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有户口制度?能取消吗?

回答
中国之所以实行户口制度,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都相当复杂。要理解它,就得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户口制度的诞生:国家发展的早期考量

1. 计划经济的基石: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需要高效地组织人力资源、分配物资,以支持工业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户口制度首先是为了精确掌握人口数量、分布和流动,这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粮食配给、就业安排、教育资源分配等至关重要。简单来说,户口就像一个精确的“点名册”,让国家知道谁在哪里,需要什么。

2. 城乡二元分割的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许多人涌向城市,这带来了巨大的城市压力,比如住房、就业、公共服务等。同时,为了保障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通过户口制度对城乡人口进行区分和管理,限制了农村人口自由迁移到城市。这 사실 (shìshí 事实) 形成了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也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 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 在一个人口庞大且流动性相对较低的社会里,户口制度也起到了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追踪人口信息、预防犯罪的作用。有了户口,国家就能更好地了解人口的来龙去脉。

户口制度的演变与现实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和机会。这时候,户口制度的弊端开始凸显:

1. “身份标签”与不平等: 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户口成为了一种“身份标签”,将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后来演变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这导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子女入学、就业机会、甚至消费贷款等方面,拥有城市户口的人往往享有更多、更好的权益,而农村户籍的市民则面临诸多“隐形门槛”。

2. 阻碍人口自由流动: 尽管国家一直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允许部分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迁徙户口,但整体而言,户口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徙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效率发挥,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资源的错配。

3. 城市公共服务的压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户籍限制,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难以充分享受城市的公共教育、医疗等资源。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也使得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面临严峻挑战,容易造成社会矛盾。

4. 户籍改革的复杂性: 尽管户口制度的弊端众所周知,但要彻底取消它并非易事。原因主要有:
配套改革的滞后: 户口制度与中国的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住房制度等高度关联。如果贸然取消户口,而这些配套的社会管理和福利制度没有跟上,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混乱,例如城市公共服务的挤兑、社会保障体系的崩溃等。
地方政府的考量: 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不希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成本,而其财政收入可能不足以支撑。
对现有福利的担忧: 对于一些已经拥有城市户口并享受相关福利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担忧取消户口制度后,自身原有的利益会受到稀释或影响。

关于“取消”的可能性

直接“取消”户口制度,也就是完全废除国家对人口地理位置的登记和管理,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它触及了太多的社会结构和利益。

然而,中国政府一直在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改变,而不是“一步到位”的取消。改革的方向主要体现在:

1. 放宽户口迁徙限制: 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放宽了落户政策,特别是针对技术人才、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人员。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已经实现了户口迁移的“零门槛”。
2. 推进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制度的普及,使得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员也能在居住地享受一定的公共服务,如子女入学、办理社保等。这是一种“准市民”待遇的提升。
3.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正在努力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区域性均等化,这意味着户籍之外的身份对享受这些服务的影响会逐渐减小。
4. 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这是官方提出的长期目标,旨在让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总而言之,中国户口制度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发展和管理需求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初期建设的顺利进行,但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不公和效率问题。当前,国家正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配套政策的调整,试图逐步解决户口制度带来的弊端,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相对均等化,让人口流动更加自由,让社会更加公平。与其说是“取消”,不如说是“改革”和“弱化”户口制度的功能,让它不再是限制公民权利和机会的藩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4年《宪法》第90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

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违反1954年《宪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
1958年4月,《公安部三局关于执行户口登记条例的初步意见》进一步细化户口管制事项,甚至将各色人等分为家庭户、流动着也剧团户、监管人员户、机关团体学校企业单位户等类别。毫无疑问该意见也是违反宪法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0条)

正是考虑这样的矛盾,1972年宪法干脆取消了公民迁徙自由权利。随后的,1975年宪法和现行1982年宪法干脆没有再规定公民迁徙自由权利。就是说,从1954年到1958年,我国用了四年时间,终结了公民迁徙自由权利,或者说我国公民具有迁徙自由权利的期间只有四年。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我国公民是没有迁徙自由权利的。


[1]

