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上也许有些许遗憾,但从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苏交恶是必然。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为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处于同一个地区的大国,无论是不是信仰同一个主义,在军事上,已经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容忍自己周边潜在的军事大国的存在。所以,中苏交恶是必然。
②中苏交恶与两党关系的变化有重要关系。
斯大林时期,苏联长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人造黄油共产党”,斯大林不认为山沟沟里能出马克思主义。在铁托事件后,斯大林一度认为毛泽东会成为第二个铁托。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曾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友好。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苏联和苏共把中国和中共当作兄弟,而不是像东欧诸国那样的卫星国,对中国援助的力度加大。斯大林时期援助中国的很多都是苏联淘汰不要的,而这一时期援助中国的不少都是苏联新生产的,优秀供给中国使用。
1956年苏共二十大闭幕式,赫鲁晓夫作了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在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上,双方产生了巨大分歧:苏联全面否定斯大林,凡是斯大林做的都是错的,要推翻重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斯大林应对苏联犯的错误负责任,但不能一棍子打死。斯大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
19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苏联对比大为恼怒,认为中国应该事先知会苏联方面。中国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国没有义务提前告知。于是,赫鲁晓夫撕毁了许多条约和合同,撤走了专家和技术人员,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度陷入极端的困难中。
从1956到1966年,中苏两党两国围绕诸多问题展开了论战,重点如如何对待斯大林和如何对待美国,双方产生了巨大分歧:
苏联要全盘否定斯大林,苏联坚持与美国“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平共处”,而中国坚持要以三七开对待斯大林,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待美国则主张不能一味退让,要坚决还击。在论战的过程中,苏联方面提出的中苏共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遭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坚决反对。
教员这一代人,经历了旧中国的黑暗,他们见到过外国军队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的悲惨历史,因此,他们这一代人绝不允许外国军队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的历史重演。因此,对苏联提出的双方共同建设“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进行了严厉回击。
中苏论战结束后,60年代,先有新疆叛逃事件,后有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两国两党关系降到了最低点。
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从蜜月到冰点,令人唏嘘,但不遗憾。
“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天下竞争格局无外乎三种,战国七雄,楚汉争霸和三足鼎立。
其中前两种是相对简单的,最复杂的是三足鼎立。
三足鼎立,总不会正好每人 1/3,总有个强弱,总能分出老大老二老三。
中美苏三方,三足鼎立,是的,这个世界就这三个主角,其它都是龙套和观众。
美国毫无疑问是老大,相当于三国时期的曹魏。但是谁是老二还是有点疑问的,如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来看,苏联是老二,中国是老三。但是这个老二他自己心里没底啊,从历史长期来看,北部苦寒之地人口稀少的政权,无论如何都打不过南部温带适宜农耕人口众多的,即使短期内取得优势长期也会失去,除非南下,入主中原。对于苏联来说,欧洲还是中国,长期来看他都打不过,想长期当稳老二甚至上位老大只能拿下其中一个才行。
