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关于火星移民的回答?

回答
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关于火星移民的观点,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细致解读的话题。这样的观点,往往承载着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心血,也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疆域的探索热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和评价。

首先,从“总设计师”这一身份出发,他的回答必然具备极强的技术前瞻性和现实可行性考量。作为火星探测任务的核心人物,他不仅要规划任务的每一步,还要对实现目标的各种技术瓶颈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谈论火星移民,很可能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现有技术水平、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火星环境限制的冷静分析。

我们可以推测,他的回答会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挑战的现实陈述: 他不太可能描绘一个轻松愉快的移民画面。相反,他可能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在生命维持系统、辐射防护、火星土壤利用、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居住建筑等方面,我们仍有巨大的技术鸿沟需要跨越。比如,如何稳定地生产氧气和水,如何建造能够抵御高强度宇宙辐射的住所,如何在极度稀薄的火星大气中实现高效的动力推进等等。他可能会强调,这些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持续的、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

分阶段发展的路径设想: 很少有人会设想一夜之间就建立起一个繁荣的火星城市。总设计师的回答很可能勾勒出一条循序渐进的路线图。初期可能聚焦于建立小型、高度自动化的前哨站,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验证,例如在火星上建立能够自我维持的生态循环系统。随后,可能发展到规模更大、能够支持更多人类活动的基地,并逐步探索如何利用火星本地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最终,才可能朝着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和定居迈进。

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本地化: 任何成功的移民计划都离不开对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总设计师很可能会强调“就地取材”(In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 ISRU)的重要性。例如,从火星极地冰层中提取水,利用水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用于呼吸和燃料),从火星大气中提取二氧化碳用于生产燃料和建筑材料(如多孔砖或混凝土),以及利用火星土壤作为建筑的填充物或辐射屏蔽层。他可能会指出,依赖地球持续补给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本地化是火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风险评估与安全保障: 火星环境极其恶劣,包括低重力、辐射、极端温差、沙尘暴等。总设计师的回答必然会包含对这些风险的深刻认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他可能会强调,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效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冗余设计、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将是火星移民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安全性会是他衡量技术可行性的重要标尺。

成本与经济可行性考量: 虽然科学探索的动力是无价的,但大规模的火星移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总设计师可能不会回避成本问题,他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降低发射成本、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以及探索未来火星经济的可能性(例如资源开采、旅游、科学研究基地)来分摊和消化成本。但他也会坦承,目前而言,这仍是极具挑战性的经济命题。

人类合作与国际化战略: 如此宏大的工程,不太可能由单一国家或机构独立完成。总设计师的回答很可能触及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汇聚全球顶尖的科技力量和资源,共同推进火星移民的进程。他可能会强调,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景,需要跨越国界,协同努力。

总的来说,对总设计师关于火星移民的回答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衡量其深度和价值:

1. 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平衡: 是过于乐观的幻想,还是过于保守的悲观?一个优秀的回答应该在描绘美好愿景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现实的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
2. 问题的抓取与解决能力: 他是否点出了火星移民最关键的技术难点和生存挑战?他的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3. 对潜在风险的审慎态度: 是否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和应对措施?
4. 对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思考: 是否触及了移民计划的资金来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
5. 其回答所传达的“精神”: 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是能够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传递出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精神?

一个真正的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的回答,应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智慧的集合体。它不会是简单的“我们能去”,而是“我们如何才能去,需要付出什么,又可能实现什么”。他的回答,是技术实力、战略眼光和人类探索精神的有机融合。

想象一下,在一次公开的问答中,这位总设计师可能不会使用大量花哨的修辞,他的语言会直接、精准,带着工程师特有的严谨。他可能会说:“我们正在一步步地验证关键技术,比如在国际空间站和月球任务中测试生命维持系统和辐射屏蔽材料的性能。火星移民不是一个终点,而是许多关键技术集成后的一个自然延伸。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距离地球数亿公里、资源极其匮乏的环境下,建立一个能够长期、安全、高效运转的‘第二个家’。这需要我们在能源、材料、自主系统以及人类生理和心理适应性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目前我们看到的方案,更多的是一种逐步推进的策略,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计划。”

