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物理角度来说太平洋战争当中如果把原子弹放进炮弹,对冲绳岛防护阵地破坏大吗?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从老百姓也能听懂的物理角度,说说把原子弹装炮弹扔冲绳,威力有多大。

首先得明白,原子弹这玩意儿,它不是炸药,不是简单地“炸开”。它的威力来自于原子核的裂变(如果是分裂式原子弹,比如投在日本的那些)或者聚变(更强的氢弹)。这个过程瞬间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而且是多方面的:

冲击波(Blast Wave): 这是最直接的破坏力。原子弹爆炸产生极高的温度和压力,瞬间形成一个球状的火球,然后火球向外急速膨胀,产生一道强大的、以超音速前进的空气压力波。这股压力波能轻易摧毁建筑物、炸毁工事,甚至把人吹飞、压扁。
热辐射(Thermal Radiation): 爆炸瞬间产生极高的温度,这股热量以光的形式向外传播,能瞬间烤焦一切可燃物,造成大面积的烧伤。即使没有直接被冲击波摧毁,暴露在强热辐射下的人也会瞬间死亡或重伤。
核辐射(Nuclear Radiation): 这是原子弹特有的“隐形杀手”。爆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伽马射线、中子流等放射性粒子,这些东西能穿透物质,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细胞损伤,导致急性放射病,甚至长期致癌。

现在,咱们把这玩意儿“塞”进炮弹里,想想会发生什么。

首先,这是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原子弹不是个小玩艺儿。即便是早期、相对“小型”的原子弹,也需要复杂的引爆系统、核材料(铀或钚)、中子反射层、常规炸药(用来触发核反应)等等,体积和重量都相当可观。

当时的炮弹尺寸: 即使是像16英寸(406毫米)战列舰主炮那样口径的巨炮,炮弹的直径和长度也是有限的。再往上,例如海军的舰炮,直径能达到406毫米,炮弹长度也有限。而陆军的重型火炮,口径最大也就280毫米左右。
原子弹的“体型”: “小男孩”(投在广岛的那颗)重约4.4吨,长度约3米。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炸弹结构,不是那种能随意塞进炮弹的“核心”。“胖子”(投在长崎的那颗)体积更大。

所以,直接把完整的原子弹塞进炮弹,在技术上是几乎不可能的,至少在二战时期是这样。 即使能做到,体积和重量也会让炮弹的射程大打折扣,或者需要特制的、超巨型的火炮,那根本不现实。

但是,如果我们假设,仅仅是假设,我们能把原子弹的核心组件(例如装有裂变材料的“核芯”)和引爆系统做成一个可以发射的“炮弹”……

那么,它对冲绳防护阵地的破坏力,绝对是毁灭性的,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

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 冲击波的威力:
普通的炮弹,即使是大口径的,爆炸也主要是靠炸药的化学能,产生冲击波和破片。破坏力主要集中在炮弹落点附近。
原子弹的冲击波,是由核裂变/聚变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驱动的。同样当量(例如1.5万吨TNT)的原子弹,其冲击波的传播范围和强度,远远超过同等重量的常规炸药。
想象一下: 原子弹在冲绳的某个阵地爆炸,瞬间产生一个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直径的火球。火球产生的冲击波会以超音速向外扩散。
对防护阵地: 冲绳的日军防护阵地,即使是钢筋混凝土掩体、地下工事,在如此强大的冲击波面前,也难以幸免。
直接命中点: 混凝土会像纸片一样被撕裂,钢筋会被扭曲。巨大的压力能将整个掩体结构瞬间压垮、粉碎。
附近区域: 即使没有直接命中,阵地内的士兵也会被强大的气流压死、摔死、或者被飞溅的碎石弹击穿。
范围: 冲击波的影响范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一颗1.5万吨当量的原子弹,能够摧毁2公里半径内的绝大多数地面建筑和工事。

2. 热辐射的破坏:
冲绳的阵地,很多是掩埋在土中的。但地面上的建筑物、设备、士兵,在热辐射下会怎样?
瞬间燃烧: 爆炸瞬间产生的数千摄氏度的高温,会瞬间引燃阵地内的木材、布料、植被,甚至一些金属表面都会烧红。
烧伤: 暴露在外的士兵,会遭受致命的二度、三度烧伤,皮肤碳化。即便在坚固的掩体里,如果入口没有完全封闭,或者掩体本身不完全是密封的,热量也会通过空气和传导对内部造成严重影响。