中国这边作为有着深厚的历史政治经验丰富的国家,早就清楚看透这一点,并且中国也不甘心永远当老三,甚至连老二都不想当太久。即使美国这个老大,看着野心勃勃的老二老三们也是内心十分焦虑的。
三足鼎立最优解是 老二老三联合对抗老大,虽然不太可能掀翻老大,但是可以维持住局面。然而,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老二老三的排名是明确而稳定的。赤壁之战时期,孙刘联合抗曹没问题,刘备太弱小了,孙权毫无疑问是老二,孙刘还有个蜜月期,刘备都当上东吴女婿了。但是当刘备不断壮大,占据了汉中和荆州之后,东吴的老二地位就不那么明确了。当关羽发动北伐威震华夏的时候,东吴则看到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再不收拾下蜀汉,东吴就变成毫无争议的老三了。
从感情上,让我最难过的三国情节就是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关羽走麦城,从此孙刘联盟破裂。
从情感上不希望中苏交恶,但是现实上这是中国实力不断壮大的必然结果。
中苏关系好的时候,就是中苏关于老二老三的排名没争议的时候,中苏关系恶化就是大家都不想当老三的时候。现在中俄关系又好起来了,其实就是因为中俄的老二老三排名没争议了,俄罗斯认命了,暂时甘心当老三了。如果未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老大,就会有俄罗斯联美抗中的大戏上演。因为刚刚掉到老二不久的美国,这个老二地位还是很明确的,美俄就会容易联合。
三足鼎立下各方的策略:
2. 老二的策略就是即联合老三对抗老大也要防备老三翻身上位成为老二
3. 老大的策略就是拉拢老三打击老二,在老二老三实力接近的时候挑拨他们内斗
4. 如果老二老三斗得两败俱伤,老大就趁机把他们都收拾了
5. 如果老二老三只是一方被重创,那就重回第一种局面。
6. 如果老二老三有一方被干死了,那就进入楚汉争霸。
由于老大老二老三的实力动态变化,所以各自的策略也是不断变化的。中美苏三方联合还是对抗,都是他们自身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
为什么都不想当老三,因为三足鼎立最后还是会变成楚汉争霸,那个出局的一定是老三。即使原来不是老三,也是先被打成老三然后出局。所以要想不出局,首先就不能当老三。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
是畏威不怀德,给三分颜色就敢开染坊的。
中苏决裂的责任,我认为中方更大一些,但与苏联的决裂,既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也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为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全面融入西方世界奠定了心理基础。
如果中苏关系一直良好,估计等到苏联解体时,中国也还依然是苏联模式,毕竟国内对苏联有好感的人太多了,总觉得它是正义的化身,那样的话,中国可能会错过四小龙之后的那一次产业转移,而让东南亚各国享受这份红利。
第一次写争议这么大的回答,不敢更新了,感觉评论区都快把我吃了。
但是我还是挣扎着要爬起来说一些话,此前我在知乎历史板块,见到的评论有且不限于:
骂邓广铭先生皇汉主义破坏抗战的;骂王曾瑜先生史料辨析不清写地摊文学的;骂钱穆先生经学学者政治史一窍不通的;骂吕思勉先生为右派张目做反动喉舌的;骂杨奎松是史学界郭敬明的;骂范文澜先生作历史为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的;骂白寿彝先生民族史部分三观不正破坏民族团结的;还有骂漆侠先生德不配位,学阀风气垄断学术的。
哦,还有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条评论:邓小南先生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她是邓广铭的女儿。
在本回答的评论区里又见到了四个:1除了说明沈志华是沙b之外什么都说明不了;2这些北大教授除了胡说八道懂个屁的研究;3我常识比你多而已,中国你知道的地方,除了核弹工厂我都去过(这条最雷……);4历史都是西方人伪造的,史学界根本无从抗争(历史虚无主义者,李姐万岁)。
我不做评价,但是希望大家讨论归讨论,只是不要把学术问题上纲上线,上升到人品和智商问题,进行人身攻击。更不要尝试通过否定一个人来间接否定他的学术观点。(关于互相攻击人品,还有互相对骂的评论我见一个删一个)
至于评论区那位三观清奇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直接评论说历史都是西方人伪造的,历史根本不存在)~累了毁灭吧,爱咋咋
最后引用博马舍的一句名言吧: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所以我愿意捍卫大家在我的回答下评论的权利。
———————————————————————————
先介绍一本书:沈志华先生的《中苏关系史纲》。
在书中的第八章第二节 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风波中,详细说明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来龙去脉。