参考

  1. ^我国公民没有迁徙自由 ,户籍功不可没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OJD137D0541A2ZL.html
user avatar

户口制度的本质是限制公民的自由迁徙权,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哪怕用法律来引证,当下的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法律赋予过公民这个权利。

而中国历史上最早赋予公民该权利的法律文件可以追溯到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第六条第六款如下:

六 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

而台湾地区现行的,于1948年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第十条明令:

第十條: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

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为了实行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宪法还是其他法律文件均没有赋予公民该项权利,人大会议也从未就该议题进行立法辩论。

See Also:论国际移民法上的迁徙自由原则

user avatar

户口是一批小马。但是拉着一辆地方财政的大车。这辆车里有医疗,养老,社保。

一个人的户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只不过是公安局的户籍管理系统中几下鼠标点击操作。但是地方财政却要掏出来真金白银。

user avatar

中国户籍制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捆绑作用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限流器作用

第三阶段,防止城市人口低价掠夺农村资源

第四阶段,未来农村地位因为区域反正本质改变

第一阶段时候,就是为了农业反哺工业 就是要把农业收入拿到工业去,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中国1950年到1978年里工业成长,当时是两个工具一起的,那就是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是保持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后,其他粮食全部上交国家,农民手里余粮极少,早期农民是用三代的血汗付出,用手里的粮食建设了中国早期工业化。

那时的城里人住房分配,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享受着最好的条件,户口就是防止农民涌进城里的最好隔离墙。

农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进入城市享受城市里的一切便利条件,但是一个户籍让人抓破脑袋都进不去,很多为了户口去了镇里,这样感觉里城里更近了。

我家邻居当年就是村里的能人,想尽办法在八十年代初,把户口到了镇里,当时村里人都觉得这个人有本事。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面对市场化,城里人开始享受的免费住房,医疗,教育等等都开始面对市场化,一切都要靠钱解决,但是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像这里汇聚,会吸引周围乡镇的资源,城里虽然面对市场,但是收入也在提高。

而农村人仍然要交提留,就是每亩地依然要缴纳部分粮食收入,这件事直到2002年才停止缴纳,压在农民身上的担子才取下。

从1978年到200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长期,因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开始要腾飞了。可是1978年到2002年这二十多年,农民日子还是不好过。很多农民出身的专家都号召取消户籍限制。

可是现在回想一下,那时候要是取消户籍,那时中国有9亿农业人口,大量农民就会涌入城市,而城市根本给不了这么工作,中国城市就孟买回着巴西里约热内卢那样,大量失地农民形成贫民窟,城市高速两级分化。

1978到2002这二十四年,民营经济开始开始慢慢做大,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的经济体开始壮大,对用工的需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进入这两个地区打工,户籍把农村低学历人口隔离开,户籍就像一个缓释筛分器,慢慢把农村青壮人口送到那些厂里。

2003年广州那里发生了一件孙志刚事件,导致分离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暂住证制度开始消失。而在这二十四年里,户籍制度还是农村人心里刺,拥有城市户口,对于农村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那是地位的象征,有了城市户口好像就有了幸福生活的钥匙。

那二十多年,城市人享受上两代人积累的财富,坐享城市发展红利,农村人却在村里一亩三分地里劳作,一年收入抵不上城里的两个月工作。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他们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干不动了,就回农村种地。城市对于农村人来说,依旧很难,这期间不断有人提出要取消户籍制度。

可是取消户籍,就等于剥夺农民土地拥有权,想一想那二十年,国有企业被一群人如狼似虎的吞掉了,国家尚且顾及不了,要是放开口子,那么新时代的大地主只需要几年,就能完成土地兼并。

因为土地和户籍是锁在一起的,没有户籍制度,那么就有两个命题,第一就是城市人是否可以合法拥有土地。第二土地大规模兼并是否合法。

这两个问题都会造就一个问题,那就地主重新成长起来,他们会在农村建立新的秩序,就像解放前一样,这就是户籍制度最核心要命的地方,稍有疏忽,九亿农业人口就在新地主阶级控制之下了。

