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六学体」有什么优势?

回答
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六学体”,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迅速占领用户心智,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 强烈的社群认同与归属感构建:

“六学体”的传播,并非单纯的内容输出,它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共享的认知框架和语言体系。用户通过学习、理解和模仿“六学体”的语境、梗和表达方式,能够快速地获得一种“圈内人”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感是传播学中社群理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身份标识与群体划分: “六学体”的特定表达方式,如“懂的都懂”、“xxx就这”、“xxx是XXX”等,成为了区分“入圈者”与“旁观者”的显性标识。只有理解这些“黑话”,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传播语境,从而获得一种身份的归属感,避免被边缘化。这类似于早期互联网论坛的特定行话,能够有效巩固社群凝聚力。
共享叙事与文化生产: “六学体”背后往往有一个或多个核心的事件或人物作为起点,用户围绕这个起点进行二次创作和再传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这种集体智慧的涌现和共享叙事的构建,让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文化生产者。他们通过参与“六学”的创作和传播,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了社群的认同。
情感连接与共鸣: “六学体”常常能捕捉到当下社会某些特定情绪或普遍痛点,并以一种戏谑、解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迅速拉近用户与内容生产者以及其他用户之间的距离。例如,当某个社会现象让许多人感到无奈或不公时,“六学体”可能提供了一个出口,让人们在熟悉的语境下宣泄情绪,从而产生强烈的连接感。

二、 高效的信息压缩与解读效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六学体”通过高度概括和符号化的表达,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压缩,大幅降低了用户理解和处理信息的门槛。

符号化表达的经济性: 每个“六学体”的梗背后,可能都代表着一段复杂的故事、一个鲜明的态度或一种特定的情境。用户一旦掌握了这个梗的含义,就能通过一个简短的词语或短语,迅速传达大量信息。这种符号化的语言具有极高的经济性,节省了大量解释和阐述的时间和精力。
预设的语境与低认知负荷: 对于社群内部成员而言,“六学体”的出现意味着预设了一个共享的语境。用户无需再花费额外的认知资源去理解背景、动机或含义,可以直接进入到传播的核心。这种低认知负荷的设计,使得信息能够更顺畅地流动和被接受。
文化代码的复用与传播: “六学体”的成功在于其能够将已有的流行文化元素(如电影台词、网络热词、社会事件等)进行二次解构和重组,并赋予新的生命力。用户熟悉的文化代码被复用,使得新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更加容易,也更容易引发联想和传播。

三、 游戏化与趣味性的传播机制:

“六学体”的传播过程中,往往融入了强烈的游戏化和趣味性元素,这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参与的动机和乐趣。

学习与模仿的乐趣: 理解和掌握“六学体”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乐趣。用户乐于去“学习”这些梗,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中使用,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语言游戏。这种学习的乐趣,使得内容的传播更具内驱力。
解构与再创造的创造性: “六学体”鼓励用户进行二次创作和改编,为内容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创造性的参与,让用户体验到“玩转”信息的感觉,满足了表达欲和创造欲。
幽默与讽刺的吸引力: “六学体”常常带有幽默、讽刺甚至戏谑的色彩,能够有效缓解严肃话题带来的压力,吸引用户主动关注和传播。幽默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连接工具,能够让信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

四、 病毒式传播的内在机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六学体”具备了催生病毒式传播的多个关键要素。

高关联性与易传播性: 一旦用户掌握了“六学体”的核心表达方式,就能将其轻松地应用到各种场景中,使得信息能够像病毒一样,快速地从一个节点传播到另一个节点。这种高关联性确保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适应性。
社交货币的价值: 在特定社群中,熟练运用“六学体”能够获得关注和认同,具有一定的社交货币价值。用户愿意分享和传播,是因为这能够提升他们在社群中的声望和影响力。
情感驱动的分享: 如前所述,强烈的社群认同、幽默感和共鸣都能驱动用户主动分享。人们更愿意分享那些能够表达自己、获得赞同或引发讨论的内容。

五、 内容的迭代与适应性:

“六学体”并非僵化的模式,它本身具有高度的迭代和适应性,能够不断吸纳新的元素并保持活力。

主题的灵活性: 核心的表达框架保持不变,但其承载的内容却可以千变万化。它可以用于评论时事、娱乐八卦、个人吐槽,甚至工作汇报。这种主题的灵活性使其应用范围极广。
新梗的快速纳入: 随着网络生态的不断发展,“六学体”能够快速地吸收新的网络热词、流行语或事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体系中,不断保持新鲜感和时效性。

