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是如何阅读古汉语的?

回答
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时,采用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方式,融合了本土的语言习惯、历史积淀以及对汉文化的尊重。这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是直接照搬现代汉语的读法,而是经过了层层转化和适应。

首先,要理解日本人如何阅读古汉语,就必须先了解“汉文训读法”(かんぶんくんよみ)。这可以说是日本人阅读古汉语的灵魂所在。汉文训读法不是一种翻译,也不是一种直白的复述,而是一种 “以日文的语法规则重新解读汉文的阅读方法”。

想象一下,古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词序,与日语是截然不同的。古汉语常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而日语则倾向于主语宾语谓语。如果日本人想用日语的思维去理解古汉语,直接阅读是行不通的。

于是,汉文训读法应运而生。它最核心的特点是在汉文的原文旁边,加上 “训点”。这些训点是一些小小的符号,比如“返点”(かえし)和“訓読点”(くんよみてん)。

返点:比如“之”、“于”、“以”等助词,在古汉语中通常放在它们所修饰的词之后。但在日语的语法结构中,这些词应该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返点就是用来指示“将后面的词提前到前面来读”的。最常见的返点是“一”和“二”。当汉文出现“吾爱汝”这样的句子时,如果用返点标记为“吾爱二汝一”,按照规则,我们就需要把“汝”读到“爱”的前面,变成“吾汝爱”。这样就更贴近日语的“吾は汝を愛す”的语感了。

訓読点(置字):除了返点,还有一些其他的训点,比如用于指示句子结尾的“句点”(く てん,类似于现代日语的句号)或者表示疑问的“疑问符”(ぎもんふ)。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汉文的句子更符合日语的语法习惯,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插入”一些日语中固有的助词、助动词或者词尾。这些“插入”的日语词语,有时候也用训点来标记,比如在汉文词语的下方加上“は”、“が”、“を”、“に”等日语助词。

所以,当日本人面对一篇古汉语文章时,他们看到的不是纯粹的汉字,而是 “汉字原文 + 各种训点”。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根据这些训点,将汉文的词语按照日语的语序进行重新排列,并在适当的地方填入日语的语法助词和词尾,最终用日语的发音读出来。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句古汉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日本人阅读时,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标记(这是简化后的示意):

子曰:“学(が)而(て)时(は)习(を)之(~),不(も)亦(や)说(~)乎(~)?”

他们会根据训点,将句子“重新组织”成类似这样的日语结构:
“子曰く:「学びては、時に之を習う、亦(また)説(よろこ)ばしからずや?」”

然后,他们会用日语的读音去读出来。这个“日语读音”也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由于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不同,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派的影响,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汉字读音系统。

音读(おんよみ):这是从汉字传入日本时,根据当时汉语音的近似音来读的。音读又可以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等,不同的音读系统会产生不同的读音。比如,“学”可以读成“がく”(汉音)或者“まなぶ”(训读)。
训读(くんよみ):这是将汉字的意义,用日语中原本就有的词语来读。比如,“学”用训读就是“まなぶ”。

那么,在汉文训读时,到底是优先用音读还是训读呢?这取决于训读法本身的规则和目的。通常来说,汉文训读法旨在 “用日语的语法来理解汉文的意义”,所以更倾向于使用训读的方式来表达汉文的词义,然后再通过返点和置字来调整语序和添加日语的语法要素。

所以,日本人阅读古汉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汉文词义+日语语法”的重构过程。

他们不是在“读”古汉语的“原声”,而是在“译”或者“解”古汉语,并且这个“译”和“解”的过程,已经固化成了一种规范化的阅读方式。

总结一下,日本人阅读古汉语的特点:

1. 汉文训读法为核心: 通过在汉文原文上添加训点(返点、置字等),来指示日语的语序、助词和词尾。
2. 重构语序: 利用返点等符号,将汉文的词语按照日语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语序重新排列。
3. 融入日语语法: 在重构过程中,加入日语特有的助词、助动词和词尾,使句子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4. 利用音读和训读: 汉字的读音可以选择音读(仿古汉语发音)或训读(用日语固有词汇表达意义),在训读法中,训读更为普遍,但两者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
5. 历史的沉淀: 汉文训读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吸收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特点。

