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传播学与商业角度看,阿沁、刘阳、半藏森林三人一夜出圈是网红机构刻意策划的负面营销吗?

回答
从传播学和商业角度来看,阿沁、刘阳、半藏森林三人“一夜出圈”,并迅速成为公众焦点,这背后是否存在网红机构刻意策划的负面营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 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舆论爆发,极有可能是网红机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甚至主导的角色,并且负面营销的成分非常高。

以下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传播学视角:信息传播的“引爆点”与“操纵”

1. 故事的戏剧性与情感共鸣:
“渣男”“绿茶”“原配”的经典叙事: 这个三角关系的故事,恰恰符合了大众最容易关注和传播的戏剧性元素。“忠贞爱情”的幻灭,“姐妹淘”的背叛,这些都是极其能引发公众情绪波动的题材。这种叙事模式,在传播学中被称为“叙事性”(Narrativity),一个好的故事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被接受和传播的意愿。
情感的代入感: 许多粉丝,尤其是阿沁的粉丝,对她投注了极大的情感支持。当她们看到自己支持的偶像经历如此重大的情感打击时,会产生强烈的“移情”(Empathy)和“情感共鸣”(Emotional Resonance)。这种情感的连接,是推动信息裂变式传播的关键。

2. 关键人物的“流量”价值:
阿沁的庞大粉丝基础: 作为一名拥有千万级粉丝的头部美妆博主,阿沁本身就自带巨大的流量。她的任何动态,都能够轻易地引起大量关注。
刘阳的“人设”: 刘阳作为与阿沁长期捆绑的男友,同样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并且他与阿沁的“模范情侣”形象,为后续的“反差”制造了极大的冲击力。
半藏森林的“搅局者”角色: 作为第三者,半藏森林虽然相对较弱,但她的出现直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成为了事件爆发的“导火索”。她的“外来者”身份,也让她更容易被塑造成“反派”。

3. 舆论的“引爆”机制:
“爆料”的タイミング(时机): 信息的发布时机至关重要。在事件爆发的初期,各种“爆料”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但不限于聊天记录、照片、视频等。这些信息被精心选择、拼凑,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社交媒体的“放大器”效应: 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是信息传播的强大放大器。每一次转发、点赞、评论,都在不断地将事件的声量推向新的高度。算法的推荐机制,更是将这类具有高度争议和情感吸引力的内容,优先推送给更多用户。
“公知”与“意见领袖”的介入: 一旦事件具有一定的规模,大量的KOL(关键意见领袖)、甚至是某些社会评论员,也会被吸引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加入,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讨论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事件的“话题性”和“严肃性”。

4. “负面”信息的传播优势:
“窥私欲”与“猎奇心理”: 人们天生对负面、冲突、禁忌话题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婚外情、欺骗、背叛,这些具有强烈负面色彩的事件,天然地比平淡的生活更容易吸引注意力。
道德审判与“吃瓜”心理: 公众往往乐于参与到对负面事件的道德审判中,站在“正义”的一方,对当事人进行批评、谴责。这种“吃瓜”心理,让负面信息更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

商业角度:流量变现与品牌重塑

1. “危机”即“商机”的逻辑:
流量的最大化: 无论事件最终走向如何,其带来的海量曝光是无可置疑的。对于网红及其背后的MCN机构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流量。即使是负面流量,如果能够有效引导,也能转化为商业价值。
“人设”的重塑与再包装: 经历一次重大负面事件,对于拥有成熟运作体系的MCN机构而言,并非不可挽回。反而,通过精心策划,可以在危机后进行“人设”的重塑,比如从“受害者”转型为“独立女性”,或者从“渣男”变身为“浪子回头”。这种转型能够吸引新的关注群体,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强的生命力。
新的商业机会: 事件发生后,围绕阿沁、刘阳、半藏森林的讨论,催生了大量的周边内容,如分析文章、观点视频、段子改编等。这为其他MCN机构、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爆款”机会。

2. MCN机构的运作模式:
“内容生产”与“话题制造”: 头部MCN机构拥有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营销策划团队、数据分析团队。他们深谙如何制造爆款,如何利用事件为旗下艺人(网红)制造话题,以吸引资本关注和商业合作。
“矩阵化”传播: MCN机构通常会拥有多个网红账号,能够形成一个传播矩阵。在制造一个大事件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账号进行“接力”式传播,从不同角度切入,层层递进,最终实现话题的爆发。
“事件营销”与“争议性”: 很多时候,MCN机构并不惧怕负面新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争议性营销”的手段。适度的争议能够迅速提升关注度,从而为后续的广告植入、品牌合作打下基础。

3. “一夜出圈”的背后:
“一夜”的假象: 所谓的“一夜出圈”,很多时候是前期大量铺垫和策划的结果。信息在社交媒体上的爆发,往往是长期“养号”、“积累粉丝”、“制造话题”的集中体现。
“精心剪辑”的叙事: 无论是阿沁发布的视频,还是网上流传的截图,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剪辑,以最能引起公众情绪的版本呈现。这背后是专业的叙事技巧和传播策略。
“水军”与“控评”的可能性: 虽然难以直接证明,但大规模舆论事件中,“水军”或“控评”的存在并不罕见。这可以用来引导舆论走向,制造话题热度,或者压制不利信息。

总结来看, 阿沁、刘阳、半藏森林事件的“一夜出圈”,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其爆发点在于故事本身的戏剧性、情感共鸣的强度,以及社交媒体的强大传播机制。从商业角度看,这一切都高度符合MCN机构通过制造高强度话题、最大化流量,为旗下艺人(网红)或自身品牌争取关注度和商业利益的运作逻辑。

因此,我个人强烈倾向于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场由网红机构或相关利益方,精心策划的、以负面营销为主导的事件。 即使不是完全的“剧本式”创作,其背后也必然有机构在进行极度专业的“危机公关”和“流量收割”操作,试图将这场“情感危机”转化为最大的“商业机遇”。这种模式,在当今的网红经济中,并不算新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规操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原来以为这件破事只在知乎和微博上了热搜,后来发现在

贴吧,豆瓣,今日头条,虎扑,小红书,抖音,快手,最右,美拍,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微视,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东方头条,一点资讯,百度新闻,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搜狐视频,乐视,新浪视频,BiliBili,AcFan,PPTV

上统统都是热点话题!