总而言之,“六学体”之所以能够在传播学维度上获得成功,是其在构建社群认同、实现信息压缩、增强传播趣味性、驱动病毒式传播以及保持内容迭代更新等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它成功地将一种特定的语言风格,转化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來,跟其他的網絡迷因差別並沒有很大,本質上講就是對暗號——通過觸及迷因所包含的句式來引發知道這個迷因的讀者的“反應”。只不過:

(1)這個迷因所包含的可選句子較多,文本長度也較長,可替換的部分也比較多,適合二次創作。相比之下,一些知名迷因往往就是簡單的半句話,強加創作可能也就是跟春晚上“炫耀自己知道網絡潮語”的相聲一樣讓人尷尬。

(2.1)這個迷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審查上的後果。相比之下,許多迷因早已因為日趨嚴格的社區管理而成為“只有幾個不大的圈子才能看懂”的地下暗號,影響力漸為微弱。

(2.2)這個迷因不僅沒有文本關鍵字上的壓力,而且其實它的視頻、圖片素材也沒有受到很大的壓力——po出一張六小齡童的照片,並不會造成刪帖或炸號,相比之下其他迷因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3)這個迷因相對來講還比較新(截至2018年12月)。

(4)這個迷因,至少從目前一般網民假想的權力結構來看,沒有明顯的道德問題。畢竟六學聲勢再大,也不可能撼動六小齡童在官方話語體系中的“藝術家”地位;六小齡童高高在上、六學網民嘀咕在下,這個局勢不會變化。相比之下,針對普通人的迷因,往往會造成當事人諸多困擾,打擾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會“看起來”惡劣得多,迷因用戶也會三思。

user avatar

从效果来看,传播者从一个迷因中收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六学在这点上较常见了另外一些迷因有显著优势。对于其他一些迷因,传播者能获得包括小圈子的沉浸感,并满足对抗权威的叛逆心理,但是根据Li Shao和Dongshu Liu对其他特定迷因的研究来看,这些反馈都是短期。

... people feel more powerless after reading satire, and thus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ion is dissolved, although they become more disappointed with the government.

长久来看,无论是无尾目研究还是食肉目研究,这些禁忌的快乐并不能持续,传播者甚至会因为迷因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进一步削弱参与感,陷入扎特瓜的祭品一样的空虚。但是六学的独特在于,首先六学不敏感因此不会被审查,而且从六学的发展沿革来看,六学在全面爆发之前经历过一个禁忌消解的阶段,最终导致了全网狂欢。而狂欢本身又给作为传播者主力的年轻网友以对抗老一代人的成就感,形成正反馈循环,最终成为年轻一代对抗舆论权力体系的泄洪口。