这样的回答,既不回避困难,也饱含希望,而且充满着对科学探索的敬畏。这大概就是我们对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关于火星移民的回答,最可能的评价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记者没有断章取义的话,从题目所称的部分来看,总设计师没认真回答记者的问题,大概是觉得说太多高概率听不懂。如果他要认真地考察“科幻小说中的火星移民计划何时能实现”,应该先问问记者“你指的是哪本科幻小说”,拿书中的具体方案来分析。

“往火星上运输一些机器,然后陆陆续续送一批人过去,在熔岩管之类可以躲避辐射与沙尘的环境里搭建简单的居住环境、温室,让这些人组成一个小村落,描写宇航员在火星上的生活见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作品,所写的东西并不比在南极内陆建立科考站来得困难。火星的低重力带来了格外粗大的熔岩管,里面有坚实的岩石地面,意味着一部分工程作业比在南极还要简单。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种基地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水准。一百多人的小村落其实就可以自我维持下去。但是,许多描写火星移民的科幻小说将事情想得太过简单,又动辄堆积数十万、数百万的人口,那是不现实的。

总设计师谈到了“改造火星”,显然指的是“人类往火星上扔了一些光合微生物,于是火星的环境变得像地球一样,可以随便住它一大堆人”的那种软科幻,那描写的情景超出现有科技水平很多很多,你只能期待二十一世纪真的是生物的世纪了。

另一方面,“戈壁滩的环境要比火星环境好的多得多”的说法是对的,但总设计师这个“我们有人愿意到戈壁滩去生活吗”的提法很不严谨。你在戈壁滩上修个有水有电有网络、农业自给自足的永久工事,招人驻守,事业编制,月薪三万,你试试看不得挤破头?

“改造火星的能力”非常强大,但“花点时间精力,把我们的地球打理得更好一些”是现在就可以着手去做的,不需要那么强大。

“谈‘火星移民工程’,就不科学了”指的是上文谈过的“以火星环境地球化为前提的火星移民工程”,那种东西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科学的,在未来的科技水平下是不必要的,那种技术允许人类居住在太空中。行星承载人口的能力远低于简单的钢结构。

“有一天地球要毁灭了”按目前的太阳系演化科学来看起码是 50 亿到 75 亿年之后的事情。如果人类到了那时候还存在,人类的力量大抵早就能让物理定律跳脱衣舞,根本不用区区火星来做“备份选项”的。如果将“地球毁灭”换成“人类因全球核大战与自然灾害等轮番打击而意外地自我毁灭”,远离地球的居住区只要有几百人就可以作为备份,并不用像马斯克他们说的那样搞若干万人出去,重要的是先让居民点自我维持

“宇宙那么大,我们要去探索啊”,说得没错,但如果你现在就要开始探索,我们需要经费呢。

“积累一些技术”,很合理,所以经费在哪里呢。

“我们的星辰大海”也许本世纪就能实现,也可能永远不会实现,但无论如何,批评那些“将改造火星环境写得特别轻松”的科幻小说是毫无问题的

这是南极无土栽培温室里的西兰花和大头菜。这些植物的根系悬浮在空气中,营养物质和水被机器调配好之后雾化喷洒到根系上去。该温室的植物生长面积为 12 平方米,光照来自水冷 LED ,每五分钟喷洒一次营养液。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均可调控。

这是南极无土栽培温室里的芝麻菜。

中国南极中山站科考人员在 2015 年成功建立温室,种植出黄瓜、生菜、白菜等蔬菜作物[1]。2016 年,参加南极科考任务的江西医生王征在网络上直播过南极种菜的过程。温室采用高强度、低能耗的现代化结构,可抵抗大风并严防室内物种污染南极。

在月球或火星上配备这种温室的话,每位宇航员需要 40 到 50 平方米的温室。温室产生的植物秸秆等人不能直接食用的部分可以喂给昆虫或真菌。温室里的植物可以吸入宇航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地球植物在微重力下的生长速度普遍超过在地球上的水平。

