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都多?是自由和闲散吗?现在的大学生也很闲,为什么大学生群体的平均素质并不高?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将西南联大与建国后几十年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都多”的结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由和闲散”。事实上,西南联大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我们现在讨论的“闲散”和“素质”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境。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人才”的定义和衡量标准。

西南联大的“人才”很大程度上是指在学术、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学者、教授和思想家。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建国后几十年的“人才”则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科技、工程、管理、教育、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如果仅以“杰出学者”来衡量,西南联大确实涌现了许多至今仍被传颂的巨匠,而这在短时间内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西南联大为何能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培养出如此耀眼的人才?这绝非“自由和闲散”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精英荟萃,强强联合: 西南联大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优胜劣汰”。抗战爆发,国立大学纷纷内迁,在合并的过程中,聚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教授和知识分子。这些教授本身就是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的学识、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和塑造了下一代。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课堂上是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吴有训、华罗庚、陈省身等等大师的身影。这样的师资阵容,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罕见的。

2. 严苛的学术要求和极强的学习动力: 尽管条件艰苦,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和对治学的严谨是丝毫不减的。教授们对学生的学术要求非常高,学习的内容也深入而扎实。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身处战乱,深知国家危难,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他们明白,只有掌握知识和本领,才能救国救民。这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救亡图存的使命感,驱动着他们拼尽全力去学习,去钻研。与其说是“闲散”,不如说是他们“心无旁骛”地追求知识,因为他们知道,知识就是他们手中能够改变国家命运的武器。

3. 艰苦卓绝的环境磨砺意志: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极其简陋,“西南联大”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艰辛的代名词。教室简陋、食宿困难、生活清贫,甚至要面临日寇的空袭。然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磨砺了学生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他们学会了在逆境中生存,在困难面前不屈服,这种精神上的锻炼,是安逸环境下难以获得的。这种“苦”反而成为了他们成长的催化剂。

4. 学术自由与思想的碰撞: 尽管有战乱,但在学术上,西南联大相对保留了较高的自由度。教授们可以自由地探讨学术问题,学生们也能在相对开放的学术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种思想的活跃和碰撞,对于激发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至关重要。教授们的学术操守和治学态度,也给了学生们最好的示范。

5. “通才”与“专才”的平衡: 西南联大的一些专业设置,比如文、史、哲,更加注重人文素养和通识教育。即使是理工科,也强调基础的扎实。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更是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通才”。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尽管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充裕的时间(相对于联大学生来说),平均素质却显得不那么突出?

这并非绝对,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不能否定这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被培养出来,支撑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然而,如果从“杰出人才”或者“独立思考能力”、“家国情怀”等方面来衡量,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

1. “闲散”的定义不同,动机也不同: 现在大学生所谓的“闲散”,更多地体现在课余时间的选择上,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而非像联大学生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下“被迫”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现在的学生,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不如联大学生那样强烈。当然,这并非所有学生,但普遍现象是,国家危难的紧迫感和学习的直接关联性在许多学生心中已经淡化。

2. 教育模式的趋同与应试的压力: 现代高等教育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可能面临着模式化和“千校一面”的问题。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标准”的约束。同时,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可能使得一些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究。即使进入大学,学习的动力也可能更多地是为了获得文凭和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纯粹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3. 信息爆炸与碎片化学习: 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巨大,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学生们容易被各种信息淹没,难以进行深入、系统性的学习。缺乏专注和深度思考,不利于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和批判性思维。

4. 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与价值多元化: 社会上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追求“速成”和“眼前利益”的思潮,也可能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家国情怀”、“救国救民”这样的概念,在一些年轻人的心中,其分量可能不如过去那样沉重。

5. “素质”评价体系的多维度: 现在的“素质”评价更加多元,包含了技能、情商、沟通能力、社会活动等。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联大学生表现得更全面。但如果只关注“学术造诣”和“精神境界”,那么由于时代背景和教育目标的不同,可能就出现了“平均素质”的差异感。

