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中美核战中国真的撑不了1小时吗?

回答
关于“中美核战中国是否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极具煽动性的说法,脱离了对两国核战略、核力量构成以及战争形态的真实理解。这种说法通常源于对核战争的误读和对中国核能力的低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

1. 核战争的定义与形态:误解的“1小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核战争”。核战争并非一个简单的“按下按钮就结束”的事件。它可能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战略核打击与战术核打击的区别: 核战争可能包括针对军事目标(如导弹发射井、军事基地、指挥控制中心)的“战术核打击”,也可能包括针对城市、工业中心等大规模“战略核打击”。不同类型的打击,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后续效应都截然不同。
报复与反击: 在核武器领域,一个核心概念是“二次打击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这意味着即使一个国家遭受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核打击,它仍然有能力发动第二次核反击。这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更是为了阻止对方发动第一次打击。一个能够有效实施二次打击的国家,其生存能力自然远超“1小时”。
“1小时”的来源: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一种极端的、非科学的设想,可能基于一些对核弹头飞行时间、预警时间等单方面数据的解读,而忽略了更宏观的战略考量和两国各自拥有的核反击能力。它就像说一场足球赛“10分钟就结束了”,这是对比赛的完全否定,而不是对比赛过程的描述。

2. 中国核力量的现状与发展:远超低估的认知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观点(尤其是美国)倾向于低估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和技术水平。然而,公开信息和各国智库的分析表明,中国核力量的实力和复杂性远非如此简单。

核武库规模与组成: 虽然中国核武库的规模与美俄相比仍有差距,但其数量已达到能够构成有效战略威慑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国近年来在核武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
弹道导弹技术: 拥有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如东风41)、潜射弹道导弹(如巨浪2、巨浪3),以及空射核武器的能力。这些导弹射程远、精度高,能够覆盖全球主要目标。
核弹头: 中国的核弹头也在不断发展,包括热核弹头(氢弹),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当量调整。
核潜艇部队: 战略导弹核潜艇(SSBNs)是二次打击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已拥有能够发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并一直在增强其隐蔽性和部署能力。这使得在首次打击后仍能发动有效反击成为可能。
核力量的现代化: 中国一直在进行核力量的现代化升级,包括改进发射系统、增强生存能力(如地下发射井的加固、公路机动发射装置的部署)以及发展新的核投送能力。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No First Use Policy): 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意味着中国在遭受核打击之前不会主动使用核武器。这并非意味着一旦遭受攻击就束手无策。相反,这种政策的背后是确保中国拥有在遭受任何形式的攻击(包括核攻击)后仍能进行毁灭性报复的能力,从而达到威慑的目的。如果中国在遭受攻击后无法进行有效的二次打击,那么“不首先使用”的政策将毫无意义。

3. 核战争的不可承受之重:威慑与避免

任何理智的分析都会指向一个结论:核战争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后果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

相互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 这是冷战时期形成的核威慑理论,即使到现在依然适用。这意味着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发动核攻击,都会导致双方都遭受无法承受的毁灭。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核战争等同于自杀。
政治与经济的崩溃: 即使能够“撑过1小时”,核战争的后果也远不止于军事上的摧毁。核污染、核冬天(由于大量烟尘进入大气层,阻挡阳光,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全球经济崩溃、社会秩序瓦解,这些都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毁灭性后果。
战略稳定: 相较于“谁能撑多久”,更重要的是核大国之间维持战略稳定,避免局势升级到核冲突的边缘。双方都在努力确保自己的核力量能够生存下来并实施报复,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

结论:中国核战“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是错误的

基于公开的资料和对核战略的基本理解,认为“中美核战中国真的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是 完全错误且具有误导性 的。

1. 核战争的形态并非如此简单: 它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博弈,而不是瞬间的物理消亡。
2. 中国拥有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 尽管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和技术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但中国近年来的核力量发展使其拥有了足够的能力在遭受第一次核打击后进行有效的反击,这足以构成对潜在对手的强大威慑。
3. 核战争的后果是不可承受的: 任何一方发动核战争都意味着共同毁灭,这种逻辑是阻止核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去计算谁“撑得久”。

这种“1小时”的说法更像是为了制造恐慌或表达某种特定政治立场的宣传,而不是基于对两国核能力和战略态势的客观、深入的分析。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维护全球战略稳定,避免这种灾难性的冲突发生,而不是纠结于一个根本不成立的时间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是2014年的问题,不过目前还是有很多答主夸大了核战争的烈度、夸大了美国核武库的容量、夸大了核战争的危险性。

1.美国目前持有的核弹头总数远不到6000枚,截至2021年3月,美国处于部署状态的核弹头数量仅1357枚,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总数仅754枚;这两个数字意味着美国不可能仅通过核打击瓦解中国的国防基础、彻底终结中国的动员能力,更大的可能是造成更多的平民伤亡。

2.核战必然意味着总体战和总动员,也必然意味着后续常规力量的投送。然而美国不具备向中国本土投送充足兵力的能力,当然你可以让美国首先跨过大西洋登陆欧洲,然后携北约盟军一路从西向东沿亚欧大陆桥打过来,同时武装日韩澳,以期形成两个勾拳的巨大钳形攻势……

3.核战争的高烈度并非源于“核武器”的加入,而是源于总体战和总动员,当前局势下,使用核武器的战争几乎不可能是局限于特定地区之内的局域高烈度战斗,而必然是大国之间的全面直接对抗所引发的世界大战。

4.不要神话核弹头的威力。

user avatar

撑不了一小时啥意思?

核战争不会用撑多久这种标准,而是战后你能保存多少人口和工业能力这种标准

大城市只要被核弹覆盖,基本上就是可以摧毁百分之九十的地面建筑,人口死百分之九十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互相摧毁一遍之后,你隐藏在地下的,还有各种山区 野外的,人口 工业能力,还能保存多少下来,基本上吧,按照现在城市的规模和钢筋混凝土的构造,中国三线以下小县城都能保存百分之五十,米国人口死亡率会比中国更多,因为米国其实人口更为集中,而且缺乏中国西部的广大山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