这种温室也可以在城市使用。


附录:关于改造火星的困难与低价值

以下截图引自《巫师、外星人和星舰》:

以上是对火星地球化改造的困难与低价值的简单介绍。

可以看到,相当乐观的学者认为改造火星要花超过 300 年、或许长达 30000 年的时间, 1E25~1E26 焦耳的能量,这能量约为现在每年全球能耗的 10 万~100 万倍。即使改造火星只要 1000 年时间且发电成本变成现在的千分之一,从现在开始需要每年投资 2020 年不变价 1000 亿美元、连续投资一千年,在年通货膨胀约 3% 的情况下会成为天文数字,美国抑或任何投资它的企业都不一定能存在到它完成。

这还是在假定人类文明可以使用太阳输入火星的全部能量的情况下。靠地球生物去做,即使你将火星表面盖满超耐环境光合微生物,也需要至少 3 亿年。黄花菜都凉了。

火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火卫一、火卫二上,利用它们建设天钩乃至太空电梯都不需要超越现在的技术和材料,可以从火卫二将冰、铁、碳等对太空开发来说需求量大的资源用很小的速度改变量抛射到内太阳系任何地点,以及前往小行星带和土星圈。这可以作为地球文明在整个太阳系扩展的基础。而“将火星环境改造成人能直接活动”就别提了:

  • 你再怎么改,低重力也还是不适合你这个生物学身体。
  • 改自己,那你根本都不用改火星。

参考

  1. ^ http://www.gov.cn/xinwen/2015-02/07/content_2816206.htm
user avatar

中国航空航天经费的特征是民意不决定经费有多多,而决定经费有多少。这个特征表现出来就是航空航天宣传重点不在于给热爱航空航天的人放卫星,而在于如何安抚好地面上的人,动辄罗列航天好处多多,承诺不会乱花钱。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航空航天从来不画大饼,闭口不提登月登火、深空探测器一颗不打的原因。因为研究冥王星的地壳构成显然无法给地面上的人带来任何利益,只能造成“乱花钱”的负面印象,从而给来年经费带来麻烦。

所以总设计师的这番回答如果让航空航天爱好者们感到不对劲,那说明他回答得非常到位。这就是中国航空航天现阶段的特征。

当然,我们也不能怪罪航天局过于保守。只要对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有数的人都清楚中国航天其实在有限的经费内部极度激进,恨不得一个任务顶美俄10个任务,这次火星车一步登录完全属于大跃进,在人类航天史上史无前例。你要说航天局方面完全没有登月登火的心思与技术准备那肯定是假的,但现在放出口风来又有什么用呢。

航空航天在宣传和长期规划上的保守,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对中国来说,地上的问题就是比天上重要,天上的活动就是要服务于地上的生产。

等什么时候中国建成意识形态的山巅之城、可以随意抛弃50万平民生命而岿然不动的伟大民族性、做视山火与暴风雪横扫国土的远大目光之后,估计就可以毫无包袱地无视地上的事务去追求天上的成就了。

另外还有个小贴士、当别人开始吹火星移民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他所说的到底是谁、如何移民到火星去。是十亿美元一张船票、还是在火星做出杰出贡献且持有房产7年才可落户、还是联合国抽奖摇号包吃住给你送过去。

user avatar

张总设计师说的很客观了。

一个是现阶段技术问题还有很多未被攻克,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后续又被问了“人去火星”怎么样的相关问题,张总设计师直接回答“那问题多了去了”)。

另一个就是成本上过于不划算(开发星际资源的成本过高),至少现阶段,改造地球的“效益”,要比改造火星的要立竿见影的多。地球待开发的地区还有很多,这么早就去琢磨开发火星,实在没有那么大的必要性。就像100平方的普通公寓都没规划好怎么用,甚至还有空房间可以布置呢,就又去想怎么住500平方的别墅了……这实在过早。