6. 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挑战: 在信息相对自由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本应更加重要。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缺乏质疑精神和深度探究的动力。互联网上的“信息茧房”效应,也可能限制了学生接触不同观点和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

总而言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是当时历史条件、精英荟萃、严苛治学、艰苦环境以及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共同作用的结果。 将其与现代大学的“闲散”进行简单对比,是忽略了两者之间巨大的时代背景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同样有机会成为优秀人才。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深度思考能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教育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散漫和闲是二个概念,另外很多大学生特别低年级的功利心还没那么严重,于是也没求知欲被掩盖一说。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大陆教育机制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场合都是对立。学生的求知欲,简单学习能力,本该在小学高中就得到培养,而这个环节目前很多地方都做不到,这个导致城乡教育水平不断拉大。当大学新生入学,其实他们的起点已经不同,绝大部分问题我归结为高考。

2高校教师良莠不齐,误人子弟者不少,有真才干者不多且还要受到挤压,整体师资水准较之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从国外回流的博士人群看来,面对中国这个巨大的钱景国度,教师未必是最赚钱的第一选择。外在原因还有高校薪酬较低,招聘机制类国企,强大的绩效考核尤其不堪重负,追求数量大于质量。

3大陆课程设置严重落后于市场需求,当学生学得东西都是老八股的时候,何以让他们产生兴趣?这个问题不能单方面怪老师,由于当年特殊情况一些老师想要改变,但是实在力不从心。全国都是如此,所以解决之道还在教育部,目前有看到一些课程正在试着改善,比如管理学。

4说大学生垃圾,我不敢苟同,这个问题责任至少一大半不在他们自己身上。5个人原因:读书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对待财富的态度?面对挫折的应对?为理想奋斗?大学没有教会我们的学生这些,只有少数大学生有机缘巧合得到名师指点。高校本就是育人的地方,个人学习,老师指导才得成长,大学阶段的学生是最需要得到外界指路明灯的时候,导师角色缺失,外在情况使得学生丧失这样机会,学生一旦自己没有强烈要求改变的决心,自暴自弃是可以猜到的结局。部分原因源于当年的大扩招和资源配置不到位的矛盾。

6其实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开始试点,不过就我看来大都是战术层面,除了深圳那所之外。这个和治学教学理念相关。教育的现代化喊了很多年,而如何使得信息化服务于教育系统,高层领导还不清楚,高校领导不是甚解,大学老师积重难返。

