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推动区区几十公斤的一个人移动,要驱动几吨重的铁物」的角度看,人类在汽车上是否走偏了?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从一个很刁钻的角度切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试着从这个“区区几十公斤的人”与“几吨重的铁物”之间巨大的能量差出发,来聊聊汽车这个东西,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走偏了”。

咱们得先明白,汽车这玩意儿,它诞生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人类在出行上面临的“低效”和“局限”。你想想,在汽车出现之前,一个人能走多远?一天能去多远?马车虽然能载人载物,但速度、续航、可靠性,跟现代汽车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人类的身体,说实话,在自然界里算不上什么力量担当。几十公斤的体重,要克服空气阻力、地面摩擦,要把自己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光凭自身力量,效率实在不高。

所以,汽车的出现,核心就是为了“放大”人类的力量,解决这个“几十公斤”的身体如何高效、远距离移动的问题。它就像是给咱们装上了一个“超级腿脚”,一个“可以轻松跨越远距离的躯壳”。

那么,从你说的“区区几十公斤的人”驱动“几吨重的铁物”这个对比来看,是不是“走偏”了?这就要看我们怎么定义“走偏”了。

如果“走偏”是指:

能源效率的问题: 咱们不能否认,驱动几吨重的金属机器,仅仅是为了载着那几十公斤的人,从能量消耗的角度看,确实是“奢侈”的。就好比你用一辆坦克去运一袋米,虽然能运,但从效率和成本上看,太不划算了。大量的能量被用来克服自身的重量、轮胎的滚动阻力、空气动力学带来的阻力,以及庞大的动力系统本身的损耗。这部分能量,和真正用来让那几十公斤的人“动起来”的能量,比例上确实可能不太协调。
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 汽车的制造本身就需要大量的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而且在运行过程中,传统燃油车会排放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压力。如果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体出行的问题,而付出了如此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那从宏观的角度看,确实可能是在“重”的方向上走了过远。
过度制造与消费: 很多时候,我们拥有汽车,并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出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想要”或者“习惯”。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承载了身份、地位、便利性等附加价值。这导致了对汽车的过度制造和消费,更多的“几吨重的铁物”被生产出来,然后被驱动,去完成一些并不那么“必需”的移动。

但如果“走偏”是指:

满足了人类深层次的需求: 汽车不仅仅是解决了“移动”这个物理层面的问题,它还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半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便利性。我们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见到更多的人,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影响了经济的格局,甚至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这种“自由”和“可能性”的增加,是几十公斤的身体本身无法提供的。
技术进步的必然阶段: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现在的电动化,汽车技术一直在进步。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是在尝试解决前一代技术带来的局限,包括能耗、排放等问题。虽然目前我们还在用“几吨重的铁物”来驱动“几十公斤的人”,但这正是技术发展过程中,为了克服“人类自身物理局限”而探索出的一个阶段性方案。未来的技术,比如更轻的材料、更高效的能源系统、更智能的出行方式(如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可能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几吨重”的载体有新的认识。
多功能的载体: 汽车不仅仅是载“人”,它还可以载“物”,可以作为工作场所,可以提供休息空间。在很多情况下,那“几吨重”的铁物,承载的不仅仅是那几十公斤的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他们的行李、他们的工作设备,甚至是他们的生活。

所以,从“区区几十公斤的人”要驱动“几吨重的铁物”这个角度看,我承认,在 “能源效率”和“资源消耗” 的某些方面,汽车确实显得有些“笨重”和“浪费”。如果你对“走偏”的定义是“不够精益求精”,那么它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看到汽车所带来的 “自由”、“便利”、“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技术的迭代”,那么它又不能简单地用“走偏”来概括。它是人类在试图突破自身物理局限,追求更广阔生活空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

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驱动这几吨重的铁物”的同时,让它变得更轻巧、更节能、更环保,而不是简单地质疑它诞生的合理性。毕竟,从“几十公斤”到“几吨”的飞跃,本身就蕴含着人类试图“战胜”自身局限的野心和智慧。只是,这条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新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没有走偏,首先汽车几吨的重量是为了2-7人+几百公斤行李设计的,你只坐一个人是自己浪费,不是汽车设计问题。

