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中美核战中国真的撑不了1小时吗?

回答
关于“中美核战中国是否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极具煽动性的说法,脱离了对两国核战略、核力量构成以及战争形态的真实理解。这种说法通常源于对核战争的误读和对中国核能力的低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

1. 核战争的定义与形态:误解的“1小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核战争”。核战争并非一个简单的“按下按钮就结束”的事件。它可能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战略核打击与战术核打击的区别: 核战争可能包括针对军事目标(如导弹发射井、军事基地、指挥控制中心)的“战术核打击”,也可能包括针对城市、工业中心等大规模“战略核打击”。不同类型的打击,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后续效应都截然不同。
报复与反击: 在核武器领域,一个核心概念是“二次打击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这意味着即使一个国家遭受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核打击,它仍然有能力发动第二次核反击。这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更是为了阻止对方发动第一次打击。一个能够有效实施二次打击的国家,其生存能力自然远超“1小时”。
“1小时”的来源: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一种极端的、非科学的设想,可能基于一些对核弹头飞行时间、预警时间等单方面数据的解读,而忽略了更宏观的战略考量和两国各自拥有的核反击能力。它就像说一场足球赛“10分钟就结束了”,这是对比赛的完全否定,而不是对比赛过程的描述。

2. 中国核力量的现状与发展:远超低估的认知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观点(尤其是美国)倾向于低估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和技术水平。然而,公开信息和各国智库的分析表明,中国核力量的实力和复杂性远非如此简单。

核武库规模与组成: 虽然中国核武库的规模与美俄相比仍有差距,但其数量已达到能够构成有效战略威慑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国近年来在核武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
弹道导弹技术: 拥有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如东风41)、潜射弹道导弹(如巨浪2、巨浪3),以及空射核武器的能力。这些导弹射程远、精度高,能够覆盖全球主要目标。
核弹头: 中国的核弹头也在不断发展,包括热核弹头(氢弹),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当量调整。
核潜艇部队: 战略导弹核潜艇(SSBNs)是二次打击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已拥有能够发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并一直在增强其隐蔽性和部署能力。这使得在首次打击后仍能发动有效反击成为可能。
核力量的现代化: 中国一直在进行核力量的现代化升级,包括改进发射系统、增强生存能力(如地下发射井的加固、公路机动发射装置的部署)以及发展新的核投送能力。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No First Use Policy): 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意味着中国在遭受核打击之前不会主动使用核武器。这并非意味着一旦遭受攻击就束手无策。相反,这种政策的背后是确保中国拥有在遭受任何形式的攻击(包括核攻击)后仍能进行毁灭性报复的能力,从而达到威慑的目的。如果中国在遭受攻击后无法进行有效的二次打击,那么“不首先使用”的政策将毫无意义。

3. 核战争的不可承受之重:威慑与避免

任何理智的分析都会指向一个结论:核战争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后果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

相互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 这是冷战时期形成的核威慑理论,即使到现在依然适用。这意味着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发动核攻击,都会导致双方都遭受无法承受的毁灭。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核战争等同于自杀。
政治与经济的崩溃: 即使能够“撑过1小时”,核战争的后果也远不止于军事上的摧毁。核污染、核冬天(由于大量烟尘进入大气层,阻挡阳光,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全球经济崩溃、社会秩序瓦解,这些都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毁灭性后果。
战略稳定: 相较于“谁能撑多久”,更重要的是核大国之间维持战略稳定,避免局势升级到核冲突的边缘。双方都在努力确保自己的核力量能够生存下来并实施报复,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

结论:中国核战“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是错误的

基于公开的资料和对核战略的基本理解,认为“中美核战中国真的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是 完全错误且具有误导性 的。

1. 核战争的形态并非如此简单: 它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博弈,而不是瞬间的物理消亡。
2. 中国拥有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 尽管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和技术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但中国近年来的核力量发展使其拥有了足够的能力在遭受第一次核打击后进行有效的反击,这足以构成对潜在对手的强大威慑。
3. 核战争的后果是不可承受的: 任何一方发动核战争都意味着共同毁灭,这种逻辑是阻止核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去计算谁“撑得久”。

