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以为这件破事只在知乎和微博上了热搜,后来发现在
贴吧,豆瓣,今日头条,虎扑,小红书,抖音,快手,最右,美拍,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微视,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东方头条,一点资讯,百度新闻,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搜狐视频,乐视,新浪视频,BiliBili,AcFan,PPTV
上统统都是热点话题!
这是全网的狂欢,媒体人的盛宴!
往大了说,这是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必须要铭记的一天!
三个十八线乡村网红受到了除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之外我所熟知的一切纸媒体、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关注!
花钱买关注买到一定程度,就能成为这个浮躁行业不自觉的关注焦点。
这是一次里程碑的事件。
请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
阿沁(前飞儿乐团伴唱,吉他手)
刘洋(我国首位女航天员)
半藏(《守望先锋》经典游戏角色)
这三个人的名字将永远凝刻在中华民族传媒事业的里程碑上!
更新:感谢评论区的知友们提供更多传播学理论解读,已放在精选评论中~
以及,我这篇回答也只是基于之前写的论文思路进行发散,如有不专业的地方也欢迎评论/私信指出,便于更好的学术讨论,感谢。
原回答:
在受众视域下,可以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网红的一夜出圈,受众的吃瓜狂欢」现象的内在逻辑。
阿沁这件事在引爆两天热搜的同时,自然会有大批用户挠头疑惑:「这三个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就变成了全民性事件出圈了?」,这个时候,也自然也有人想到「这是不是营销啊?」
从阿沁第一次发文来看,无论是行文逻辑的紧密性,情感的共容性,还是证据的齐全性,不能说一定有「营销」,但是肯定是「策划」过的。
不过,这里还是想重点聊聊群众心理这件事儿,从受众侧解释一下「为什么三个不认识的人能快速引爆舆论?」
为什么我们一边吐槽「不认识,有完没完」,一边还有着莫名想要吃瓜补课,甚至造梗的冲动?
其实,这种看似矛盾的社会心理可以用巴赫金的经典「狂欢理论」(Bakhtin, 1998)来解释。
这位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起初将「狂欢」附加在艺术与理论诗学中,形成「独树一帜的狂欢化理论诗学」。
应用在这次事件中:一是为什么在网络舆论场中,公众人物出轨能被快速关注,推动以及引爆?
因为在这种由社交媒体、互动平台等现代媒介构筑的虚拟大众文化空间里,人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并且全体民众都可以参与进来,就如同巴赫金所说的「在狂欢节上一样“没有舞台,没有脚灯,没有演员,没有观众……这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任意)的形式」(Bakhtin, 1998, P.15) ,此时,日常话语中的严格规范被抛在一旁,宏大叙事被消解,权威被破除与颠覆,一个暂时性的「第二世界」被打通,受众进入了一个「欢快的,无所畏惧的另次乐园」,在这个舆论场中,受众拥有充分的自由说出各种粗言俚语,联想到生活中的周遭情感事件,再集中火力痛骂「渣男」,窥测当事人私人生活,甚至扒出各种前男友前前男友绯闻男友,以及成名前的整容照片,在内容消费同时,也做到了像巴赫金所说的那样打破了种种言语的禁忌、限制和客套。
二是为什么每次热门事件出现,受众便充满「造梗用梗」的积极性,甚至开始运用技术手段开始 P 图大法,伪造当事人朋友圈?
这则与巴赫金所认为的,在狂欢节中「人们不是观看狂欢节,而是生活在其中」的特点相似(Guan, 2016, P.134),受众可利用的媒介越多,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就越高,对「感官之娱」的体验就越多元,从早期的单向传播,到传统媒体时代的双向传播,再到现在,「人人都是发声筒」的众媒时代,受众以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证明自己「看过,更参与过」,以愈发积极与跳脱的解构(造梗)能力证明自己在不断加速的信息狂欢中的存在感。(Lu, 2002, P. 26)
所以,无论当事人的「策划」多有力,还得借吃瓜群众们高举的一双双「狂欢」的手,才能一步步以光的速度引爆热搜啊。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全集.第 6 卷. 李兆林, 夏忠宪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关慧. 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5):132-137+148.
[3]陆道夫. 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2(04):21-27+154-170.
我的更多传播学相关回答:
真正对女性权力的追求,最最基础的,也应建立在「男性权力不缺位」的前提上。
在我们势均力敌的情况之下,我用女性的智慧与勇气来证明我的存在与价值,这样才能在美好结局来临的时候,骄傲的挺起胸膛,说一句「I deserve」,而不是把自己技能加点到最大,天降主角光环,用 15 级的英雄去打 4 级的小兵,最后成功保住我方水晶,皆大欢喜,感动涕零。这不是女性主义,这叫开外挂。
1974 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融合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即现代世界体系建立在「中心——半边缘——边缘」之间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在沃勒斯坦的基础上,人类学家也将视角放入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下,着手研究资本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各族群的应对、适应、反抗与磨合的姿态。
卷入、脱嵌与反嵌,《美国工厂》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不是反对刻板印象本身,而是意图矫正由刻板印象带来的情绪表现,即偏见。
在 CCCS 的基础上,学者们又发展出了「后现代亚文化」理论(Post-modern Subculture Theory),这种理论重点分析青年的个人行为,并将其与风格化(Lifestyle)联系在一起,往往很少关注当代青年文化中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重要性,然而在我看来,后者则是更加重要的构成部分,很多学者也曾经通过研究快手「社会人」现象试图分析这种社会分化与不平等的「城乡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