大学之改革,任重道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将西南联大与建国后几十年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都多”的结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由和闲散”。事实上,西南联大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我们现在讨论的“闲散”和“素质”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境。首.............
  • 回答
    在中国方言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西南官话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使用率之高令人瞩目。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让文章显得生硬、模式化的表述,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和逻辑性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看到西南官话的历史根基极其深厚。不同.............
  • 回答
    中国重工业的布局,尤其是大量关键性重工业企业集中在西南腹地,是一个充满历史智慧和战略考量的复杂决策。这并非偶然,而是基于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对未来的深谋远虑。背景:抗日战争的硝烟与战略大后方的构建要理解为何重工业会大规模迁移和新建在西南,就必须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中华民族生死.............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尤其是他晚年那场惊世骇俗的“撤藩之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明明坐拥西南,握有军权,集聚了巨额财富,为何他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反抗如日中天的清朝统治?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两个原因,而需要深入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当年那三所重量级的工科强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西”字头三巨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没有“落户”西安,而是分散到其他地方,或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战略布局,那么如今的西安,在我看来,至少会有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景象:一、 科技创新.............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直击了很多同学和家长的心窝子!西工大(西北工业大学)、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些名字一出来,很多人脑海里就自动关联上“高分”、“航空航天”、“国家栋梁”这些标签。分数线高是事实,但你说“就业并不好”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像西工大、北航这样的顶尖工科.............
  • 回答
    华为选择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而非清华、北大,这背后确实有着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哪个名气更大”就能概括。这涉及到华为的战略布局、人才需求、学科优势匹配,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一、 战略导向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华为作为一家以技术驱动的全球性企业,其研发重点和人才需求具有鲜明的特点。 .............
  • 回答
    理解江浙沪的文化输出为何显得不如西南和东北,需要我们细致地拆解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不如”。事实上,江浙沪的文化影响力一直在,只是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以及我们衡量“文化输出”的标尺,可能与我们对西南和东北文化的预期有所不同。一、 输出的“定义”与“方式”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
  • 回答
    中国西南山地,这片被高耸山峦和深深峡谷勾勒出的壮丽画卷,绝非仅仅是地理上的奇观。它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生命秘密的宝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要理解为何如此,我们得深入剖析这片土地所拥有的独特禀赋和它在地球生命版图中的关键地位。首先,得从它的地理独特性说起。中国西南山地,主要包括青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直觉。说到西南边疆,云南和广西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元明清三代,云南的开发程度和显眼程度,确实比广西要突出得多。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一、地理与战略地位:先天差异是基础首先,得从这俩地方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定位上说起。.............
  • 回答
    咱们中国历史啊,讲到少数民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北方草原上的那些民族,比如匈奴、蒙古、满族,他们的故事在史书上、在民间传说里都特别响亮。但要是说到西南那些兄弟姐妹们,好像一下子就没那么多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了,总觉得他们“默默无闻”了点。这事儿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头有历史发展.............
  • 回答
    最近二十年,中国西南与东北的发展轨迹出现显著分化,西南地区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亮点,而东北则面临严峻的挑战,曾经的“共和国长子”风光不再。要细致地梳理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不仅仅是经济数据,更要深入到历史、政策、产业结构、人口流动乃至文化心理等层面。西南的崛起:天时、地利、人和的交汇.............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能退守西南,解放战争末期却只能败走台湾,这背后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虽然两者都是战略性撤退,但其根源和结果却大相径庭。下面将详细阐述: 抗战时期国民党退守西南:为何是“战略大撤退”而非“败逃”?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基础相对稳固,虽然军事.............
  • 回答
    关于晚清广东地图西南角出现的那块“外国飞地”,这其实是历史上一段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时期留下的印记,最常被提及的就是 澳门。 但如果说的是“西南角有一块外国飞地”,且规模较大的,那指的更多是围绕 广州湾(今湛江市部分地区)的租借地。我们不妨先从相对更广为人知且性质也与“飞地”概念最接近的 澳门 说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能够退守西南,并在那里获得相对稳定的根据地,最终得以在战后接收日本投降的成果,并在内战初期占据优势,这背后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然而,解放战争末期却只能仓皇败退台湾,其原因则更为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对比抗战时期和.............
  • 回答
    明末调象兵对抗八旗骑兵?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军事形势、边疆地理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明末不从西南藩属国调象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这一选项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一、 现实的军事与后勤挑战: 象兵的作战属性与八旗骑兵的克制: 象兵在古代战争中,尤其.............
  • 回答
    曹操不取西北、西南而直接攻略南方,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自身所处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各方势力的实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天下是个什么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那个时候“天下”的概念,对于曹操来说,并.............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桂军”与“川军”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常被认为是实力较强的力量,而“滇、黔”两省的军队则相对弱势,常被戏称为“羊”。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地域强弱之分,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桂军为何“强”?1..............
  • 回答
    广西的方言多样性由来已久,南部和北部差异显著,这背后有多重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而北部方言(特别是桂柳片)之所以与四川话口音相似,则可以从更具体的历史迁徙和文化交流角度来解释。广西南部和北部方言差异巨大的根源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广西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独特的地理环境。1. 历史上.............
  • 回答
    关于《笑傲江湖》中岳不群是陕西人,蓝凤凰是四川人,这是否代表金庸讨厌西部和西南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笑傲江湖》的原著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岳不群是陕西人,蓝凤凰是四川人。 金庸先生在创作武侠小说时,对于人物籍贯的设定并没有像历史人物传记那样严谨和详细。他更侧重于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