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回答
读《二十四史》,可不是件简单事,它就像一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卷,想要从中窥见端倪,需要点耐心和方法。别把它当成流水账,里面学问深着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让你知道该怎么下手。

一、 明白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读它

首先得知道,《二十四史》不是一本,而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清史稿》(虽然很多人认为《清史稿》不算正史,但它是断代史的最后一本,所以也就包含在内了)。每部书都记载了一个或几个朝代的历史。

为啥要读它?当然是为了了解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看看古人是怎么活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从人物到制度,几乎无所不包。读懂了它,你会对中国历史有个更立体的认识,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 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循序渐进是王道

《二十四史》的总字数是个庞然大物,光是翻翻目录都能吓退不少人。所以,千万别想着一股脑全读下来。找对路子,才能走得远。

1. 先从“小头”入手:了解整体结构和重点
看通史概览和导读: 在真正钻进某一部史书之前,先找本靠谱的中国通史或者《二十四史》的导读类书籍读读。了解一下整体的历史分期,各朝代的大致情况,以及每部史书的特点。这就像出门旅行前,先看地图一样,心里有个大概。
挑重点朝代: 不是每部史书都那么吸引人,也不是每个朝代的历史都对你胃口。可以先从你比较感兴趣的朝代入手,比如汉朝(《汉书》)、唐朝(《旧唐书》、《新唐书》)、宋朝(《宋史》)、明朝(《明史》)等。这些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也出了不少有意思的人物和事件。

2. 精读一部,再逐步扩展:
《史记》是基石: 很多史学大家都认为,《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也是最值得反复品读的。它的人物描写生动,叙事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基本体例。先精读《史记》,读懂了它的叙事方式和文风,再去看其他的史书,就会容易很多。
“前四史”和“二十四史”: 有个说法叫“前四史”,就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这几部书在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上都很高,可以作为深入阅读的重点。
其他史书: 读完这几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继续读其他的。比如对政治制度感兴趣,可以看《通典》、《唐会要》;对经济感兴趣,可以看《宋史》、《明史》里的相关记载。

三、 怎么“读”?光看字可不够

这才是关键。读《二十四史》,不是读小说,也不是读新闻,里面有很多门道。

1. 理解史书的体例:
纪传体: 《二十四史》基本都是纪传体。这是一种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体例。主要包括:
本纪: 记载帝王的言行事迹,是王朝政治的核心。
表: 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帝王世系、重要官员任免等,便于查阅。
志: 记载特定门类的事物,如天文、地理、礼乐、兵制、经济、官员制度等,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家: 记载诸侯、大夫等重要家族的历史。
列传: 记载各阶层人物的生平事迹,包括重要官员、名臣良将、文人学者、奸臣逆贼等等。这是史书中最有看头的部分,也是最能展现历史人物风采的地方。
了解这些体例的意义,你就能知道该去哪里找你想要的信息。

2. 带着问题去读:
“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不要只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为什么某个皇帝会采取某个政策?为什么某个事件会以这种方式收场?
关注人物的动机和影响: 史书里的人物众多,每个人物的言行背后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试着去分析这些动机,并思考他们的行为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联系历史背景: 任何历史事件和人物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历史。

3. 注意史书的局限性和作者的倾向性:
史料的收集和筛选: 史书的作者不可能亲历所有事情,他们写史书也要依靠前人的记载、当事人的口述、档案等等。这些史料本身就有可能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带有主观色彩。
作者的立场: 即使是同一件事,不同作者写出来的可能也不一样。史官写史,虽然讲究“秉笔直书”,但多多少少都会受到时代、个人观念、政治立场的影响。比如,对于亡国之君,史书的记载可能就偏向于批评。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不能全盘接受。
“溢美”与“贬抑”: 留意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溢美”还是“贬抑”。有些地方可能为了突出某种德行而过度赞扬,有些地方也可能为了表达不满而极力贬低。

