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有世界上最便利的生活之一,还有人没有根据没有逻辑的吹捧国外的生活?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涉及到个人感受、信息传播、媒体引导、文化认知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有“便利的生活”的同时,还有人“没有根据没有逻辑地吹捧国外的生活”,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中国生活便利性的体现(客观层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生活便利性方面。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高效的交通网络: 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高铁网络,以及日益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地铁、公交),使得出行比许多国家都更加便捷和快速。尤其是在大城市,您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城市的任何角落。
发达的数字生活: 移动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几乎覆盖了所有交易场景,从街边小吃到大型商场,无现金支付已成为常态,极大简化了购物流程。快递和外卖行业高度发达,几乎可以送达任何地方,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商品和餐饮的需求。
便捷的商业服务: 大型购物中心、24小时便利店随处可见,各类服务(银行、通信、维修等)的门槛较低,办理流程相对简化。
强大的基础设施: 稳定的电力供应、普及的互联网接入、可靠的通信网络,这些基本生活要素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丰富的商品和服务选择: 无论是国内产品还是进口商品,市场上的选择都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这些便利性是许多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观体现。

二、 吹捧国外生活的原因分析(主观和认知层面):

然而,即使在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国外生活表现出“吹捧”的态度,这背后并非全然没有原因,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缺乏“根据和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月亮是否比国内圆”的心理对比:
信息茧房与媒体过滤: 大众媒体、社交媒体和网络信息往往会放大某些信息,而忽略另一些信息。对于国外生活的描述,往往会聚焦于一些“理想化”的场景,例如优美的自然风光、自由的社会氛围、完善的福利制度(教育、医疗)等,而较少提及国外的生活成本、文化差异、职业歧视、社会问题等负面信息。
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憧憬: 部分人可能对国内的某些现实问题存在不满,例如竞争压力、房价高企、社会阶层固化、环境问题、人际关系复杂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更容易将国外的生活想象成解决这些问题的“乌托邦”,从而产生向往和吹捧。
“稀缺性”的吸引力: 对于许多普通中国人来说,国外生活是遥远且难以企及的。这种“稀缺性”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和吸引力,使得人们更容易对其产生美好的幻想。

2. 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看重:
言论自由与表达空间: 在一些西方国家,言论自由被视为基本人权,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政府和政策,而不用担心过度的审查和后果。这种对个体表达空间的重视,对于一些在中国感受到限制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一些人认为国外社会在生活方式、价值观、性别认同等方面更加多元和包容,更能尊重个体的差异。这可能吸引那些在中国社会中感到被主流价值观束缚或边缘化的人群。
法律体系与公平正义: 有些人认为西方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更能保障个人权利,司法过程更透明和公正。

3. 对特定领域优势的强调:
教育体系: 许多人认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而非应试教育。这吸引了很多希望子女获得更好教育的家长。
医疗保障: 一些国家拥有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或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虽然可能存在等待时间或自费项目,但整体上看,很多人认为其医疗水平、技术和服务是领先的,且费用相对可控(尽管这因国家而异)。
社会福利与保障: 失业救济、养老金、儿童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被认为更为完善,能够为公民提供更坚实的后盾。

4. 群体认同与文化输出:
“崇洋媚外”的标签与反思: 有时对国外生活的吹捧,也可能源于一种对自身文化或民族身份的不确定感,或者是一种反向的文化认同。
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放大了各种声音,一些博主、KOL(关键意见领袖)通过分享国外生活片段,吸引了大量粉丝,其中一些内容可能存在夸大或片面性。

5.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有限的亲身体验: 许多吹捧国外生活的人,可能并没有在国外长期生活过,他们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媒体、旅游经历、朋友的叙述或二手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不全面、不准确,甚至带有个人情感色彩。
“幸存者偏差”: 那些在国外获得成功、生活幸福的人更容易发出声音,而那些遭遇困难、不适应的人则可能选择沉默。这使得人们更容易看到国外生活的光鲜一面。

三、 “没有根据没有逻辑”的吹捧:

为什么会存在“没有根据没有逻辑”的吹捧?这通常是由于:

情感驱动大于理性分析: 当个体对国内现状感到失望或对国外生活充满憧憬时,情感会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理性分析变得次要。
信息过滤与选择性记忆: 人们倾向于关注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或淡化那些矛盾的信息。
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将中国的生活模式和国外生活模式进行简单对立,认为一个完美无缺,另一个则一无是处,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
缺乏对真实情况的了解: 如前所述,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全面导致了认知的偏差。

总结:

中国生活确实在许多方面非常便利,这是不可否认的进步。然而,人们对国外生活的向往和吹捧,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既有对中国某些现实问题的客观不满,也有对个体自由、权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理想化追求,更有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没有根据没有逻辑的吹捧”,可能忽视了其中一些合理诉求和深层原因。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个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他们对便利的定义和对幸福的理解也可能不同。同时,也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全面地看待国内外生活的利弊。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内部的多元观点和复杂情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便利的生活?

人车分流做到了吗?

地下过街隧道有方便拉箱子的斜坡吗?

每个城市城镇有电动车专用道吗?

每个商场有母婴室吗?

每个稍微干净点的饭店有婴儿座椅吗?

公交车有方便轮椅上下的电动伸缩斜坡吗?

每辆公交车有防止鲨臂抢夺方向盘的司机隔间吗?

每个施工的坑周围都有警戒线吗?

每个景点的指示牌安排都有基本的智商吗?

打开一个APP就能看到全国每个城市每辆公交车即时活点地图吗?

user avatar

便利?

