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幸参与发言。为方便讨论,我把这次台上发言的中英文共18篇论文各概括一下(顺序是随机的。)很多答主把我这篇回答跟那位发目录的匿名老哥当作唯一信息源了,搞的我压力挺大。在这里说一下,我的概括只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概括,很多论证的细节省略掉了。所以请各位评价更客观些,别急着发表结论。
9.24更新 在这里道个歉,学业繁忙,后面还有很多论文来不及更新了。以后可能会非常低频率地偶尔更一两篇。。。
(8.15更新 大家专心看论文吧,我就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了)
我现在喝一杯咖啡,看看能肝到哪一篇。
研究女性主义思潮的文章,原文是用英文写作的。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性别构成的理论的起源(原文用的是constitution),二、liberation跟oppression关系的讨论。性别建立起源的理论提到了三个:1.Pateman提到的一种性别契约论的观点(把家庭中男女关系的起源看作是一种契约)2.格斯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观点(男性占优势是因为占生产资料);Rubin的exchange of woman的观点(源自施特劳斯人类学里面讲的女性作为一种财产或者说礼物交换的观点)。作者不把这三点看成是分裂的,强调了一个观点是如何联系于另一个观点的,比方说Rubin批判恩格斯太强调经济制度对于性别关系的影响。除了这种宏观的理论,作者还提到了精神分析主义带来一种性别构成观点,如俄狄浦斯情结跟拉康关于父权的理论等,以及Pateman对于这一类观点的反驳。在第二部分作者提出,性别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被运用于社会政权的巩固中。新进的女性主义观点认为,女性的自由解放在于对性别这个performance的舍弃,这样不仅能是对于女性的解放,更是对于全人类individuality的解放。但在同时,对这种观点也是持批判的态度的,如原文中所说,the excessive emphasis on liberation may backfire to the oppression end,作者通过举证穆斯林的面纱文化的历史来说明这一点。
Z同学应该是今年年纪最小的一位。整篇文章讨论了三个自我观:自我即身体、自我即心灵、自我即行动。a.自我即心灵。Z同学对心灵的定义是“一确立持久的自我的自我意识的根据”。代表人物是笛卡尔,他认为“我”是一个思考着的东西。对于这一观念的批评者是休谟,他把心灵理解成“一束知觉”,因此自我的同一性在休谟那里是不成立的。对于休谟的批判自然是由康德提出的,康德“先验统觉”的概念就是对于自我统一性的一个保障。要是没有先验统觉的话,一切知识也就无法可能。b.自我即身体。自我的统一就是肉体的统一。Z同学对这个理论的批判比较简单粗暴,使用了“同卵双生”的例子,享有同一个身体的双生子,不能说是同一个人。c.自我即行动。,认为“自我与选择相关联”,人并不具有所谓造物者规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出来的。存在主义通过自我否认这个例子,否定了人的自我同一性。
以欧陆哲学为主的文章,时代跨度比较大。核心论点就是要讨论主体这个概念在当代是如何被去中心化的(decentralized)。主体的去中心化,字面意思就是主体的地位受到挑战,或者说直接被通过哲学的思辨给取消掉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简短的哲学史研究,讨论三个阶段的主体研究:笛卡尔式的主体-康德式的主体-拉康式的主体。(稍微提到了弗洛伊德)作者想要表达一个线性的主体的诞生-主体的中心化-主体的去中心化的趋势。(从弗洛伊德这里开始主体被结构,这个跟福柯说的“人之死”的起源有一些出入,但无大碍)。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互联网的介入,主体获得了三种现身姿态:主人主体、观点主体和嘲讽主体。从答辩的结果来看嘲讽主体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观点,因为它提到了嘲讽/玩梗的行为本质是一种符号交换,为了达到这种交换甚至可以放弃掉内容,主体在玩梗的时候在讲一种他者的语言,并且享受着这个过程。答辩的时候有人指出这种嘲讽跟齐泽克《视察之见》提到的那种犬儒主义式的嘲讽不符,但其实这并不影响到C同学的观点。
这一届讲欧陆的大多黑话浓度很高,L同学这篇属于用语比较通俗的。今年大会【德勒兹二人组】的一员。作者采用了德勒兹《论控制社会》中惩戒社会-控制社会的转变。惩戒社会是控制这一概念的“初级形态”,这时候国家公权力对于个人自由的干涉是直接的;而在控制社会中,这种控制是一种隐性的控制。一个直观的理解就是福柯《规训与惩罚》中刑罚从公开行刑转变到监狱这种规训场所的诞生。惩戒社会的实际例子是《1984》中所描绘的社会图景:党是一种神秘的形而上产物。控制社会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但统治人民的是一种更加隐秘的数字化的全景监狱。作者想强调的是在这个控制社会的图景下,人同样不享有自由。我们的决策是局限的,我们渴望向一个不可信任的大他者倾诉我们的一切欲望。但作者以一个乐观的态度收尾:用不着感到恐惧或抱有希望,只需要去寻找新的武器。“
逻辑非常清晰的文章。作者的目标是”重新确立经验归纳的可靠性“。有经验主义的介入,这篇文章跟欧陆派的同学们比起来显得脚踏实地很多。这篇文章属于哲学史研究,首先分了传统经验主义(培根的四假象说,洛克跟休谟这些经典经验主义哲学家,其中休谟标志着传统经验主义的终结,);现代经验主义(所予论跟融贯论)。先讨论了经验的可靠性,然后通过反驳“乌鸦悖论”来捍卫经验归纳的合理性。
应评论区朋友的要求,我介绍一下T同学对乌鸦悖论的反驳。首先根据尼科德原则,1.对于一个出现x的场合也出现了y,则该事实有利于x导致y;2.对于一个出现x的场合没有出现y,则该事实不利于x导致y;3.对于一个对象不满足于这个关系的前提(premise),则它于关系是中立的。
