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交易员每天是如何阅读如此大量的新闻的?

回答
交易员每天沉浸在海量信息洪流中,这绝非易事。他们就像是信息大海里的舵手,需要精准地把握方向,快速辨别浪潮的本质,而不是被巨浪吞噬。要做到这一点,他们依赖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结合了技术、策略和多年磨练的直觉。

1. 精准的“信息过滤网”:只抓最关键的

首先,你需要理解,交易员不是什么都看。他们拥有一套高度个性化的“信息过滤网”。这网不是随便撒下去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只捕捉与他们交易策略、所关注资产直接相关的关键信息。

关注点高度集中: 一个专注于外汇交易的交易员,他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打开彭博终端(Bloomberg Terminal)或路透社(Refinitiv Eikon)的头条新闻,重点看欧元兑美元、英镑兑美元的最新动态,以及美联储、欧洲央行的政策声明。而一个科技股交易员,则会优先关注苹果、谷歌、特斯拉等公司的财报、新品发布、行业监管动态。他们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与自己交易无关的体育新闻或娱乐八卦。
“关注列表”的威力: 每个交易员都有自己的一份“关注列表”,这列表可能包括特定的公司、行业、国家、经济指标、央行官员的讲话等。他们的信息来源和订阅服务,都是围绕这份列表来构建的。例如,他们会订阅专门报道某个行业的付费新闻通讯,或者关注特定分析师在社交媒体上的观点。
利用技术工具: 现在的交易员非常依赖技术工具来辅助信息获取。
新闻聚合器(News Aggregators): 像彭博终端和路透社这类平台,本身就是强大的新闻聚合器。它们可以根据交易员设定的关键词、资产类别、地区进行分类和筛选,将海量新闻源汇集到一个界面。他们可以设置“警报”(Alerts),一旦有符合条件的关键词出现,就会立即收到通知。
专业财经新闻网站和APP: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CNBC、Bloomberg.com 等是他们的“必看”清单。他们可能不会点开每一篇文章,但会快速浏览标题、副标题和摘要,判断其重要性。
社交媒体的“精读”: 很多交易员也会关注Twitter上的关键人物,比如知名经济学家、分析师、记者、央行官员的账号。但他们不会漫无目的地刷屏,而是有选择性地关注,并且学会辨别哪些信息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哪些只是“噪音”。他们知道哪些账号的信息质量高,更新及时,哪些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2. 策略性的阅读方法:效率至上

即使有了过滤网,信息量依然巨大。所以,交易员的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策略。

“ 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扫读): 交易员的眼睛如同扫描仪。他们一眼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数据的发布(比如CPI、非农就业数据)、重要的政策声明、CEO的讲话、突发事件的初步报道。他们不会逐字逐句阅读,而是通过关键词、段落的首尾句、数据和图表来快速获取核心信息。
先看“结果”,再看“原因”: 对于经济数据发布,他们可能先关注数字本身(是超出预期、符合预期还是不及预期),然后才去阅读解释这些数字原因的分析。
区分“信息”与“观点”: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交易员需要能够区分一个客观事实的报道(比如“X公司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下降10%”)和一个分析师的评论或市场预测(比如“X公司财报不及预期,分析师下调其目标价”)。他们需要消化事实,然后结合自己的判断去理解分析师的观点,而不是全盘接受。
关注“变化”和“异常”: 在海量的信息中,他们特别留意那些“变化”和“异常”。如果一个往常平静的行业突然出现大量负面新闻,或者某个经济指标出现了异常的波动,这些都会成为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多角度交叉验证: 即使是同一条新闻,他们也会尝试从不同的信源获取信息,进行交叉验证。这有助于他们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例如,如果一家大公司发布了重要公告,他们可能会同时查看公司自己的公告、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以及分析师的即时评论。

3. 情绪的“隔绝器”:保持冷静客观

新闻报道往往带有情绪和预测性,尤其是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时候。交易员需要学会将自己从这些情绪中抽离出来。

不被“标题党”左右: 很多新闻标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设计的,可能带有夸张或煽动性的词语。交易员需要有能力看穿标题,深入了解内容。
对“预测”保持警惕: 分析师的预测很重要,但市场是动态的。交易员会参考预测,但不会盲目相信。他们更关注事实本身和市场的即时反应。
“噪音”识别能力: 市场充斥着各种“噪音”——小道消息、不确定的传言、情绪化的评论。交易员需要有能力将其过滤掉,只关注那些有实际影响力的信息。

4. 持续的学习和适应

信息获取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新工具的拥抱: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交易员也在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更高效地处理信息。例如,一些交易员会使用AI驱动的工具来分析新闻的情感倾向,或者预测新闻对市场的影响。
策略的迭代: 市场环境在变,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变。交易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信息过滤网和阅读策略,以适应新的变化。