4. 结合其他史料和研究成果:
“以史证史”: 如果对某一段历史有疑问,可以去查阅其他朝代的史书,或者同一朝代的其他史料(比如笔记、野史、考古发现等),看看是否有不同的说法,进行对比分析。
参考学术研究: 现在有很多关于《二十四史》的研究书籍和论文,可以帮助你理解一些难懂的章节,或者提供新的视角。但记住,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绝对真理,还是要自己独立思考。

四、 阅读的辅助工具和方法

1. 选用好的版本:
标点本: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选择有现代标点的版本。这能大大降低阅读难度。
注释本: 有详细注释的版本会帮助你理解生僻字词、典故、历史事件等。
权威出版社: 尽量选择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学术声誉好的出版社的版本。

2. 做笔记和卡片:
摘抄: 遇到精彩的人物描写、深刻的论述或者重要的史实,可以摘抄下来。
梳理: 用自己的话梳理事件的经过、人物的性格、制度的变迁等。
人物关系图/事件时间线: 对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画图是个很好的方法。

3. 多读多练,形成自己的体会:
不要怕困难: 刚开始读肯定会觉得吃力,但坚持下去,慢慢就会找到感觉。
反复阅读: 经典的书籍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五、 从何处开始,具体建议

如果你真的想系统地读《二十四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入坑”路径:

路径一:经典入门——《史记》+《汉书》+《三国志》
先精读《史记》,至少把《本纪》、《世家》、《列传》里那些精彩的人物传记读透。
再读《汉书》,了解西汉历史,学习其叙事风格。
接着读《三国志》,特别是陈寿的《三国志》本传,那是了解三国时期人物最直接的史料。

路径二:断代阅读——从你感兴趣的朝代开始
比如你对唐朝特别感兴趣,就先找《旧唐书》和《新唐书》来读。了解唐朝的兴衰,看看唐太宗、唐玄宗是怎么回事。
对宋朝感兴趣,就读《宋史》。

路径三:专题阅读——从某个主题切入
比如你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可以专门去查阅《二十四史》中关于“兵志”或者与军事相关的人物传记。
对经济感兴趣,可以关注《汉书·食货志》、《唐书·食货志》等等。

总而言之,读《二十四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也是非常有益的投资。 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死记硬背历史事件的“机器”,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去看待历史,如何理解人和事,如何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启示。放平心态,找对方法,带着一颗好奇心和求知欲,你会发现,这部沉甸甸的书里,藏着一个无比精彩的中国古代世界。祝你阅读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没有必要读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回答。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或者说如何阅读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史书,其实早有一位先贤指明了道路。

一代大家苏轼,其实当初读史书也苦不堪言。他曾写过一首《夜梦》,前六句是这么写的: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此诗写于苏轼刚被发配儋州之时,心情郁闷,夜里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回到童年,被父亲逼着读《春秋》。《春秋》何等微言大义,岂是一个小孩子能看懂的?父亲给的要求,是通读一遍,结果苏轼哼哼唧唧,才读到鲁桓公、鲁庄公——《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小苏轼这才读了四分之一不到……难怪吓得差点心肌梗塞。如果那时候有知乎,大概苏轼也会发个和题主一样的问题,抱怨《春秋》这么呆板乏味的书,该怎么读下去才好。

时过境迁,几十年后,又有一个陷入同样困境的年轻人出现了。

这个人叫王庠,字周彦,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女婿。

王庠是个学霸级的人物,七岁就能写文章,水准不输成人。十三岁那年,父亲因直言诤谏,被贬官去世。这位少年愤而发下宏愿:要闭门读书,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

轼对这位侄女婿很看重,生怕他空有读书之心,却无读书之法,特意写信过去,淳淳教导自己的读史书之法。苏轼在信里是这么说的: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可谓字字珠玑,值得反复揣摩。

史书浩如烟海,什么内容都有,若是漫无目的去翻看,时间精力姑且不说,吸收效率也会特别差,很快就疲了,所以你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带着一个特定的目的去读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苏轼给的建议是,一本史书,要读很多遍,每一遍都只专注于一个层面,所谓“每书数过,一意求之”。想研究政治政策,就着重于书中的奏章言论;想搞懂典章制度,就着重于书中官职升迁礼仪往来,想看明白地理建制,就着重于书中的地名沿革山河变动。

