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跟其他的網絡迷因差別並沒有很大,本質上講就是對暗號——通過觸及迷因所包含的句式來引發知道這個迷因的讀者的“反應”。只不過:
(1)這個迷因所包含的可選句子較多,文本長度也較長,可替換的部分也比較多,適合二次創作。相比之下,一些知名迷因往往就是簡單的半句話,強加創作可能也就是跟春晚上“炫耀自己知道網絡潮語”的相聲一樣讓人尷尬。
(2.1)這個迷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審查上的後果。相比之下,許多迷因早已因為日趨嚴格的社區管理而成為“只有幾個不大的圈子才能看懂”的地下暗號,影響力漸為微弱。
(2.2)這個迷因不僅沒有文本關鍵字上的壓力,而且其實它的視頻、圖片素材也沒有受到很大的壓力——po出一張六小齡童的照片,並不會造成刪帖或炸號,相比之下其他迷因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3)這個迷因相對來講還比較新(截至2018年12月)。
(4)這個迷因,至少從目前一般網民假想的權力結構來看,沒有明顯的道德問題。畢竟六學聲勢再大,也不可能撼動六小齡童在官方話語體系中的“藝術家”地位;六小齡童高高在上、六學網民嘀咕在下,這個局勢不會變化。相比之下,針對普通人的迷因,往往會造成當事人諸多困擾,打擾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會“看起來”惡劣得多,迷因用戶也會三思。
从效果来看,传播者从一个迷因中收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六学在这点上较常见了另外一些迷因有显著优势。对于其他一些迷因,传播者能获得包括小圈子的沉浸感,并满足对抗权威的叛逆心理,但是根据Li Shao和Dongshu Liu对其他特定迷因的研究来看,这些反馈都是短期。
... people feel more powerless after reading satire, and thus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ion is dissolved, although they become more disappointed with the government.
长久来看,无论是无尾目研究还是食肉目研究,这些禁忌的快乐并不能持续,传播者甚至会因为迷因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进一步削弱参与感,陷入扎特瓜的祭品一样的空虚。但是六学的独特在于,首先六学不敏感因此不会被审查,而且从六学的发展沿革来看,六学在全面爆发之前经历过一个禁忌消解的阶段,最终导致了全网狂欢。而狂欢本身又给作为传播者主力的年轻网友以对抗老一代人的成就感,形成正反馈循环,最终成为年轻一代对抗舆论权力体系的泄洪口。
所谓禁忌消解,比如下列一例六学材料
你们整天埋汰一个老艺术家有意思吗?真是烦得不行,说到烦我就想起孙悟空也被唐僧的紧箍咒念得不厌其烦,明年年初,中美合拍……两开花……
这种禁忌消解使得能够反击六学的立场(尊老、同理心、反网络暴力等等)的严肃性被消解,消除了传播的心理负担。即便真有六学的反对声音,也被通过复读六学文本的形式消解掉严肃性,最终被淹没在六学复读的汪洋大海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