3. 核辐射的“额外”杀伤:
这是原子弹最“科幻”也最恐怖的部分。
瞬发辐射: 爆炸瞬间释放的伽马射线和中子流,能够穿透数米厚的混凝土。即使躲在最深的掩体里,如果没有足够的屏蔽(例如非常厚的铅或者重水),士兵仍然会受到高剂量的致命辐射。
感应辐射/放射性沉降: 爆炸扬起的尘土会被中子流激活,变成放射性物质,落下后会污染整个区域。这会对幸存者造成长期的健康威胁,例如白血病、癌症等。

如果把原子弹装进炮弹,并且成功发射到冲绳的防护阵地,那么:

破坏范围和效率: 相比常规炮弹,它能在短时间内、以极高的效率摧毁大片区域的防御工事。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可能相当于成百上千门大炮同时开火,而且破坏方式更加彻底和广泛。
摧毁的是“阵地”整体: 不仅仅是炸毁一栋房子,而是让整个区域的地形地貌都发生剧烈改变,掩体被夷平、融化,地面被犁一遍。
心理震慑: 这种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对守军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可能导致士气崩溃。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想象一下,冲绳的防御阵地是用乐高积木搭起来的。

常规炮弹 就像用另一个乐高积木球去砸,能砸碎一些,但整体框架还在。
原子弹 就像直接用一个巨大的、会瞬间膨胀发热的气球撞上去,然后用喷灯同时对着整个积木堆猛烤,同时还放出一些看不见的“毒气”。整个积木堆会瞬间解体、熔化,或者被“毒气”污染。

所以,答案是:

从物理破坏力上来说,把原子弹(或者说其核心组件)装进炮弹,并且成功在冲绳防护阵地爆炸,其破坏程度将会是极其巨大的,远远超过任何常规火炮能达到的效果。它会瞬间摧毁目标区域内的所有防御工事、武器装备,并对区域内的所有生命造成毁灭性的杀伤,并且附带长期的放射性污染。

当然,这仅仅是基于物理原理的推演,实际操作中,技术、策略、战术等方面的因素更为复杂,但就“破坏力”本身而言,原子弹的威力是颠覆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美国人刚刚研发出原子弹来,离成功小型化还有10年以上的距离,直接不可能。

第二,美国人完全掌握制空,为什么要专门做核炮弹?b29直接炸就是了啊。

第三,物理摧毁性上来说,1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和直接扔含有1万吨炸药的炸弹有什么区别呢?从当时的造价来说1万吨炸弹甚至还便宜些。