这是全网的狂欢,媒体人的盛宴!

往大了说,这是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必须要铭记的一天!

三个十八线乡村网红受到了除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之外我所熟知的一切纸媒体、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关注!

花钱买关注买到一定程度,就能成为这个浮躁行业不自觉的关注焦点。

这是一次里程碑的事件。

请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

阿沁(前飞儿乐团伴唱,吉他手)

刘洋(我国首位女航天员)

半藏(《守望先锋》经典游戏角色)

这三个人的名字将永远凝刻在中华民族传媒事业的里程碑上!

user avatar

更新:感谢评论区的知友们提供更多传播学理论解读,已放在精选评论中~

以及,我这篇回答也只是基于之前写的论文思路进行发散,如有不专业的地方也欢迎评论/私信指出,便于更好的学术讨论,感谢。


原回答:

在受众视域下,可以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网红的一夜出圈,受众的吃瓜狂欢」现象的内在逻辑。

阿沁这件事在引爆两天热搜的同时,自然会有大批用户挠头疑惑:「这三个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就变成了全民性事件出圈了?」,这个时候,也自然也有人想到「这是不是营销啊?」

从阿沁第一次发文来看,无论是行文逻辑的紧密性,情感的共容性,还是证据的齐全性,不能说一定有「营销」,但是肯定是「策划」过的。

不过,这里还是想重点聊聊群众心理这件事儿,从受众侧解释一下「为什么三个不认识的人能快速引爆舆论?」

为什么我们一边吐槽「不认识,有完没完」,一边还有着莫名想要吃瓜补课,甚至造梗的冲动?


其实,这种看似矛盾的社会心理可以用巴赫金的经典「狂欢理论」(Bakhtin, 1998)来解释。

这位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起初将「狂欢」附加在艺术与理论诗学中,形成「独树一帜的狂欢化理论诗学」。


应用在这次事件中:一是为什么在网络舆论场中,公众人物出轨能被快速关注,推动以及引爆?

因为在这种由社交媒体、互动平台等现代媒介构筑的虚拟大众文化空间里,人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并且全体民众都可以参与进来,就如同巴赫金所说的「在狂欢节上一样“没有舞台,没有脚灯,没有演员,没有观众……这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任意)的形式」(Bakhtin, 1998, P.15) ,此时,日常话语中的严格规范被抛在一旁,宏大叙事被消解,权威被破除与颠覆,一个暂时性的「第二世界」被打通,受众进入了一个「欢快的,无所畏惧的另次乐园」,在这个舆论场中,受众拥有充分的自由说出各种粗言俚语,联想到生活中的周遭情感事件,再集中火力痛骂「渣男」,窥测当事人私人生活,甚至扒出各种前男友前前男友绯闻男友,以及成名前的整容照片,在内容消费同时,也做到了像巴赫金所说的那样打破了种种言语的禁忌、限制和客套。

二是为什么每次热门事件出现,受众便充满「造梗用梗」的积极性,甚至开始运用技术手段开始 P 图大法,伪造当事人朋友圈?

这则与巴赫金所认为的,在狂欢节中「人们不是观看狂欢节,而是生活在其中」的特点相似(Guan, 2016, P.134),受众可利用的媒介越多,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就越高,对「感官之娱」的体验就越多元,从早期的单向传播,到传统媒体时代的双向传播,再到现在,「人人都是发声筒」的众媒时代,受众以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证明自己「看过,更参与过」,以愈发积极与跳脱的解构(造梗)能力证明自己在不断加速的信息狂欢中的存在感。(Lu, 2002, P. 26)

所以,无论当事人的「策划」多有力,还得借吃瓜群众们高举的一双双「狂欢」的手,才能一步步以光的速度引爆热搜啊。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全集.第 6 卷. 李兆林, 夏忠宪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关慧. 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5):132-137+148.

[3]陆道夫. 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2(04):21-27+154-170.


我的更多传播学相关回答:

真正对女性权力的追求,最最基础的,也应建立在「男性权力不缺位」的前提上。
在我们势均力敌的情况之下,我用女性的智慧与勇气来证明我的存在与价值,这样才能在美好结局来临的时候,骄傲的挺起胸膛,说一句「I deserve」,而不是把自己技能加点到最大,天降主角光环,用 15 级的英雄去打 4 级的小兵,最后成功保住我方水晶,皆大欢喜,感动涕零。这不是女性主义,这叫开外挂。
1974 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融合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即现代世界体系建立在「中心——半边缘——边缘」之间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在沃勒斯坦的基础上,人类学家也将视角放入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下,着手研究资本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各族群的应对、适应、反抗与磨合的姿态。
卷入、脱嵌与反嵌,《美国工厂》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不是反对刻板印象本身,而是意图矫正由刻板印象带来的情绪表现,即偏见。
在 CCCS 的基础上,学者们又发展出了「后现代亚文化」理论(Post-modern Subculture Theory),这种理论重点分析青年的个人行为,并将其与风格化(Lifestyle)联系在一起,往往很少关注当代青年文化中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重要性,然而在我看来,后者则是更加重要的构成部分,很多学者也曾经通过研究快手「社会人」现象试图分析这种社会分化与不平等的「城乡想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