首先是长波电台,苏联确实想在中国华南地区建立长波电台,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根据赫鲁晓夫的说法,这个是苏联军方的设想,并不是苏共主席团提出的。
而在联合舰队问题上,苏方文件里几乎从始至终就没有出现过联合舰队这一个用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使用的词叫:“共同建立海军舰队”。1958年7月23号尤金在与主席谈话过程中也反复强调苏共中央主席团从来没有提到所有权,租借权、指挥权的问题,也没有说要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
7月24日,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随后也约见过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刘少奇提问苏共是否提出帮助中国建立舰队的前提是舰队为中苏两国共同所有为条件?尤金直接明确答复:没有政治条件,甚至国内连暗示的迹象都没有。
7月31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举行会谈。赫鲁晓夫坚决否认苏联曾使用过“共同舰队”的说法,认为是尤金的传达有误;并且一口咬定他本人和苏共中央主席团讨论这个问题时,从来没有想过共同指挥中国的舰队,也从来没有过两国共有的想法的影子。
因此沈志华先生认为联合舰队这一矛盾大致上是中苏双方沟通误会产生的,苏联的出发点并非是想借此侵占中国沿海主权,毛泽东也是因为苏联大使尤金的“共同建立海军舰队”表意不明而产生的误会(当然,主席在这两个问题上对苏大肆发难,实际上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在这次会晤中,赫鲁晓夫关于长波电台的问题也给予的推脱的说法,并且提出折中方案是所有权归中国,但苏联能不能拥有一定的使用权,苏联可以为中国提供资金,倘若中方觉得不能接受,资金也可以用贷款的形式。但毛泽东坚持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不需要贷款,如果苏联要出钱,那长波电台中国就不搞了。
最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的解决也是较为妥善。长波电台方面:中苏签订《八三协定》确立中国自主建设长波电台、所有权完全归属中国的原则下,苏联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援助,苏联需要使用该电台的问题另行谈判;联合舰队方面:中苏于1959年2月4日签订《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除了核潜艇,苏联满足了中国的所有要求,给予了51项设备的设计图纸资料和样品,并派遣了60名专家前来协助设计和仿制工作。
沈志华教授在这一节的倒数第二段给出他的判断: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的争吵及其所反应的矛盾实质,在后来论战中被扩大化、歪曲化了,影响了研究者对这一事件的判断。
中苏矛盾关系的恶化和破裂,反而是“万炮轰金门”这根导火索导致了中苏双方产生了严重分歧。
这一事件的背景大致上是毛泽东是想借中东危机、美国无暇东顾的时机发动一次军事攻势,迫使蒋军退出金门马岛。
以至于毛泽东在共同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上向苏联大肆发难,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主席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此为借口,把赫鲁晓夫本人引到北京签订一个联合公报——中苏进一步加强同盟友好互助关系的公报。
随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掀起了对中苏领导人这次会面的宣传,以充分显示中苏之间“坚如磐石”的友谊。这正中主席下怀,主席想以此给外界造就一种印象,中国日后采取的对外行动都是中苏协商决定的。
……凌晨三点二十了,太晚了,下次再写吧
首先你说不让外国军队进驻中国这个本身就有一点问题,其实在1949年,毛主席邀请苏联派遣一只3000余人航空集团进驻上海(另外还包括一个高炮师),由巴基斯基中将指挥。另外在朝鲜战争期间,第64歼击军与第151歼击师(原莫斯科军区第5近卫歼击师)部署在辽宁境内。更不要说军事领域的苏联教官(这部分可以不看成驻军)。
还有在苏共当时批评中共的一些决策现在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苏共对20年代在农村建立公社政策进行反思与批判,当时开展农村公社运动的中方很不爽,还有抨击“大跃进”有关政策,还有关于古巴导弹危机时,中方抨击苏共的软弱,认为应该打世界核战争,从而获得世界革命的胜利,认为苏共是“修正主义”,苏方则批评中方的冒险的“机会主义”。现在看来两方都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我们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看待中苏交恶这个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在1958年7月31号到8月3日,赫鲁晓夫秘密访华时,毛主席与赫鲁晓夫的谈话并没有之前尤金发的报告那么激烈反对,气氛没有那么剑拔弩张,赫鲁晓夫也回收了意见。但是在赫鲁晓夫归国后,在8月23号发生了金门炮战,届时赫鲁晓夫访华结束,外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认为这可能是苏联的授意下的行动。但是其实并没有,赫鲁晓夫本人却感觉像是被愚弄了一样。(赫鲁晓夫晚年回忆录)