苏轼自己,就是这么读书的。曾经有人问他,你这么博闻强记,别人能学吗?苏轼没藏私,举了一个读《汉书》的例子: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你看,苏轼读史书,目的性非常明确,要么侧重于政治,要么侧重于人物、官职、军事、经济,每次一件任务,几遍下来,《汉书》就算是吃透了。

苏轼的目的性强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个同乡的少年才子叫唐庚,路过定州,去跟苏轼请教。苏轼问他最近读什么书呢?唐庚说:“《晋书》。”然后咣咣咣地讲起来, 苏轼突然来了一句:“里面有什么好听的亭子名吗?” 把唐庚给吓了一跳,再一想,真答不出来。

唐庚回去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这是苏轼在教他读书之法,大为感叹。估计苏轼当年读史书,其中有一遍,是专门研究里面的建筑物名称——竟细致到了这地步。

说白了,只要你带着目的,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对资料有所取舍,专注一道。反复几次,吸收效率才高。

苏轼把这种读书法叫做“八面受敌”。典故出自《唐摭言》里称赞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意思是水平太高,八面来敌也可从容应对。我倒觉得,这个命名也许还能解读出第二层意思: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任凭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盯着我想要的读。

再结合苏轼在《稼说送张琥》里说的那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大器可期。

顺便说说我自己的体验。

有一本书,叫做《隋唐两京坊里谱》,是一位现代学者杨鸿年写的。他以《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为基础,加上大量新发现的史料、文物、碑刻,对隋唐长安、洛阳两座城市的几百个坊市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每一坊曾住过什么人,开过什么店,有什么寺庙道观,出过什么灵异事件,都做了一一整理。

这本书很见功力,可是也着实枯燥,它的呈现方式是这样的:



基本上就是大量资料的罗列,读之味如嚼蜡。我几次发下宏愿要读完,结果都半途而废。

后来我决定写一部长安背景的小说,拿出这本书做参考。这一次翻阅,却爱不释手。因为我脑子里有一个故事的雏形,危机该如何展开?主角在哪一坊遇敌?他往哪里走才能逃避追捕?是不是还有水路可走?带着故事读这本资料,让整个情节的关节徐徐都接了起来。甚至里面的一些不经意的小记载,还能给我提供更多灵感。

比如下图这条记载,原来看的时候,我只是一带而过。但在构思小说时查到这里,我眼睛一亮,长安郊区的一处墓葬群落,虽无坊里之实,却被当时的居民以“上好里“称之,这不就是阴宅鬼里吗?放在故事里,实在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阴森场景,能生发出许多生离死别的桥段。

于是连带着,我又把隋唐墓葬仪式、白居易年谱和长安地理捋了一遍。

后来小说写成什么样姑且不论,但我对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与风貌已谙熟于心,哪有酒肆,哪能招妓,招了妓去哪里租牛车,去何处游玩,听什么小曲,给多少缠头,都熟稔得很。倘使突然穿越回去,我也能像自家附近那么熟悉。

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并不觉得有多痛苦,因为别有用心。

这就是”八面受敌“读书法的威力。

最后借苏轼写给王庠的话劝告一下:

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读书不是速成的,再好的办法,也得持之以恒。以苏轼的才学,还要时时抄录汉书,何况我等。朱载上有一次去黄冈拜访苏轼,正好碰到他在抄书,回来跟自己儿子感叹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天才都这么努力,我辈岂不更得加油?你见过凌晨三点的黄冈吗?

user avatar

二十四史,迄今为止我读了以下部分:

