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朝的财富从哪里来,为什么后代的唐朝没有超过?

回答
说到隋朝的财富来源,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它建立之初说起,那时候刚刚经历了几百年的南北分裂,国家百废待兴,但同时,之前的政权也积累了一些底子。隋朝能迅速积攒起财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1. 统一战争的红利与战争后的和平红利

统一战争的短期收益: 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也就是隋文帝,以雷霆手段统一了中国。虽然战争本身消耗巨大,但一旦战争结束,赢得胜利方往往能获得大量战利品,包括被征服地区的财富、土地、人口以及税收权。可以想象,吞并南朝陈国,必然会接收其原有的积累,这在短期内能极大充实国库。
长期的和平红利: 更重要的是,统一意味着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中国这么大一块地方,在分裂时期,各地诸侯林立,战乱频仍,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阻碍。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为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贸易也重新活跃起来。这是最根本的财富来源。

2. 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与高效的财政制度

中央集权带来的资源调动能力: 隋朝的中央集权程度非常高。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有效地调动全国的资源。这意味着国家可以将有限的财政收入集中起来,用于那些能够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项目,比如基础设施建设。
“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 隋朝继承并完善了北周的“租庸调制”。这个制度规定了农民承担的赋役。简单来说,就是每年交纳一定的粮食(租),服一定的劳役(庸),或者根据贫富缴纳相应的绢帛或布匹(调)。这个制度相对公平,而且有明确的征收标准,能够稳定地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最关键的是,它与土地制度紧密结合,确保了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
税收的征管与财政的集中: 隋朝在税收征管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虽然具体细节可能不如后世那么精细,但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税赋能够顺利地流入国库,而不是被地方官吏侵吞。国家的财政收入被高度集中,为大型工程和国家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效益: 提到隋朝的财富,就不能不提大运河。虽然修建大运河耗费了巨量的民力和物力,但其战略和经济效益是划时代的。大运河连接了南北方,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融合。物资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例如,南方的粮食和丝绸可以方便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物资也可以输送到南方。这极大地刺激了商业贸易,也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驰道、粮仓的修建: 除了大运河,隋朝还修建了连接全国各地的“驰道”(驿道),方便人员往来和信息传递,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的流通。此外,国家还兴建了大量的粮仓,以备不时之需,这既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也为稳定社会经济提供了保障。

4. 均田制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均田制的基础: 隋朝继承了北朝的均田制,虽然在具体执行上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思想是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在耕种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赋役。这保证了国家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生产,并且能够从中收取税赋。
对土地的控制: 通过均田制,国家对土地资源有了更有效的控制和分配,避免了土地过度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计和国家的税源。

5. 人口增长与劳动力优势

战争后的稳定带来人口增长: 统一战争结束后,社会趋于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条件也可能有所改善,这都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群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强力的国家动员能力: 隋朝强大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人力资源,无论是修建工程还是参与生产,都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那么,为什么后来的唐朝(初期)没有“超过”隋朝的财富呢?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如果单从某些指标上说,唐朝初期可能确实在某些方面“不及”隋朝,但如果从整体国力、长远发展和影响来看,唐朝是远超隋朝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拿一个朝代的巅峰时期去跟另一个朝代的初期比。

不过,如果硬要说唐朝初期在某些方面“不如”隋朝,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隋朝的“榨取式”积累: 隋朝的财富积累,尤其是后期,带有很强的“榨取”性质。大规模工程(如大运河、宫殿)和对外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虽然这些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但其巨大的消耗也榨干了民力,埋下了动乱的种子。可以说,隋朝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近乎竭泽而渔的方式完成了财富的积累,为的是迅速巩固统一和展现国力。
唐朝初期的休养生息: 唐朝建立后,经历了“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认识到民力已经被隋朝过度消耗,因此首先着力于恢复社会生产,减轻赋税,安抚民心。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蓄力”,而不是立刻追求极限的财富增长。这种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不会让国家财政暴涨,但却为长远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体制的稳定与循序渐进: 唐朝建立伊始,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巩固统一成果,同时也要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相比于隋朝那种“一步到位”式的改革,唐朝的改革更加稳健和循序渐进。
对财富的认知与使用方式不同: 隋朝的财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支撑其雄心勃勃的建设计划和政治目标,往往集中体现在国家力量的展示上(如宏伟的工程、庞大的军队)。而唐朝初期的财富,则更多地用于恢复民生、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是一种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繁荣”的定义不同: 如果我们把“财富”定义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工程建设的规模、军队的规模等硬性指标,隋朝在某些方面确实可能达到惊人的高度。但如果将“繁荣”的定义扩展到人民的幸福感、社会的稳定程度、经济的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那么唐朝,尤其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期,其繁荣程度是远远超过隋朝的。唐朝在继承隋朝遗产的基础上,将国家带入了另一个高度。