这只是提醒可以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由于当年档案还没有完全解封,就算完全解封我们也无法完整的得出当年领导人的真实想法。
不说猜测,说几个事实:
伪满洲国的傀儡溥仪1945年被带到苏联,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被押解回国。
1953年斯大林死后,东北局gg被立马拿下,在裁定罪行的时候有一句“建设独立王国”。
东北在刚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是同时高举毛斯两个领袖的巨幅头像并同时致敬。
红色沙皇带领苏维埃打败了德三无可辩驳,但他的确是红色沙皇。
中苏关系破裂于玉米时代,可其根子在红沙皇时代早就埋下了,列宁的思想改造抹不掉斯拉夫人刻入DNA的领土渴求欲望。
中苏分道扬镳,归根到底是:产业政策分歧。
苏联希望我们彻底采纳苏联的分红体系,各国按苏联要求提供原料、部件,最后到俄罗斯总装、总成。
但是我们的前辈高瞻远瞩,意识到完全陷入苏联的标准体系、脱离世界大分工、大经济循环,是一条死胡同,是吃不开的,只能成为苏联的附庸。所以我们没有同意。
我虽然引进了苏联的一些重工项目,采用了苏联的一些标准,但我们并不希望脱离求全的产业循环。特别是在我们的工业上不发达的情况下,第三世界是我们比较重要的贸易对象。近处的中东、东南亚并没有完全倒向哪个阵营,完全是我们可以交往和贸易的对象。
我们如果完全遵照苏联的要求办事,那就是我们自己关闭对外的大门。这不是明智的选择。
苏联用军事和国防的手段可以控制一些中小国家,但并不能完全控制我们。
现在看来,这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大家也看到了,之后我们和日本、美国、乃至法国英国都进行了很多技术和贸易的合作,我们慢慢地进入了世界的经济循环,直至后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苏联解体后,因为标准不同,苏联的重工成为废铁,完全休克。
而我们有了当初苏联大项目打下的重工基础,兼具对世界标准的吸纳,与苏联比,走出了一条完全两重天的道路。
你不得不承认,在多次的世界斗争中(一战二战冷战),我们都站在了赢的一方。
有的人说犹太人聪明。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啊!
毛子不会认为我们是白眼狼,因为其它苏联加盟国和东欧诸国,还有苏联援助的其它域外国家,基本上都这样。中国才排老几。东欧国家翻脸的更早,冲突也更激烈。
中苏交恶的原因之一是1956年10月苏联干涉波兰和匈牙利内政,其中在布达佩斯的军事冲突死伤一万余人,而中国替匈牙利和波兰说话。
苏联能随意围攻别国首都,是因为苏联在波兰和匈牙利,以及后来的捷克,都有驻军。
答应驻军,是想等着在中国来一次多瑙河行动还是旋风行动?
ps: 说中国在波匈问题上支持苏联也不知道是哪个次元的事,md还能发明历史。
“在匈牙利,完全照过去的一套是不行的,而新的一套还要靠匈牙利的同志自己去摸索,我们也要支持他们。现在摆在世界各执政的共产党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把十月革命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波匈事件应使我们更好地考虑中国的问题。苏共二十大有个好处,就是揭开盖子,解放思想,使人们不再认为苏联所做的一切都是绝对真理,不可改变,一定要照办。我们要自己开动脑筋,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中央决定,在随后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向党的高级干部详细通报东欧的情况以及从这次事件引出的经验教训,以期引起全党的警觉。”
遗憾不遗憾很难说,但是当时两国处理之间矛盾的手段不太行是真的,属于是毕竟打交道时间不长还是图样。
当然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八九十年代中苏/俄处理对北问题的时候,苏/俄方面很明显和四十年前一样毫无进步,一边把北傀卖了、一边重大资敌、一边还间接制造了半岛核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对北外交就直接给北傀来了个哑巴吃黄连,北傀除了印点假币泄愤一句话说不出来。
这就是成熟外交与不成熟外交的区别。
刘备从曹操手里骗了五万甲兵,带着关张和家小逃出许昌,击败袁术后占住徐州。
晚上,甘夫人有些埋怨刘备:“夫君,这曹操当初与你如此交好,又将兵马交于你,如今却与他反目,还杀了他的心腹车胄。如今曹操权势滔天,和他交恶太遗憾了。”
刘备叹道:“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我便对曹操颇有好感,后见他独立追击董卓,便引为忠义之士。可自许田围猎之后,曹操已非汉臣而为汉贼。他骄横跋扈与董卓无异。如今的曹操已经不是以前的曹操了,只要我忠心不改,便只能与他势不两立!”