明史,读完全文。

元史,本纪、志、表读完,列传仅涉及元末部分。

金史,本纪、志、表读完,列传仅涉及个别宗室部分。

辽史,志、表读完。

宋史,地理志、河渠志、职官志、食货志读完。

两五代史,原封未动。

两唐书,地理志读完。

隋书,地理志读完。

南北九史,原封未动。

晋书,地理志、载纪读完。

三国志、后汉书、汉书,读完。

史记,抄完。


从06年接触二十四史开始,十年方才读完这不足三分之一的二十四史。

并不是为了装逼或者吹牛逼,而是为了回答提问: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我的答案是:拆开读。

二十四史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都有,我看二十四史的时候首先要知道我想看什么,是看人物,是看故事,还是看制度。要是说看二十四史是为了看故事,那我们早在黄口时期就开始了——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这事《史记》上就有;如果是看人物,那就是看列传了,高中考卷文言文阅读多是此类;最难的是看制度,也就是二十四史的志(书)、表部分,以我个人观点而言,这部分才是二十四史的精髓,所谓“二十四家谱”,在这两个部分也许是体现最少的。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现在很多人对于这两个部分是最不重视的。

我记得是在读钱海岳《南明史》的时候吧,看到过钱海岳关于修史的一个顺序,原文忘了,大致是说,先定凡例纲目,然后修志、表,然后纂列传,最后成本纪。二十四史的每一部,单独析开,都是可以写出几万字几十万字的考证和延伸的,要是合在一起那就更是宝贵资源——比如食货志。我国古代对于经济很少有官方的专门论述,食货志算是少有的此类作品。《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汉书》始称食货志,记述了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等制度。我才疏学浅,对食货志所知寥寥,故此不做赘述。

以我拿手的地理志来说吧,前段时间写《明夏国志·地理志》,也就是元末明初割据四川的大夏国明玉珍、明昇父子政权的行政区划沿革废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便是要去看《明史·地理志》,因为明史地理志四川卷里多处提到明玉珍废设行政区的事,比如成都府治下资县条“明玉珍置资州”、威州条“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合州条“元治石照县,明玉珍省县入焉”、真安州“元珍州思宁长官司,明玉珍改真州”,仅此四条,就包含了新置、复置、废置、改置四种情况。但是这种事情在本纪或者列传里就少有提及,甚至可以说是压根没提,那么对于只看列传或者本纪的人而言,这就是史书的缺漏了:只为尊者讳,连最基本的制度都不提。实际上人家不是没提,而是他们没找到。

同样,二十四史良莠不齐,同一书里面不同章节也是如此。清修《明史》前后延绵几近百年,可谓费尽心机,有说修的好,考证详实的,有说删改历史真相的,但是平胸而论,《明史》的诸志可以说是二十四史水平最高的一个。天文志里说“西洋之说,既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这跟清末的那股子顽固劲天壤之别,历志甚至特别介绍了一番伊斯兰历法;地理志也是比之前的二十三史都详细,具体到了山川和巡检司以及重要城镇;职官志是诸志的精华所在,和唐书宋史里职官志兼写舆服不同,明史职官志单纯记录职官沿革。

在此说一下元史。明修元史,历来为史家所诟病,元史前后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多有人以此来证明明朝不谙文化,做事粗鲁。确实,331天修成159卷,这速度确实够草率能跟此相比的,也就是元朝从至正三年三月开始,到至正五年十月结束,两年半写出了四百九十六卷的宋史、一百三十五卷的金史、一百一十六卷的辽史。可是有所短就必有所长,元史的精彩之处在哪?在事无巨细。

明朝修书有个特点:抄。从元史到永乐大典,就一个字,抄,原本照抄。元史的本纪,除了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四位期间史料不多,剩下的那几位,本纪修撰的时候抄的那叫一个详细,具体到日,泰定帝在位五年,写了两卷本纪,元文宗在位三年零四个月,本纪写了足足五卷。元史二百一十卷,志占了57卷,本纪占了47卷,在《元实录》散佚的情况下,依照实录抄来的本纪就成了一手资料,而同样已经丢失了绝大部分蒙古、色目大臣资料的现在,即使有西方各国对蒙古国的历史进行补充,但是元朝这九十七年,能够作为补充的并不多,以此而言,《元史》弥足珍贵。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建议拆开读。