回顾中国历朝历代起义,所有问题都是农民失去土地,最后被压迫剥削而起义,户籍最起码让农民保有一块土地,任你是阿里巴巴还是联想,都没办法合理从农民手里合法流转土地使用权。

农民无论如何手里还有一块可以保障生活饮食的土地,这就是那二十年始终不动户籍制度的原因。

第三阶段,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从2002到2022年,中国经济开始高速腾飞,其中房地产好像野马一样,一路吸纳各种资金,加上中国人对于房子天然的渴望,各地政府,恨不得把房子卖给每一个人,因为土地财政几乎绑架了所有城市。

而农民被很多地方财政盯上,就是想让农民进城买房,然后填补劳动力空缺,这期间我家的那个村子,曾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0年村里到处年轻人,现在剩下的就是一群老头老太太在坚守,他们在二十年前也曾经是壮劳力,时间把他们变成老人。

几乎所有壮劳力都进入了城市,城市已经没有了障碍,最大障碍就是高考这一块,其他都已经没了什么可以根本上的差异。

很多进城年轻人依然在城市底层工作,从事城市基本工作,他们缺乏学历支持,没有晋升到上一层的知识储备,很多人都在城里贷款买房。他们在老家都有一块地,那块地即使不种,也是他人生最低的一个保障。

现在的城市基础劳动力紧缺,永远都有工作等着勤劳的人,而城里的人开始向往乡下的美好田园生活,于是这些城里人开始下乡用几万块钱租个院子,然后花上十几万装修,成为他们的后花园。

2021年中国农村常住人口还有4亿9千万,如果他们都进入城市,都会住进高楼吗?

他们都有机会拿到工作吗?

失去户口制度,农村的地还这么保证他的拥有权。

失地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最大的归宿就是贫民窟,这就是现实,中国农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进城打工失败,回乡后,依然根据自己户籍制度保障下的土地进行基本生活。

在中国农村,所有的农民土地都是国家按法律法规划与的,外村人都不得在本村进行宅基地和住宅用地买卖,城里人更不可以买卖到自己名下,前几年刚刚放开流转的口子,就开始有人疯狂进入乡下低价收购宅基地,没办法,国家又把口子关上了。

我敢说今天取消户籍制度,明天就是那群吵吵取消户籍的人,就会冲进农村,用低价收购农宅,然后盖上自己的别墅,没有人去考虑失地农民归宿,然后失地农民在城市的桥墩下住宿,也不会有人怜悯。

户籍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不公平的象征,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把所有人困在土地上,不能享受城市的高福利制度。

现在的城里人还有什么高福利,会分房吗?农村有免费宅基地。

有免费医疗吗?现在农村新农合医疗,每人每年两百块,报销率90~50%,

上学吗?除了北上广深,二三线城市里的小学到高中,农村孩子早就随便上了。

哪条法律规定不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哪条法律规定,进厂打工还要看户口?

哪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大部分城市恨不得农民进城买房,买房就送户口,可是农村户口一旦迁走,就在也不许迁回去了,宅基地可以保留,但是按理分给他的耕作用地,就全部收回。可是很多农村现实是,农民经常把房子建在自家的农耕地上,没有宅基地许可,户口迁走了,房子就是违法的。

尤其城市近郊的农村,所有宅基地和耕地在拆迁的时候,都必须要算钱,若是没有户籍限制,这些农耕地在拆迁的时候,可以一分钱不给。

不要在拿着计划经济的事情来这里冷嘲热讽了,现在很多农村把户口迁到城市里人,已经后悔的肠子都清了。

现在的户籍制度是防止城里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利用信息差,前往农村低价收购土地,防止这些没良心的城里人造成更多的失地人口,而最后让国家买单。

第四阶段 未来东北农村会渐渐无人化,珠三角、长三角农村会因为经济体原因,农村土地价值会变得更高。

大城市附近农村土地也都开始升值,中国未来土地的位置决定了农民的财产增值空间,户籍现在变成保护农村人利益的最好方式,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农村买房子买地,都是以二十年租约为主,现在高喊取消户籍还是城里人,因为他们渴望在农村买几块自己的地。