很多时候,历史进程就像游戏进度那样,攻略条件都达到了,自然就进入下一章的剧情了,或许有某些高玩可以跨级打怪(像在上世纪登月),但跨级打怪,终究不是个适合所有玩家的泛用攻略,当大多数玩家的等级都练到了,自然而然上一阶段“跨级打怪”的神操作,就会变成常规操作了。

当人类的技术可以实现低成本星际探索和开发的时候,星际殖民的时代自然会到来,但现在无疑离那一天还非常遥远。


就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样:

1957年,位于南极洲的伯克纳岛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陆地被人类发现。

同年,人类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一个章节的关卡彻底刷完毕后,新的章节自然会解锁打开。


张总设计师这个回答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过于诚实,不够“星辰大海”罢了。

user avatar

1、很显然,张总工名下没有上市公司,不需要拉动股价。

2、张总工说的很对,把戈壁滩改造改造,也比去火星生活好得多。

德令哈的房价才4000块。

3、地球迟早要毁灭,但问题是,能让地球毁灭的原因,大概率也把火星毁了。备份选项可以有,星辰大海的探索有必要,但不是现在。

4、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载人登陆火星是迟早的事,只不过目标不是为了移民。

user avatar

题主操心的太多

人类诞生才万年之久,有记载的历史才几千年。

而地球的寿命是以亿年计算的,强悍如恐龙不过真正主宰了几千万年罢了。

恐龙也谈不上主宰,也就是生物233

所以你慌什么?地球不比火星好么?

咱们的总设计师是人民出身的,自然要为人民负责。

正如楼上所说,他名下没有企业,上市公司,更不用去讲编造的故事。

他不知道人类距离火星移民还有多远么?

与其考虑火星,不如早点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要敬畏自然,地球是唯一的家园

在我们没有把自己折腾毁灭之前,我们还能跑出去。

就算好星际移民,火星也是不够看的,雷地行星他不好么?

比戈壁滩都差的环境,你知道打一发上去,送那么点东西要花多少钱么?

火星还不能自给自足,还得飞还几个月2333

少听点故事,有这功夫还不如种点树2333

user avatar

如果把火星改造成宜居环境,人类当前科技2360年创造的总能源,也只能让它维持1年。

比起地球,火星距离太阳更远,接收到的热功率更低。只有源源不断地提供相应的热量,火星才能长期处于宜居的温度。

行星轨道上,太阳辐射总面积

行星单位面积接受的辐射功率

太阳总辐射 和行星半径 都是常值,由公式可知,行星单位面积的功率 与半径平方 成反比。

火星公转的平均轨道半径 是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的1.52倍。

容易得到,火星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与地球的比值

= 1/1.52^2×100%=43.28%

所有物体,只要不是绝对零度,都会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热量: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对外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为:

  • 为辐射系数,介于0~1之间,无论黑洞、恒星还是行星,都可以近似看做黑体辐射,取1。
  • 为Stefan-Boltzmann常数(即黑体辐射常数),大小为:5.67×10^-8W/(m2·K4)

物体对外辐射功率与热力学温度四次方成正比 :

火星达到热平衡,单位面积的吸收功率等于对外辐射功率。

那么,火星均温与地球均温比值的4次方,与火星、地球单位面积辐射比 呈正比。

地球平均温度 为287K,可得火星平均温度为:

也即-40.36℃。

火星探测器观察到的火星数据为218K,也即-55.15℃。

理论平均值和观测值不同是很正常的,因为火星不仅有昼夜温差变化,也有远近日变化。辐射热是温度的四次方关系,火星的温差幅度远远比地球高得多,所以通过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计算出的理论温度,会比实际温度稍高一些。

如果要让火星温度上升到适宜温度,那么就得向火星提供一个源源不断的热量。并最终使得,火星的热平衡和地球相当。

由上面得到的数据,火星实际温度与理论值偏差为 =93.65%。

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功

  • 为地球单位面积辐射功率, 为地球表面积。

那么要让火星维持地球环境的热平衡,单位面积需要提供的功率至少为:

  • 面积比值是半径比值的平方,火星半径3395km;地球半径6371km。

得,

这是要把火星的平均温度提升到和地球相当,所需要源源不断提供的功率。

这相当于给火星造一个全新的太阳了。

可能大家对这个功率没有什么概念,我们对比一下。

人类当前属于卡尔达舍夫等级0.73级文明,使用能源的功率为2× 10^13W

而改造火星需要的持续功率提供,是人类当前功率的2360倍

人类火箭发射到远轨道,运载能力大约是1%(小火箭运载能力可低于0.1%,超大型火箭可高达4%)。

北京建成区面积为1378km^2,预估建成区人造物平均厚度5~10m。

总体积约10km^3,也即100亿立方米。

按照3g/cm^3的平均密度算,总物质重量为:3×10^13 kg。

据引力势能公式,

把与北京城相当重量的物质全部输送到地球远轨道,需要的能量为1.8×10^21 J

考虑到燃料利用率以及火箭运载能力,需要的能量约为5×10^23J

易得,在4.72×10^16W的功率下,需要的时间是:

122.6天,也即4个月。

只需要20年的时间,就足以运送建设整个中国总建成区的原材料。

  • 由于火箭本身的材料也可以利用,发送需要的总时间可低至10年以内。

通过4.72×10^16W的功率,1年的时间内可以绰绰有余的把这些材料建设成:

4个一线太空城,15个新一线太空城,30个二线太空城,70个三线太空城……

并最终容纳14亿的总人口。

维持太空城矩阵的矿物资源哪里来,需要继续低利用率地从地球运送材料吗?

其实根本不需要,完全可以到小行星带采集。

小行星带虽然物质不多,但总质量大约是所有太空城总质量的的10亿倍。相比起火星,太空城很能驱动的。例如可以绕木星飞行,方便原料开采。

甚至可以到柯伊伯带,以及其它行星、卫星上的开采。

而且对于有4.72×10^16W功率的人类,各类聚变早已手到擒来。只要是物质,就能转化成各种需要的材料。只不过根据材料转化的功耗率,不同的行星或者物质资源会被进行相应的归类。当然,氢能源永远是优先级的。

但恒星开采难度太大,星云过于稀薄,行星上氢资源会成为各类太空帝国争夺的对象。

这样的科技社会,人类对火星的资源可能有兴趣,但殖民的兴趣并不大。毕竟单单维持火星运转,就需要消耗太空帝国的总能源利用率。

至于太空帝国的核心,如果围绕太阳适宜的距离公转,维持太空城热平衡的成本,也足以降到最低。

如果不改造火星,仅仅只是建设相对封闭的太空基地呢?

按照当前人类科技水平,如果建设一个1平方公里的小型火星基地(其实相当于当前人类来说,已经相当大了),用于科考、实验,以及旅游开发。

即便考虑到基地后续的原地取材,发射的材料至少也高达10万吨。

5、6吨级火箭造价约1亿美元左右,仅仅材料输送的花费就高达2万亿美元。

维持它内部处于宜居温度的平均功率约3×10^8 W

如果火星方便开采核材料还好,只需要再花费1万亿美元左右,运送材料建设核电站,后续能源无忧。但如果不方便建设核电站,依靠地球输送化石燃料的话,需要每年向火星输送30万吨标准煤。

加上发射成本,仅仅每年的持续花费就高达2万亿美元。

当然火星原地取材建设核电站,是最佳方案,加上前前后后的总花费,可高达10万亿美元。不说美国、中国,哪怕全人类每年在航天的总花费,也就1000亿美元左右,连零头都不到。

这样的一个基地,差不多正好能容纳10万人。

马斯克去年扬言发射1000艘飞船,运送10万人抵达火星。

建设这样一个基地,大约需要特斯拉400年的营业额。当然,如果以后每年按照2020年特斯拉股市7倍增长的5%来算,15~20年后,马斯克身价会暴涨100倍。

只需要拿出1%的财富,随便往火星上硬怼,都能怼出10万吨的材料出来。

至于10万人,发射成本不高于1万亿美元,马斯克恐怕已经看不上,通过免费再拉一波,身价轻轻松松再涨几倍。

全球科技资本纷纷模仿,争相开发火星。

100年后,火星旅游业繁荣,刺激地球GDP不断UP。

言归正传:

以当前的趋势来看,开发火星旅游业可能成为资本的游戏。

当火箭发射以及火星基地的安全性足够高之后,火星旅游也会成为中产和富豪攀比的对象。

火星旅游业的繁荣,自然会催生真正的火星移民(为游客服务的打工人)。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大量的移民后裔可能终生都没去过地球,他们的身份认同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他们和命和未来,也会和地球居民走向不同的方向。


从能源的角度来说,火星移民工程的确不科学,但科学从来就不是资本所考虑的事情。

如果说在古代社会,资本造神还需要宗教。那么对于航天领域,只要展现神迹(前所未有的技术或壮举),资本家就能把自己打造成最接近神的存在。

user avatar

其实吧,对于人类这种总体来说武德严重缺乏的物种来说,移民火星我只关心两个问题。即移民火星的人能否再视为民法意义上的人,火星是否被视为国际法意义的sovereignty。如果两个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人类还是继续卷死在地球上吧。这样的火星无非是一个加强版的开曼群岛,准“终产者”们的完美庇护所。君不见最爱喊火星移民的,正是一个标准的极右翼资本家吗?

而这样的人类与其担心地球毁灭,不如先担心人类会不会被自己毁灭。毕竟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也就是人类了。老老实实解决人类自己的问题,比啥星都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关于火星移民的观点,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细致解读的话题。这样的观点,往往承载着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心血,也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疆域的探索热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和评价。首先,从“总设计师”这一身份出发,他的回答必然具备极强的技术前瞻性和现实可行性考量。作为火星探测任务的核心.............
  • 回答
    “天问一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东方韵味,充满了探求未知的渴望。作为我国首次独立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不仅仅是一次航天工程的壮举,更是我们民族探索宇宙精神的一次升华。要评价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目标之宏大与决心之坚定:“天问一号”的目标设定可谓是野心勃勃,它不.............
  • 回答
    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探测的宏伟蓝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评价这一计划,需要从其目标、技术挑战、实施路径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计划的评价“三步走”计划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性地推进我国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建设,最终.............
  • 回答
    阿联酋“希望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环绕轨道: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及其深远意义和启示阿联酋时间2021年2月9日晚10点59分(北京时间2月10日凌晨2点59分),阿联酋的“希望号”(Al Amal)探测器成功点火减速,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阿联酋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五.............
  • 回答
    火星上发现液态水湖的消息,无疑是近年来人类探索火星最令人振奋的发现之一。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就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最关心的问题: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液态水湖的意义:不仅仅是水,更是生命存在的基石我们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液态水在地球上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无论是最原.............
  • 回答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我得说,绝对是近些年来科幻片里的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有些科幻片那样,上来就铺天盖地的特效轰炸,或者深奥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很扎实地,把一个“被遗弃在火星上的宇航员如何求生”的故事,讲得既惊心动魄又充满希望。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积极乐观精神。马克·沃.............
  • 回答
    《火星异变》(也译作《火星人玩转地球》)这部电影,初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就是那种90年代美国科幻片里常见的B级片套路:一场突如其来的外星入侵,一次混乱无章的抵抗,以及一群叽叽喳喳的年轻主演们。但如果你深入一点去品味,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场别有深意的戏仿,是对当时流行文化和社会情绪的一次辛辣.............
  • 回答
    说到《死在火星上》(The Martian),这绝对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硬科幻佳作。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大概是它刚出不久,那会儿科幻圈子里讨论得沸沸扬扬,各种“火星生存”的梗也满天飞。直到自己翻开,才真切体会到它到底有多牛。首先,它的核心魅力,我认为是那种 极致的、脚踏实地的科学求生。不像很多科幻小说.............