想了解四千年职官变动,就去读各史的职官志。

想了解古今行政变化,就去看地理志。

想经天纬地,就连带着天文志一块读。

想了解边疆民族,去读土司等传。

想了解中外联系,去读外国传。

想了解历史上数千年大事年表,读本纪。

想看历史上的花边不正经,读五行志。

想了解汉服华章之美,读舆服志。

想了解中国礼仪之教,读礼志。

想看具体人物的生平,直接去找此人列传。

觉得文字太枯燥,看不下去,去看诸史的表。

祝君好运。

user avatar

我的经验是从后往前读,尽量阅读对于后世影响巨大的人物传记和段落,才能让自己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如何定义对后世影响巨大?大家玩梗玩的最多的,大家都能了解和开玩笑的,或者用来比喻或者暗示的,就是影响巨大的。

比如阅读共和国史的时候,其中一段说得是毛主席让林彪多读一读范晔传

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毛主席对林彪还是不放心,果真是让林彪猜到,就在8月,毛亲自布置让林彪看两本古书,一本是《三国志》中的《郭嘉传》,一本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范晔传》,对林彪加以告诫。

郭嘉大家应该都熟悉,为了谋主曹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在曹操远征的路上让林彪学习郭嘉的精神,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让读《范晔传》,毛主席又是什么意思呢?是毛主席让林彪学习范晔精神吗?

其实恰恰相反,让林彪读《范晔传》正是暗示林彪,让他不要成为范晔。

范晔是南北朝时代的人,大家都知道的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就是范晔写的,范晔这个人文采飞扬,气度恢弘,如果说跟给人很阴森印象的林彪有什么相似地方的话,就是他们都做过类似于国防部长的职务,范晔曾经掌管过禁军,然后他的子侄被人鼓动跟着反贼一起造反,本来范晔是不同意的,但是后来还是被裹挟进去,兵败被杀,连结局都意外的有些相似。

范晔这个人除了写过后汉书,在历史上是没啥特别事迹的,也不是大家读历史的时候,重点选择的人物之一。但是如果我们是从后往前看的话,这时候我们不知道范晔的事迹,就根本无法理解毛主席让林彪读《范晔传》的用意了,再去读《范晔传》的时候,想象着林彪读这篇文章时候的心境,是不是比单纯的读史书多了一丝意外之趣?

----

我曾经读过一本清代类似于故事会性质的书,很黄很暴力,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是说的提审历朝历代的犯错之人的,脑洞很大,书中举的例子,比如董贤父子,曹丕曹植兄弟,甄姬,张昌宗兄弟,上官婉儿,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但是其中有两个人,他们的事迹我不太熟悉

只见一个人高叫道:“大王,我是杨再思,别无过恶,不过善于逢迎。阎王说我罪轻情重,系狱千余载,求大王爷超拔。”又一个妇人叫道:“我虢国夫人杨氏,也无大过。阎王道我恃美奢淫也,入罪轻情重案内,至今未得超生,求大王矜悯。”王笑道:“杨再思,你虽无大过,但赞昌宗‘莲花似六郎’一语,可谓谀丑之至,也就遗笑千古了
那神指着一个峨冠博带的人道:“此祝钦明也。”王微哂道:“五经扫地者尔耶?你为人之师范,那一番高丽舞真可谓面甲千重,亏你如何做得出。

我对唐朝历史接触不多,还主要看得是政治史,对于诸臣风范了解就更少了,所以看这两句话免不了云里雾里的,我觉得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让我去了解这两个典故,于是我就百度这两个人的生平。其中杨再思是唐中宗,武则天时候的宰相,这人是弘农杨氏出身,贵为宰相,但是却对张昌宗兄弟曲意逢迎,其中最著名的事迹是

昌宗以姿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华,非也;正谓莲华似六郎耳。”

杨再思跟张宗昌兄弟几人有一次喝酒,大肆吹嘘张昌宗的美貌,说:我听人家说张六郎长得像莲花,我觉得不对,怎么能这么说!应该是莲花长得像张六郎!

