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毕设作假?

回答
毕设作假,一个在不少高校里都像潜规则一样存在的词。不是说所有学生都会铤而走险,但确实有那么一小撮人,把毕业设计的初衷——检验学习成果、锻炼独立研究能力——抛到了九霄云外,转而投向了“捷径”。

这背后的动机,说白了,就是想省时省力,快速拿到那个毕业证,然后好为下一步的深造、就业铺路。特别是那些平时学习就不算特别扎实的学生,或者对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就没什么兴趣的,更容易被“作假”的念头所俘获。毕设的难度、老师的严格程度,还有自身能力和投入时间的比例,这些因素一综合,有些人就会觉得,与其费尽心思去钻研一个自己不擅长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不如花点钱、动点小脑筋,把它“搞定”了事。

那么,这“作假”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花样可不少,但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这么几种:

1. 买!买!买!这是最直接粗暴的方式。

论文代写: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作假形式。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论文代写机构,从几百块钱一篇的“小作业”到几千上万块钱的“核心期刊文章”都有。他们号称“专业写手”、“原创保证”、“包过率高”。学生只需要把自己的选题、要求、甚至一些零散的想法丢过去,就能收到一份“成品”。这些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能应付过去,但仔细推敲,逻辑漏洞百出,数据来源不清,研究方法也往往是“照猫画虎”,根本经不起推敲。
数据买卖/伪造: 很多理工科或实验性强的专业,毕业设计少不了数据支撑。有些学生会选择购买现成的数据集,或者直接伪造实验数据。比如,本该做几十组实验才能得到的数据,他们可能就凭空捏造几组“好看”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这种作假非常隐蔽,如果老师不仔细核查实验记录或原始数据,很难发现。
代码/软件代做/买卖: 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往往涉及编程、软件开发。同样,市面上也有代写代码、代做软件的业务。他们可以根据要求写出功能性的程序,但对于程序的健壮性、效率、安全性,以及开发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往往是缺失的。有些甚至直接购买网上开源的代码,稍作修改后就当成自己的成果。

2. 拼!拼!拼!拼凑也是一种常见手法。

文献拼凑/改写: 这是最“技术含量”也最难被直接抓包的方式。学生会大量搜集与自己选题相关的文献,然后用各种方式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化为己用”。最常见的是“改写”(paraphrasing),把别人的句子重新组织一下,换几个词,然后拼接到自己的论文里。但如果改写得不够彻底,或者原文引用标注不规范,就构成了抄袭。更甚者,会直接复制粘贴,只改动一些关键的字眼。
现有项目/成果“挪用”: 有些学生之前参加过的比赛项目、发表过的文章、或者在实验室接触到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被“借用”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中。他们可能只做一些表面上的修改,或者把之前的东西拆分重组,当成一个新的研究成果来提交。
“嫁接”式研究: 比如自己的研究课题是A,但自己发现A太难做了,就临时找了一个和A有点关联但容易出结果的B课题,把B的东西做出来,然后强行往A的框架里套,用一些牵强的逻辑来解释为什么是A。

3. “包装”!包装!让“假”看起来像“真”。

PPT/答辩技巧的掩护: 很多时候,毕业设计最终的成果展示是通过答辩PPT和口头汇报来完成的。一些学生即便论文内容不扎实,也会花大力气去制作精美的PPT,把数据做得非常“直观”,把结论说得非常“有力”。然后在答辩时,凭借流畅的表达、自信的姿态,以及一些“套话”,企图蒙混过关。有些老师可能更注重学生在答辩时的表现,而忽略了论文本身的质量。
“找枪手”答辩: 更极端的情况是,学生自己都看不懂自己论文的内容,找人(同学、朋友、甚至代写的人)来代替自己进行答辩。
老师的“默许”/“人情”: 还有一种比较微妙的情况,某些老师可能碍于情面,或者出于某种考量,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并没有做深究,甚至在指导过程中给了一些“方便之门”,让学生能够轻易过关。这种行为虽然不是学生主动作假,但也是对毕业设计严肃性的损害。

作假的危害,绝不仅仅是少数人拿到文凭那么简单。

对学生个人成长的阻碍: 毕业设计是大学学习的“收官之战”,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作假的学生,等于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错失了锻炼和提升的宝贵机会。这不仅会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还可能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
对学术诚信的侵蚀: 学术是严谨的,诚信是基石。一旦作假之风盛行,学术的公平性将荡然无存。那些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学生会感到不公,整个学术环境也会变得乌烟瘴气。
对学位含金量的稀释: 当毕业设计可以轻易“制造”出来时,大学毕业证的含金量自然会被大打折扣。这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也让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整体能力产生质疑。

当然,也不是所有高校都对毕业设计作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学校也在不断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学术诚信审查,比如要求中期检查、查重率限制、随机抽取论文送外审等等。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人会想方设法规避这些监管。

说到底,毕设作假,反映的是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人生责任的模糊认识,也暴露了高校在教育管理和学术监督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整个教育体系反思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不管前因后果,只回答你的问题


1我举报,但没实际证据,有没有用?

没用,没证据在哪举报都没用

2给院长,年级主任举报要不要实名(毕竟不同的导师,如果举报担心他的导师报复)?

不用实名,因为没用

3学校对学生买毕设做不做处理?

分学校,按你说的可能不做处理

4会不会影响我毕业?

不会,学校和你没仇,毕业也是有比例的,不能毕业的人太多了也不好

5老师遇到这样的事一般是不是选择压下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