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铁建设是大跃进吗?应该从公益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看高铁投资的必要性?

回答
关于高铁建设是否属于“大跃进”,以及应该从公益还是经济角度审视其必要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大跃进”或一味强调经济效益,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语境、发展目标以及现实效益,进行细致的分析。

高铁建设,究竟是“大跃进”的影子,还是发展的必然?

“大跃进”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不切实际的指标和速度追求经济发展,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失调和民生困难。如果我们拿“大跃进”的简单粗暴、脱离实际来衡量今天的高铁建设,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

首先,高铁建设是在经过充分论证、技术引进和试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的高铁并非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扎实的过程。从早期引进国外技术,到后来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中国标准”和“中国创造”,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是其他“大跃进”时期所不具备的。

其次,高铁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更宏大的目标。 它不仅仅是修建几条铁路线,更是为了实现国家层面的互联互通、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些目标的设计和推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非盲目冒进。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大跃进”思维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任何大规模、高强度的基建项目,如果在规划、审批、建设、运营等环节存在过度乐观、忽视成本、低效管理等问题,都可能出现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负面效应。例如,一些线路的客流预测是否过于乐观?一些地区的重复建设是否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去反思。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来看待高铁投资的必要性?是公益,还是经济?

在我看来,两者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优秀的高铁投资,一定是在充分兼顾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从公益角度审视高铁投资的必要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高铁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得原本偏远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有助于人口、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为欠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遇,提升当地的就业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例如,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通过高铁与东部沿海城市连接,其经济发展活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高铁能够有效分流公路和航空的客运压力,使得不同交通方式能够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这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社会整体的运行成本。例如,在春运等高峰期,高铁成为重要的运力补充。
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高铁的便捷性加速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同时也使得部分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迁移成为可能,形成更加合理的城市群结构。这对于缓解大城市压力、促进区域内城镇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一个高效、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石。高铁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外资,促进贸易。
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出行便利性: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高铁意味着更安全、更舒适、更快捷的出行方式,尤其是在长途旅行中。这直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从经济角度审视高铁投资的必要性:

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高铁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投资,这直接拉动了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在建设周期内,对GDP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铁站点往往成为新的经济活动中心,能够吸引商业、旅游、房地产等产业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高铁站周边的开发,能够带动土地增值和城市更新。
提升商业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对于需要频繁跨区域商务往来的企业来说,高铁提供了高效的交通解决方案,能够节省商务人士的时间成本,降低差旅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促进旅游业发展: 高铁使得远距离旅游变得更加便捷和经济,能够有效刺激旅游消费,带动沿线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回报的考量: 虽然高铁建设初期投资巨大,但其经济效益是长期的。随着客运量的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铁线路在运营期内也可能产生可观的经济回报,并对国家财政产生积极影响。当然,这里的“经济回报”需要更精细的计算,包括其外部效应和溢出效应。

综合来看,高铁投资的必要性,是一种“双重必要性”。

从公益角度看,它是实现国家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提升人民福祉的“社会性必要”。 它满足了国家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济角度看,它是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性必要”。 它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尽管这种效益的核算方式需要更加宏观和长远。

高铁投资的“必要性”不是无条件的,关键在于“如何建设”和“如何运营”。

科学的规划是前提: 必须基于真实的客流需求、区域发展潜力进行审慎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投资。
精细化的管理是保障: 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工程质量;在运营阶段,要优化票价策略,提升服务水平,确保线路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动态的评估是关键: 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定期审视高铁网络的效益,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而言之,将高铁建设简单地比作“大跃进”是不准确的。高铁建设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选择,其必要性体现在对国家公益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作用。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加宏观、长远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这项伟大的工程,并在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持续优化的基础上,最大化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曾经的铁路内部人士,对于高铁的种种问题,我们也是深有体会,技术不过关,工程质量参差不齐,投资过快,管理混乱,贪腐严重等问题,确实很多,我们也承认,但是,高铁是利大于弊的工程,也是基础民生工程之一。

很多人说西北地区高铁都没人,有时候真的不想去吐槽,你们去过西北吗?现在高铁最西边修到西安,兰州到西宁的高铁在建设中,郑西高铁上座率很高的,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铁上座率也很高,基本要提前买票,下一条西部铁路是兰州到徐州的铁路,如果通车,兰州到北京在8个小时以内到达,以前,20个小时,而且别觉得没人,硬座车厢都是站得满满的,只算高铁投资巨大,但是高铁的经济带动作用同样巨大,另外,高铁通车以后,既有线释放的货运能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家也没考虑,这才是建设高铁的最主要目的,释放货运空间。

至于200就够了,如果真是那样,就真没必要建设高铁了,动车在既有线上的确能跑到200,但那是在几乎没有弯道,没有坡度的铁路上,沪宁线基本上算是最好的既有线,但是,即便过去的特快也能跑到160,可是中国地形复杂,其平均时速100到120之间,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修建高铁以后,运输标准,调度标准相应提高,平均速度能够达到200以上,到这个速度,才算是能真正释放运力,朝发夕至,甚至朝发午至才有真正的商务意义。

最后,大宗商品,基础原材料的运输几乎全部依赖铁路,如果释放这些运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才是真的巨大。

这么多人点赞,在补充一些:谢谢知乎友人的支持!

最开始,高铁的上座率的确不高,因为高铁最开始得人群定位是商务人士,不是春运和广大农民工,但是高铁的客流增长极快,这个叫诱发旅客数量,即过去本不怎么乘坐火车的人,因为高铁的便利,开始乘坐高铁,旅游,商务出行,或者是又过去开私家车转而乘坐高铁,或者是过去乘坐大巴的人转而乘坐高铁等等,这个数量几乎达到了乘坐高铁人数的40%,是很惊人的数量,而且这一部分带动作用正是由于高铁的通车。

以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铁为例,这条铁路在最初修建的时候争议很大,因为没有连接四川人觉着最主要的成都和重庆,而看起来仅仅是旅游专线,但是现在客流量很大,经常要提前一天订票,对整个地区的旅游业带动也是空前的,很多旅行团过去都是成都+九寨沟,现在都会加一个都江堰,高铁的带动作用很大。

另外,就最繁忙的沪宁杭地区的高铁线路,可以说是翻天地赴的变化,比过去的特快列车节省了一半以上的时间,由于高铁,这个地区实现了2小时经济圈,过去的长途大巴恐怕一个小时都未必能出城,这个对商务,旅游,节假日出行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至于高铁部分时段上座率不高的问题,现在高铁采用的是公交化运行,和地铁相似,不管有没有人,正点开车,正点到达,部分时段没人也是没办法的,这一部分对于发车密度问题,还是有调节空间的。

另外,对于欠发达地区,高铁就属于超前工程,很难确定其收益,但是对这些信息闭塞,地域偏远的地方,有一句话还是对的“要想富,先修路”,有了交通,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流动,才能加快发展。

不过我得承认,由于贪腐等问题,部分地方工程质量问题比较突出,预计10年左右会有大规模的修缮工作,而且把,合理规范的建设,至少能节省30%的费用,这个还算少的,做工程的人都应该知道,打个比方高铁在修建过程中,比如用3号水泥就可以,但是为了留给那些贪污的,偷工减料的空间,故意按照更高一个级别的4号招标,就是为了保证在偷工减料状态下仍然能够保证质量,这一部分的额外花费是相当惊人的。

总值,高铁这个工程,是利大于弊的工程,至于未来的发展,希望铁路部门和国家能够更加强调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把高铁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