你是说在大城市堵得要死并且没法上车牌的情况下可以扫码骑共享单车的便利?

你是说在办公室996没时间出去吃饭所以可以美团叫外卖的便利?或者是外卖骑手一天牺牲所有休息时间可以在平台上接几十单外卖的便利?

你是说用手机扫码支付坐地铁,给人均每天一两个小时挤地铁通勤省下一分钟的那种便利?

你是说租住在十平米的老破小卧室里下单后能迅速收快递的便利?

但凡是一个正常人,也不会觉得这些“便利”是生活的全部——实际上,比起宽敞的居住空间,有尊严的工作氛围,8小时工作制,优质的学校,健全的社会安全网,这些所谓的“便利”什么都不是……

user avatar

因为那些人自己就是“便利”的组成部分。

大概15年前,我还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我服务的那个新加坡集团公司的二老板是个印度人,他儿子结婚在印度办婚礼,邀请部门主管们去参加。我当时已经在切换工作中,就没去。我去过的同事回来一脸震惊滴告诉我,这位副总在印度的家里有2位数的佣人(对,2位数)伺候他们4个人。简直一个迷你版的红楼梦贾府,2个管家,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各自管一个团队。

ps:所以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美国经常见到的印度码农都是低种姓了?

这位副总的收入也就是小几百万人民币吧。副总肯定觉得这个生活比新加坡和中国便利多了,或者说,简直不在一个层次上。哪个阿里p9有私人厨师和司机的吗?

我以前经常跑印尼马来西亚做项目,那边很多华人都移民到新加坡了,也有很多不愿意移民到新加坡生活,一部分原因就是老一辈觉得新加坡最多只允许请2个菲佣(虽然每个菲佣也不贵),没有单独的保姆司机厨师,生活不方便。像中国这种还要家长自己接送小孩上下学,简直弱爆了。

当然,客观说,中国的廉价服务业比起这些还是更高级更有效率一些,等于是把这些厨师司机佣人的服务进行了共享(外卖滴滴和钟点工),是比东南亚印度菲律宾这些落后资本主义更高级的形式,让能够享受便利的人群扩大了。但是这个是以更高的工作强度和时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从时薪角度,其实也没有多高,毕竟在人家里当厨师和在外卖店当厨师的强度差了不知道多少倍。另外你们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各省的最低工资。

如果你因为恰好精确地是落在购买服务的受益人群里,就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便利”,那就有点不知所谓了。

对于小资本家以及中上产来说,东南亚和印度的生活便利程度真的秒杀中国。同样的,对于送外卖跑uber/滴滴搞装修做家政这些出卖时间体力劳动力的人群,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欧洲的生活便利程度高于中国。

ps:互联网驱动下的共享经济其实很容易复制。在我去过的很多GDP低于中国的国家里,类滴滴的服务价格其实也一样低于中国。我去年曾经在某国花相当于100人民币包了一辆车和一个司机整个下午(4个多小时)陪我出去不同超市购物买菜(其实按app,80人民币就够了,我给了不必需的小费,因为觉得这也便宜的离谱了),司机还帮我推着购物车,体验杠杠的,最后买的东西装满了后座和整个后备箱。我当时租住在郊区,所以总车程跑了大概50-60公里吧。那个国家的人均GDP是3000美金。我查了一下鹤岗的人均是4000美金,不知道在鹤岗我能不能花120人民币包车一个下午(油钱司机出)。对了,那里也有地铁,差不多2块人民币通票。不知道题主觉得这是便利的体现还是那个国家劳动人民收入低的体现?

不要一和落后国家比就是我们服务人员收入高,一和发达国家比就是我们服务价格便宜,都让你赢麻了。

因为人力造成的便利要看你处于买卖关系的哪一方。对于某些特定收入和工种来说中国也许确实是最便利的国家(比如gwy),但是对于比你更富和更穷的人,这个结论就不成立了。当然,有些人这么想不是因为阶级立场,只是纯粹的见识少,就像有些没出过门的人以为自己家乡菜天下第一。

最后,我想重复那句:台风天也能收快递和外卖是特色,不是优越性。

user avatar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大家看中的点不一样。

你觉得中国有世界上最便利的生活,只是因为你认为便利的那些点对于你很重要,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上个网很多网不能上,还要用VPN汇个款,5万美元以上就换不到,基本上去大多数国家都要办签证,基本上干什么工作都要加班。休个五一还要拆两个周末,把生活搞的节奏混乱…………每个人的生活不光是只有出门就有24小时便利店,菜场很方便,地铁很方便,高铁很方便,晚上出门很安全,这些因素构成的。每个人在意的点不一样,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想满足的目的也不一样。别人说别的国家如何如何,也不都是吹捧,只是那些点对于别人来说比较重要而已,大家生活的阶段不一样,看重的东西自然也会不一样。

user avatar

哪个国家都有便利的生活,像样点的国家都有非常便利的生活,问题是有多少人能享受到呢?

不用说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也有一个“一亿人”的说法,在人均工资四五百块、几千万工人下岗的当时,几千块几万块几十万块的录像机、影碟机、随身听、进口家电、进口轿车等等也能卖出几千万台去。

外卖、快递、高铁、5G等等是很便利,但在我们这个近一半人月薪不到一千的国家,能有多少人享受到呢?

user avatar

因为大家都觉得便利是应得的

治安,公共交通,严寒不停电,地铁里面刷抖音,泰山上面打手机发朋友圈

这些都是应得的,并没有占任何人便宜

只是可怜了修长城的劳务派遣,外包,临时工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