这种“1小时”的说法更像是为了制造恐慌或表达某种特定政治立场的宣传,而不是基于对两国核能力和战略态势的客观、深入的分析。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维护全球战略稳定,避免这种灾难性的冲突发生,而不是纠结于一个根本不成立的时间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是2014年的问题,不过目前还是有很多答主夸大了核战争的烈度、夸大了美国核武库的容量、夸大了核战争的危险性。

1.美国目前持有的核弹头总数远不到6000枚,截至2021年3月,美国处于部署状态的核弹头数量仅1357枚,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总数仅754枚;这两个数字意味着美国不可能仅通过核打击瓦解中国的国防基础、彻底终结中国的动员能力,更大的可能是造成更多的平民伤亡。

2.核战必然意味着总体战和总动员,也必然意味着后续常规力量的投送。然而美国不具备向中国本土投送充足兵力的能力,当然你可以让美国首先跨过大西洋登陆欧洲,然后携北约盟军一路从西向东沿亚欧大陆桥打过来,同时武装日韩澳,以期形成两个勾拳的巨大钳形攻势……

3.核战争的高烈度并非源于“核武器”的加入,而是源于总体战和总动员,当前局势下,使用核武器的战争几乎不可能是局限于特定地区之内的局域高烈度战斗,而必然是大国之间的全面直接对抗所引发的世界大战。

4.不要神话核弹头的威力。

user avatar

撑不了一小时啥意思?

