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几个数,自己感悟。(非精确数字,比例大致不差)
1981年,高校毕业生25万左右,本科10万,专科生15万,硕士几千,博士没有。
1990年,高校毕业生61万人,本科20多万,专科30多万,硕士两三万,博士两三千。
2000年,高校毕业生107万,本科40多万,专科50多万,硕士四五万,博士一两万。
2010年,高校毕业生631万,本科250多万,专科350多万,硕士20多万,博士两三万。
2021年,高校毕业生1000万,本科410万,专科500多万,研究生近百万,博士10万左右。
202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10万人。
贴这个数字,倒也不是为了要制造焦虑什么的。只是想说,评估学历价值的时候,要看到学历所处的历史环境。
比如,你要是非得说80年代的本科生就能如何如何,现在非得要研究生才能如何如何的时候,那你不如想想你回到80年代能不能成为那10万人中的一个。好比说假如你现在是一个普通211的本硕,那很不幸,放到80年代你连大学都没的上——哪怕你的领导就是当年XX专科学校毕业的大专生,你也不如他。
哪怕是回到2000年,单就学历代表的含金量来说,双一流研究生也就与本科生相当,其他研究生与专科相当。
说到底,除非你是能考上清北的那一批人,不管国家扩没扩招都对你没影响的,否则对绝大多数能来说,能读本科也好,能读研究生也好,说到底都是历史的进程。
看学校。
本科贬值,清北贬了吗?
每年应届生平均薪资都在涨。
现在的问题是,无科研能力,无研究费用,无研究积累,无研究氛围,无长期研究方向的【五无硕士点】太多了。
李鬼多了,然后四处喊李逵贬值。
我在美国一个感觉就是美国基层行政效率要比国内高,特别是技术性基层行政,行动效率非常高。比如科技文宣,我们的Nature大子刊宣传时,美国这边的学院秘书只要我们的正文和概念图,然后一周后就会写一个初稿,我们简单审阅后即可在各个平台上发布。而国内相关的科技媒体,有小柯机器人的科学网还好一些,只会要一个提纲,而其他的科技媒体,一言难尽,效率低且给他们的东西会被改成fake news。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基层行政人员普遍有过专业化的master训练,受教育年限普遍高于国内。
所以未来研究生的扩招一定是大方向,这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
当然,如果你觉得读个研读个博就光宗耀祖以后就一定怎么样怎么样了,那纯属民国式的瞎几把想,正义的社会车轮会把你碾得渣都不剩。
几年前出国之前,我看过某深圳制造业的招聘名单(非华为,二流制造业企业),月薪8000多的岗位招的人都是一票的985+世界top50硕士,也有一些c9本科生。
要知道这是几年前的,月薪不过万的制造业,不是大家都喜欢的金融计算机,是属于“狗不理”的行业,就这样都已经全是研究生在竞争低端职位了,别说现在的金融计算机这些行业了,那一个个都是卷王,光target school出来的人都已经比坑多了。
另外一个体现就是研究生的录取难度逐渐增大,不止是国内的。因为报名读研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导致连海外的学校也被中国人卷到门槛爆炸的地步。目前就读的学校,申请学硕至少要一篇有质量的一作和系里前20的gpa,以及漂亮的标化成绩和海外教授的推荐信,这放在几年前是稳进,甚至可以争取一下phd的。
目前这种情况还在不断加剧,可以看看22年大家申ms/phd的强度,再和17-18年的对比一下,感受一下不断加深的内卷。在未来我对仅持有本科学历的人持悲观态度,人均硕博的环境下,研究生会自愿降频兼容和本科生竞争,本科学历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榨,如果只有本科学历,建议放低预期,未来在工作中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于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来说也别觉得自己稳了,博士烂大街才刚刚开始,估计过不了几年,博士也是遍地走了,那时候本科学历估计就跟现在的大专毕业证差不多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