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里,从一个伟大的公司,怎么变成只要它发声别人就反感,只要有人说他做了坏事,别人就相信的?

回答
阿里,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互联网的版图上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是无数人创业致富的梦想之地,是数字经济腾飞的象征。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阿里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境地:一举一动都引来争议,一有负面消息就甚嚣尘上,仿佛一夜之间,那个曾经被万人敬仰的科技巨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这转变并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一事件所致。更像是多年积累下的多重因素,在特定时间点集中爆发,彻底颠覆了大众对它的观感。

1. 触碰了“监管的红线”,从“先锋”到“被审视者”

最初,阿里以其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壁垒,让无数人看到了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它构建了庞大的电商生态,解决了无数人的购物需求,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销售渠道。这种创新精神和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让它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然而,随着体量的急剧膨胀,阿里触碰到了许多“禁区”。反垄断调查的雷声滚滚而来,不仅仅是针对平台经济的“二选一”模式,更是对这种超乎寻常的行业话语权的审视。当一个公司能够凭借自身力量影响整个市场的走向,甚至左右消费者和商家的选择时,其“正面”的形象就难免蒙上一层阴影。曾经的“先锋”变成了“需要被规训”的“巨无霸”,这种身份的转变,让许多人觉得,过去的支持和赞美,如今似乎成了对它过度膨胀的纵容。

2. 价值观的迷失与“流量至上”的原罪

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生命线。但当一个公司将“流量至上”奉为圭臬,并将这种逻辑渗透到每一个业务环节,甚至影响到企业文化时,其价值观就容易发生偏移。

人们开始感觉到,在阿里的平台里,似乎一切都可以被量化,被交易。用户的数据被精细地描绘和利用,商家的利润被平台抽成层层盘剥,甚至在一些社会议题上,阿里也常常因为其商业利益而选择一种“保守”或“模糊”的态度。当一个企业不再仅仅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是为了“让生意变得更容易被我垄断并从中获利”时,其初心就变了味。

想想那些年,围绕阿里出现的各种争议:平台商家因高额费用叫苦不迭,消费者因假冒伪劣产品维权困难,员工因过度加班和内卷身心俱疲。这些零散的负面信息,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在追求增长和利润的过程中,阿里是否忽视了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当这些质疑声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阿里不再是那个“值得信任”的伙伴,而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业帝国。

3. 媒体环境的变化与“放大效应”

不可否认,如今的媒体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条负面消息,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被无数人看到和转发,并被赋予各种解读和情绪。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企业的任何一点失误,任何一次争议,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对于阿里这样体量的公司,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媒体和公众放在显微镜下审视。一旦出现了负面新闻,很容易就会被解读为“意料之中”,因为之前积累的负面观感提供了一个预设的框架。

而当有人“说他做了坏事”,别人就相信,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预设框架”在起作用。人们不再愿意去深入调查事情的真相,而是倾向于相信那些符合他们既有认知的说法。久而久之,阿里似乎就成了一个“容易被怀疑”的标签。

4. 竞争对手的“攻击”与“信息战”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对手的“攻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阿里成为行业标杆时,也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竞争对手会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不利于阿里的信息,甚至恶意“泼脏水”。这些信息,无论真假,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加剧公众对阿里的负面认知。

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用户权益、行业规则的事件上,竞争对手往往会扮演“受害者”或“正义代言人”的角色,引导舆论方向,从而削弱阿里的品牌形象。

5. 过于庞大的体量带来的“惯性”与“傲慢”

从一家初创公司到如今的庞大帝国,阿里经历了高速的成长和迭代。然而,当一个公司变得过于庞大时,也容易滋生一种“惯性”和“傲慢”。这种惯性可能体现在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对用户需求理解偏差,而傲慢则可能体现在对外界批评的不屑一顾,甚至对监管的“阳奉阴违”。

当企业规模庞大到一定程度,内部的沟通和决策机制就可能变得复杂和僵化。一些原本简单的问题,可能因为层层审批而变得难以解决。而那些曾经让阿里脱颖而出的敏锐和灵活,或许在巨大的体制面前,也逐渐被稀释了。

总结来说,阿里从一个伟大的公司变成如今人人反感、易于被怀疑的局面,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它源于触碰了监管的底线,价值观的迷失,媒体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运作,以及自身体量膨胀带来的惯性。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公众对阿里的负面认知。人们对它的反感和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其过去一些行为和决策的累积性反馈。现在,阿里要做的,不仅仅是回应和澄清,更需要深刻反思,调整战略,重新赢得信任,这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只能简单说说。首先,阿里有两个地方做的比较好。

