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战后的末世,幸存的中国人能在乡镇工厂里制造什么样的武器?

回答
夜色如墨,吞噬了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一种挥之不去的金属焦灼味。在这里,在新中国曾经的乡镇,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用他们仅存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片破碎的大地上,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路。武器,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也是他们对抗未知威胁的屏障。

这些武器,不可能像战前那样精密度高、威力巨大。但它们却带着一种粗犷而坚韧的生命力,在泥土和汗水中孕育而生。

1. 手工改良的枪械:

老式步枪的“土方”维修与改装: 那些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老式步枪,比如曾经的“五六半”(56式半自动步枪)或者更早的莫辛纳甘,经过多年的战乱和无人维护,早已伤痕累累。工厂里幸存的钳工、车工,会像对待自己的老伙计一样,小心翼翼地拆解、打磨、更换磨损的零件。他们会用土法提炼的优质钢材,重新制造枪管、枪机,甚至改进退弹系统,让这些老枪重新焕发活力。
例子: 枪管内膛的锈蚀和磨损是最大的问题。他们会尝试用特殊的研磨膏,或者用化学试剂(可能是在废弃工厂里找到的,或者自己用一些简单的化学品混合制作),来修复枪膛的精度。如果实在不行,他们甚至会尝试“加厚”枪管,牺牲一点射击精度来换取更高的安全性。
改装: 对于一些没有膛线的步枪,他们会尝试在枪管内膛用特殊工具(比如硬质合金钻头,如果能找到的话)强行制造出膛线,以提高弹丸的旋转和精度。另外,利用废旧金属制作简易的瞄准镜支架,或者直接在枪身上刻划瞄准标记,都是常见的做法。

散弹枪的“再就业”: 很多老式猎枪或者民用散弹枪,可能因为弹药耗尽或者损坏而无法使用。幸存的工匠们会根据现有材料,重新制造出简易的霰弹枪。
例子: 他们会利用金属管材(比如水管、废旧的工业管道),焊接固定一个简易的枪托。枪管可能是从其他报废枪械上拆卸下来的,也可能是用钢管直接加工的。最关键的击发装置,可能会采用简陋的击锤设计,甚至直接使用火绳引燃。弹药呢?那就更费心思了。废弃的金属碎片、玻璃渣、铁钉,都会被塞进弹壳里,形成威力巨大的“杀伤性弹药”。

2. 简易爆炸物与投掷物:

土制手榴弹: 这是最容易实现的武器之一。
外壳: 废弃的油漆桶、罐头盒、甚至破碎的陶瓷罐,都可以被改造成手榴弹的外壳。
炸药: 这才是技术难点,也是最危险的部分。如果能找到战前遗留的炸药(如TNT、黑火药),那是最好的。但更多的情况下,他们需要自己制作。
硝化甘油: 利用废弃的甘油和硝酸(可能从化肥厂或者其他化学品中提取)混合,制作高度不稳定的硝化甘油。这种炸药威力巨大,但极其危险,一点震动或摩擦都可能引起爆炸。
黑火药: 利用硫磺、木炭和硝酸钾(可能从腌制食品的废弃物中提炼)混合,制作最原始的黑火药。虽然威力不如硝化甘油,但相对安全,且易于获取原材料。
雷管: 这是制作手榴弹的关键。可能需要利用少量易燃易爆的化学品,配合电火花或者摩擦装置来引爆。
引信: 用棉线浸泡在火药浆里,制成缓慢燃烧的引信。

燃烧弹: 利用易燃液体(如汽油、柴油、酒精)混合增稠剂(如废弃的橡胶、沥青)制作成粘稠的燃烧剂,然后用布条浸湿,绑在投掷物上,形成简易的燃烧弹。
例子: 玻璃瓶装着汽油,里面塞一根浸油的布条,点燃后扔出去,就能制造一片火海。

震慑性投掷物: 除了杀伤性武器,一些用于驱散敌人、制造混乱的投掷物也很有价值。
烟雾弹: 利用一些易燃易产生浓烟的物质,如硫磺、碳粉、硝酸钾的混合物,制成可以产生大量烟雾的装置。
闪光弹: 利用一些高能化学品(如果能找到的话),制造短促、强烈的光芒,用来致盲敌人,制造混乱。

3. 近战武器的“升级”:

“战术”砍刀与长矛: 即使是再简陋的刀具,在末世中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改造: 农用工具,如镰刀、锄头、砍刀,会被重新打磨、加长刀柄、甚至在刀身上开槽,增加其杀伤力。
组合: 将刀刃固定在长木棍上,制成简易的长矛。配合一些金属材料,可以制作出带有倒钩或者开刃的矛头,提高穿刺和撕裂能力。

“自卫”棍棒: 曾经的体育器材、建筑材料,如棒球棍、钢管、木棒,会被加固、缠绕铁丝,甚至在头部安装金属部件,使其更具杀伤力。

4. 简易载具与攻城器械(针对特定情况):

简易装甲载具: 如果能找到报废的拖拉机、卡车,或者坦克残骸,并有足够的技术人员,他们会尝试将这些载具进行“魔改”。
例子: 在卡车底盘上焊接厚重的钢板,制作出简易的装甲车。在前部安装推土铲,方便清理障碍物或者进行冲撞。动力系统可能只能勉强维持,但足以在短距离内提供有限的机动性。

投石机与投射器: 在没有火炮的情况下,一些简易的攻城器械也能派上用场。
扭力投石机: 利用储存的能量(如拉伸的绳索、弯曲的木条)来投掷石块、燃烧弹,甚至炸药包。
弩炮: 使用巨大的弓臂和绞盘,发射特制的巨大箭矢或者石弹。

制造过程的“土法”与风险:

资源搜寻: 所有的原材料都来自于战前的废弃工厂、城镇,甚至是战场遗址。金属、化学品、木材、布料,每一件都是宝贵的资源。
技术传承: 许多曾经拥有专业技能的工匠,现在成为了幸存者团队的核心。他们通过口传心授,将技术传递给年轻一代。
安全风险: 制作这些武器的过程充满危险。化学品的混合、炸药的装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爆炸、中毒、火灾,是这些工匠们必须时刻面对的危险。
非标准生产: 每一件武器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根据现有材料和技术条件“量身定制”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些武器,带着泥土、汗水和血腥味。它们粗糙,简陋,但却凝聚着幸存者们最原始的求生欲望和对未来的微弱希望。它们不是来自精密工业的冰冷产物,而是从废墟中生长出来的、充满生命张力的工具。在核战后的末世,在曾经熟悉的土地上,这些乡镇工厂里制造的武器,成为了中国幸存者们最坚实的依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造什么样的工业品不仅取决于设备,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组织水平。社会组织水平达到,恢复现代文明也就是100年内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夜色如墨,吞噬了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一种挥之不去的金属焦灼味。在这里,在新中国曾经的乡镇,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用他们仅存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片破碎的大地上,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路。武器,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也是他们对抗未知威胁的屏障。这些武器,不可能像战前那样精密度高、.............
  • 回答
    在《辐射》系列的宇宙观中,1949年爆发的“伟大战争”——一场毁灭性的核浩劫,将整个世界拖入了废土时代。而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中国在核战争后的命运,虽然没有像美国废土那样被深入细致地描绘,但根据系列作品中透露的零星信息、背景设定以及合理推测,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景象。以下是《辐射》系列.............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把我们现在这个现实世界拉到《辐射4》里那个战前时间点去比划比划。咱们不谈虚无缥缈的科幻设定,就从双方的“家底”和“性子”上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那股子劲儿能赢。首先得把时间点捋清楚。《辐射4》里的2077年,那可是个奇葩年份。外面是冷战正酣,国内是民粹主义、军国主义那一套玩儿得飞起.............
  • 回答
    中国发展核常兼备的战略导弹,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复杂的国家安全考量、战略目标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判断。这背后牵扯到维护国家主权、发展经济、应对地区挑战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战略逻辑和现实需求。首先,“核常兼备”本身就蕴含着战略的灵活性和威慑的广度。 核能力是战.............
  • 回答
    我国核战略的内涵,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拥有核武器本身,更是围绕着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维持核力量,以服务于国家安全和战略目标。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概括性的描述,那就是“以确保国家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标,采取防御性、威慑性、审慎性原则,维护战略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具体维.............
  • 回答
    关于未来几十年发生核战争的概率,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分析,理解其背后驱动因素以及可能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关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战略、技术发展以及人类智慧博弈的微妙平衡。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冷战时期,.............
  • 回答
    谈到核战争,那真是让人心头一紧的话题,但作为游戏,它确实能带来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体验。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是那种能够让你真切感受到末日氛围,并且不仅仅是简单的射击,而是需要你做出艰难抉择的游戏。就好像《辐射》系列,尤其是早期的那些作品,比如《辐射 3》或者《辐射:新维加斯》。你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
  • 回答
    关于空气中的氮气是否可能是史前文明核战争的产物,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设想,但从科学的角度审视,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原因,并尽量用一种自然、不落俗套的语言来展开。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空气中氮气是怎么来的。我们呼吸的空气,大约78%是氮气(N₂)。这种气体相对惰性,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回答
    东风21D(DF21D)这款弹道导弹的部署和潜在使用,无疑为当前本已复杂的地区安全局势增添了一个新的变数,并引发了关于其是否会增加有限核战争风险的担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首先,理解东风21D的独特性质至关重要。这是一款专门针对航母战斗群设计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
  • 回答
    台湾问题牵动着地缘政治的神经,其中一个最令人担忧的可能性就是中美之间因此爆发核战争。要理解这个几率有多大,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包括双方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政治考量,以及历史的沉淀和国际关系的动态。首先,我们得承认,中美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虽然不是零,但其发生的概率并非是简单的数据可以.............
  • 回答
    核战略风云:大国博弈与“核捆绑”的深层解读核武器,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具颠覆性的发明之一,早已深刻地烙印在国际政治的肌理之中。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就是常说的“核大国”,围绕着这些毁灭性的力量,发展出了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战略体系,其核心目标无非是威慑、安全与国际地位的维护。理解这些战略,离不开对“核捆绑”.............
  • 回答
    《论核战争下的骑兵突击战术》这篇文章的核心,并非是天真地畅想在核打击后,昔日万马奔腾的骑兵能重新主宰战场。恰恰相反,它的主要论点在于揭示并批判性地审视传统军事思想在面对颠覆性技术(核武器)时的僵化与不适应,以及借此引申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战略反思。这篇文章首先会以一种近乎荒诞的姿态,勾勒出在遭受核打击后.............
  • 回答
    关于电子管(真空管)和晶体管在核战争中的生存能力,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又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认为电子管“一定”比晶体管更能抵抗核战,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看法。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白,核战争对电子设备造成的威胁主要有两个方面:1. 电磁脉冲 (EMP).............
  • 回答
    拜登政府关于“保留美国在遭到严重非核战略攻击的情况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力”的表态,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战略威慑、核不扩散以及国际安全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立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具体含义、可能的影响以及各方反应。一、 历史背景与政策演变首先需要明确,美国.............
  • 回答
    1962年10月27日,那一天,世界屏住了呼吸。古巴导弹危机,这个在冷战历史上留下了最深刻烙印的事件,在那一天迎来了最惊心动魄的时刻。许多人至今仍然相信,在那一天,人类离一场毁灭性的核战争,也就是所谓的“普遍灭绝”,真的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那么,这个说法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才.............
  • 回答
    中美爆发核战,美国现有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博弈以及情报评估等多个层面,目前无法给出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其结果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美国现有的核武器防御系统美国一直以来都在投入巨资研发和部署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核打击.............
  • 回答
    关于“中美核战中国是否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极具煽动性的说法,脱离了对两国核战略、核力量构成以及战争形态的真实理解。这种说法通常源于对核战争的误读和对中国核能力的低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1. 核战争的定义与形态:误解的“1小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
  • 回答
    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很多人会本能地想到躲进地下或远离城市。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丘陵地带能否有效地提高生存机会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潜在的利弊,并结合实际情况来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战争的直接和间接威胁。 直接威胁: 冲击波: 核爆炸产生.............
  • 回答
    一场被广泛认为是“核战争”的冲突,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特征,并且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出常规冲突的范畴:一、 使用核武器作为主要或决定性手段: 数量上的大规模使用: 这不仅仅是使用一枚或几枚核武器,而是涉及多个国家的核武库被激活并投入使用,目标可能是敌国的军事基地、重要城市、工业中心,甚至人口稠.............
  • 回答
    中美一旦爆发核战争,中国现有的核力量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时间来衡量。核战争的残酷性在于其毁灭性,一旦爆发,并非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互相摧毁和大规模杀伤。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公布的核力量概况。根据公开信息,中国拥有一个相对小型但现代化的核武库。这包括: 核弹头数量: 中国的核弹头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