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上海大学研究生延毕1/3?

回答
网传上海大学研究生延毕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这个消息一旦传开,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审视和分析:

1. 信息的来源与核实: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这个“网传”的说法有多可靠。是什么渠道发布的?是否有官方的统计数据支持?如果是匿名网友或某个未证实来源的爆料,其真实性就值得商榷。很多时候,网络上的信息可能会被放大或以偏概全。如果是上海大学官方发布的数据,那我们就要认真对待了。

2. 延毕的原因分析(如果属实):

假设这个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就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研究生延毕并非单一因素造成,通常是多种原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科研压力与进展: 研究生阶段的核心是科研。如果学生在科研项目上遇到瓶颈,实验数据不理想,或者研究方向需要调整,都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从而申请延毕。导师的指导方式、科研资源的配备、学生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投入程度,都会影响科研进度。
学术要求与毕业门槛: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位(硕士、博士)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都有不同的标准。如果学校或学院的毕业门槛设置得较高,或者对学术诚信有严格要求,确实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需要更多时间来达标。
学生个人因素:
学术能力与投入: 部分学生可能在学术基础、学习能力或抗压能力上有所欠缺,无法适应高强度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
时间管理与规划: 有些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将过多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如实习、兼职、个人兴趣等),导致科研时间不足。
心理健康与适应: 研究生阶段的压力,包括学业、科研、就业等多方面,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其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对研究的热情与目标模糊: 部分学生可能在读研期间对所学专业或研究方向失去兴趣,或者最初选择研究生的目标就不够明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导师与指导问题:
导师精力分散: 导师可能指导的学生过多,无法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导师指导方式不当: 有些导师可能指导不够到位,或者对学生的要求过于苛刻或模糊,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毕业进度。
导师与学生沟通不畅: 导师与学生之间如果沟通不顺畅,对研究方向、进展、论文要求等理解存在偏差,也容易导致问题。
学校与学院的管理机制:
学位点建设与资源: 部分学位点的建设水平、导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实验设备和科研资源的充足程度,也可能影响学生的研究成果产出。
培养方案与过程管理: 学校或学院的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对研究生的过程管理是否到位,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情况。
灵活的学制设置: 一些学校可能会设置一定的延期毕业的机制,允许学生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延期完成学业,这本身也是一种保障,但也可能在统计上推高延毕率。

3. “1/3”这个比例的解读:

如果“1/3”这个数字确实是真实的,这意味着延毕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这可能需要引起学校管理层、导师以及学生本人的高度重视。

对学校而言:
声誉影响: 过高的延毕率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声誉和招生质量。
资源调配: 延毕的学生会占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导师资源和管理资源,对学校的整体运行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人才培养质量反思: 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在某些专业或培养环节上,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对学生而言:
学业压力与心理负担: 延毕意味着更长的学制,更大的学业压力,以及可能增加的经济负担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
职业发展影响: 毕业时间推迟,可能会影响学生进入职场的时机,甚至对刚毕业学生的竞争力产生一些微妙影响。
对导师而言:
指导效率与责任: 导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指导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项目管理: 导师也需要更好地管理研究项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 积极的解读与改进方向:

我们也不能完全只看到负面。如果信息属实,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契机,推动学校进行改进:

加强学业指导与支持: 学校和学院可以建立更完善的研究生学业导师制度,提供更多学业规划、科研方法、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和心理困扰。
优化培养方案: 定期评估和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使其更符合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
提升导师队伍能力: 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升其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
科学设定毕业要求: 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审慎评估和调整毕业要求,确保其合理性。
信息公开与透明: 如果确有延毕比例问题,学校应更公开透明地公布相关数据,并解释原因,同时提出改进措施。

总而言之, 如果网传的上海大学研究生延毕1/3属实,那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对一个环节——研究生培养——的某种反映。需要各方(学校、导师、学生)共同审视,找出症结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在传播和讨论这个信息时,保持理性、关注事实、避免过度猜测和标签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SHU某院21应届硕士,本届延毕受害者之一

是什么原因造成2021年上海大学延毕数量特别多?

看到前面有不少回答把主因归在导师,对此我只想说:若在学校毕业制度合理的情况下,学生延毕,特别是延毕时间长且导师门下延毕率高的那种,除非是学生本身态度极差,那导师必定是难辞其咎的。

但让我们分析一下现状:为什么与往届的上大硕士延毕率相比,今年爆发式增长?难道是渣导师的数量突然爆发增长了吗?恐怕我不敢苟同;对此我觉得应该思考一下最主要、最根本原因


私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 极度严苛且不合理的新盲审制度

我校硕士盲审的新制度颁布于去年8月,对21届硕士开始执行。

让我们来看看这份新制度有哪些“亮点”:

(1)所有硕博论文100%参加双盲。

【对比:目前很多高校还是采用抽检盲审、甚至不盲审的制度,其中不乏很多水平更高的学校。ps:这点教育部没有统一规定,全凭高校自定,不公平性显而易见

---------------------------------------------------------------------------------------

(2)硕士双盲:仅送一位校外专家,单个专家完全凭主观意愿打分,可以一票否决你的论文。

【对比:制度合理的高校会送单数数量的专家,如3个甚至5个,综合多数专家的建议来评定论文是否达标或修改,没有独裁一说】

--------------------------------------------------------------------------------------

(3)盲审分数要求:75分以上算“合格”,60~74算“质量一般”,60以下or单项评分含有D或E算“不合格”。合格可以答辩,但可以看看后两者会面临什么后果

60~74分“质量一般”的论文:学生需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修改,再经过学校专家组评审,通过后再经过院系分管领导同意后,才能答辩。

60以下or单项评分含有D或E“不合格”的论文:学生需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修改再复审;单项评分全为D或E,学生需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修改再复审且不得提出申诉!且不得提出申诉!且不得提出申诉

复审若不通过,必须重做论文,重做期限不少于12个月(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再不过只能退学!