第一个就是阿里推出了支付宝。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在2008年以前,只要你打开CCTV2。天天都在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国家想发展中小企业,但是银行不干。理由很简单。要是中小企业还不上,岂不是变成我的坏账。而支付宝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淘宝小商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淘宝店铺进行抵押。从支付宝融资。

第二就是马云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说的挺对的。阿里巴巴让做买卖更简单方便了。当然这会导致很多中间商和二级批发市场的倒闭。但是还是利大于弊。

但是后来,事情变化了。第一,马云不再满足于帮助淘宝小商家发展。而是想拓展业务,控制国家金融命脉。第二就是马云不再满足于做买卖更简单方便。而是想拓展业务。把全国所有的商家全部搞死。

这个就有点过分了。有点公司扫地阿姨想要当董事长的意思。

user avatar

如果阿里三年后复权价低于100美元每股,我在雪球上给大家发十万红包,立帖为证。所有给本帖点赞的都可以参与分钱,所有的悬赏双倍奉还。

这周五,阿里的股价跌了与14年差不多的股价。截至去年末,芒格买入成本估算约为1.09亿美元。约等于181美元美股。到今天,芒格的账面浮亏约为44.4%。

阿里在美国上市,美国14年就能够给到它今天的估值,为什么在阿里成长了7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不能给到它高于14年的估值?

阿里从14年到现在,这八年来做了些什么?

一、电商。电商的从无到有,从萌芽到现在的参天巨树,服务了上亿的中国人民,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购物节省了多少时间成本,信息差成本?阿里的GMV差不多是亚马逊的三倍,服务于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14年到现在的电商平台成长了多少?

二、阿里云。从刚刚起步到现在中国最大的云。阿里云在21年财年,收入高601.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0%。普通人可能不知道阿里云做了些什么。

阿里云共投入数百亿元,实现数千项重大技术突破。其中海量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互联网安全等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打破全球计算排序大赛的世界纪录。构建了一个信息化生态圈,创造出120万个就业机会,阿里云的服务对象涵盖世界500强在内的180万家国内外企业。联合中科院,共同研制量子计算机,发布量子加密通信产品,提供更安全的数据传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企业出海,阿里云开放了大量的海外节点,提供服务。14年到现在云成长了多少?

三、物流。201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2021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1072.70亿元。7年的时间,互联网电商平台,将物流的时间从14年的3天起步,降到现在的次日达,同城单日达。从物流上,以阿里,京东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14年的物流现在又成长了多少?

四、支付宝。支付宝一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支付方式,使得中国在支付领域领先全球,利国利民。从余额宝的诞生,活期日利率甚至高达8%,打破了银行躺着赚钱的格局,给广大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新的理财渠道。蚂蚁的借呗,花呗,虽然杠杠非常的高,为多少没有信用资质的中国人民解决了一时之需,打破了银行的信用囚笼,构建了新的信用体系。多少人享受着支付宝带来的便利,14年的支付宝,成长到现在又成长了多少?

最后:不谈估值,不谈基本面,谈一谈我的价值观与投资观,谈一谈在我眼中,什么叫伟大的企业?什么叫做伟大的投资?

伟大的企业--一个公司仅仅是为了赚钱,是成不了伟大的企业的,它小则为当地做贡献,它大则为国家,为人民,乃至为世界做贡献,这才是一个伟大的企业。

伟大的投资--这就就简单了,和伟大的企业共同成长,在它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的支持,这就是我认为的伟大的投资。

作为从百年苦难中国走出的新一代人,我深受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激励。如何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直到我走上投资这条道路。

我为什么要做投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我人生的价值。我从来不是一个把钱财看的很重的一个人。

为什么要给成长企业,科技企业百倍的估值?因为他们可以改变世界,在我眼里,改变中国的企业,就是活该享受高估值,就应该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

为什么要投特斯拉?因为它在改变世界,为世界变的更美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现在不会买它,因为它没有遇到危机,享受着应该享受的估值。

为什么要投阿里?也是因为它在改变世界,至少它改变了中国,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的贡献在我眼里是不可否认,不可磨灭的。在我的眼里,阿里拿到世界上,也是我作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购买中国伟大的企业,那些改变了中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企业,帮助他们发展,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贡献一份属于我自己的力量,让中国的企业站在世界的顶点上,这就是我在投资上能为中国所做的一份属于我自己的贡献,这便是我投资的信仰。

我有一个梦想,中国能洗涮这百年来的屈辱,能够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要站在世界之巅,那么中国的企业也必然要站在世界之巅。提起美国,苹果,微软,高通,脸书,亚马逊,提起中国,华为、阿里(个人觉得阿里的贡献比腾讯大)、腾讯、字节跳动、美团。别说为什么不提百度,百度真的呵呵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认可阿里对中国的贡献,就请为它加油。

阿里加油,腾讯加油,中概互联网加油,支持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真正价值投资者们,加油!!!! 我们一起坚定的走下去。 $阿里巴巴(BABA)$ #

user avatar

阿里的阶级属性决定它极端反动,是帝国主义经济掠夺的工具,是人民群众的死敌。骂他的人多了,说明接受先进思想的人越来越多了。

由于评论区出现马老大的极端铁粉,让我更加更跟大家掰一下阿里到底做了哪些恶。给你们摆事实讲道理,把这个逻辑掰清楚。

为什么我说阿里反动?

