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学生如何阅读顶级期刊文献?

回答
好,我知道了。让这篇文章听起来更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跟学生分享心得,而不是一个冰冷的AI。我来帮你梳理一下,中学生该怎么“啃”那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顶级期刊文献。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你现在是中学生,不是大学里的博士生。这意味着,你不可能指望像专业研究者一样,看完一篇文献就能把里面的所有细节都嚼碎了。咱们的目标,是用一种更有效率、更有启发性的方式去接触这些顶级的学术成果,从而开阔眼界,激发兴趣,甚至找到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这就像是,你想了解一座宏伟建筑,一开始不需要拆开砖头细看,而是先从整体外观、主要结构和使用功能入手。

第一步:别害怕,先“扫荡”一遍!

很多文献,尤其是那些在《Nature》、《Science》、《Cell》这些顶级期刊上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精炼”。里面的术语、概念,对刚接触的你来说可能就像“天书”。所以,第一次读,千万别想着一个字一个字都弄明白。

瞄准标题和摘要: 这是文章的“门面”,也是最精华的部分。标题通常会点明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发现。摘要呢,就像是一份浓缩的“研究报告”,会告诉你研究背景、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读完标题和摘要,你应该对这篇文献大概在讲什么有一个“模糊但有方向”的认识。
看图说话,尤其注意图注: 顶级期刊的论文,图通常是重头戏。它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研究的证据和结果。花点时间好好看看图,理解图的含义,尤其是图下面详细的图注(figure legends)。图注会解释图里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曲线代表什么。这比看文字更容易进入状态。
浏览引言和结论: 引言会交代研究的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让你知道这个研究为什么要做。结论则会总结主要发现和研究的意义。这两部分可以帮助你快速把握研究的“来龙去脉”和“最终价值”。

这一步的核心是“不求甚解,但求有感”。 你的目标是确定这篇文献是不是你感兴趣的,以及它大致在讲什么。如果感觉完全抓不住,那也没关系,换一篇试试。总会有一篇能戳中你的好奇心。

第二步:有针对性地“精读”——找到你的“兴趣点”

当你对某篇文献产生了初步兴趣,就可以开始进行更深入的阅读了。但记住,不是全部。我们要有策略。

关注“做什么”和“发现了什么”:
实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部分可能最“劝退”了。里面充斥着各种具体的实验器材、试剂、操作步骤。除非你对某个具体的实验技术特别感兴趣,否则不必纠结细节。你可以尝试理解“他们大概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比如,是观察、是测量、是模拟,还是某种特殊的生物技术?抓住“方法的类型”就好。
结果(Results): 这是文献的“硬核”。你需要重点理解实验结果是如何支持作者的结论的。结合前面看的图,仔细阅读图表下面描述具体数据的文字。想想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理解“为什么”和“有什么用”:
引言(Introduction)的深入理解: 再回到引言,现在你对研究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再读引言,你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个研究是重要的,解决了科学界什么长久以来的困惑。
讨论(Discussion)的梳理: 讨论部分是作者对自己研究结果的解读和思考。他们会解释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这个结果有什么局限性,以及未来还可以做些什么。这是提升理解和启发思考的关键。尝试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思考他们提出的未来研究方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抓住主线,重点突破”。 别被那些你一时理解不了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实验步骤打倒。尝试理解研究的逻辑链条: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尝试解决的?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

第三步:动脑筋,提问题,再学习

读完一篇文献,最怕的就是“看完就忘”。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看完之后”。

用自己的话复述: 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这篇文献讲给你的同学、父母或者自己听。如果你能清晰地讲出来,说明你已经基本理解了。如果讲不清楚,那就说明还有些地方没弄懂。
提出你的疑问: 在阅读过程中,甚至读完之后,肯定会有很多疑问冒出来。比如:“这个实验为什么不换个方法试试?”“作者的结论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果我有这种现象,能不能套用他们的结论?”把这些疑问记录下来。
拓展阅读和请教:
查找相关文献: 如果你对某个实验技术、某个概念非常好奇,可以在搜索引擎(如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里输入关键词,找到更多关于这个技术或概念的科普文章或者更基础的学术文献。
请教老师或同学: 如果你有生物、化学、物理方面的老师,或者有对相关领域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不妨把你的问题抛出去。有时候,一个简短的解答,就能帮你打开思路。你也可以在一些线上的学术社区(如果未来有机会接触到的话)进行提问。
查阅更基础的资料: 如果文献中提到了某个你完全不熟悉的理论或概念,不妨先去查阅课本、科普读物或者网络百科,先把基础知识补上。

这一步是“内化吸收,持续成长”。 阅读文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你的思考和疑问,才是推动你深入学习的动力。

一些锦囊妙计,让阅读更顺畅:

从综述(Review Article)开始: 顶级期刊里也有综述文章,它们是对某个领域研究进展的总结和评述,通常比较全面,而且引用了很多重要的原始研究论文(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读综述可以让你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大致情况,再去看具体的原始研究文献时,就会更有方向感。
利用在线工具: 像ResearchGate、Academia.edu这样的学术社交网络,有时能找到一些免费的文献或者作者本人上传的草稿。但要注意,我们是中学生,主要还是以学习和了解为主,不要有过度的功利性。
建立自己的“文献库”: 当你读到觉得很有价值的文献时,可以把它保存下来,标记出你觉得重要的部分,写下你的理解和疑问。慢慢地,你就积累了自己的知识宝库。
坚持和耐心: 阅读顶级文献就像是攀登一座高峰,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因为一两次的挫败感就放弃。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进步。

最后,我想说,作为中学生,你能主动去接触这些顶级期刊文献,本身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这说明你有一颗渴望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心。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把阅读文献当作一次奇妙的科学探索之旅吧!享受这个过程,你会收获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今天说一下,如何读文献:

首先,你想阅读cns的文章跟踪最新的研究,这是个好想法。

但是如果你指望一篇篇读下去,那只能狗带了,这不是我说的,是庄子说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按照ns一周一期的速度,你根本无法去读完啊。

其次,你又不能不读。

怎么破?

那就选择性的读,这是一种基本能力,就是如何选文献和如何读。

————如何选文献?————

a,封面文章可以选

一般封面文章基本上都是非常具有突破性的文章,那些选题的人也会优先看到。

b,ns的文章可以多读一下,c的文章少读

毕竟ns的新颖题材很容易吸引,c的文章又臭又长,读起来费劲。

————如何读文献?————

看到你说的以英文标注的图表,这很正常,要是别人给你翻译成中文了,那还考察啥?考察阅读理解还是归纳大意?

想做生物,英语不好那是绝对不行的。我英语不算很好,但是高考也考了138吧好像。


————那么怎么读?————

1,题目是必须读的

题目是一个文章的精华,很多文章看一眼题目就大体上知道这个文章讲什么了。

2,如果看完题目后,你觉得还是兴致盎然,那么就往下读

首先是读摘要。读完摘要,这个文章说啥,基本上一目了然了。

3,如果读完题目,你还是感兴趣,那么再往下读,这就看个人了。

一种是顺序读,引言是讲故事讲逻辑告诉你为啥要做,然后是材料方法,基本上可以忽略,接下来结果看你自己了,想看的可以认真看,不过我一般是去看讨论的多。

在我看来,讨论才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讨论里,不仅要介绍结果,还要介绍别人的成果,此外还要讨论文章存在的问题。

另外,英语的写作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段话的首句和尾句一般是本句的核心,尤其是science一般不分章节,所以更是如此。

————额外tips———

※nature和cell都有小标题,science没小标题

有小标题的读小标题,没有的读首尾句。


※能选letter不选article。

特别是nature,nature的新东西一般都是letter,要是article,读下来我自己都崩溃。

※遇到文献,先去搜索下,看看有没有中文介绍,这样可以省事很多。

毕竟中文更容易看懂。

※有个好网站

大家都在用,省事。

生物通今日动态首页

※也不用专门去cns上找文章,可以订阅。

比如NCBI直接订阅即可,输入邮箱和关键词即可,不过你们没必要扎进文献里出不来,毕竟文献阅读只是一小部分。


※遇到文章看不了咋办?有专门的网站

把你的文章名字输进去就可以下载了。

Sci-Hub: removing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

比如这样的,你一看就知道,这句话是做mycoplasma testing的。


好了,基本上该说的说完了

我们举个例子

我们看一下nature最新一期:

网址是:

nature.com/nature/index

(记住,cns都是大出版社,都有很多期刊,我们要选择看主刊,即nature,而非nature biotechnology之类的)