糜夫人说:“那咱们拿了曹操这许多好处,还是欠他人情的。”
刘备说:“如今帮他剿灭袁术已是报答了,更何况若不是我阻止,许田之时云长已将他斩于马下,现今我们谁也不欠谁的。除非他改弦更张,重为大汉忠臣,不然我们再无和好之时。”
中苏破裂我认为是一件有些遗憾,但是责任大部分在苏联的事情。
1920年代,苏联在中国早期革命(大革命)中为广东国民政府提供帮助,对早期党的组织提供了指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联可以凌驾于中国之上,做老子党。这是因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只是一方面,救亡图存,从从20世纪初的深重苦难中实现民族复兴才是根本性的目的。
在早期国内革命中,苏联曾经扶持国际派(王明等),给本土派以教员为首的务实派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甚至一度使得中国革命濒于失败(长征就是因为革命环境极度恶化)。抗战时 苏联片面对蒋妥协,要求TG盲目服从KMT,很少对TG进行援助,并且在皖南事变等事情上发挥消极,都导致我方对苏联的不满,此外国际派当权时在中东路事件上的表态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而且斯大林身上有着颇为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他作为一个苏联政治家处处从苏联利益出发,不惜损害中国利益,在外蒙古(当然皇汉也不认蒙古当同胞),三区等问题上屡次捣乱,和蒋公签订协议让外蒙独立(黄菡就。。)当然新中国成立后,斯大林约束和压制了蒙古人民党对内蒙古的渴望,让步使我们成功解决三区问题,也给了我们很多援助,但这也是我们在朝鲜战场上证明了自己而获得的尊重。
新中国早在未成立前并非一开始就坚持要一边倒向苏联,但是美国的蛮横态度使得双方完全谈不拢,1949年虽然艾奇逊确实考虑过放弃台湾,但是此时美国民间和公众舆论已经完成了对红色阵营的舆论战准备,在公众眼里放弃长期伙伴KMT而选择他们眼里的妖魔化TG是大多数美国普通人不能接受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冷战舆论动员,导致了麦卡锡参议员的崛起。1949年中美双方代表司徒雷登和黄华多次谈判,是美国顽固不放弃在华非法利益,要继续保留不平等条约,麦克阿瑟代表的远东军方和华府亲蒋集团更火上浇油,如果1950年杜鲁门对华缓和,他本人都要被麦卡锡扣共谍帽子。所以六二五战争一爆发,美国马上就迫不及待将第七舰队开进海峡。
至于赫鲁晓夫及以后中苏交恶,也是苏联方的责任,我写过答案如下https://www.zhihu.com/answer/2092087051
当时没写的补充一条,我国在50年代长期奉行睦邻政策(马来殖民地除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存在中国把苏联拖进世界大战的可能,何况1950年代中国不具备渡海解放台湾的能力,金门事件纯粹是赫鲁晓夫给自己开脱的借口
冷战时代中国作为一个两超争霸中,政治地位仅次于两超的第三大国(要是有人不信,我会贴资料),虽然感情上倾向于苏联,但也需要苏联照顾中国利益才行。否则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我们并不一定首先考虑意识形态问题
很多人对中苏关系是有误解的,他们觉得中苏是在某一个时刻,突然间就翻脸,关系变坏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认知错误。
真正的事实是:中共和苏联的切割,从建党没几年就开始了。
刚刚建立的中共在共产国际面前没有任何政治自主权,支部而已,对苏共在中国革命中偏袒国民党的做派毫无抵抗之力,这一阶段以1927年蒋介石发动大清洗为结束。
以南昌起义为标志,中共第一次拥有独立的军队和一批以教员和总司令为代表的,不直接听命于莫斯科的政治领袖,但听命于苏联的党组织纵然没有一兵一卒,依然在党内拥有令行禁止的决断权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遵义会议是以教员为代表的本土派第一次掌握了最高权力,中共从这时候才开始真正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党,但党内苏联派依然势力强大。
此后,又经过草地分兵、延安整风等事件,中共在组织上的独立自主进一步强化,苏联派被完全边缘化,但在西安事变等国际关系的大事件上依然要听从苏联的意见。
解放战争结束后,教员利用杜鲁门抛出的橄榄枝,趁机向斯大林施压,拿回了旅顺和中长铁路的利益,解决了国内的苏联“租界”、“驻军”问题。