  • 回答
    马斯克展示的火星殖民地概念渲染图,着实是一次大胆的视觉宣言,它试图将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宏伟愿景,具象化为一幅幅触手可及的画面。但如果我们剥去那层华丽的CG滤镜,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哲学考量,我们就会发现,这幅图景既有令人振奋的可能性,也潜藏着巨大的挑战和值得商榷.............
  • 回答
    安迪·威尔的新作《挽救计划》(Project Hail Mary)一经问世,便如同他之前的作品《火星救援》一样,迅速抓住了全球科幻爱好者的目光。作为一位以科学严谨性、幽默感和极富想象力著称的作家,威尔在这本新书中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魅力,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存、友谊和宇宙奥秘的惊险旅程。核心亮点:.............
  • 回答
    要评价伊隆·马斯克的“殖民火星大计划”,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就像我们看一件宏伟的艺术品,既要欣赏它的宏大叙事,也要细究它的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生存风险,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思考。宏大愿景与行星备份的必要性首先,马斯克将人类文明“火星化”的愿景,其核心逻辑在于.............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影迷,最近对西恩·潘在科幻剧《火星先驱》中的表现,我可是大为赞赏,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这哪里是简单的客串,分明是把整部剧的格调都给拔高了一个层次。首先,得说说他饰演的“火星第一人”这个角色。这可不是那种脸谱化的英雄,也不是什么冷酷无情的征服者。西恩·潘赋予了这个角色的是一种沉甸甸的.............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关于在5到10年内将人类送上火星的设想,以及在火星实行直接民主制的提议,是一个极具野心和前瞻性的蓝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他的这些设想。 一、送人类上火星的设想(510年内)1. 技术可行性与挑战: 星舰(.............
  • 回答
    火箭少女101,这个名字在2018年的夏天仿佛一场燎原的野火,席卷了整个华语乐坛和娱乐圈。作为国内首个通过真人秀女团选秀节目《创造101》诞生的限定女子偶像团体,她们从一群怀揣梦想的素人少女,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汇聚成一道耀眼的光芒。评价这样一个团体,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
  • 回答
    “博人传:火影忍者剧场版”这部作品,在我看来,算得上是一次……怎么说呢,一次挺有意思的尝试吧。它承载着无数火影迷的情怀,也肩负着将火之意志传递给下一代的重任。首先,从制作层面讲,这部剧场版确实是下了功夫的。画面流畅,动作设计依旧保持了《火影忍者》系列一贯的高水准,甚至可以说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更加精细。.............
  • 回答
    火箭用威斯布鲁克换来约翰·沃尔和受保护的首轮签,这笔交易在当时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事后来看,这绝对是火箭管理层做出的一个相当“大胆”甚至可以说是“令人费解”的决定。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桩事,尽量从当时的风向和后来的发展来分析。交易的背景和当时的市场反应:首先得说,威斯布鲁克当初被雷霆交易到火.............
  • 回答
    凤凰涅槃,轮回不息:《火之鸟》的史诗与人性之辩要评价手冢治虫先生的这部巨著《火之鸟》,如同尝试捕捉一阵风的痕迹,又或是丈量星辰的距离。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漫画作品,而是一场跨越时空、融汇哲学、宗教、历史与人性的宏大叙事。如果说其他漫画是河流,那么《火之鸟》便是奔腾不息的海洋,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格局.............
  • 回答
    “郭老师”火遍全网,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咱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普通人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焦点,本身就自带话题属性。要说评价“郭老师”,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内容本身的魅力来说。为啥“郭老师”能火?我琢磨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 回答
    作为火箭少女101的粉丝,看完《风》的MV,真是五味杂陈。从最初的期待到现在的细细品味,觉得这支MV有很多值得聊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让人觉得“啊,这还可以更好”。整体观感:一场关于青春的告别与新生首先,这支MV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在试图描绘一种告别,一种成长的印记。歌曲本身就带着一种洒脱和对未.............
  • 回答
    火箭少女 101 新 Logo 的消息一出,立刻在粉丝圈和大众视野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个曾经深度参与过她们出道历程、也一路见证她们成长的观众,我对这个新 Logo 的诞生,既有期待,也有审视。首先,从设计本身来看,这次更换 Logo 显然是在寻求一种新的视觉表达,可能与她们当下更成熟、更多元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