总而言之,隋朝的财富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统一的红利、高效的财政制度、大规模的基建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唐朝初期在某些指标上“不如”隋朝,主要是因为其采取了更为审慎和注重民生的发展策略,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蓄力”,这与隋朝那种追求极致而带有风险的积累方式是不同的。唐朝的真正崛起,是在其稳固了国家根基之后,才展现出更为辉煌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问题明显是一个伪命题,唐朝很轻松就超过了隋朝。唐朝的税率比隋朝轻很多。唐朝好像是30税1,隋朝是10税1.记得有一本书上记载过。所以,隋朝是靠重税主义来获得的巨大财富。所以民众对隋朝并没有多少好感。隋朝刻薄寡恩也就很快失去了民心。现在找到了文章链接,你可以看看blog.sina.com.cn/s/blog

user avatar

随便写写请折叠

首先是隋文帝,隋文帝是搞政变上台的,实际上北方之前就已经统一了,没有大的战乱。北方实际上直到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出现之前一直在持续的发展。从577年,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开始一直到609年隋炀帝征高丽为止,北方的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在隋文帝统一南方的战争基本属于一战而胜对南方的经济没有大的影响的。对南方的破坏时很少的.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增长率和本朝相近的。890万是一个什么概念.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有180万户;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有219万户,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户口二百九十万户.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这可是但是世界级的人口大国的数目,可以想见在隋末之前的隋朝府库之盛

在这里重点要提一下隋文帝,隋文帝与古代的大多数明君一样,文治武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这就是隋书里的“开皇之治”。

当然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隋文帝惜仓库重积贮。在20多年的时间里储藏了令人发指的粮食。(请允许我乱用形容词)。即使在灾害时候也坚决不放粮。结果这些粮仓后来都成为反隋实力争夺的重点。这些大粮仓后来都成为李渊,李密们争夺天下的基石。“二月,密以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拔兴洛仓,据之,获县长柴孝和。开仓赈食,众繦属至数十万。”《新唐书李密传》

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唐朝立国的根基,除了地处关中这个天选之国(关中在北朝时期的开发与恢复是给力的),在长安的粮仓也是很重要的元素,作为隋朝的首都,粮食的储备十分的充足,这些粮食最终为李世民的三年征战,提供了足够的军粮,(ps我一直认为从蜀地运粮进入关中是十分的困难)

user avatar

唐朝财富有没有超过隋朝,我不清楚。

不过隋朝十分富有,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论财物,即使杨坚大肆封赏功臣,他的国库依然满盈,甚至还要另外修一所国库储存财物。

【十一年,江南又反,越国公杨素讨平之,师还,赐物甚广。其余出师命赏,亦莫不优隆。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帝曰:"朕既薄赋于人,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于是乃更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

论粮食,杨坚在位之时也是仓库盈溢,等到了杨坚末年,隋朝的粮食储备,竟然可以得供五六十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那么如此庞大的财富到底从何而来呢?杨坚又是用何种手段迅速得到如此巨富呢?

可以分为以下九点来说:

一、统一度量衡

度,也就是长度,量,也就是容量 ,衡,也就是重量

度制,就是规定一尺有多长,量制,就是规定一斗有有多少,衡制,就是规定一斤有多重。

统一度量衡,自然可以促进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从而带动商业的财富,不过杨坚显然更加精明。

杨坚的量制和衡制,两倍于周齐,三倍于两汉,而度制则大约为两汉的1.2倍。

也就是说你在汉朝缴纳三斗米,等于在隋朝缴纳一斗米,在周齐缴纳两斗米,等于在隋朝缴纳一斗米。

那么隋朝按照古制,均田制下寻常租税到底是多少呢?