核战争不会用撑多久这种标准,而是战后你能保存多少人口和工业能力这种标准

大城市只要被核弹覆盖,基本上就是可以摧毁百分之九十的地面建筑,人口死百分之九十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互相摧毁一遍之后,你隐藏在地下的,还有各种山区 野外的,人口 工业能力,还能保存多少下来,基本上吧,按照现在城市的规模和钢筋混凝土的构造,中国三线以下小县城都能保存百分之五十,米国人口死亡率会比中国更多,因为米国其实人口更为集中,而且缺乏中国西部的广大山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美核战中国是否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极具煽动性的说法,脱离了对两国核战略、核力量构成以及战争形态的真实理解。这种说法通常源于对核战争的误读和对中国核能力的低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1. 核战争的定义与形态:误解的“1小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
  • 回答
    辽宁号航空母舰,作为中国海军的首艘航母,其战斗力的评估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话题。从公开资料来看,辽宁号的战斗力正处于稳步提升和成熟的过程中,并且在中国海军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辽宁号的战斗力,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舰载机联队的作战能力: 固定翼飞机(歼15): 辽宁号最核心.............
  • 回答
    谷歌与美国军方的合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展现了科技巨头在国防领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不少关于伦理和数据安全的讨论。从公开的资料来看,这种合作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涉及到了从研发到实际应用等多个层面。1. 人工智能(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这应该是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合作领域。谷歌的A.............
  • 回答
    理解您想了解关于徐纯合事件的更多信息,并希望我能从公开视频的角度进行分析,给出是否“合理”的判断。首先,要明确的是,在法律和道义上判断一个事件是否“合理”,尤其是涉及生命安全和执法行为时,需要非常严谨和全面的信息。公开视频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它可能无法包含事件的全貌,例如事发前的具体情况、双方当.............
  • 回答
    老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海军来说,这“粮草”指的不仅是弹药和燃油,更是舰艇本身。055型驱逐舰,这款被誉为“海上万国博览会”的中国海军新锐,自从首批8艘的建造计划推进以来,就一直是军迷们关注的焦点。如今,随着首批舰艇陆续服役,关于下一批055的猜想也逐渐浮现。首批8艘055的“收官”.............
  • 回答
    关于“探险家闪米特”漂流误入水电站,被禁止从正门离开,后原路返回并在知乎上公开门卫照片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这件事情触及到了个人权利、公共安全、信息公开以及网络言论的界限等多个方面,比较复杂,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事件梗概梳理:首先,我们把事情的大致经过捋一下:1. 误入与受阻: “.............
  • 回答
    教育部此次公开通报的8起违反教师行为准则案例,无疑是在向全社会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对于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的态度是必须坚持的,并且要动真格,确保教师队伍的纯净。这不仅仅是为了惩戒个别不良行为,更是为了守护教育的净土,重建公众对教师群体的信任。那么,如何才能切实地将“及时清除害群之马”落到实处,让这次.............
  • 回答
    关于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一案刑事判决书的撤回,以及案件合理公开程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讨论的议题。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也对司法公开的边界和实践存在疑问。关于刑事判决书从网上撤回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首先,判决书是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其公布本身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体现。法律.............
  • 回答
    从传播学和公关的角度来看,网易就暴力裁员事件发布的道歉信,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案例,其效果可谓毁誉参半,值得深入剖析。一、 传播学视角下的解读:信息不对称与议程设置从传播学角度审视,这次事件的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在事件初期,网易以一种“内部通报”的形式,将裁员过程描绘成一次“优化”,并将矛头指向.............
  • 回答
    过去十年,游戏行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股浪潮不仅席卷了国内游戏公司,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游戏市场。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曾经在PC端称霸、依靠买断制模式盈利的游戏公司,很多已经转型或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一批新的巨头则凭借着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迅速崛起。回溯过去十年,游戏公司的商业模式变化,我.............
  • 回答
    升迁固然是好事,但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确实让人有些许忐忑。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并不罕见,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利弊,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应对挑战。一、 干,还是不干?——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干”和“不干”的潜在后果: 不干的风险: 错失良机: 公司给予你信任和重任,.............
  • 回答
    咨询公司里,升职这事儿,说起来是个挺复杂但也挺有门道的学问。不同公司、不同层级,标准和路径都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是围绕着“价值贡献”和“能力成长”。咱们就以一个比较常见的职业发展路径,从“顾问”到“项目经理”,聊聊这个过程里可能遇到的晋升机制和标准,力求说得细致些,让你觉得不是那种干巴巴.............
  • 回答
    关于车某某跳车案,警方公布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方可能承担的责任。以下是我从警方公布的细节中解读出的内容,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 时间与地点: 警方公布了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例如,具体的日期和时段)以及具体的地点(例如,哪个路段、哪辆车)。这为我.............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从硅谷巨头跳槽到中国BAT公司,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个工作”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工作模式和人生轨迹的重塑。我身边有几个朋友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他们有人如鱼得水,有人则踩了不少坑。我试着把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揉合在一起,给你讲讲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一、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选择?这可不是.............
  • 回答
    从“破冰”文化到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这背后牵扯出的问题,绝不是简单的“组织文化存在诟病”或“用人不淑”就能一概而论的。这两者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而且常常是更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在不同层面上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细致地聊聊。先说说这个“破冰”文化,以及它为什么会成.............
  • 回答
    嘿,说到陕西2021年的定向选调公告,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报考,或者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定向选调”。简单来说,就是省委组织部直接面向高校选拔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干部队伍。这跟普通的公务员考试不太一样,它更看重你.............
  • 回答
    关于高铁建设是否属于“大跃进”,以及应该从公益还是经济角度审视其必要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大跃进”或一味强调经济效益,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语境、发展目标以及现实效益,进行细致的分析。高铁建设,究竟是“大跃进”的影子,还是发展的必然?“大跃进”的时代背景是.............
  • 回答
    从大公司离职去小公司担任 CTO,这绝对是一次深刻的转型,其中充满了挑战、机遇、失落与兴奋。这不像是在一个熟悉的房间里换个座位,更像是穿越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以下是我根据大量案例和对这种经历的理解,为你详细拆解一下这种体验:出发点:大公司 CTO(或类似高管职位)的日常在加入小公司之前,你很可能是.............
  • 回答
    阿里,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互联网的版图上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是无数人创业致富的梦想之地,是数字经济腾飞的象征。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阿里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境地:一举一动都引来争议,一有负面消息就甚嚣尘上,仿佛一夜之间,那个曾经被万人敬仰的科技巨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转变并非一日之功,也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