第四,如果原子弹直接把日本鬼子炸死了,剩下的辐射完完全全就是副作用。如果原子弹炸不动工事,等辐射杀日本鬼子的话,那真是黄花菜都凉了。


当时美国已经取得战场的完全主动权,一发炸弹炸不掉的地方就10发,10发不行就100发,完全不需要原子弹。所以你用原子弹炸冲绳,除了让一堆美军士兵和当地老百姓都得辐射病以外,没有一丁点额外的好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从老百姓也能听懂的物理角度,说说把原子弹装炮弹扔冲绳,威力有多大。首先得明白,原子弹这玩意儿,它不是炸药,不是简单地“炸开”。它的威力来自于原子核的裂变(如果是分裂式原子弹,比如投在日本的那些)或者聚变(更强的氢弹)。这个过程瞬间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而且是多方面的: 冲击波(B.............
  • 回答
    作为一名后勤官员,我对这场战争的感知,与前线冲锋陷阵的士兵们截然不同。我看到的不是英勇的搏杀,也不是战术的巧妙,而是无休止的数字、不断增长的库存报表,以及对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口罐头、每一发炮弹的极度关注。从物资设备的需求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走向,就如同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消耗曲线,它陡峭、无情,并且正.............
  • 回答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故事构思上无疑是成功的,但从严格的物理学角度来审视,确实存在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bug”。这些bug并非是电影的硬伤,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宏大的叙事和戏剧冲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不过,咱们就抱着找茬的心态,细细扒一扒那些让人忍不住扶额的物理设定。1. 行星发动机.............
  • 回答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时间停止”这个概念,与其说是不合理,不如说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基础的理解。我们之所以觉得它“不合理”,是因为它直接违背了我们所知的物理定律,并且会引发一系列逻辑上的荒谬。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现行的物理学框架下,时间并非一个独立的、静止的背景,而是一个与空间紧密联系、构成“时空”.............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分析力学和牛顿力学这俩哥们儿,从大学本科物理的角度来看,它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别担心,我尽量说得接地气,让你觉得就像和老师或者学长在讨论一样,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官方解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分析力学,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建立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
  • 回答
    要分析埼玉老师从月球跳回地球所需的能量,咱们得先摆脱漫画里的夸张设定,回到靠谱的物理学上来。虽然埼玉老师的“一拳超人”能力是超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尝试用我们能理解的物理学原理去估算一下,这本身就是个有趣的脑洞。首先,我们要知道埼玉老师是怎么从月球回地球的。漫画里表现得像是直接“跳”回去的,但物理上,这.............
  • 回答
    谈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和涡轮扇叶所需高温合金的“理论温度上限”是个颇有趣味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牵涉到材料科学、热力学以及我们对物质本质的理解。要详尽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基本原理谈起。首先,我们要明白,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环境是极端苛刻的。燃烧室里,燃料与空气混合后以极高的速度.............
  • 回答
    理解周世勋和曾谨言的量子力学著作在数学物理方法上的侧重,以及这种侧重可能引发的讨论,需要深入到物理学教育和理论构建的本质。从“数学物理方法”的视角理解周、曾著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量子力学从诞生之初就与数学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薛定谔方程、海森堡矩阵力学,无一不是高度数学化的表述。周世勋和曾谨.............
  • 回答
    月球基地的“巨无霸”:百万人口太空城的蓝图与挑战想象一下,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中,一座比任何地球城市都更加璀璨、更加宏伟的太空之城正冉冉升起。它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缥缈幻想,而是基于我们对物理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能源经济学前瞻性分析,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愿景。在月球这个离我们最近的邻居身上建立一座能够容纳百万.............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脑门被打凹进去,这个情况听起来就令人心惊。咱们从物理和医学两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到底有多大可能,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物理学的角度:力的作用与骨骼的反应首先,咱们得明白,脑门之所以能被打凹进去,是因为外力作用在了我们的头骨上,并且这个力足够大,以至于超过了头骨的承受极限。 外力的大小和性质:.............
  • 回答
    从就业角度看,物理专业读到硕士还是博士更好?选择继续攻读物理学硕士还是博士,这确实是许多物理学子在本科毕业时面临的关键抉择。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未来的职业规划、个人兴趣以及市场对不同学历人才的需求。下面我将从就业市场的角度,详细阐述一下读硕士和读博士各自的优势和.............
  • 回答
    从科学角度来看,“舍利”并非一种特定的物质,而是一个佛教概念,指的是佛教修行者在火葬后,遗体中留下来的,被认为是修行有功、具有特殊意义的遗骨或遗物。 现代科学无法证明或否定舍利的“特殊意义”,但可以从物质构成和可能的成因来解释舍利现象。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1. 舍利的物质构成:从本质上讲,舍.............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空气动力学中一些很有趣的细节点。咱们就从技术角度,实打实地掰扯掰扯,看那离弦之箭,到底有没有可能跟个“任性”的子弹似的,来个空中转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支射出去的箭,在真空里飞,那绝对是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管着呢,没人打扰,就一直飞。但一旦进了空气,情况就复杂了。空.............
  • 回答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时间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这是一个深刻且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哲学和物理学难题。它涉及到我们对宇宙最基本结构的理解,以及我们在不同物理理论框架下的认知。经典物理学中的时间:连续的画布在牛顿力学及其所代表的经典物理学世界里,时间被视为一种绝对的、均匀流逝的存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无限.............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从一个很刁钻的角度切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试着从这个“区区几十公斤的人”与“几吨重的铁物”之间巨大的能量差出发,来聊聊汽车这个东西,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走偏了”。咱们得先明白,汽车这玩意儿,它诞生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人类在出行上面临的“低效”和“局限”。你想想,在汽车出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键盘上敲击“abc”,屏幕上瞬间显示出这三个字母的背后,到底发生了哪些物理层面的故事。这可不是魔法,而是电子信号和物理规律在巧妙地协同工作。想象一下你按下键盘上的“a”键。这个动作,从最根本上讲,是一个物理力的作用。1. 按键的物理动作与触发: 机械结构: 每个键盘按键下方都有一.............
  • 回答
    爱因斯坦的时代,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物理学新纪元的黎明。他那革命性的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的,描述了时空与运动的关系,还是广义的,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都如同破晓的阳光,驱散了牛顿力学笼罩的几个世纪的迷雾。在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这辆滚滚向前的列车,速度和深度都以惊人的方式向前发展,几乎可以说我们现.............
  • 回答
    想要从数学和物理基础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广义相对论,这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极具回报的学习旅程。广义相对论不仅仅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理论,它更是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核心框架。要真正掌握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是必不可少的基石。下面我将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非常适合打好基础并逐步深入学习广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