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六学体」有什么优势?

回答
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六学体”,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迅速占领用户心智,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 强烈的社群认同与归属感构建:

“六学体”的传播,并非单纯的内容输出,它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共享的认知框架和语言体系。用户通过学习、理解和模仿“六学体”的语境、梗和表达方式,能够快速地获得一种“圈内人”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感是传播学中社群理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身份标识与群体划分: “六学体”的特定表达方式,如“懂的都懂”、“xxx就这”、“xxx是XXX”等,成为了区分“入圈者”与“旁观者”的显性标识。只有理解这些“黑话”,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传播语境,从而获得一种身份的归属感,避免被边缘化。这类似于早期互联网论坛的特定行话,能够有效巩固社群凝聚力。
共享叙事与文化生产: “六学体”背后往往有一个或多个核心的事件或人物作为起点,用户围绕这个起点进行二次创作和再传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这种集体智慧的涌现和共享叙事的构建,让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文化生产者。他们通过参与“六学”的创作和传播,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了社群的认同。
情感连接与共鸣: “六学体”常常能捕捉到当下社会某些特定情绪或普遍痛点,并以一种戏谑、解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迅速拉近用户与内容生产者以及其他用户之间的距离。例如,当某个社会现象让许多人感到无奈或不公时,“六学体”可能提供了一个出口,让人们在熟悉的语境下宣泄情绪,从而产生强烈的连接感。

二、 高效的信息压缩与解读效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六学体”通过高度概括和符号化的表达,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压缩,大幅降低了用户理解和处理信息的门槛。

符号化表达的经济性: 每个“六学体”的梗背后,可能都代表着一段复杂的故事、一个鲜明的态度或一种特定的情境。用户一旦掌握了这个梗的含义,就能通过一个简短的词语或短语,迅速传达大量信息。这种符号化的语言具有极高的经济性,节省了大量解释和阐述的时间和精力。
预设的语境与低认知负荷: 对于社群内部成员而言,“六学体”的出现意味着预设了一个共享的语境。用户无需再花费额外的认知资源去理解背景、动机或含义,可以直接进入到传播的核心。这种低认知负荷的设计,使得信息能够更顺畅地流动和被接受。
文化代码的复用与传播: “六学体”的成功在于其能够将已有的流行文化元素(如电影台词、网络热词、社会事件等)进行二次解构和重组,并赋予新的生命力。用户熟悉的文化代码被复用,使得新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更加容易,也更容易引发联想和传播。

三、 游戏化与趣味性的传播机制:

“六学体”的传播过程中,往往融入了强烈的游戏化和趣味性元素,这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参与的动机和乐趣。

学习与模仿的乐趣: 理解和掌握“六学体”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乐趣。用户乐于去“学习”这些梗,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中使用,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语言游戏。这种学习的乐趣,使得内容的传播更具内驱力。
解构与再创造的创造性: “六学体”鼓励用户进行二次创作和改编,为内容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创造性的参与,让用户体验到“玩转”信息的感觉,满足了表达欲和创造欲。
幽默与讽刺的吸引力: “六学体”常常带有幽默、讽刺甚至戏谑的色彩,能够有效缓解严肃话题带来的压力,吸引用户主动关注和传播。幽默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连接工具,能够让信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

四、 病毒式传播的内在机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六学体”具备了催生病毒式传播的多个关键要素。

高关联性与易传播性: 一旦用户掌握了“六学体”的核心表达方式,就能将其轻松地应用到各种场景中,使得信息能够像病毒一样,快速地从一个节点传播到另一个节点。这种高关联性确保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适应性。
社交货币的价值: 在特定社群中,熟练运用“六学体”能够获得关注和认同,具有一定的社交货币价值。用户愿意分享和传播,是因为这能够提升他们在社群中的声望和影响力。
情感驱动的分享: 如前所述,强烈的社群认同、幽默感和共鸣都能驱动用户主动分享。人们更愿意分享那些能够表达自己、获得赞同或引发讨论的内容。