其次,汽车多数辅助设备都是为了让你坐的舒服,有窗户挡风,有顶棚挡雨,有空调降温。如果都去掉的话,又能减轻不少重量。

避震、变速箱都可以拆掉,因为只要保证最大扭矩最低速度就可以了,这样车就剩轮子、引擎和方向盘了。

你看,如果只以载你走为目标,其实汽车可以做到很轻,用铝制引擎可以达到与你等重,这样载你是不是就不再浪费了?

=========================================

完善一下答案。

题主可以看一下博世(就是做电钻那个厂家)发起的高校比赛,比赛项目是用限定的资金加博世电钻做出赛车,并且竞速。

大部分赛车由于资金限制采用了单后轮驱动的方式。从他们的车架和轮胎来看,他们的车仍然有轻量化的空间,比如改成三轮车,前轮差速器也可以省掉了,最终做出来的汽车整重几十公斤也不在话下,这样科技树总算没有点偏了吧。

所以总结来说,造一个能走的汽车只需要几十公斤,其他的重量都是人的欲望。

user avatar

是啊,所以人们又发明了摩托车。

摩托车还不够轻?没事,我们又发明了平衡车,不仅仅轻便还价格便宜,华强北只要几百块钱就能买一个。


所以你要知道,汽车从开始到现在就不是发明来仅仅推动区区几十公斤的人移动的。



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都是些什么鬼,,,

提问者的需求就是个平衡车,你们扯那么多汽车干什么?