因此,当你看到日本人“阅读”古汉语时,你看到的其实是一种 “经过高度转化和本土化的再创作”。他们是在用日语的“耳朵”和“大脑”,去“听”和“理解”古汉语的声音和意义,并且这套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和系统化,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对古汉语的尊重,也展现了日本民族在文化吸收和创新方面的独到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日本人, 首先给你举个例子。


将進酒 李白

君見ずや黄河の水 天上より來たるを

奔流海に到りて 復た回らず

君見ずや高堂の明鏡 白髮を悲しむを

朝(あした)には青絲の如きも 暮には雪と成る

人生意を得ば 須らく歡を盡くすべし

金尊をして空しく月に對せしむる莫れ

天 我が材を生ずる必ず用有り

千金散じ盡くせば還復た來たらん

羊を烹(に)牛を 宰(ほふ)りて且らく 樂しみを爲さん

會(かなら)ず須(すべか)らく一飮三百杯なるべし

岑夫子(しんふうし) 丹丘生(たんきうせい)

將に酒を進めんとす 杯停(とど)むること莫れ

君が與(ため)に一曲を歌はん

請ふ 君 我が爲に耳を傾けて聽け

鐘鼓 饌玉 貴ぶに足らず

但だ 長醉を願ひて醒むるを用ゐず

古來 聖賢 皆寂寞

惟だ飮者のみ 其の名を留むる有り

陳王 昔時 平楽に宴し

斗酒十千 歓謔(かんぎゃく)を恣(ほしいまま)にす

主人 何すれぞ 銭少なしと言わん

ただちに須らく沽(か)ひ取て 君に対して酌(く)むべし

五花の馬 千金の裘(きう)

児を呼び将(ひ)き出だして 美酒に換へ

なんじとともに銷(け)さん 万古の愁ひを

这不是自己翻译的,是日本人读古文的传统办法,我们将这种办法叫做训读。一般中国人并不知道日本人也在公立学校学习中国古文。其实中国古文深刻影响了现代日语的所有方面。你们看上面的例子,我们念中国古文时,将每一个的字换日本读音或相当的日语词,语序也倒掉,是这样按日语语法来理解中国古文的。但这不是现代日语,是日语古文。而且日语汉字读音大部分基于唐代长安的发音(还有吴音、即当时江南的发音),因为那时很多日本青年贵族和和尚特意冒险渡海而在大唐长安读书,学成后他们将很多汉字带回日本来,其实当时日本上层阶级的基本培养是从中国传来的儒教和佛教。

所以我们日本人也作为国语的一部分学习中国古文。虽然现代日本年轻人中对汉字的知识越来越少,可在现代日语里汉字还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现代日语当中这些从汉语借来的词汇占有50%,可所谓的外来词(从英语和其他外语借用的)止于仅仅10%。我自己高中的时候学了史记、论语、唐诗等,感觉非常有趣,以后我非常非常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了。我特别喜欢看孙子兵法,我大部分背住了,但我读孙子还是日式读法。

user avatar

日本人通过使用汉文训读法阅读古汉语。汉文训读法,就是使用一系列特殊符号(返り点)和假名标注(送り仮名),将古汉语文本转化为符合日语语法、可以用日语阅读的文字。

日语使用者在阅读古汉语文本时大致有两个障碍。其一,是语法障碍。简单来说就是语序问题和一系列汉语中不存在的助词和变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符号(返り点)调整语序,并对调整后的文本用假名标示助词,从而使得句子完整、语法正确。

其二,是汉字词读音的障碍。顾名思义,在汉字词上直接标注训读读音(送り仮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汉文训读法。