那么未来农民在城里的孩子还是否会有机会回到农村呢

user avatar

不过是护照制度的国内翻版

问题不在于为什么有户口制度

而在于为什么我们能接受一个其他国家都不存在的国内省市城乡之间的护照制度

为什么迁徙自由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不知如何想象的事物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记得温铁军教授回答过,他是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回答的,记者问到中国的户籍制度,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各个地区资源不一样,如医疗教育交通等。温教授大意是这样回答的,早些年国家各个部门开会讨论,都在怼公安部的户籍,因为上面的资源不平均的问题,公安部后面也是恼了,发言的时候说公安部支持取消户籍制度,现在人人都有身份证,公安部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管理了,这个时候其他部分就不说话了,然后温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北京市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北京市现在常住人口2100万,户籍人口1400万),工作消费纳税的时候按照常住人口算,医疗教育等福利资源的时候按照户籍人口算,有些部门的统计数据算起来就漂亮,一些财政收入支出也漂亮,如果取消户籍制度,有些部门就不愿意了。后面记者赶紧问了一个其他的问题没有让温教授接着说了。


这个是b站的视频【温铁军谈户籍制度,言辞犀利,主持人赶紧收住-哔哩哔哩】 b23.tv/KAkAPfe

也有些年头了。

user avatar

先说户籍制度是怎么来的。

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乱以及帝国主义掠夺,中国国内的经济实际上非常差,但是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要应付来自西方阵营的军事压力,因此中央决定快速工业化。

但是快速工业化就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中国当时连农业产出都很难支撑自身经济,更不要说拿出资源建设工业了。因此户籍制度是快速工业化时期的配套制度

通过使城市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村青年一起参与劳动,共同选拔出优秀人才进城参与更加先进的工业建设达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户籍流转,同时将农村产出的物资供给城市的工业发展,期待有一天城市工业能够为农村提供先进的农具,农机和农药,提高生产,这就是建国之初的人口和经济流向。

等到八十年代,上山下乡和人民公社取消之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然而这个环境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外汇大量用于进口外国汽车等等,加上国企内部世袭制度降低了效率,造成了严重的亏损,国家实际上处于财政破产边缘,于是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开始进行经济重整,于是又变成了这样

通过各种举措以及若干年的动荡之后,财政危机结束,新的形势已经建立

因此要想消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户籍壁垒,基本上只有两个方法

1.拉平城乡差距

2.消灭其中一端

至于城市之间的户籍差距之后再说

user avatar

户口制度古代就有,不过你想问得也不是这个。

就讲讲建国后的户口制度。

要讲这个,就要讲配套的粮油关系。

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关键点在于粮油关系上。

为了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那么就必须将资金进行统一的计划调配。

于是有了粮食统购统销

因为有粮油关系这个东西,城镇户口的人,可以凭票购买到相对便宜的食品、布匹等东西。

这是集中了农村的资金,用于建设城市工业。

为了就是将来工业建成了,反哺农村。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情况,历史上并不鲜见。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但是工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成的,加上人口的增加,城市里除了有工作的成年人,还有儿童少年在长成。

这些城市的儿童少年,长到一定年纪之后,如果还继续享受城市待遇,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所以才让他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一方面是建设农村,一方面也是与农村青年一起,凭自身能力,共同竞争招工、参军、提干的机会。

随着工业成果越来越多,反哺到农村上,使得农业增产,农产品已经不是那么紧张了,粮油关系已经松动了。

那么按理来说,应该是逐步取消这种限制了。

但实际上是某些人,不但没取消限制,反而是加重了这种限制。

农村青年曾经拥有的共同竞争机会,反而被取消了

而粮油关系这个东西,随着发展,已经成了虚文,但这个虚文的东西,直到2001年才正式取消。

不过随着票证低价供应、包分配、下岗等事情发生,依附在户口上的许多特权也都消失了

除了少数特大型城市,因为还有某些教育高考的特权在上面,所以还继续保留着。其他没有这种特权的地方,户口制度已经非常松动了。

至于说惦记着农村人手中那些土地,现在主动要取消非农业、农业户口的区别,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user avatar