五、 内容的迭代与适应性:

“六学体”并非僵化的模式,它本身具有高度的迭代和适应性,能够不断吸纳新的元素并保持活力。

主题的灵活性: 核心的表达框架保持不变,但其承载的内容却可以千变万化。它可以用于评论时事、娱乐八卦、个人吐槽,甚至工作汇报。这种主题的灵活性使其应用范围极广。
新梗的快速纳入: 随着网络生态的不断发展,“六学体”能够快速地吸收新的网络热词、流行语或事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体系中,不断保持新鲜感和时效性。

总而言之,“六学体”之所以能够在传播学维度上获得成功,是其在构建社群认同、实现信息压缩、增强传播趣味性、驱动病毒式传播以及保持内容迭代更新等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它成功地将一种特定的语言风格,转化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來,跟其他的網絡迷因差別並沒有很大,本質上講就是對暗號——通過觸及迷因所包含的句式來引發知道這個迷因的讀者的“反應”。只不過:

(1)這個迷因所包含的可選句子較多,文本長度也較長,可替換的部分也比較多,適合二次創作。相比之下,一些知名迷因往往就是簡單的半句話,強加創作可能也就是跟春晚上“炫耀自己知道網絡潮語”的相聲一樣讓人尷尬。

(2.1)這個迷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審查上的後果。相比之下,許多迷因早已因為日趨嚴格的社區管理而成為“只有幾個不大的圈子才能看懂”的地下暗號,影響力漸為微弱。

(2.2)這個迷因不僅沒有文本關鍵字上的壓力,而且其實它的視頻、圖片素材也沒有受到很大的壓力——po出一張六小齡童的照片,並不會造成刪帖或炸號,相比之下其他迷因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3)這個迷因相對來講還比較新(截至2018年12月)。

(4)這個迷因,至少從目前一般網民假想的權力結構來看,沒有明顯的道德問題。畢竟六學聲勢再大,也不可能撼動六小齡童在官方話語體系中的“藝術家”地位;六小齡童高高在上、六學網民嘀咕在下,這個局勢不會變化。相比之下,針對普通人的迷因,往往會造成當事人諸多困擾,打擾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會“看起來”惡劣得多,迷因用戶也會三思。

user avatar

从效果来看,传播者从一个迷因中收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六学在这点上较常见了另外一些迷因有显著优势。对于其他一些迷因,传播者能获得包括小圈子的沉浸感,并满足对抗权威的叛逆心理,但是根据Li Shao和Dongshu Liu对其他特定迷因的研究来看,这些反馈都是短期。

... people feel more powerless after reading satire, and thus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ion is dissolved, although they become more disappointed with the government.

长久来看,无论是无尾目研究还是食肉目研究,这些禁忌的快乐并不能持续,传播者甚至会因为迷因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进一步削弱参与感,陷入扎特瓜的祭品一样的空虚。但是六学的独特在于,首先六学不敏感因此不会被审查,而且从六学的发展沿革来看,六学在全面爆发之前经历过一个禁忌消解的阶段,最终导致了全网狂欢。而狂欢本身又给作为传播者主力的年轻网友以对抗老一代人的成就感,形成正反馈循环,最终成为年轻一代对抗舆论权力体系的泄洪口。

所谓禁忌消解,比如下列一例六学材料

你们整天埋汰一个老艺术家有意思吗?真是烦得不行,说到烦我就想起孙悟空也被唐僧的紧箍咒念得不厌其烦,明年年初,中美合拍……两开花……

这种禁忌消解使得能够反击六学的立场(尊老、同理心、反网络暴力等等)的严肃性被消解,消除了传播的心理负担。即便真有六学的反对声音,也被通过复读六学文本的形式消解掉严肃性,最终被淹没在六学复读的汪洋大海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