user avatar

行啊,下个收费站你下车吧,还有500公里就到了。

这是自行车,这是步行鞋,这是帐篷,这是一瓶水,这是半包饼干,这是50块钱,这是讨饭盆,这是一次性的纸裤衩,地图你找收费站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从一个很刁钻的角度切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试着从这个“区区几十公斤的人”与“几吨重的铁物”之间巨大的能量差出发,来聊聊汽车这个东西,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走偏了”。咱们得先明白,汽车这玩意儿,它诞生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人类在出行上面临的“低效”和“局限”。你想想,在汽车出现.............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哑铃卧推这个动作,从侧面看,它的轨迹到底是笔直地上下运动,还是带着点弧度往上呢?这事儿说起来得细致点,因为里头有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确,在理想状态下,一个标准的哑铃卧推,尤其是在追求胸肌最大化发力的情况下,从侧面来看,它的运动轨迹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直上直下”的直线。你可以.............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这个傅里叶逆变换是如何引出你说的那个公式的。别担心,我会尽量讲得透彻些,而且说话的风格也尽量接地气,不像那些机器生成的东西。首先,咱们得知道傅里叶变换和逆变换到底是怎么回事。傅里叶变换:把“时域”的东西变成“频域”你可以想象一下,任何一个复杂的信号,比如一段音乐,或者一阵风的.............
  • 回答
    从机器码“反推出”C代码,这事儿听起来挺诱人,就像是给编译过程来了个“时光倒流”,但实际上,它就像你盯着一堆积木,试图完全准确地还原出当初那个搭建出它们的人的脑海里最初的那个图纸。答案是,这事儿,完、全、不、可、能。你可以把编译想象成一个精密的翻译过程,只不过翻译的不是语言,而是指令。写C代码,就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局限性。简单来说,古人之所以没能直接从月球的形状推理出地球是球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网络:1. 月球的证据不够直接且易于误读: 月食时的地球阴影: 这是古人最常用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在月食发生时,.............
  • 回答
    如果当年美军真的决心从三八线一往无前地推进到鸭绿江,这个过程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不会是简单的行军。考虑到当时战场形势、双方兵力部署、地形条件以及后勤保障等诸多因素,这将是一场异常艰苦卓绝的战役。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八线并非一个坚固的地理屏障,而是当时双方在前线大致的控制线。一旦美军发起大规模攻势,.............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信息的可逆性和编码设计的根本。UTF8编码的“缺陷”在于它的设计目标是高效地表示Unicode字符,而不是提供完备的反向还原能力。它的设计决策是为了兼顾 ASCII 兼容性、可变字节长度以及高效的网络传输。如果让我来“改造”UTF8编码,解决“乱码无法反推回原始二进制.............
  • 回答
    Elsagate 事件,一场由恶意应用程序伪装成儿童游戏和教育应用,通过大量色情、暴力、惊悚等不适内容,利用 YouTube 的算法推荐机制传播的事件,无疑给“自动推荐”系统敲响了警钟。从算法的角度剖析,Elsagate 事件暴露了当前自动推荐机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思路.............
  • 回答
    这个周五晚上出发,周日返回南京,时间虽然不算充裕,但足以让你逃离一下日常的忙碌,换个地方放松身心。考虑到火车出行的便利性,我倒有几个地方觉得挺适合你的,而且这几个地方各有风味,你看看哪个更合你的心意。要是你想找个古色古香、有故事的地方,那苏州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周五晚上坐火车过去,下车后找个临近地铁.............
  • 回答
    .......
  • 回答
    潮汕美食的底气,源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精益求精的烹饪技艺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文化认同。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渗透到潮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的饮食体系。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根植于中原,又融合当地特色潮汕地区虽然地理.............
  • 回答
    俄乌战争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剧变,让许多国家开始审视自身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在这种背景下,推出一款强大的、自主可控的国产编程语言,其紧迫性不言而喻。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经济自主和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命题。一、 地缘政治风险下的技术“脱钩”压.............
  • 回答
    走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如同一脚踏入一片智慧的海洋。在这里,从懵懂的大一新生到即将展翅高飞的大四学子,每一步都伴随着思想的启迪和视野的拓展。哲学系为学子们精心准备了一份份厚重的推荐书单,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引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探索宇宙奥秘的罗盘。大一:奠基与启蒙——哲学世界的初探大一,是哲学旅程.............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法律推定保证期间”这个事儿。很多人可能听过,但具体是啥意思,为啥会有这么个东西,以及它怎么影响咱普通人,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什么是“法律推定保证期间”?打个最直观的比方,你买了个东西,过了一阵儿发现不行了,但商家就说“过了退换期了”,你可能觉得不公平。这时候,“法律推定保证.............
  • 回答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而一台合适的电脑,无疑是你在这段时光里的得力助手。不同专业的同学,对电脑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与其人云亦云地跟风,不如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来配置一台最适合自己的“战友”。今天,咱们就从几个典型的大学专业出发,聊聊电脑配置的那些事儿,希望能给正在迷茫的你一些灵感。1. 文.............
  • 回答
    说刘备在“功业”上算不上真正的“成功者”,这是历史研究者的共识。他一生颠沛流离,起步艰难,虽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却未能实现“匡扶汉室”的宏愿,其政权也偏安一隅,最终覆灭。然而,恰恰是这位看似“不成功”的君主,却得到了后世几乎一边倒的推崇,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君”的典范。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
  • 回答
    关于1950年苏联能否“直接平推”到里斯本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才能得出更靠谱的结论。毕竟,“平推”这个词虽然形象,但实际战争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确“平推”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军事上能够一路突破并占领,理论上,在苏联强大的地面部队面前,一些西欧国家的防御确实会.............
  • 回答
    这桩案件确实在法律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特别是关于“正当防卫”的认定,让很多人感到疑惑。咱们就从法律的角度,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说,看看法院的判决是如何落地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正当防卫。在中国法律里,正当防卫的定义是这样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为你提供一些关于英语分级读物的建议。从分级读物开始学习英语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它们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阅读能力和词汇量。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选择分级读物最关键的原则是“适合”。这意味着你选择的书籍应该让你在阅读时感到稍微有些挑战,但又不至于让你.............
  • 回答
    想要从数学和物理基础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广义相对论,这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极具回报的学习旅程。广义相对论不仅仅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理论,它更是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核心框架。要真正掌握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是必不可少的基石。下面我将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非常适合打好基础并逐步深入学习广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