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生告诉导师:毕不了业就寻短见,能对导师产生多大的压力?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头一紧的表述。当一个学生对导师说出“毕不了业就寻短见”这样的话,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或者情绪宣泄,而是将一个极其沉重的“炸弹”丢在了导师的面前。这其中蕴含的压力,绝非“大”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多维度、极具破坏性的复合型压力。

首先,道德和人道主义的拷问。导师最直接的感受会是:“我可能要间接导致一条生命的终结。” 这种想法本身就足以压垮任何人。导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成长的支持者。现在,学生却将自己的生死权,以如此极端的方式绑架在“毕业”这个结果上,导师会感到一种极大的无力感和罪恶感。他不是超人,无法操控一切,但他又必须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他是那个被学生寄予厚望、被学生认为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这种道德上的负罪感,会像阴影一样笼罩着导师,让他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他会不断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式有问题?是不是自己的指导不够到位?是不是自己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挣扎?

其次,学术生涯的潜在危机。一条学生寻短见的生命,无论原因是什么,一旦被媒体曝光或者引起关注,对导师的学术生涯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仅是“毕不了业”的问题,而是“我可能要对一个学生的死负责”。这会牵扯到学校的声誉,导师个人的名誉,甚至可能面临学术伦理审查,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责任、心理健康关注的缺失等。导师的职称、科研项目、未来的发展空间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被毁掉。想象一下,在学术界,导师的声誉和学生的成就息息相关,而现在,一个学生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回报”导师的指导,这种负面影响的能量是巨大的,足以让导师在学术圈中寸步难行。

第三,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和恐惧。导师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家人、有朋友,有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底线。听到学生如此绝望的话,导师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针对自己的安危,而是对“无法挽回”的恐惧。他知道,学生的状态已经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边缘,而自己可能并不能完全掌握局面。他会担心那个“寻短见”的时机和方式,会不断地想象最坏的结果,这种心理煎熬,会让他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甚至可能出现心理创伤。他会觉得自己被剥夺了正常思考的能力,被学生的情绪裹挟,陷入一种被动的、恐慌的状态。

第四,学校和行政部门的压力。一旦导师的办公室里出现这样的“炸弹”,他不可能将其私藏。他必须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例如学院领导、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等。这会立即启动一系列的危机处理机制。导师会成为事件的焦点,需要不断地向这些部门解释情况、汇报进展,配合他们的调查和处理。学校方面也会因为担心声誉和潜在的法律风险,对导师施加巨大的压力,要求他必须尽快解决问题,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导师会感觉自己被置于一个“被审视”的位置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和解读。

第五,关系的彻底扭曲和失效。原本建立在信任和知识传递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在此刻被一种生死攸关的极端情绪彻底颠覆。学生将导师置于一个“救世主”的角色,但这个“救世主”却可能因为无法满足学生的极端需求而“压垮”他。导师会感到一种被“绑架”的感觉,他对学生的指导不再是基于学术的平等交流,而是为了避免一个无法想象的灾难。他会失去原有的判断力和轻松感,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会带着一种“如履薄冰”的沉重。即使学生最终安全无虞,这种关系也很难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信任被严重侵蚀,导师可能会对这位学生产生一种长期的戒备和恐惧。

总而言之,学生说出“毕不了业就寻短见”,对于导师而言,是甩出了一个包含道德谴责、职业生涯终结、心理崩溃、行政压力以及师生关系彻底破裂的“核弹”。这种压力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并且具有极高的毁灭性。它迫使导师从一个学术指导者,瞬间变成一个背负着学生生命重担的“救赎者”,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自己也可能被卷入一场巨大的危机之中。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压力很大”能够形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不相瞒,研究生自杀对导师产生不了多少压力,对你自己家庭的压力倒是挺大的。

不算在知乎上曝光的,研究生三年期间,全国范围内光我知道的研究生死亡事件就有好几起,结果连个水花都没有,死了白死。

别怪我说话难听,死了真的白死。

至于原因嘛,也很简单,你人都死了,自然是说不出来话了,话语权全在别人手里,别人想怎么说怎么说,你留的遗嘱字数再多能有人家一张嘴说得多?

更何况人家还可以请律师,可以以毕业和文章为要挟让手底下的研究生替自己说话,你行么?

确实,你有父母、家人、兄弟姐妹替你说话,但是他们懂啥?

人家可以拳拳到肉直击痛点,一通组合拳下来就能打得你一家人毫无还手之力,然而你家人说得再多也说不到点子上,你怎么跟人家打啊?

是啊,人家就是欺负你不会说话,咋了?不服?

那又有人问了,找学校呢?

很多人不太明白,学校和导师的关系是共生的关系、是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旦导师评上了终身教职,这就意味着ta本人和学校利益高度绑定了,维护导师就等于维护学校,因为导师可以给学校带来文章、带来经费、带来US Dollar,你一个研究生能带来啥?