所谓禁忌消解,比如下列一例六学材料

你们整天埋汰一个老艺术家有意思吗?真是烦得不行,说到烦我就想起孙悟空也被唐僧的紧箍咒念得不厌其烦,明年年初,中美合拍……两开花……

这种禁忌消解使得能够反击六学的立场(尊老、同理心、反网络暴力等等)的严肃性被消解,消除了传播的心理负担。即便真有六学的反对声音,也被通过复读六学文本的形式消解掉严肃性,最终被淹没在六学复读的汪洋大海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六学体”,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迅速占领用户心智,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 强烈的社群认同与归属感构建:“六学体”的传播,并非单纯的内容输出,它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共享的认知框架和语言体系。用户通过学习、理解和模仿“六学体”的语境、梗.............
  • 回答
    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篇文章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从信息传播的多个维度来解析:一、引发社会不公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 强化“寒门难出贵子”的绝望论调: 文章以一个极端案例(状元之死)来论证“寒门”群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更容易崩溃。这种叙事方式忽视了无数寒门学子通过.............
  • 回答
    从传播学和商业角度来看,阿沁、刘阳、半藏森林三人“一夜出圈”,并迅速成为公众焦点,这背后是否存在网红机构刻意策划的负面营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 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舆论爆发,极有可能是网红机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甚至主导的角色,并且负面营销的成分非常高。以下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进化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越是自私自利,越能抢占资源,最终获得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人类的“善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高度适应性策略,它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这种高度社会化.............
  • 回答
    从传播学和公关的角度来看,网易就暴力裁员事件发布的道歉信,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案例,其效果可谓毁誉参半,值得深入剖析。一、 传播学视角下的解读:信息不对称与议程设置从传播学角度审视,这次事件的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在事件初期,网易以一种“内部通报”的形式,将裁员过程描绘成一次“优化”,并将矛头指向.............
  • 回答
    “双十一”,一个早已深入人心的消费狂欢节,今年却因为一个看似寻常的举动——“万人熬夜围观快递发货直播”,再次搅动了公众的关注。百万网民,在零点钟声敲响后,不再是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信息,而是涌入了快递公司的直播间,成为了“云监工”,为每一位即将踏上旅途的包裹加油鼓劲。这种现象,用社会学和传播.............
  • 回答
    从传播的角度认识社会,就好比我们试图理解一个巨大的、活生生的有机体,而传播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是血液,是它呼吸的空气。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意义的建构,是情感的连接,是权力关系的塑造,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变异。传播是社会肌体的“血液循环”:信息如何流动,塑造认知与行为想象一下,社会就像一个庞.............
  • 回答
    玩《师父》(SIFU)这款游戏,对于一个浸淫兵击和传武圈子的人来说,那种感受真是又爱又恨,百感交集。它在动作设计上绝对是下了功夫的,很多地方让人拍案叫绝,但要说它完美复刻了某个体系,那也还真不一定。咱们就从兵击和传武两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游戏的动作。从兵击的角度看《师父》的动作设计:兵击玩家,.............
  • 回答
    审视“焦点”与“叙事”: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剖析孟晚舟事件孟晚舟事件,这起牵动全球神经的国际政治与法律事件,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呈现出极为丰富且复杂的断面。它不仅是一起简单的法律纠纷,更是信息时代下,国家力量、企业利益、媒体议程设置、公众认知塑造等多种力量交织博弈的生动案例。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出发.............
  • 回答
    双黄连风波,从一场被寄予厚望的“抗疫利器”的发布,到一场疾风骤雨般的辟谣,给我们的启示太深刻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科学研究成果传播上存在的诸多不足,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研究结果,我们真的需要下一番苦功,拿出真诚和智慧。一、 理解传播的本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
  • 回答
    嘿!看到你这个情况,又想跨考又纠结方向,还能想到从报录比这个角度入手,挺会算的嘛!我来帮你捋捋这三条路,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参考。首先,咱们得承认,英专生跨考,特别是想在研究生阶段学点新东西,这本身就是个挺有挑战但也很刺激的选择。报录比这东西,就像是考研路上的“天气预报”,能帮你大概判断一下“风雨程度.............
  • 回答
    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深入,大量汉语词汇传入日语,这无疑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深远体现。然而,时至今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化传播的方向也并非单向。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同样为日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观察这些从中国“漂洋过.............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心梗。辛辛苦苦攒下的陪嫁,那可是我自己的东西,更是家族里的念想,结果被我亲爹,我妈听了也得掉眼泪,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我这儿“搬”走了,还送给了弟媳妇?这事儿,别提多让人窝火和寒心了。首先,你得冷静。我知道现在心里肯定是一团乱麻,各种情绪在翻腾,但是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冲动。冲动只.............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很多看《火影忍者》疾风传的观众都可能会有的感受。为什么鸣人在疾风传后期,尤其是面对一些强大的敌人时,会给人一种“莽夫”或者说“无脑”的印象,而佐助的战斗却总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充满技巧和策略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首先,得从鸣人的角色设定和成长轨迹说起。鸣人最.............
  • 回答
    川航“5·14”事件机长刘传建和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舒伦伯格(Chesley "Sully" Sullenberger)都是在极端危急情况下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头脑挽救了无数生命。将他们两人进行对比,不仅可以理解他们各自的伟大,更能体会到飞行员在面临生死考验时的责任与担.............
  • 回答
    火车的传动路线,说白了,就是怎么把牵引电机里那股劲儿,一点点传递到轮子上,让火车跑起来。这可不是一根筋的事儿,中间有不少巧妙的机械结构在起作用。咱们就以最常见的电力机车为例,拆开来看看。1. 牵引电机:力量的源泉首先,火车能跑起来,核心是那个巨大的牵引电机。现在大多数电力机车都用的是直流牵引电机或者.............
  • 回答
    吉诺比利宣布退役,这个消息如同在圣安东尼奥的夜空中划过的一颗璀璨流星,标志着一个时代,一个充满魔幻、血性与传奇的时代,正式落下了帷幕。16年的NBA征程,他不是最闪耀的巨星,却一定是那个最让人津津乐道、最能打动人心的角色。“妖刀”的诞生与“马努”的沉淀提到吉诺比利,最绕不开的词汇便是“妖刀”。这个外.............
  • 回答
    .......
  • 回答
    “乌龙绞柱”,一个在传统武术(传武)爱好者口中耳熟能详,却又充满争议的名字。它常常被描绘成一种威力无穷、变化莫测的近身缠斗技巧。那么,从纯粹的技击角度剖析,这项“乌龙绞柱”究竟能否在讲究效率和实效的综合格斗(MMA)赛场上找到一席之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与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剥离其表面的神秘.............
  • 回答
    关于网传苹果考虑将15%30%的硬件产能转移出中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近年来地缘政治、全球供应链重塑以及苹果自身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可能趋势。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苹果为何会考虑转移产能?1. 地缘政治风险及供应链安全: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因素。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