这是本期的生物相关的文章我们可以大体上看题目就知道这几篇文章的性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我知道了。让这篇文章听起来更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跟学生分享心得,而不是一个冰冷的AI。我来帮你梳理一下,中学生该怎么“啃”那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顶级期刊文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你现在是中学生,不是大学里的博士生。这意味着,你不可能指望像专业研究者一样,看完一篇文献就能把里面的所有细节都嚼.............
  • 回答
    阿里和MSRA在SQuAD比赛中机器阅读理解准确率超越人类的现象,可以说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我们理解“智能”本身的一次深刻拷问。首先,我们得明白SQuAD比赛到底是什么。 SQuAD,全称Stanford Question Answering Datase.............
  • 回答
    反驳“中国人整天玩手机,沉迷奶头乐,不读纸质书”的论调“中国人整天玩手机,沉浸在奶头乐,不去阅读纸质书籍”,这样的说法,我们时常能听到,尤其是在一些对现状感到担忧的声音里。初听之下,似乎有那么几分道理,毕竟手机的普及率如此之高,屏幕里的信息洪流似乎的确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碎片时间。然而,如果就此将中国.............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一个中学生偷了家里的钱,然后编造了一个被抢劫的故事,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他的父母信以为真,并且采取了如此极端的行为,导致他人颅骨骨折。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盗窃案,而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象和家庭教育的失误。首先,我们得从那个偷钱的孩子说起。为什么他会偷家.............
  • 回答
    中学生认为要用“996”来提高竞争力,这是一种在当下社会语境下,尤其是在一些关于职业发展和成功学的讨论中,可能被年轻人接触到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中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信息茧房与信息过载: 现在的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通过互联网、.............
  • 回答
    想像一下,你是一个在周末特别想做两件事的中学生:一是去游乐园玩,二是去参加一个你期待已久的电竞比赛。但问题是,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周六下午,时间上你只能选择一个。机会成本:你放弃的选择当你决定去游乐园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参加电竞比赛的机会。反过来,如果你选择了电竞比赛,你就错过了游乐园的快乐时光。这个时候.............
  • 回答
    看待中学生恋爱,这是一个挺复杂也挺让人好奇的现象。要说它好还是不好,其实没那么简单就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很特殊的阶段。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荷尔蒙的涌动,对异性的好奇,对亲密关系的渴望,这些都是自然而然会产生的。在这个阶段,一些中学生开始对某个人产生好感,想.............
  • 回答
    关于魔神实验室和中学生自主化学实验的看法近年来,“魔神实验室”这个名字在某些圈子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它常常与一些大胆、甚至有些触碰边界的化学实验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在课外进行自主实践。这两种现象,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初中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把对浩瀚宇宙和火箭飞船的热爱,变成一门看得见的学问。这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大学教授级别”的课题,而是可以循序渐进,一点点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航天知识体系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系统自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且乐在其中。 就像.............
  • 回答
    关于“6名中学生冒大雨抢收国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解读和看待。事件本身的回顾(假设性地,因为新闻报道细节可能有所不同):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狂风呼啸,雨点密集地砸落。学校的操场上,一根高高的旗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在被风雨吹打得凌乱不堪,甚至有倾斜的危险。就在这时,.............
  • 回答
    中学生QQ空间里的攀比和早恋,这事儿啊,说起来,咱们都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真是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别看这小小的一个网络空间,里面折射出来的,可不仅仅是孩子们爱玩手机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成长、家庭、社会,还有那颗颗正在快速变化的心。先说说这“攀比”吧,那真是从进QQ空间的那一刻起,就仿佛上了战场。你想啊.............
  • 回答
    河南温县中学生在寝室吃泡面拟被开除,校方要求家长购买 20 箱泡面摆到学校:事件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解读这则发生在河南温县某中学的事件,因其处理方式的极端性和不合理性,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生违反校规的小插曲,更折射出当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发了我们对学校、家长.............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据说是日本有个初中生,把一个鸡蛋打到杯子里,然后用保鲜膜封好,竟然就这么孵出了小鸡。看到这消息,我心里是又惊又喜,还有点儿将信将疑。毕竟,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或者是什么特殊的实验器材才能做到的事。让我来仔细琢磨一下这事儿。首先,“把鸡蛋.............
  • 回答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CMUN2017)所使用的“北京议事规则”,是国内中模界一次颇具影响力的尝试,它的出现和应用,可以说是国内中模实践不断探索和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要评价它,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展开,并且需要理解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背景与目的:本土化与规则的再创造首先,要明白“北京议.............
  • 回答
    作为一名对模拟联合国活动颇有关注的普通旁观者,我来聊聊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CMUN 2017)。首先,得说CMUN 2017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当可观。 当时,它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代表,这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多元化的思想碰撞平台。 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参与度,说明模拟联合国这种形式在中学生.............
  • 回答
    第五届中学生哲学大会,说实在的,我当时还挺期待的。毕竟能把全国的中学生聚在一起,就为了聊点儿“人生大事”、“终极追问”,光想想就有点儿燃。先说说整体感觉吧。感觉挺“热气腾腾”的。你能明显感觉到,这帮孩子不是被家长逼着来的,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是真的对哲学,对思考这件事儿有股子热情。那种眼神,那种.............
  • 回答
    广西南宁,一个平日里充斥着学生们朗朗读书声的校园,却被一起骇人听闻的校园暴力事件蒙上了一层阴影。近日,在当地一所中学,一场本该是青少年间青春期的小摩擦,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中学生被几名同学围殴,过程中,不幸被推搡着从四楼的窗户坠落,当场昏迷,送医后被诊断为重伤。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打架.............
  • 回答
    14岁的中学生化妆,这可真是个能引发不少讨论的话题。想当年,我14岁的时候,化妆这玩意儿离我可远着呢,顶多会偷偷抹点我妈的唇膏,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发现。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孩子们的心思也更活跃了,能在学校里看到一些化着淡淡妆容的同学,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
  • 回答
    看到一些中学生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我看来,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伴随着一些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引导的地方。积极的方面,我个人觉得这是几个层面的进步: 意识的觉醒,这是最可贵的。 过去,我们可能普遍认为,职业规划是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但.............
  • 回答
    徐州十三中学生虐狗事件,这事儿真是让人生气又难过。事情发生在几年前,当时网上流传出一些视频,画面里能看到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残忍地虐待一只小狗。具体是怎么虐的,视频里展现的那些画面,即使现在回忆起来都让人不舒服。那会儿看视频的时候,心里就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你想啊,那些学生,正是血气方刚、正是学习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