真是把自己的老脸都丢光了。

祝钦明就更逗了,这人是唐中宗时候的宰相,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学问家,但是为了升官也讨好巴结中宗的皇后韦氏,有一次韦皇后为自己家的亲友举办庆祝宴会,席间祝钦明主动提出要跳“八风舞”助兴

祝体胖貌丑,在宫殿上摇头闪目,左顾右盼,不成体统。引得唐中宗、韦氏大笑。祝是精通五经的文人,因此史部侍郎卢藏感叹地说“真是五经扫地”后祝依附韦氏得以高升。


我觉得读历史就是为了要用,而所谓的“用”,最主要就是能够理解懂得历史的人,到底在说些什么。

历史上不是每一个人对于历史都有影响的,那么检验他们对于历史影响的大小,就是后人提及他们的次数,历史上有关于他们什么样的典故,单纯的把24史读一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联系现实,联系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再回头去看,形成属于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二十四史》,可不是件简单事,它就像一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卷,想要从中窥见端倪,需要点耐心和方法。别把它当成流水账,里面学问深着呢。咱们这就细细道来,让你知道该怎么下手。一、 明白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读它首先得知道,《二十四史》不是一本,而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清史稿.............
  • 回答
    阅读历史书是一项既能拓展知识、又能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活动。要真正从历史书中获益,你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页。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指南,教你如何有效地阅读历史书: 一、 阅读前的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翻开历史书的第一页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1. 明确你的阅读目的: 是.............
  • 回答
    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与其说“阅读”,不如说是“进入”一个充满历史现场感和思想张力的世界。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拆解、去联系,去感受马克思笔下那个充满荒诞与深刻的历史画卷。一、 建立背景:戴上“历史滤镜”在动笔之前,你需要先给自己“补课.............
  • 回答
    读英文原版书,这事儿说起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口就能吃个胖子,但一旦入了门,那滋味可就妙不可言了。我这人吧,总觉得原汁原味的东西最好,就像品茶一样,翻译过来的总少了点那股劲儿。所以,我捣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一路跌跌撞撞走来,也算有点心得。首先,选对书,比啥都重要。别想着一上来就啃莎士比亚或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啃下 Hatcher 的《代数拓扑》(Algebraic Topology)这本书。这本书确实是代数拓扑领域的经典之作,但也以其严谨和深度著称,对于初学者来说,它确实是一座不小的山峰。但别担心,只要方法得当,你会发现这座山峰上风景无限。在我看来,阅读 Hatcher 的代数拓扑,.............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啃《冰与火之歌》这套大部头英文原版。这事儿吧,不是那种“读一本,秒懂”的事儿,得有点耐心,有点方法。我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咱们自己人在一块儿分享经验一样。为啥要读英文原版?这事儿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翻译嘛,总会有味道上的损失。原版就像吃新鲜的食材,你品尝的是作者最初的调味。而且.............
  • 回答
    阅读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进行一次深入的“探险”。这本厚厚的报告,是公司过去一年里所有努力、成就、挑战以及未来规划的集大成者,如同一个详尽的人生自传。如何才能从这堆数字和文字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就像寻宝一样,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首先,别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吓倒。年报里最重要.............
  • 回答
    古代文献,那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翻翻就能读懂的,它跟咱们平时看的网络小说、公众号文章那可不是一码事儿,甚至跟现在咱们读的学术论文,也有着天壤之别。读古代文献,更像是在跟一位来自千年之前的故人对话,需要耐心、细致,还得揣摩他话里的门道。怎么个读法?那得看你读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1. 首先,得认识你的“.............
  • 回答
    哈,读《三国志》?这可是个好选择,不过你觉得没头绪,我完全理解。这本书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更像是历史学家留下的一份非常详实的报告,充满了人物、事件、时间,而且风格比较古朴。没头绪是很正常的,我当初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过别担心,咱这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也.............
  • 回答