大概是:一对夫妇(一床)要上缴米粟11石1斗,2丈4尺绢,绵9两。


二、设置义仓税

义仓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每户人家每年秋季按各自的情况自愿交纳一石以下的粮食,在乡里储备,等到凶年来了,再拿出来救急。

【(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閭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注意两点,一开始义仓制度只制定了上限,也就是说可以少交,而且可以不交。其二一开始义仓是设在“閭巷”,也就是乡间。

然而后来杨坚觉得百姓鼠目寸光,没有长远之计,于是便进行了改革,首先杨坚下诏将把义仓设在州治或者县治,并由官府进行管理。

因为义仓在乡间,百姓老去取用,导致“多有费捐”,所以还是让政府监管为好。

【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费捐。十五年二月,诏曰:"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捐,于后乏绝。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十六年正月,又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豳、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扶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

并且杨坚也设置了义仓税,虽然上限也是一石,但这次可是“税”,那就必须缴纳了。

【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如要换算量制,可以自行乘以3或者乘以2。


三、把均田制的收税系统琢磨透彻

均田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授予田地,才要缴税,没有田地,则不缴税。

那么隋朝的耕地有多少呢?

【开皇九年,任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

【至大业中,天下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顷。】

也就是说开皇九年的时候,天下耕地有1940万顷左右,并且等到杨广登基的时候,隋朝的耕地更是到达5585万顷。

但对比历朝历代,以及新中国初期的耕地数据,就会发现这份数据明显是造假。

通典更是指出了,要是有这么多耕地,那隋朝一户人家岂不是平均五顷多耕地?

然而实际上隋朝均田制推行的比较失败,一名壮年男子才能分到20亩耕地,而相对年老或年少的人更是分不到耕地。而对此隋朝上下也是“竟无长算”。

【其年冬,帝命诸州考使议之。又令尚书以其事策问四方贡士,竟无长算。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小又少焉。】

看出这份数据造假并不困难,但问题是为什么造假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毕竟隋朝又不是按亩征税,为什么要虚报数据呢?

在此我提出个人看法,正如前文所说,均田制下收税的前提是授予土地,那么不就是说:

“只要我记录上授予你土地,你就要缴税,不是吗?”

比如张三没有被授田一亩土地,地方官却上报给他授了五十亩,那他就要缴税了。

如此那虚报的耕地数量,就能成为捞取财富的手段。


四、通过鼓励蓄奴的方式,来和功臣大族达成交易,从而获取财富。

杨坚时期的均田制,是给奴隶授田,并且要奴隶缴税。

不过虽然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这个授田是给功臣大族的,而缴税的也不是奴隶,而是这些功臣大族。

简单来说,假如一个功臣大族有十个奴隶,那么这个人就能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一千亩土地,就算这个十个奴隶死了,朝廷也只会收回800亩,另外200亩就成了那个功臣大族的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的田地)。

也就是一个功臣大族,只需要给杨坚多交些税,就能轻易且合法的兼并土地。

当然,杨坚也知道这要是不加个限制条款,那这国家就乱了,于是对于奴婢能授田者有个人数限制。

【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已上及皇宗,止一百人;七品已上,限止八十人;八品已下至庶人,限止六十人。】

换言之,你是三品官,那么就算你有一千个奴隶,也只有一百个奴隶能被授田。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制度有没有漏洞呢?

当然是有的。因为奴隶是可以补充的,而永业田却是不会收回的。

比如有个三品官有两百个奴隶,那么他在均田制下的土地额度就会增加一万亩,而等这一百个奴隶死了,那么朝廷只会收回八千亩地,而另外两千亩就成了这个三品官的永业田。

那么现在那100个授田的奴隶死了,朝廷便要给这个三品官的另外一百个奴隶再授田,于是这个三品官还能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得一万亩土地,并且再通过种种手获得新的一百个奴隶。