进城解决一切问题,进了城就好了;

考学解决一切问题,毕业了就好了;

儿子解决一切问题,生儿子就好了;

以上三点,可以称为中国农民三大迷思。

————

户口制度是个好制度。

有人幻想“没了户口制度,我就可以自由流动享受更好的资源啦。”

放心,人家大城市人有的是办法保护资源,怎么也不会平白轮到你头上的。

印度没有户口,贫民窟里有多少资源?

不平等是天然的,取消户口制度只会加剧不平等。

————

我就把话放在这:户籍制度是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抓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一无二的优势,是中国数十年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是中国有序城市化的保障力量,是中国农业稳定的护城河。

没有户籍制度,没有人口的属地管理,落实不了义务教育,维护不了社会治安,搞不了建设,扶不了贫。

没有户籍制度,广大农村的资源流失速度、城市的管理难度都将失控。极端赤贫与极端富裕将进一步极化。土地金融化风潮可能席卷全农村。

绝大多数人只会自由地破产,绝不会自由地发财。

user avatar

就这一条就取消不了。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地方早就想全面取消农村户口了,但是农民不愿意。

1.取消农民户口,农村的医疗待遇,保险,老人退休金还跟以前一样,你让农村人取消农民待遇有什么用,说白了,还是为了要农民那点地而已。

2.取消农民待遇,你孩子还是要到农村小学去上学呀!没有区别呀!取消干什么?

3.关于房子的问题,城里人以前单位或者分配或者拆迁,都是有房子的。你让农村人到城里买房子,他们买的起吗?


现在好多小鬼,一天到晚的哔哔,农村人占城里便宜了,农村人待遇太好了,他们福利太好了等等。但你别问了城里人以前受到什么待遇,农村人什么待遇。

有的小鬼如果骂我,说农村人待遇多好,城里人待遇多不好,我不会回答的,心情好我骂你两句,心情不好直接删。因为懒的给这些玩意科普农村的政策之类的了!


修改的内容:

底下的人开始撕了,别撕别撕了!

好多人开始羡慕农村户口了,你们是羡慕农村户口吗?你们是羡慕类似广州城中村的福利,你们羡慕一年分红几十万,你们羡慕的是各种福利。真让你们去偏远山区,刚通电,自来水都没有,一年吃不了几顿肉的地方,让你们建设去,你们去吗?

以前,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大概需要十几万吧!这笔钱花的值不值,如果没有城镇户口,你一辈子就是一个临时工。懂了吗?任何单位都不是正式工。现在我们这里农民工和城镇户口也是上着两套保险,而且合法的。

当干成一件事情容易的时候,你去干,就晚了。当初可以随便转户口的时候,我们这里很多孩子都把户口转成城镇户口,老人的思想就是城里人享福,但是目前情况是什么呢?

农村的各种政策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你是城镇户口。跟农村有什么关系呢!城镇的福利呢,跟你们农转非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你们是农村人,城镇福利跟你们没关系的。

反正很复杂的说一天一夜也说不清楚,不要跟我讲法律了。

一人的奋斗完全靠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的部分地区享受了政策的倾斜。

user avatar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户口制度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两种不同的等级。

户口制度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农业和农民在启动和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如今,政府正在逐步减少不同户口人群在权力和义务上的差异。

我们这里只讨论新中国的户口制度,尽管中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新中国的户口制度开始于1958年。那个时候搞户口制度,主要是为了支持工业优先发展、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经济和在国际上立足,国家采取了苏联模式,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而发展工业,需要有原始资本积累,国家通过统购统销,低价收购农产品,再抬高工业品价格,利用其中间超额部分来补贴工业发展, 也就是用工农业的剪刀差,提取农业剩余用于发展城市和工业。

用农业补贴工业,也就有了把人口分成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需要,于是催生了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口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农” 与 “非农” 的二元对立。