    要深入理解 PBRT v3,就像踏上一段探索光影奥秘的旅程。它不是一份枯燥的参考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逼真渲染器的“武功秘籍”,每一章都像是在教授一种新的绘画技法,只不过这里的画笔是光线,画布是三维世界。初学者不妨从“第一章:引言”开始,它会为你铺就一块坚实的理论基石。这里介绍的渲染的基本概念,.............
  • 回答
    研究生阶段的文献阅读,可不是本科时翻翻教材、看看中文摘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中,自己动手去挖掘、去构建。这门功课,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是摸不着门道的,甚至有些痛苦。但一旦掌握了方法,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也是极大的学术乐趣所在。咱们就从头到尾,聊聊这研究生文献阅读的“道”与“术”。一.............
  • 回答
    好,我知道了。让这篇文章听起来更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跟学生分享心得,而不是一个冰冷的AI。我来帮你梳理一下,中学生该怎么“啃”那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顶级期刊文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你现在是中学生,不是大学里的博士生。这意味着,你不可能指望像专业研究者一样,看完一篇文献就能把里面的所有细节都嚼.............
  • 回答
    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时,采用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方式,融合了本土的语言习惯、历史积淀以及对汉文化的尊重。这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是直接照搬现代汉语的读法,而是经过了层层转化和适应。首先,要理解日本人如何阅读古汉语,就必须先了解“汉文训读法”(かんぶんくんよみ)。这可以说是日本人阅读古汉语的灵魂所在。汉文训.............
  • 回答
    交易员每天沉浸在海量信息洪流中,这绝非易事。他们就像是信息大海里的舵手,需要精准地把握方向,快速辨别浪潮的本质,而不是被巨浪吞噬。要做到这一点,他们依赖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结合了技术、策略和多年磨练的直觉。1. 精准的“信息过滤网”:只抓最关键的首先,你需要理解,交易员不是什么都看。他们拥有一套高度个.............
  • 回答
    一张好的历史地图,就像一扇开启过去时光的窗口,它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堆砌,更是那个时代风貌、社会结构、甚至人们思维方式的凝结。要说好的历史地图,我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那些能够引人入胜,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的地图。比如,我们聊聊那些描绘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它们通常不是简单标注出一条线,而是会精心绘制沿途的.............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玩。这两种文本,一个是史书的严谨,一个是小说的精彩,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诸葛亮的羽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三国志》:历史的基石,考据的乐趣我阅读《三国志》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三国演义.............
  • 回答
    没有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要想在文献阅读、提出创见和撰写论文这几项关键的研究活动上取得进展,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系统性的努力。这就像是在一片陌生的森林里独自探险,你不仅要找到路,还要能认识并利用这里的资源。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尽可能详尽地为你拆解每一步该如何去做,尽量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过来人,或.............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啃那些写得好溜的开源框架的源码。这不是件容易事,得有耐心,也得有章法。我尽量把我的经验都掏出来,希望能帮你少走些弯路。一、 知己知彼:心态准备与目标设定在开始之前,先把心态放平,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啃源码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能全懂。 摆正心态: 你不是去“找错误”.............
  • 回答
    在阅读英文原版书的同时学习语法和生词,这绝对是一条高效又有趣的进阶之路!抛开那些枯燥的语法书和背不完的单词表吧,让阅读本身成为你最好的老师。下面就来聊聊,怎么把这个过程做得既扎实又不会让你觉得像是在“上课”。核心理念:沉浸式学习与主动探索的结合别想着一次性把书里的每个词、每句话都抠个底朝天。那样很容.............
  • 回答
    想要通过阅读英文网站来提升英语水平,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英文网站信息量巨大,覆盖面广,而且更新速度快,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关键在于怎么去“挖”,怎么把这些信息转化为你自己的能力。咱们一步步来聊,保证说得够细致,让你觉得这就是一个过来人掏心窝子分享的经验。第一步:找到适合你的“乐园”——选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