如同滚雪球般,杨坚收的税是固定,但功臣大族们的土地兼并却是愈演愈烈。

因此天下百姓才会连二十亩地都分不到啊。

而除了土地兼并,这种制度的另一个恶果,就是大量百姓沦为奴隶,导致劳动积极性下降。

于是杨广上台后,马上废除了给奴隶授田这一制度,算是亡羊补牢,也是杨广干的为数不多的一件好事。

【炀帝即位,是时户口益多,府库盈溢,乃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


五、输庸之法

这个很好理解,杨坚规定年纪五十岁以上的百姓,要是家里有钱,可以用交钱的方式来免徭役。

【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

穷苦百姓,自然是很难做到这点的,但对于一些富裕的人家,可以通过交钱的方式免除徭役。


六、大索邈阅

所谓大索邈阅,就是彻查荫户、隐户。

把豪强隐瞒的人口,或者逃入山林的人口,都给查出来,继而登记造册,成为国家税收来源的一部分。

史书记载:【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这类似于南朝的土断,不过杨坚在这个基础上,别出心裁的“兼令析籍”。

这就是所谓的拆户,比如一户人家有兄弟二人,但为了少交些税,就不分家了,住在一起。

杨坚表示这怎么可以,然后就下令拆户,一户分为两户,该分家的分家。

而分家之后,就可以上交双倍的赋税,那对杨坚来说自然是双倍的快乐。


七、计户征税

隋朝的主要租调来源是均田制,而均田制是按人收税,如一床(一对夫妇)交多少税,一丁交多少税。

但是在开皇八年,在高熲的建议下,杨坚开始计户徵税。

【开皇八年五月,高颎奏,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少者,官人禄力,承前以来,恒出随近之州。今请於所管内计户徵税。帝从之。】

也就是说除了均田制税收外,百姓还要以户为单位向政府交税。


八、“印钞”大法

所谓印钞,放在古代就是铸币。

一开始杨坚下令锻造的隋五株,质地很好,这些钱币由中央锻造

【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

不过在开皇十年,杨坚开始让儿子在各地开炉铸币。钱嘛,我多造几所“印钞厂”,不就有了吗?

于是杨坚就让杨广、杨谅、杨秀在各地铸币造钱。

【十年,诏晋王广听于扬州立五炉铸钱。其后奸狡稍渐磨鑢钱郭,取铜私铸,又杂以锡钱。递相放效,钱遂轻薄。乃下恶钱之禁。京师及诸州邸肆之上,皆令立榜,置样为准。不中样者,不入于市。十八年,诏汉王谅听于并州立五炉铸钱。是时江南人间钱少,晋王广又听于鄂州白纻山有铜筼处,锢铜铸钱。于是诏听置十炉铸钱。又诏蜀王秀听于益州立五炉铸钱。】

不过铜资源是有限的,杨坚开好几个炉造钱,不可避免地就会导致钱币质地下降,于是恶钱大行其道。

然而杨坚表示不用慌,正好可以以此为名,再赚一波钱。于是下令让天下官吏到各地抢钱,一旦发现所谓的“恶钱”,就都销毁成铜后归官府所有。这样杨坚就能再利用这些铜继续铸币。

是时钱益滥恶,乃令有司,括天下邸肆见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

九、战争掠夺

杨坚在一统天下后,闲得无聊,有一天听臣下说林邑财宝很多,就派隋军南征林邑。

【时天下无事,群臣言林邑多奇宝者。仁寿末,上遣大将军刘方为驩州道行军总管,率钦州刺史宁长真、驩州刺史李晕、开府秦雄步骑万余及犯罪者数千人击之。】

最后隋军虽然因为瘟疫死伤惨重,但顺利完成了杨坚的命令,洗劫了林邑的国都。

【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隋军)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