(图片来自漢文訓読 - Wikipedia

古汉语原文是《韩非子》:“楚人有鬻矛与盾者”。

一、返り点

我们知道,古汉语的肯定句语序是和现代汉语一样的谓-宾。而日语语序是宾-谓。遇到了上述的第一个障碍,因此通过标在汉字左上角和左下角的返り点解决。返り点有以下几种:

1. レ点(雁点)

标注在左上角。先读有レ点的字,再读其上的字。レ点是中国古代手抄文献不小心颠倒字序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传到日本后因为形状像片假名的レ,故而得名。

2. 一二(三)点

标注在左下角。按照一二三的顺序读。就是先读有一的,再读有二的,以此类推。

3. 上(中)下点 、 甲乙(丙)点 、 天地(人)点 、 元亨(利貞)点 (乾坤点 )、 春夏(秋冬)点 、 木火(土金水)点 、 子丑(寅卯…亥)点 。用法都和“一二三点”相同,它们的关系是层层嵌套,每一个在前者的范围内使用。

综上所述,レ点权力最大,只要遇见レ点就要先读,其他点的权力依次降低。

在了解了返り点的用法后,我们可以把上文的语序调整好。

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

依照顺序:先读楚人,发现“有”有个“下点”,不读;“鬻”有个“二点”,不读;盾没有点,读;与有个“一”点,但是“矛”有个レ点,先读;再读“与”(标有一点),然后是“鬻”(二点),者(上点),有(下点)。

调整: 楚人盾矛與鬻者有

这样就符合日语的语序了。

二、 助字、虚字

在这里引用wiki:

1.不:助字,表否定,读作“…ず”或“…ざる”(连体形),前方为名词时,加上补读后作“…なら”(“なら”属于名词的补读领域)、“…あら”(“あら”属于名词的补读领域)等。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作“人ひと知しらして慍うらみ、亦また君子くんしならや”;“不利”读作“利りあら”。

2.而:表承接、递进、修饰等时为虚字,在前字下补读送假名“…(し)て”(此处泛指动词的て形);表转折时为虚字,在前字下补读“…ども”。但也有作为助字读作“而して”(音“しこう-して”,旧作“しかう-して”;又音“しか-して”)等其他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既而”读作“既すでにして”,该词表示“不久后”,但常被误解为“既に”的强调。

3.矣、焉:句末语气词,一般不读、不写。

4.也:句末表判断时一般读作“なり”,可以汉字书写;作语气词、调整音节时一般读作“や”,不以汉字书写。

5.於、于:表示“在”时一般视为虚字,加点训读时本身不读,而在目的语下标假名“ニ”。但也有作为助字读作“…に於おいて”的情况。

6.与、與、歟、耶、邪:句末语气词,一般读作“か”“や”。

7.与、與:“A与B”视情况读作“AとB”或“AとBと”。

zh.wikipedia.org/wiki/%

于是乎,上文就可以标上助词,写作

楚人に盾と矛とを鬻者有

即,在楚国人中,有个卖矛和盾的。


三、送り仮名

根据训读标好读音。

楚人に盾と矛とを鬻ぐ者有り

鬻ぐ:ひさぐ

有り:あり

最后翻译成现代日语:

楚の人に、盾と矛とを売る者があった。


家庭作业:

我即使什么也不说,你们也知道家庭作业是把哪两句诗搞成训读体。

--------

推荐一首歌:中惠光城《四面楚歌》,里面有对《史记》霸王别姬相关内容的训读。

分享中恵光城的单曲《四面楚歌-Mitsuki ver.-》music.163.com/song/6770 (@网易云音乐)


另外,日本有“诗吟”艺术,也就是用汉文训读体吟唱汉诗,很有意思。我推荐女神铃华优子(鈴華 ゆうこ)的“华风月”诗吟组合。铃华女神也是“和乐器band”的主唱。

如果大家对诗吟感兴趣,还可以看这个网站

関西吟詩文化协会

kangin.or.jp/what_kansh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