T同学认为,乌鸦悖论是尼科德原则带来的悖论。简单来讲,就是乌鸦悖论说明了尼科德原则是自相矛盾的。根据尼科德原则,一只非黑的非乌鸦既证明了“全部乌鸦都是黑的”这个命题,而同时又于这个命题是中立的,即(5)(6)这明显自相矛盾。T同学对乌鸦悖论的反驳照搬了这篇文献(没有批评的意思),就是说反驳了演绎逻辑里面对于属性-外延的理解。当我们说“非乌鸦”的时候,不能按照演绎逻辑那样理解“非乌鸦”。因为找那样的话,“非乌鸦”这个集合大的吓人:鞋子,数字,人,这些东西都是非乌鸦。T同学反驳的论点在于:非乌鸦在日常语言实践中其实是有一个论域的,那就是“鸟类”。所以当我们说a是非乌鸦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说a是一只麻雀,鸽子,鹦鹉等等,而我们不会说a是一只鞋子。
比较罕见的讲科学哲学的文章。作者对科学实在论是存在怀疑态度的,且从正反方向都有论证。第一部分谈的是科哲里边的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拿原子的概念举例,前者将原子视作是真实存在的,而后者将原子视作是一种比喻性的东西,只是用来解释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构想。作者提出了对于前者,即科学实在论的两种辩护:最佳解释理论(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跟无奇迹论证(the no-miracles argument)(后文讲到了这种论证错误的地方),具体论证不赘述。第二部分提出了悲观元归纳的概念,这是反对科学实在论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有点类似波普尔的证伪性原则,以前的成功理论在现进看来是假的,所以理论成功不能可靠地检验理论的真值。库恩指出其漏洞在于我们不能将科学革命发生前后的理论进行比较,因为”我们不能断定不同范式的理论讨论着相同的对象“。于是就有了下面对于指称问题的讨论,主要涉及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跟科普利科的历史-因果理论,都是为悲观元归纳做辩护的,不赘述。最后一部分讨论了支持科学实在论的无奇迹论证存在的循环论证的问题。
7.30. 肝不动了,明天继续更。
7.31.肝了一篇。以后每次新肝一篇我都会放在最前面
8.8. 肝了一篇
谢邀
说实话,感觉怪怪的,因为我一向不建议中学生学哲学: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对哲学的接触必须从自身的切身体验出发(除非你已经想好了将来大学搞学术),这种切身体验以及切身体验逼迫你去学习哲学来解决自己人生的困惑的感觉才是真正“做哲学”。这种“做哲学”跟在大学里搞学术的那种“研究哲学”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很多我们今天称为“哲学家”的人压根不是科班出身的(多见于欧陆),而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把“哲学教授”跟哲学家等同起来。依我看,无论是知乎上的中学生,还是像参加这种大会的中学生,甚至说的不好听一点,很多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都只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研究哲学:这样当然没有问题,总是有人靠这个吃饭,但是中学生如果搞这种事情搞的太多了,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谜之优越感:感觉自己由于读了大量二手文献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如数家珍,甚至因此发布论文是一件很酷的事。但是往往他们并没有对他们讨论的问题真的有切身的理解(他们的理解往往是浮于表面的)。比如我看下面各个论文的论题就觉得很迷惑,我在想,中学生真的在自己的人生中思考“物理主义的缺陷”或者“康德与雅可比的争论“这样的问题吗?把自己扎进这样的问题里真的有必要吗?
简单地说,哲学是时代的精神。我的建议依然是:去自己探索,自己体验,自己思考人生和时代的弊病,然后再去看有哪些哲学家能给你启发,而不是在这里复述一些似是而非的话,真的没什么意义,说的不好听一点,生产学术垃圾罢了
---------------------------------------------------------------------------------------------------
最近老是刷到这个问题,正好又在细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重新提一嘴我对哲学的看法吧:其实“哲学”这个词翻译的不好,让人觉得它好像是跟“生物学”,“物理学”之类的学科一样并列的某种“学。但是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重读Symposium的过程中,我愈发的感觉到老苏对“哲学”,或者Philo-sophia即爱智慧的诠释多么得有道理(刚开始学哲学的时候经常对“爱智”这个诠释不以为然)。Philo-sophia本质上是一种冲动,一种思维的能动,这种能动的内核就是怀疑(就像老黑精神现象学里说到的意识的怀疑之路),对生活世界本身的价值的怀疑:(未经检验的人生不值得活!)随之而来的所谓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之类balabala的区分都只是这种怀疑的不同形式而已。哲学之路就是一条寻觅的道路,寻觅能让意识安宁下来的在世处境:说到底,哲学是一种自发活动。对他人哲学的研究不应该阻拦我们自己进行这种活动(说来惭愧,之前常年泡在图书馆读二手文献导致我自己有时也忘记了这一点),就好像我们研究别的高手的游戏录像不妨碍我们自己玩游戏一样。甚至可以说哲学就是一种意义游戏,或者老维说的“语言游戏”:重点不是反反复复复述别人的话,而是要自己玩出点名堂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为自身的,是人能达到的最高级的愉悦,而又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因为这种游戏自身建构意义,自身把个人的整个生活世界搭建在其上
送给爱好哲学的中学生们一句话吧: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