斯大林不甘心,企图通过挑起朝战的方式把中国进一步绑在苏联的战车上,但他没想到志愿军居然把美军推回三八线,中国通过朝战赢得苏联的全方位技术援助,拿到了第一桶金,这也是日后建立工业体系,有底气和苏联完全决裂的第一块积木。
以联合舰队、长波电台为导火索,中苏关系破裂,两国关系开始脱钩,但并未全面崩解。
不久中国研制出两弹一星,开始真正拥有不再受制于人的军事底牌,和苏联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但此时中国尚属孤立。
最后,中美建交,蜜月开始,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对手的阵营,中苏最终完全、彻底地脱钩了。
………………………………………………
中共和苏联关系的恶化乃至破裂,绝非一日之寒,而是数十年不断累积的结果,这九个阶段也是中共的独立性不断加强,对苏联的依赖不断减弱最后彻底决裂的过程。中苏反目,从来就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根本没什么好遗憾的。
但应该反思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苏联人。和苏联闹翻的,又岂止中共一个?有谁和苏联没闹翻的?一个盟国友党和你翻脸可能是它自己的问题,所有朋友都和你翻脸,那就没的洗了。
有些人在看待中苏关系时,犯了一个很典型的错误:以静态的孤立视角来看待,当然会得出“某个年代总有具体理由”,觉得“赫鲁晓夫没有对不起中国”,然而从大尺度看,中共和苏共的关系逐渐疏远乃至最终决裂是不可逆的大势,60年代的事情只不过是大尺度的一个局部而已。
格局太小,自然就只能囿于一时一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忽视了长时间大尺度上的必然性。中共和苏共的分道扬镳,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别人,都改变不了这一总结果,这本来就是苏联的霸权国策、地缘政治乃至种族矛盾的必然结果。
没啥好遗憾的,因为这是早晚的事。因为中苏人口对比摆在那,就像今天的中美人口对比一样,:只要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苏联的一半,那就意味着中国在钢铁化工等项目的数值绝对产量超过苏联;而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地位的变化——所以就像今天的中美一样,中苏早晚会闹掰。
另外,中苏之间的分歧并非49年后才有的,远在土地革命时期,本土派与留苏派就矛盾重重;本土派对共产国际的钦差大员们导致的白区地下组织破坏、五次反围剿失利、湘江惨败很不满。最终在延安整风后,王明张闻天代表的留苏派彻底出局,毛泽东为代表的本土牌完全掌握中共的主导权。可以说,中苏矛盾在那时就埋下了伏笔。
最后从苏联内生问题来看,其解体有其必然性。经过玉米帝的瞎折腾语勋章帝的躺平后,苏联可以说灭亡就是早晚的事了。而这又是中共无力扭转的。如果中国一直与苏联绑定的话,那么我们也会经历一段与苏东朝鲜差不多的大崩盘,60年代的苦难我们还是会再经历一遍。所以早晚都要死一回,还不如早死早超生。中苏关系破例没啥可惋惜。
从感情上来讲,中苏关系恶化破裂当然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是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中苏关系破裂乃至恶化几乎是必然的。
还有,题主你对中苏关系恶化破裂的原因大概有什么误解,而且我也不知道你从哪来的对赫鲁晓夫那么大的怨气,有一说一,赫鲁晓夫在苏联的所有领导人当中相较于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来说,对于中国是非常厚道的,你不领情也就算了,怎么还诋毁人呢?
你以为是苏联作为一个“修正主义国家”想把联合海军和长波电台建到中国,从而实现对中国的控制,但是实际上这个事儿是中国先提出来的,而且是中方要求援助所以苏联才提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这事儿我也是刚知道没几天),原因是因为中苏认为应该合力对付双方共同的敌人——美国,并不是赫鲁晓夫哪天脑子突然抽了上赶着想在中国驻军。
而且,赫鲁晓夫提出这个事儿之后,有人对此大发雷霆,后来赫鲁晓夫对此感到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话了,后来赫鲁晓夫说,苏联只是提出一个建议,中方不同意也就算了。后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
如果这都不行?那你还想让赫鲁晓夫怎么做?学斯大林把外蒙古割掉,还是学勃列日涅夫在铁列克提和珍宝岛打一波?