通过以上九种方法,杨坚终于完成了“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目标。

至于这财富从何而来,当然是从百姓手中而来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隋朝的财富来源,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它建立之初说起,那时候刚刚经历了几百年的南北分裂,国家百废待兴,但同时,之前的政权也积累了一些底子。隋朝能迅速积攒起财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1. 统一战争的红利与战争后的和平红利 统一战争的短期收益: 隋朝的.............
  • 回答
    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唐太宗长孙皇后,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她们的丈夫都是开创盛世的君主。然而,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独孤皇后似乎总比长孙皇后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名气大小”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政治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
  • 回答
    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孰优孰劣?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比较。要评价“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地下定论,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主要成就、制度遗产以及最终走向。先看看“开皇之治”:隋朝的辉煌与短暂隋朝,这个在历史上存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相较于汉唐宋明,晋朝和隋朝的影视剧数量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你想想看,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内核。而晋朝和隋朝,恰恰在这些方面,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以及粉丝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的差异: 刘邦与秦朝: 秦朝的性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度.............
  • 回答
    隋朝的灭亡是一件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而将科举制视为其“根源”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片面的解读。 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隋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更像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治腐败、经济民生凋敝、军事征伐过度、社会矛盾.............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很多人会认为,历史这么悠久的唐朝,应该比短暂的隋朝更富有。但仔细掰扯开来看,隋朝的“富”和唐朝的“富”,它们的表现形式、积累方式,乃至于“富有”的定义本身,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咱们得承认,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历史,却干了“大事”。最显眼的,就是它.............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常常与短暂、严苛、甚至有些悲剧的色彩联系在一起。秦朝统一六国,但二世而亡;隋朝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却也因农民起义而迅速衰落。然而,正是这两个被普遍认为“不成功”的朝代,却为之后长久而辉煌的汉朝和唐朝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使得这两个朝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要理解汉朝和.............
  • 回答
    在谈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也就是后来的 Zhaorong (昭容) 氏,以及她的身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她的隋朝出身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需要刻意回避,而到了现代的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中,却乐于大书特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渲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寒门崛起,王朝革新:隋朝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脉络隋朝,这个承载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的王朝,不仅以其统一六合、再造乾坤的雄才大略为世人所知,更以一项划时代的制度——科举制,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项制度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植于此前数百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深厚土壤,是历史发.............
  • 回答
    隋朝灭陈,一统南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很多人将其视为中华文化的一次大一统,但也有声音认为这其中夹杂着文化冲突和损失,称之为“大灾难”或许有些沉重,但探讨其文化影响的复杂性,是有意义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陈朝虽然国祚不长,但在其统治的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文化体系。南北朝时期,尤.............
  • 回答
    关于隋朝统一中国是否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命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南北朝时期,看看当时的大背景,以及导致统一出现的那些关键力量。一、 南北对峙的僵局与统一的内在需求我们得先明白,隋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即从西晋末年开始.............
  • 回答
    说秦朝和隋朝“最短命”是相对的,但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它们存在的年限,这绝非偶然,而是它们所奠定的制度和开创的格局,如同历史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后世的血脉之中。秦朝,一个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却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之前,中国经历的是春秋.............
  • 回答
    “隋朝人口和耕地远胜初唐,贞观之治甚至大唐盛世都是假的”这个说法,乍一听确实有些惊世骇俗,但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去审视,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对历史现象的片面解读和误解。简单地说,这个说法 不完全是真的,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解析:隋朝的人口和耕地、初唐面临的挑.............
  • 回答
    一个人穿越回隋朝,依靠记忆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成为文学大家,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想象力的话题。答案是:有可能,但绝非易事,并且会遇到极大的挑战和限制。 成为文学大家,不仅仅是记住优美的词句,更需要深厚的功底、对时代的回应、以及独特的个人风格。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可能性和挑战:一、 优势:拥有超越时代的.............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爱好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想象。如果让那些对秦始皇和隋炀帝抱有深厚情感的粉丝们做出选择,穿越回他们各自的朝代参与宏大的工程,这其中掺杂着怎样的考量和吸引力呢?首先,我们来聊聊那些崇拜秦始皇,为他一统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而热血沸腾的粉丝们。他们眼中的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
  • 回答
    人们对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隋朝的评价差异巨大,确实存在“诟病晋朝得国不正,大加吹捧隋朝”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背后,涉及中国历史上对“得国之正”的理解、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叙事、以及对这两个王朝不同历史功绩的侧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晋朝“得国不正”的诟病来源:“得国不正”是史.............
  • 回答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事件视为纯粹的偶然,而是认为历史发展有其深层、内在的规律性,而表面的“偶然”现象,往往是这些规律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或者是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总是被连在一起,作为中国历史上迅速崛起又迅速覆灭的典范。它们都以结束乱世、统一中国为世人所称道,但同样也因其二世而亡的短暂命运而备受争议。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深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严酷的统治与民怨的积累:从“统一”到“压迫”的转变秦朝的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