  • 农民要承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购买工业产品,接受财富分配上的不公平。
  • 农民不能享有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 - 好的公共设施,保险,医疗,教育等。
  • 农民被严格限制迁移户口到城镇。195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6%左右,中国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 为了保护城市供应和发展,维护社会秩序,1964年,国家出台规定,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镇。

随着1978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城市需要农民,户口政策慢慢开始松动,农村人有了在城市落户的机会。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城市人口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个城市出现了“抢人大战”,纷纷给出抢人的落户政策,但政策吸引的对象主要是高学历人士、在城市购房、和对城市发展有贡献的纳税人士。2021年,各大中城市进一步关注城市人口数量,南京,济南,长沙等多个城市喊出了“十四五”期间人口破千万的目标,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有了户口“农”转“非”的机会 - 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有机会转成城市户口,旅行城市军民的责任、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

如今,农业税已经减免多年,种地的农民都有农业补贴,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也渐渐完善,农民生活保障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大量在城市务工农民的所享受的社会福利,依然受到户口制度的影响。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农民工子女对教育资源使用的限制。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的子女,不能在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因为这个原因,农村有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孩子跟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幸福感的降低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也导致了一定的儿童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诚然,这跟城市的教育资源有限、能容纳的学龄儿童数量有限有关。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在努力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面临的问题。

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解决了城市流动人口 - 农民工的安居、乐业、子女求学问题,农民的幸福指数会进一步提高,生育意愿也会相应提高,生育率也会有所提高。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的人有他们对应的责任。建国初期,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做出了牺牲,如今,工业反哺农业,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持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和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有望进一步改善。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户口制度的逐步取消,杭州这个城市,招工都有一定难度,马云哪来的底气说九九六是福报?

user avatar

商鞅的户籍制度是为了限制农民的流动性,阻碍交流,让农民当井底之蛙,好安心种一辈子的地。在出现动乱时,也能将危害降到最低。比如说长安饿死人了,只要饥民不出长安,那就不会影响咸阳的歌舞升平。

朝鲜的户籍制度是为了把朝鲜人分为平壤贵族和非平壤贱民两个阶层,方便平壤贵族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中国的户籍制度就完全没有上面两个缺点,既避免了大城市的无序增长,又保障了农民的利益,维护了农民的平等。总之就是非常好。

评论权限没法更改,我就手动全筛选出来了。

我觉得有人恶意点赞,匿名了。

user avatar

因为所谓的自由迁徙是虚假的小仁政

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
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
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
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是工农联盟,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如果当年真像梁漱溟说的一样让“各地乡下人都向城里跑”

