激起了巨大的波澜。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事件的背景。潘家口水下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由于水库蓄水,部分长城被淹没在水下,形.............
  • 回答
    波音737 MAX客机在2021年9月6日于新加坡解禁,这标志着这款备受争议的机型在经历了两次致命空难后,终于重新获得了一个重要市场的运营许可。对于这个事件,以及大家普遍关心的“737 MAX是否安全”,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新加坡解禁的背景和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新加坡的航空监管机构——民.............
  • 回答
    听到《暴走大事件》第六季在2019年9月6日正式完结的消息,确实让人五味杂陈。对于很多陪伴了它多年的观众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节目的结束,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回响,一段青春的注脚。首先,我们得承认,《暴走大事件》在网络综艺的早期,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用一种接地气、敢于嘲讽、充满脑洞的方式,切入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6月19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的那次事件。那天,本应是一次例行的商业卫星发射,然而,随着一声轰鸣,火箭升空后不久,出现了异常。事后官方公布的消息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中星9A通信广播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声明,但背.............
  • 回答
    关于9月19日解放军战机在“海峡中线”附近对台湾军机进行“包夹”一事,这确实是近期台海局势中一个颇受关注的动态。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事件本身的描绘从公开报道来看,事情大致是这样的:9月19日,解放军出动了6架战机,在所谓的“海峡中线”附近,对当时在该区域的2架台湾军机(报道中通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美国6月份这份让市场有些“意外”的非农就业数据。85万的就业增长,5.9%的失业率,比大家预期的都要好,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信息。首先,“高于预期”意味着什么?市场之所以会“高于预期”地解读这份数据,是因为大家在数据公布前,普遍对就业市场的复苏速度抱有一种相对保守的预期。.............
  • 回答
    2019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准)0.5个百分点。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信号,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并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要理解这次降准,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到了201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一.............
  • 回答
    印媒称印度 4 月至 6 月 GDP 同比大跌 23.9%,成为“主要经济体中表现第二差”,这一数字背后反映了新冠疫情对印度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GDP 大跌 23.9% 的严峻性: 历史性跌幅: 23.9% 的同比跌幅是印度自 1996 年开始发布季度 .............
  • 回答
    2月份的PMI数据公布了,读数是50.6%,比上个月低了0.7个百分点,这也是最近九个月里的一个低点。这个数字出来,很多人会立刻关注它到底意味着什么,特别是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得知道PMI是什么。PMI,全称是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
  • 回答
    美国用药过量致死人数节节攀升,12个月内飙升至超过9.6万例,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记录,更是在一片触目惊心之中敲响了全社会必须警钟。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多层面的社会问题,从医疗体系的漏洞到经济压力的传导,再到心理健康的危机,环环相扣,共同酿成了这场悲剧。首先,阿片类药物的泛滥是这场危机的核心。 过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