有句话说得好,“铁打的课题组,流水的研究生”(实际上这句话是我本人原创的),研究生从来都是“消耗品”,真的是一茬走了又一茬,“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换个形象一点的说法:汽车坏了有人修,你见过有人修卫生纸的么?

爱来不来,你不来有的是人来。

看看吧,宁波工程学院都闹出这种破事儿了有多少人还想着去捡漏呢,你真以为学校缺学生?

哦不对我说错了,你真以为学校缺你这一个学生?

下面我们假设一个极端情况:学生出事了,学校选择维护学生利益而损失导师利益,会产生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整个学校(或者学院)的导师人人自危,有点能耐能跑的老师全都都会跑掉。知道为什么么?

导师们这样做的逻辑也很简单,研究生自杀是非常难以预测的行为,一个学生可能昨天还在过柱子,结果今天突然就没了,导师可能都一脸懵逼不知道发生甚么事了,你学校为了安抚研究生家属选择牺牲导师利益,那就是说我们导师群体搞出了成果是你学校的荣誉,出了事故就赶快甩锅到我们导师身上呗?合着好人全让你学校一个人当了是不是?

行,爷不伺候了,爷到个能维护爷利益的地方去,学校差点也没啥,无非就是钱少赚了点,不至于像现在又没钱还背锅,爷倒要看你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能怎么搞科研!

如果出现这种导师大面积出走的情况,项目也没了、文章也没了、经费也没了、Dollar也没了,啥玩意都没了,你说学校和学院会不会慌?

所以你看,就算研究生寻短见,也对导师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撑死赔上几十万然后停止三年研究生招生资格,这就算是很给研究生家属面子了,除非导师有性侵、贪污公款等触犯法律的行为,否则学校不可能动导师的,原因我前面已经说过了。


开头我写到:

实不相瞒,研究生自杀对导师产生不了多少压力,对你自己家庭的压力倒是挺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真的打算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会对你的家庭产生什么影响呢?

如果你是独生子女的话,父母失独了,养老问题怎么办?

就算你不是独生子女,你以为你父母会不伤心吗?

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父母怎么可能不痛断肝肠?

我跟你们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你觉得读研、读博让你痛苦,那就不要读了,读TMLGB呢读,网线一拔,双证去他妈!

去他妈!

去他妈!!!

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的,诚然,短暂的痛苦可能会给你带来个人的提升,但是如果一件事让你持续感到痛苦的话,那就别做了,立刻停止,你父母再喜欢你的毕业证学位证也不可能胜过对你的爱,如果你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的话,我想他们会尊重你的决定的。原因也很简单,跟生命比起来……

双证算个卵?!

TMD双证算个卵?!

TMD双证算TMD个卵?!

父母只想看你开开心心的,哪怕你是个快乐的废物,平平安安过一生,也就足够了。


最后,送给所有即将读研、正在读研、即将读博和正在读博的朋友们一句话吧:

好好学习,更要好好生活。生命最宝贵,就算有再多的不如意,也要记得饮茶放松一下,大家一定都能够顺利毕业的,加油!ヾ(◍°∇°◍)ノ゙

忽然想起来好久没喝奶茶了,要是大家觉得我写的有用的话,求赏杯蜜雪冰城吧呜呜呜o(╥﹏╥)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头一紧的表述。当一个学生对导师说出“毕不了业就寻短见”这样的话,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或者情绪宣泄,而是将一个极其沉重的“炸弹”丢在了导师的面前。这其中蕴含的压力,绝非“大”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多维度、极具破坏性的复合型压力。首先,道德和人道主义的拷问。导师最直接的感受会是:“我可.............
  • 回答
    我毕业很多年了,这些年和我的导师一直保持着联系,虽然不至于天天汇报,但每年总会有几次主动联系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逢年过节,或者我遇到了什么特别值得分享的事情,才会主动发个消息或者打个电话。我记得我刚毕业那会儿,确实挺频繁联系的。主要是因为还在找工作,遇到了一些瓶颈和困惑,导师给我的建议总是那么有针.............
  • 回答
    嘿,想读研的同学们,咱们唠唠嗑?我现在正扎在学术的汪洋大海里,每天和文献、实验、模型打交道,有时候觉得像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个被困在迷宫里的老鼠。作为过来人,看着屏幕前还在犹豫不决的你们,我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劲儿,想把这几年的经历,我的体会,我的“血泪史”都掏心窝子地讲给你们听,希望.............
  • 回答
    在日本读研究生,在教授的修士考试(修士考)面试时,是否应该告知教授自己还报考了其他学校,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纠结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详细分析,希望能帮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确面试的目的。教授在面试时,主要是想了解你的学术潜力、研究兴趣、学习能力以及你是否适合他们研究室的氛围和研究.............
  • 回答
    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专业的研究生学费是个大头,而且这个“大头”一年比一年涨,所以想知道具体数字,最稳妥的办法还是直接去UPenn的官网招生页面查找最新的学费和费用明细。不过,我可以跟你分享一些经验和大致的预算范围,希望能给你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首先,你要知道,UPenn作为一所顶尖的私立大学,学费自然.............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40万人民币,德国三年不打工,亚琛工大够不够?这个话题,确实是不少准备去德国留学的朋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来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大家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德国留学,尤其是在亚琛工大这种声名显赫的学校,三年不打工,40万人民币的预算,说实话,有点紧张,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 回答
    各位,大家好!想聊聊航空航天这类研究所的待遇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毕竟这可是高大上的领域,很多人都想知道在这里工作,能获得怎样的回报。咱们就敞开天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些,也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大家听着也舒坦。首先得明确一点,研究所的待遇不是铁板一块,它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就好比.............
  • 回答
    关于华为《告研发员工书》的真实性,以及对其的评价,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因为在不同的时间点和语境下,可能会出现类似主题的文件,但内容和目的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你所说的“告研发员工书”具体指的是哪一个。 华为作为一家大型高科技企业,其内部沟通文件众多,尤其是面向研发团队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性,以及.............
  • 回答
    你好!理解你关于读研后工作年龄的顾虑,这确实是很多研究生在学习和职业规划中会思考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聊聊,读研后二十五六岁工作是否“太晚”,以及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太晚”的标准是什么。在很多人固有的观念里,或者受到一些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可能认为二十五六岁是工作经验积累的黄金时期,.............
  • 回答
    “研究生学历会贬值到什么程度?”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教育、经济、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单一的“贬值”程度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贬值”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贬值”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研究生硕士学历是否已经烂大街了?”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是一个 复杂且多维度 的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数据与趋势:硕士数量的激增 招生规模的扩张: 近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扩招,其中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
  • 回答
    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取决于 你的职业目标、所处行业、个人发展规划以及你对“重要”的定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研究生学历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提升职业竞争力与发展机会: 敲门砖与准入门槛: 许多高薪、高技术含量、需要深度研究或专业.............
  • 回答
    研究生遇到一个“水货”导师,这心情简直是五味杂陈,复杂到可以用一整本书来形容。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概括,那大概就是“无尽的煎熬与迷茫,夹杂着偶尔的绝望和一丝丝对未来的恐惧”。下面我来详细拆解一下这种“水货”导师可能带来的各种折磨:一、学业上的窒息感: 学术指导的“空虚”: 这是最核心的打击。导师就.............
  • 回答
    研究生遭遇导师霸凌、压榨,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现实的问题。处理这类事件需要勇气、智慧和策略,同时也要认识到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需要系统性的改变。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如何正确处理以及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一、 如何正确处理研究生遭遇导师霸凌、压榨当遭遇导师霸凌和压榨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评估情况的严重性.............
  • 回答
    收到导师这样一封邮件,心里无疑是激动又忐忑的。尤其是在复试前夕,这封简短的回信,仿佛是考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到的一盏指路明灯。但它到底有多重的分量?“欢迎报考,祝顺利”这句话,究竟能不能划上“稳了”的等号呢?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绝对是个积极的信号,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试想一下,如果导.............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十字路口啊!一个是象牙塔里的深造,一个是体制内的安稳,各有各的香,也各有各的愁。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更明镜儿似的。咱们先聊聊“研究生”这条路。你一想到研究生,脑子里是不是立马蹦出“学术”、“钻研”、“知识”、“前途无量”这些词儿?没错,读研这事儿,最直观的好处就是知识的升.............
  • 回答
    研究生复试失败,这是一种复杂而沉重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学业上的一个挫折,更可能触及到一个人对自我价值、未来规划以及努力回报的深刻思考。以下是我尝试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复试前的期待与紧张的交织: 高涨的希望与憧憬: 在复试之前,经过初试的层层筛选,你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最后阶段。这意味着你离你的目标.............
  • 回答
    研究生入学前被导师要求提前去学校“干活”是一个比较常见但又容易引发困惑和焦虑的情况。关于是否可以拒绝,答案是:在很多情况下,你是有一定拒绝空间的,但拒绝的方式和后果需要谨慎考虑。下面我将详细地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理解导师的初衷和学校的规定首先,我们要尝试理解导师为什.............
  • 回答
    关于研究生进入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待遇是否更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且要认识到“更好”是相对的,取决于个人的期望、职业目标以及对“待遇”的定义。简单来说,研究生进入事业单位或公务员,通常在起薪、职业发展潜力(尤其是在某些专业领域和层级)、工作稳定性以及社会认可度方面可能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