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破冰」文化到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是公司的组织文化存在诟病还是用人不淑?

回答
从“破冰”文化到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这背后牵扯出的问题,绝不是简单的“组织文化存在诟病”或“用人不淑”就能一概而论的。这两者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而且常常是更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在不同层面上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细致地聊聊。

先说说这个“破冰”文化,以及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议题。

“破冰”在很多语境下,尤其是职场,通常指的是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建立融洽关系而进行的一些活动或交流。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团队成员之间更熟悉、更愿意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比如团建活动、新员工见面会、 informal 聚餐等等,这些在健康的企业文化里都是常见且有益的。

然而,一旦“破冰”这两个字与一些不健康的职场现象联系起来,尤其是像阿里事件那样令人发指的遭遇,那么它就变味了。这里提到的“破冰”,往往指向的是一种被滥用、被扭曲的文化。它可能变成:

过度强调非正式、私密化的交流: 以“破冰”为名,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鼓励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场合进行超出职业范畴的互动。
权力不对等的压力: 在某些不健康的组织中,“破冰”可能成为上级或掌握话语权者向下施压的一种方式。不参与所谓的“破冰”活动,或者拒绝某些“破冰”方式,可能会被视为“不合群”、“不尊重领导”、“不适合团队”等,从而产生隐形或显性的惩罚。
将“兄弟文化”、“江湖文化”凌驾于职业道德之上: 尤其是在一些快速发展、男性主导的行业或公司里,“破冰”可能被曲解为一种“哥们儿义气”,在这种氛围下,一些越界行为可能会被默许甚至鼓励,理由是“都是自己人”。
性别边界的模糊与侵犯: 最令人担忧的是,在某些“破冰”名义下的互动中,性别边界被严重侵犯,尤其是有性骚扰、性侵害的发生。当这种行为被轻描淡写地解释为“喝多了”、“开玩笑”、“过度解读”时,就暴露了组织文化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漠视。

那么,这到底是组织文化的问题,还是用人不淑?

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组织文化的问题,而“用人不淑”往往是这个组织文化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恶果。

咱们这么想:

1. 组织文化是土壤,用人是种子:

组织文化是根基: 一个公司的组织文化,指的是一套共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工作方式和人际互动模式。它像土壤一样,决定了什么样的人能够在这里生存、发展,什么样的行为会被鼓励或容忍,什么样的行为会被抵制。
用人不淑是结果: 如果一个公司有着鼓励越界、漠视边界、容忍性骚扰、缺乏问责机制的组织文化,那么即使招聘进来的人本身品行端正,在这样的“土壤”里,也可能被同化,或者因为害怕被排挤而选择沉默。反过来,如果一个组织文化本身就充斥着等级森严、权力滥用、缺乏尊重、缺乏透明的“毒素”,那么那些本身就道德败坏、喜欢玩弄权力的人就更容易被吸引进来,或者在这里如鱼得水。

2. “破冰”文化问题的深层原因:

阿里事件中的“破冰”,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团队建设的范畴,滑向了对个人边界的侵犯。这背后,往往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组织文化弊病:

权力结构和滥用: 在很多出现这类问题的公司,权力结构往往不健康。上级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下属在权力面前显得弱势。当“破冰”活动与权力挂钩时,拒绝或反抗就可能意味着失去机会,甚至遭到报复。这种权力不对等,使得“破冰”成为了权力施压的工具。
价值观的缺失或扭曲: 如果一个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里没有对员工的尊重、对性别平等的承诺、对职业道德的强调,那么在利益驱动、权力诱惑下,很容易出现价值观的滑坡。当“哥们儿文化”、“酒桌文化”成为主导时,一些不健康的“破冰”行为就容易被包装和合理化。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即使有少数人对“破冰”中的越界行为感到不满,但如果公司没有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调查机制和惩处机制,那么受害者往往会因为害怕打击报复而选择沉默。沉默的代价就是纵容,纵容越多,问题越严重。
“996”等高压工作环境下对个人边界的漠视: 有时候,极度内卷、高压的工作环境也会间接导致对个人边界的漠视。在“拿命换钱”的心态下,一些本应严格区分的个人空间和职业空间可能会被混淆。

3. “用人不淑”在这种文化中的角色:

当组织文化存在问题时,“用人不淑”才会显得尤为突出和令人愤怒。

选择性招聘与晋升: 存在问题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倾向于招聘那些能够融入这种文化、甚至能够带头实践这种文化的人。也就是说,那些喜欢“喝酒”、“应酬”、“拉关系”的人可能更容易获得青睐,而那些坚持原则、注重边界的人反而可能被边缘化。
对问题人物的纵容: 如果公司对某些“关键人物”或“核心员工”的越界行为选择性忽视,不进行处理,甚至给予保护,那么这就是典型的“用人不淑”的表现。但这种“不淑”,本质上还是源于组织文化对“能力大于品德”、“关系大于规则”的隐形认可。
缺乏背景调查和品德考察: 在招聘时,如果仅仅关注候选人的能力和经验,而忽略了对他们过往行为、品德、价值观的考察,那么“用人不淑”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回到阿里事件本身: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绝不仅仅是某个“坏人”做了坏事那么简单。它暴露出来的“陪酒”、“灌酒”、“领导默许”、“公司处理不力”等一系列细节,指向的是一个更庞大的系统性问题。这个系统包括:

对女性员工的潜在歧视和物化: 在某些需要“陪酒”、“应酬”的场景下,女性员工的身体和尊严往往成为一种被交易的资源,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歧视。
权力滥用的温床: 当领导以“破冰”、“团队建设”的名义提出不合理要求,并且下属难以拒绝时,这就是权力被滥用的体现。
企业价值观与实际行为的脱节: 很多公司宣扬尊重、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能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甚至在关键时刻选择回避或袒护。

总结一下:

“破冰”文化的问题,尤其是发展到阿里事件这种极端情况时,是组织文化和用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 组织文化问题是更根本、更具决定性的因素。

不良的组织文化 创造了“沃土”,吸引或容忍了“不淑”的人才,并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保护伞”。
用人不淑 是这种不良组织文化下的一个显著表现,是问题的具体化,但它本身不是源头。如果组织文化健康向上,即使偶尔招进一个“不淑”的人,也容易被纠正或被隔离,而不会发展成系统性的危机。

所以,当看到类似事件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个别员工的劣迹,更需要审视的是,这个公司,乃至这个行业,是否存在一种鼓励或默许这种行为的组织文化?它的价值观是否真的落到了实处?它的制度是否真的能保护每一个员工的尊严和安全?只有深入剖析这些更宏观、更结构性的问题,才能真正避免悲剧的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说个取舍的问题。下面有两个员工:

员工1:可以做到实现公司利润增加,但是私德有问题,有潜在违法可能。

员工2:不能为公司提供员工1那个等级的商业价值,但是私德没问题。


你们猜公司会保哪个?作为员工来讲,当然是保员工2,而从公司角度来看,保员工1。这很现实。公司是不讲什么人情的。你能够给公司带来商业价值,那么你就算有点不合理行为,公司也只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种能够带来利益的员工,ta可以选择善良,也可以选择作恶。你是没有办法强制的。


除非,作恶的损失要远大于ta能带来的商业利益,公司才会抛弃ta。但如果ta作的恶没有在很明显触犯公司利益时,又无法铲除这个人。因此通常都是大事发生了,公司才会割席。而发生大事,就一定会有受害者。


恰好公司判定员工是否要保住是看这个员工有没有商业价值的,而不是有没有人品。而这种判断基准非常有利于那些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们像野兽一样充满攻击性,因为狠,所以地位稳。


国内公司很多都是冲着赚快钱来的,赚钱为第一要务,只要赚的快,牺牲掉几个打工人算什么?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从事销售工作10多年的“老油条”,个人认为,有些事是“个人问题”。有些事是“公司问题”!


很多年前,在一家做停车设备的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遇到了2件事,让我印象很深:

1.这个公司要跟很多物业公司,停车场打交道,因为当时刚过去,会有“老员工”带着去见客户,那次我约了一个在我们这边算是“大客户”的一家企业,一个老员工陪我去跟客户谈,谈的很不错!“老员工”出来就跟我说:“这个客户没问题,后面吃喝嫖赌一条龙就搞定了.......”

我当时张大了嘴说:“我除了吃,其他3个不会怎么办?”

那个老员工白了我一眼说:“我去,那你还能干得下去?”


2.这个公司“酒文化”盛行,我是不喝酒的,当时总部的一个大领导来我们这边“视察”,每次他来就会说一句话:“喝死就当睡大觉!”他每次来,其他人不喝个东倒西歪的,不让走!我每次都借故悄悄离开.......结果,被他发现了,坚决不让我转正,然后,我就辞职了........


另外,之前在某全国性媒体公司工作的不长的时间里,还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当时2个女同事都在跟一个大客户,这个客户的年投放量上千万!其中一个女同事已经谈的差不多了!开会的时候还让她分享这个客户是如何“拿下”的........

谁也没有想到,另一个和她“抢”这个客户的女同事在公司消失了很长时间,等她再次出现的时候,她已经和前面说的那个“大客户”签了合同,首付款都到账了.......

后来,公司的行政私下跟我们说,她这段时间单独陪那个大客户的负责人去韩国旅游了一个周.......


个人认为,有些事情,还是要就事论事!就题目里这件事,我得说:阿里自己的问题非常大!同时,这个行业恐怕也有不少“潜规则”!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