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破事能不能不要营销了啊?
这种话题上知乎热搜第一,简直就是耻辱。
你们以为你们是谁啊?鲁迅离世?金庸封笔?你们死不死谁在乎啊?这个世界不少你们一个营销号。
钱赚够了就该安安静静离场,你们已经没有创作才华了。搞娱乐就该好好搞娱乐,非要把自己当做什么意见领袖,装什么当代鲁迅,高赞那位还自比什么韩寒,韩寒长大后都清醒了,觉得自己当年不该瞎比比了。你们对社会、政治一无所知,一遇热点事件就大放厥词,很容易带坏小朋友知不知道?
自媒体不是传统媒体人,你们没有现场采访的能力,自媒体人也不是侦探警察,没有案件调查的技术,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谁给你们自信指点江山、煽动情绪的?
再者,对于社会和政治热点,你们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么,还不是从网络上找来一些段子任意口嗨?然后被封了卖苦情吸粉营销?
真把自己当正义使者,先把自己员工的烂官司解决了吧。
一个商人资本家打造的平台,讲什么不忘初心啊,可笑。
荆轲剑术稀烂,刺个鬼的秦王。
王尼玛下架的原因不说了,都知道,但是“两面熟”、“一面熟”、“蛋炒饭”什么时候才可以受到应得的惩罚呢?二百斤的胖子求尼玛老公抱。。。
尼玛告解室这个格式,都忘了,网上搜些零零碎碎的视频才找到,搬砖依旧搬砖,人却老了。
各大主创亲自下场和群众争执辩解,没想到曾经盛极一时的暴漫的口碑竟沦落至此。
从最开始只是讲讲段子调侃实事,到偶尔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却意外的发现格外受欢迎,到将自己完全树立成意见领袖。
但却没什么自我的思想内核的,往往先观察民众的风向,并将被广泛接受的观点适度加工变成了自身的言论。所以不是他带动了民意,而已顺应了民意,来博取更多的好感。
籍此暴漫也从开始的小众,到广泛认可引用,再到引起人们的反感口碑疯狂滑坡。其间也发生了一些诸如李迪官司、真假王尼玛、自导自演下架、侮辱烈士等诸多备受争议的事件。短短几年,从小众做大,再从大众做臭,一气呵成,极富戏剧性。
暴漫早该完结了,或者早已完结了。
这个时代不需要意见领袖,也不需要刻意深刻,最缺的恰恰是客观和事实,这却是众多新闻网站、自媒体以及所有类似的机构所无法提供的。往往一个事件发生后就会几经反转,其实哪有那么多反转,不过是为了博人眼球的不断抢发而已。
浮躁。
此外,各位主创在李迪离职和诉讼的时候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但在东家被喷的时候却如此积极的亲自下场,不免有些丑陋了。要恰饭能理解,但看着一个一个的曾经喜爱的角色如此,不免有些唏嘘。
心情复杂,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想到哪写到哪吧。
从2017开始我就几乎不参与大事件的幕后了,所以现在我的想法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主创团队。
暴漫当然是喜欢蹭热点的,但是……这是个罪?这样的话90%的综艺、博主、up主都是辣鸡。
节目的核心是娱乐精神,为了这点娱乐精神,编剧们天天开会,一次次的磨稿子。你看到的某些好笑的段子,可能是别人不断与寂寞作斗争的成果。你说暴漫喜欢带节奏,这点换个稍微包容的角度其实不是什么事,但你不能喷暴漫是抄袭狗,那群为了思考一句台词想了三个小时写一个桥段耗了两个礼拜的编剧多冤啊。不光编剧辛苦,摄制组的作息也是乱七八糟的,为了一些夜戏连续通宵是家常便饭。
王尼玛当然是一个人,只是真人比你们想象的要纯粹。有人说头套里面至少换了三个人,真要算的话其实换了几百人,包括我在内,毕竟我入职的第一天就戴过那个头套开心的玩自拍。
他也不是傀儡,大事件是他一手搞起来的,是他的亲儿子。
说个题外话,我从来不认为韩寒有代笔,因为我看到了在这个网络里一个活生生的人被带节奏讲成了假人,那一个作家被带节奏讲成作品不是自己写的就更容易了。
至于你说他们喜欢强行灌输正能量,朋友们,节目受众有一大部分是学生,不谈点正能量难道要教他们违法乱纪?也经常看到网友因为不认同节目的某个言论观点而对否定整个节目,但这不是团队本身有什么不良企图,谁都有自己认知盲区,没有任何一档节目,任何一个公众人物讲的话能让你句句赞同。
仅从内容团队的角度,从来就不是什么斗不斗恶龙的事,就是搞娱乐的。至于你们吃的其他一些瓜,绝大多数和内容团队没有关系。
还会不会有下一季?公司是有放在计划里面的,需要一点时间,不光是暴漫需要时间,网友也是需要时间,把各种正面负面的评价沉淀得客观一些,大家会以一个更好的方式相聚。
本来想聊点矫情的缅怀,结果不小心成了洗地的,洗地又怎样,这里是我的出身,洗一下还不让了?