所以,中苏关系恶化乃至破裂这件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根本算不了什么,顶多算是个小插曲,真正使中苏关系破裂的其实是因为两件事:“炮击金门”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当时8月23日赫鲁晓夫刚刚离开中国,中国突然采取对金门的炮击行动,此时美国也进行了干预,远东地区局势瞬间紧张了起来,赫鲁晓夫对此大为光火,原因有三:
1、中苏是盟友,你中国对金门采取军事行动为啥不先给我商量商量?美国不派人来还好,万一美国派人来了怎么办?苏联要不要参战?苏联参战那立马爆发核战争,苏联不参战你说我卖盟友,苏联里外不是人,你中国怎么不替苏联考虑考虑?赫鲁晓夫说得有错吗?没错啊。
2、中国之所以不给赫鲁晓夫说,是想以实际行动显示中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话也没错,台湾问题从头到尾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直到2021年咱们中国还是这么说,那好了,我们中国人解决自己的内政问题凭什么跟你说?你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也没跟我说啊,我炮击金门当然也不用跟你说。中国想独立自主有问题吗?没有。这说的有错么?也没错啊。
3、这是最重要的,要知道,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和美国缓和关系了,美苏在赫鲁晓夫时期是有一段关系缓和期的,后来掐得狠是因为勃列日涅夫财大气粗硬装逼,说打谁就打谁从来不商量,结果美国人发现没法谈,干脆放弃幻想准备冷战得了。
好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赫鲁晓夫那边和美国人谈的好好的呢,结果中国“啪”的一炮就给金门干上去了,美国人怎么想?美国人会不会觉得:你们社会主义阵营搁这跟我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是不是?哦,大哥负责软的,二哥负责硬的是不是?生异形啊你哥俩!
但是问题在于此时此刻赫鲁晓夫是真的想跟美国人缓和关系的,结果中方一炮把赫鲁晓夫给干懵了,你说这玩意怎么解释?假如赫鲁晓夫说:没有,中方这事儿跟我们没商量。那美国人就知道中苏出现裂痕了,不是苏联拿不动刀了就是中国开始飘了,这事儿苏联脸上挂得住?如果赫鲁晓夫说:嗯,中方跟我商量过了,炮击金门这事儿我知道。那美国人就觉得,你搁这明谈安打是想干什么?玩阴的是不是?
你看,中国这一炮打过去,赫鲁晓夫两面不是人,他能不急么?不好意思,你跺你也麻。
然后,是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问题上的分歧。
莫斯科会议之后中国就有人提出了一个口号“赶英超美”,然后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了,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大跃进失败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失败了,原本说的“3年赶上英国,5年赶上苏联,7年至10年赶上美国”成为了一个很残酷的笑话。
但是问题在于,苏联的专家和干部却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示怀疑,不光苏联的专家和干部怀疑,赫鲁晓夫也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但是有人不乐意了,就觉得这事儿就是按照共产主义来的,你赫鲁晓夫不赞同是啥意思?你想搞修正主义是吧?而且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你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的?更重要的是,当时斯大林已经去世了,中国不满足于做社会主义阵营的二哥,而是想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标杆,毕竟“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所以连“5年赶苏”都说出来了,赫鲁晓夫当然不乐意了。
但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在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完全行不通的,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经济行为只会被现实猛击。
后来,中苏双方关系闹得越来越僵,直至最终破裂,但是在此期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1961年到1962年期间,中苏双方其实都有缓和的意愿,但是!中苏双方都要求对方先承认错误。这咋谈?没得谈。
所以此时,中苏关系破裂已成为既定事实,没有挽回的余地。
所以,结合上面的阐述:
中苏关系的破裂,中苏两国都有责任。但中苏两国谁有错呢?很难说。由于资料有限,历史的真相啊,有时真的很难看的清楚。
PS:还有很多话我憋了一肚子没法说,我强烈建议去看参考资料,我都给列出来了,讲真,这些书写得比我好。
[1]《赫鲁晓夫回忆录(上中下)》
[2]《中苏关系史纲(第三版)》
[3]《苏联模式与“中国道路”的探索》
[4]《金门:冷战与内战》
[5]沈志华.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J].中共党史研究,2007(02):29-4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