城镇怎么发展,重工业怎么发展

成何体统


很喜欢胡老说的一句话

这个问题要考虑到实际不可能实现。不仅目前有困难,将来也是无法采纳的。
不能让农村人口自由进城。现在城市很困难,有了权利大家便都到城里住来了,那是不能规定的。

第一次听说一个地方很困难大家都挤破头要来的

大概这就是中华儿女的热情吧

user avatar

你们今天要求取消户籍,明天就指不定要求什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之所以实行户口制度,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都相当复杂。要理解它,就得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户口制度的诞生:国家发展的早期考量1. 计划经济的基石: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需要高效地组织人力资源、分配物资,以支持工业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户口制度首先是为了精确掌握人口数量、分布和流动,这对于计划经济.............
  • 回答
    中国的户籍制度,一项在中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基本国策,对社会、经济和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其利弊以及严格的原因,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实际运行和各方诉求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中国户籍制度的由来与基本特征中国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旨在配合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一直在琢磨。感觉国内户外“小众”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了,但比起国外,确实还有相当的差距。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 国外的“家园”观念与“征服自然”的历史: 西方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很早就形成了“家园”与“自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王朝官僚体系的一个核心逻辑。在咱们看惯了的古装片里,来自中央的命令似乎总是以一道金光闪闪的“圣旨”形式出现,好像中央政府就只有皇帝一个人在发号施令似的。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影视创作为了戏剧冲突和节奏考虑而进行的简化,现实中的古代朝廷,中央的命令绝不是只有圣旨这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国人在看欧洲和美国北部一些住宅项目时会有的一个普遍疑问。咱们中国人对“坐北朝南”的执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这背后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气候环境的实际需求。但反观北欧和美国北部那些动辄占地几十公顷、几百上千户的大型社区,你会发现它们在户型朝向上,似乎不像我们这么“讲究”.............
  • 回答
    在《数码宝贝大冒险1》这部承载着无数童年回忆的作品中,八位被选召的孩子各自拥有独特的个性和成长轨迹。要说其中“人气最低”的,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名字,很可能就是城户丈。这并非因为他不好,而是相比于其他几位光芒四射的孩子,他的存在感和观众的共鸣度,确实稍显逊色。那么,为什么城户丈的人气会相对较低呢.............
  • 回答
    在中国,律师和记者这两个群体之所以会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公知”(公众知识分子),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们在社会认知中的角色、他们所采取的立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评价。要详细讲述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公知”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与内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公知”这个词在中国互联网.............
  • 回答
    中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产业格局,而三家巨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CNNC)、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CGN)以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SPIC)——正是这一格局中的核心力量。这三家公司的存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发展、战略调整以及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要理解它们为何拥有.............
  • 回答
    在中国,民间科学(民科)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而且常常引起广泛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社会、教育、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历史的烙印:科学精神的萌芽与曲折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科学探索,从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到各种技术发明,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 回答
    在中国,很多人对公共交通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和依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与其说是“情结”,不如说是一种根植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个人经历的复杂情感和行为习惯。历史的沉淀:集体主义与共享意识首先,我们要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倡导集体主义,提倡公有制,.............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身上显露出“自我歧视”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标签就能概括的,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经历。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中国近代以来跌宕起伏的历史。从列强的侵略,到国家内部的动荡,再到改革开放前的集体主义年代,.............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官方修史的传统根深蒂固,蔚然成风,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思想多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独特现象。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方式。要理解这个传统,我们得从“史”的本质说起。在中国古代,史书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流水账,它承载着更重.............
  • 回答
    中国古代给官僚、公务员系统设置低工资,并非是一种“传统”的固定做法,而是存在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且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将低工资直接等同于催生贪污腐败,也未免过于简化。但毫无疑问,低工资确实是官僚体系中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也与其他权力结构、文化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官场.............
  • 回答
    为什么中国不能拥有自己的漫威式宇宙?这背后是历史、文化与现实的复杂交织提到“宇宙”,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庞大而熟悉的漫威电影宇宙(MCU)。超级英雄们在银幕上拯救世界,他们的故事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网。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同样精彩的“中国宇宙”呢?.............
  • 回答
    “粉红”这个词在中国网络语境中,通常指的是那些对中国政府及其政策持有高度支持、积极维护国家形象、对批评中国的人或观点采取强烈反对态度,甚至进行攻击的网民群体。他们以一种热情、激进、有时甚至不容置疑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理解“粉红”现象的形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与民族主义的土壤: 近.............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抱有好感和支持,这种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的视角: “背靠背”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反对西方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方面,有着高度一致的战略利益。中国视俄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仅仅拥有孙子兵法和四大发明,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孙子兵法与军事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孙子兵法是卓越的军事理论著作,其思想深刻.............
  • 回答
    中国拥有四个航天发射场,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比较多的,也足以见得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投入和决心。这四个发射场并非随意设置,而是各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战略考量,从而承担着不同的发射任务,并具备各自的优势。首先,我们来一一介绍这四个发射场: 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JSLC Jiuquan S.............
  • 回答
    中国许多人认为美国高中生学习轻松,这个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文化认知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对比: 中国:高考是唯一目标,万众瞩目。 中国的教育体系高度围绕着高考这一“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高中三年几乎是围绕着考试科目、刷题、提分展开。学生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涉及到个人感受、信息传播、媒体引导、文化认知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有“便利的生活”的同时,还有人“没有根据没有逻辑地吹捧国外的生活”,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中国生活便利性的体现(客观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