对很多人而言,这一定是一段很好的陪伴,在你需要欢乐的时候来了,在你不再纯粹的年龄悄然告别,挺好的,朝夕相见不如别来无恙。
立一个正义人设,
做坑人的事。
唐马儒合同事件,
真假王尼 事件,
我是忘不了。
任总套现不止1个亿了吧。
30万商演分800~1500。
还拿着个奴隶合同。
来告李迪。
恰烂钱也不应该这样!
你做广告,我没意见!
广告文案再烂,我没意见!
但是,恰烂钱我就有意见!
拿着奴隶合同来自爆的骚操作!
这人设崩塌!
我服!
在我看来那个时候 暴走就死了。
首先祭出我存了很久的《网络观察室》的截图,也是主旨
暴走大事件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错误地定位成了一个当代“鲁迅”。
王尼玛一到店,所有看视频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王尼玛,你又去批判社会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要一个最后一集,煽情的那种。”便排出了六季混剪。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拿最后一集来炒作!”王尼玛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在拍摄现场,偷着乐。”王尼玛便涨红了丝袜,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不能算炒作……炒作!……喜剧人的事,能算炒作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还会再做”“穿山甲说了什么”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是大事件的老粉丝了,从第一季看到现在,印象最深的是索契那一期,我把王尼玛吐槽的稿子记下来说给同学听,拉了很多人入坑,但是如果我当时看到的是现在的大事件,我不会向别人安利。
大事件的优点有很多,脑洞大创造力等等,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自视甚高。它将自己视作一个当代叛逆的精神领袖,敢说,敢于批判,这些是网友给这档节目贴的不合理的标签,给它扣上了帽子,而它自己在标签底下又加了502,把这个帽子扶正戴稳了。
这都要从暴走大事件遭到第一次封停说起,网友臆想不断,阴谋论也层出不穷,鸿茅药酒、杨永信、xx学堂你方唱罢我登场,争相充当大事件封停的嫌疑人。而暴走漫画从未就此事有相关的回应。
李姓歌手被封的时候都还有个主管部门的官方通知呢。
自此大众对于大事件的认识就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从一个综艺吐槽节目成为了网友弹幕中针砭时弊,推进社会进步的“鲁迅”。
打比方讲很难,我就模拟一下很多人对大事件的态度转变:
(请自行脑补岳云鹏《怯大鼓》音调)
看出来了吗?观众自己给这个节目了更多的期待,而回不到对这个节目之前简单的认识,而正如开头截图里所讲的,这种节目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但大事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它很善于解读大部分观众的心理,说以他们加大了价值观的输出,以便适应大家对它的新认识。
举个成功捕捉年轻观众爽点的例子:
之后每每大事件吐槽某社会热点的时候,大家都一顿暗爽,认为它真敢说,纷纷刷起了“此生无悔入暴漫”
我对它很失望,但没有综艺可以总能一直优秀的,对吧。
PS:还有这个煽情的最后一集居然剪了很多李迪的镜头进去,也就是之前很暴走漫画公司签了不公正协议的演员李迪,唐马儒,我很喜欢这个角色,但爆出的新闻和现在用他的片段煽情让我非常不舒服,而且经过这件事之后,居然还有很多人想去暴走漫画工作???
码字不易,认可欢迎点赞
完结了吗?没有,这只是又一次自导自演的“下架”风波而已。
一开始看到完结的消息,我还有点感叹,是不是这些年对它太严苛了点,是不是急于展现自己的成长,拼命去否定那个曾经怀有一丝理想的自己。
于是准备打开微博去暴漫“上坟”,结果???????
我们真蠢,对暴漫仅剩的一点信任又被任剑带了节奏。
已举报,非真实问题。
我还以为真死了,结果正主上来“请期待下一季”。听说暴走越来越low,没想到已经到了诈死炒作的地步了。
没凉就不要买热搜。哪怕从恰烂钱的角度,提前压榨情怀党最后的热情有意思么?营销角度也很蠢。香港的一位长者说过,黄台之瓜,知不知啊?
暴走要是已经死了两年,是要缅怀的。
暴走要是现在死了,哦。
结果尼玛根本没死,装死炒作?那还怎么看待?
只能说,这很王尼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