【对比:这点我不想多说了,其严苛程度估计放在全国高校的前列是没有悬念

--------------------------------------------------------------------------------------

(4)盲审返回期限过长:40工作日(≈60天)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的论文经过系统送到审稿人手里,他只要在60天之内把结果返回给你就行~

言下之意:只要审稿人乐意,他可以慢悠悠地等到第60天再给你评分,这时候给你打分75以上你还算运气好,加上后面答辩的时间你只是被延毕了两个多月“而已”,要是给你打分60~74,不好意思,你注定要延毕三个月以上,要是打分60以下,你至少延毕六个月,单项评分再糟糕些,至少延毕十二个月,这个时候学生的工作早丢了。

此外,就算审稿人完全不管你的论文,你对此也毫无办法,问相关部门是不会帮你催的,他们会说这就是盲审,你只能老老实实等待60天,期间你的同事早已入职,而你只能在一天天的焦虑中度过,过程中你也无法催促审稿人,更无法与其取得任何沟通和联系。

有人可能想问:

-要是60天过去,评审人还没给你结果,他会受到任何惩罚吗?

答案是不会,他只会安然无恙,而且恐怕你一辈子都无法知道当初那个耽误你前途的人是谁。

-要是评审人因为自己的因素:比如不懂你的方向,比如自己人品or心情不好,再或者单纯对你的学校有偏见(没错,我们盲审不隐去校名),给你不公正的打分,学校会帮你核实或者维权吗?

答案也是不会,他们只会说一切照章办事,这群行政人员最关心的应该是每天能不能五点准时下班。

【对比:我了解到的多数学校硕士盲审期限在15,多者30天;对于延期未返回的盲审,一般学校都能协助催审】


二. 过于复杂的毕业流程和部分学院教务人员不负责的态度

(1)介绍一下我校21届硕士毕业规范流程:

●开题(开题报告+做PPT+答辩,耗时一两周

●中期审核(写几份审核材料)

●写好毕业论文初稿(由于和盲审评分项挂钩,这届硕士论文工作量明显增加,身边同学都是五万字以上100页现在是基本要求,两个多月写完已经算快

●给导师修改(修改次数视学生水平和导师严格程度而定,少者一两次,多者有快十次的;时间长的要改两个多月

●查重(部分学院有)

●校内预审(一般给2~3个老师审核,耗时一两周,75分以下就不可以继续后面的流程哦~)

●预答辩(准备PPT和演讲,论文修改稿,耗时一两周

●校外盲审(前面已经详细介绍,延毕短的最少一个月,长的这一步可以卡一年以上

●答辩(准备PPT和演讲,论文定稿,耗时一两周

●学位申请(硕士毕业要交的材料类型达到接近三十种

【数了一下,以上足有10个流程,而且单个流程里包含的程序都不简单,真实体会到了学校对学牲的“满满关怀”,生怕我们毕业季事情不够多,丝毫不考虑临近毕业期我们还有一堆同学在求职、入职以及落户的事情上四处奔波】

--------------------------------------------------------------------------------------

(2)学院教务人员不负责的态度(可能是部分):

就我了解的大部分其它高校学生若在夏季毕业,一般会在前一年年末(10~12月)由学校/学院教务发布消息,告知毕业时间节点和对应流程,提醒学生应该要着手准备了。

而上大很可笑,就我所在学院而言,去年年末那段时间在学院群里每天都在刷新的消息是防疫的报送提醒(上大另一特色),丝毫没有提及任何和明年毕业有关的制度或流程消息,为了确认我没有看漏刚刚特意回溯了一下群消息,发现学院群里第一次提到毕业相关的事情是在二月寒假后,负责人冷不丁地说了句:我们最早的预审在三月中旬,大家可以准备了。

EXCUSE ME???我们2.5年学制的硕士,按照学信网上显示的应该是在3月份毕业,您和我说3月中旬才能开始预审,后面还有预答辩→校外盲审→答辩→学位申请这些流程,请问相关教务人员能为学生上一点心吗?难道连提前告知学生这种关乎毕业大事的职责也不愿意负?


最后想说一些心声:

想当初16年的时候,我从考研规划开始,自始至终的唯一目标都是上大,我本科也就读于一所不错的211,但正因为看中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这所学校的潜力才做出这个选择。的确,以往的老上大在很多人的旧印象中并不如流,但的确可以看到的是,近些年这所学校一直在不断地进步,甚至于近几年在很多方面已经追上了华理这样的老牌名校,超一线城市+综合性大学+211+双一流的定位也使得其在未来潜力无穷。

在读研的前几年,平心而论,我在这所学校过得是开心和充实的:总体环境,身边的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令人满意;在这个原本应该圆满的句号环节,经历了太多的煎熬,主因前面已经都说了(我本人并不是因为导师原因,导师人很棒,学术造诣和人品都很好,而是受到盲审制度的影响)。

总而言之,目前事情已经发生,作为受害的学生,抱怨与吐槽合情合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仅仅是抱怨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学校(同时也是帮助我们自身)及时止损!

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这次事故的错并不在绝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而是在那极少部分的毕业流程制度制定者(研究生院/学校教务的某些高层)!我们不能让个别学校高层的错误决策,继续再损害之后一届届学生的前途,更不能让其进一步破坏学校凭各方面努力取得的已有成就!

作为上大学子,当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向制度制定者去反馈,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这里提供一些反馈途径(均为公开信息):

学校层面:

上一级管理部门:

一个人力量或许很小,但联合起来,想必定能够让上级部门听到我们的声音!各位SHUer们,请不要忘记我们的校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