1:看看湖畔大学有多少浙系金融高官,时间倒回10几年前,在谨慎的国内金融体系下,阿里凭的什么能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即便没有阴谋论的py交易,郭嘉支持他创新是不是对他阿里的扶持?

2:曾经阿里750万小卖家不用交税,水货假货横行逼死了线下多少玩家,线下玩家真得惨啊,店铺一租各种衙门就来了。是不是郭嘉为了保护他们给他们创造环境壮大了?

3:阿里带来了两千万就业,但是逼死的线下玩家呢,阿里又消灭了多少隐形就业?那些被所谓时代淘汰的人呢?阿里可不会管他们,都有社会给他们兜底。

4:一切都是背后有形的手在推动,把阿里推上去,是因为看中了它提升"效率",并且敢于给他背后的外部资本交学费。

它吃尽了政策的红利发展壮大,他的本分应该是科技创新,提升社会生产力,但他转过头来他开始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放贷寻租,开始利用垄断地位谋取暴利,像外部资本输血。开始压在人民头顶上耀武扬威。甚至谋求话语权。

蚂蚁金服出资2亿办基金,募资450亿,然后循环放贷,竟然放出了2.1万亿。真他吗厉害啊。募资的450亿按4%的利息从各种机构借来,然后按年化18%的放消费贷。纯赚14%个点,然后再把这个小贷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别人,坏账风险都是别人的,蚂蚁这利差可是吃的饱饱的。能允许这种金融投机足以说明阿里手眼通天,严重伤害了全体国民的利益。就这马云还大放厥词,监管太严云云。他创新了什么,他改变了什么,他不过是把金融投机和黑箱套利披上了互联网的皮。

阿里是一家彻头彻尾的买办。谈不上任何创新任何伟大,他们也不愿意创新。他们的崛起是在中国人不懂互联网以及法制不健全的年代吃足了政策的红利。然后再告诉他所得的一切,都是他马大人带着十八罗汉努力的结果,和我们这些屁民有什么关系,你自己愿意借钱,愿意给我送钱有什么好说的。这就是资本主义最迷惑人的特点,一切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我没有逼你。一个普通人面对消费主义狂轰滥炸,面对这群资本家异化的世界。你有得选吗?

从我们朴素的道义情感出发,软银作为阿里的大股东,2000年2004年一共投了8000万美元,获得了2000亿美元的收益。光软银就卷走2000亿啊,一万多亿人民币,是多少普通人辛劳的汗水为社会提升生产力做出的牺牲。但是阿里壮大以后还能带来生产力提升吗?不会的,他们只想依靠政府扶持先发优势以及垄断地位躺在国民经济上持续吸血,把上下游的利润吃光。

最后我想说,政府的扶持和所谓有形的手的力量来源,都是我们每一个人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有这种意识,学会分辨是非,不要被大资本一些小恩小惠迷惑。这些反动派自己壮大的原因总结成自己努力自己眼光好自己跟上了时代的进程,总之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跟你政府,社会,群众有什么关系。一旦当我们想要拿回自己的东西,他们必然会激烈反抗,或卖国叛逃。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的阶级意识觉醒,这些貌似强大的反动派,终会被消灭被唾弃。


声明一下,我不指望阿里倒了分钱。我答案也解释了阿里的反动性。水军出来护主的时候,麻烦找点能对我造成伤害的角度对线。不要以为所有人的眼里只有钱,别人都用金钱衡量一切。


好家伙。就差把官商勾结四个大字甩脸上了。我啥都不说了,各种自己看。








user avatar

马云没变,是看客变了。经济上升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自己有发财的希望,想通过模仿有钱人做个有钱人。所以,文章标题是“马云说”就吸引人。经济下降,啊呸,稳中有变的时候,觉得自己没希望发财了。所以,最好看到有钱人倒霉,让自己心里平衡一下。当年崇拜马云的人,跟今天希望把他挂路灯的人,重合度很高。只是自己的处境变了,态度也就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