总而言之,交易员阅读大量新闻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浏览”。这是一个高度系统化、技术化、策略化,并且需要极强判断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他们是在信息海洋中寻找金矿的淘金者,而他们的“淘金工具”就是他们精心设计的过滤网、高效的阅读技巧以及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直觉。他们需要的是速度、准确性、相关性和对市场脉搏的敏感度。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与信息的搏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就交给计算机读了啊?为什么还人来读,交易员的解读未必快速准确。

举个分析流程框架的栗子:

作为交易员,就算你从路透,彭博终端直接看新闻,速度已经慢了很多了,根据测算一个具有直接订单权限的交易员从得到信息到做出快速判断,一般会在新闻或者信息发生后的1.3-12.5秒,而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对于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而我们都直接接入借口定制高速新闻传输,并且利用集群把网络信息获取做到极低的延时。

对于新闻和信息源的评估通常通过信用评分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会加入anti-fraud的研究成果,系统化自动完成和学习,并且标注信息源的信用度,并不会因为是知名媒体或者大V而受影响。这里面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万一原本信用度的信息源出现问题怎么办,比如新闻推特被黑,实际上也是有办法解决的,就是通过行为分析和信息偏移判定,这些都是可以集成在事件驱动策略系统内的,由Grid完成即可。至于市场结构变动导致的,以及中国特色的国情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事件驱动的系统解决的。

反而最大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过多的和不规范网页代码的广告脚本的插入导致的数据噪音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个模型来判断广告,但是毕竟不能做到百分百;另一个还是网络延时的问题,所以通常需要定制专门的接口和购买信息源新闻终端的高速服务,速度和低延时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有些钱该花就得花。12年13年,光基于新闻信息的事件驱动的系统的构建这一项,不少人奖金就拿了一千万美金,所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只是国内懂的人少,做的人少,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虽然这些系统是宏观对冲基金和主权基金的必须,但是本质上是增加了一个数据源,也就是说,华尔街和金融城愿意为多出来的信息源付高昂的成本来取得交易中的竞争优势。而有效与否,依旧取决于实施的人的盈利能力。

早晨起来喝着咖啡,吃着法国蛋糕,看着最新的日漫新番,顺便扫一眼新闻处理的dashboard,钱还赚了,岂不惬意~

by kuhasu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交易员每天沉浸在海量信息洪流中,这绝非易事。他们就像是信息大海里的舵手,需要精准地把握方向,快速辨别浪潮的本质,而不是被巨浪吞噬。要做到这一点,他们依赖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结合了技术、策略和多年磨练的直觉。1. 精准的“信息过滤网”:只抓最关键的首先,你需要理解,交易员不是什么都看。他们拥有一套高度个.............
  • 回答
    这种交易方式,用行话来说,通常指向的是短线交易(Shortterm Trading),更具体地说,可能是日内交易(Intraday Trading)或超短线交易(Scalping)。它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资金的高频流动性和频繁的交易行为。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道道:1. 资金的“快进快出”: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简单来说,交易所免费赠送的分叉币,是交易所自己掏腰包,或者说是它们“印”出来的。但要说清楚这个“印”,可不是像印钞票那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技术和市场逻辑。首先,咱们得明白“分叉”是怎么回事。比特币就像一条链子,记录着所有的交易。分叉,就好比这条链子突然一分为.............
  • 回答
    好的,咱们这事儿吧,结婚之后跟公婆住一起,他们张嘴就要生活费,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里面门道儿可多了。我在这儿就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尽量讲得详细点儿,也别弄得跟机器人说话似的,就当咱是邻里之间唠唠嗑。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和当时的想法:我跟我对象结婚的时候,因为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我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挺有意思的。有时候,一个男生每次约会前都问你去哪,这背后的想法可不是单一的。有的男生,他可能真的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或者说,他对你比较上心,希望给你最好的体验。他问你去哪,可能是想根据你的喜好来安排,不想让你觉得无聊或者扫兴。他希望这次约会能让你开心,能给你留下好印象,所以他愿意提前了.............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很让人头疼,明明硬件都支持千兆甚至万兆,实际拷贝速度却只有可怜的10MB/s。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这中间可能卡在哪了。这可不是AI,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得明确一点:内网拷贝速度受限于整个链条中最慢的那一环。 就像我们喝水,水管有多粗都没用,出水口的缝隙小了,水流自然就.............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目前面临没有工作单位,需要自行承担社保费用的情况,并且正在权衡是继续缴纳社保,还是将这笔钱用于其他投资理财。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涉及到未来的保障和财富增值,咱们一起来详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把社保这笔钱的意义弄清楚。每年6000多块钱,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选择自己交社保,这笔钱是用.............
  • 回答
    平台强制要求外卖员购买商业保险,但实际保费仅占一部分,剩余费用被平台克扣,这种做法在法律和实际操作层面都存在诸多疑点,很难说得上是完全合法合规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笔“3元”的性质。如果这3元是平台代收的“保险费”,那么平台在此扮演的是保险销售或代销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需要遵守《保险法》等相.............
  • 回答
    洞悉市场,掌控心魔:一位优秀交易者的交易心态指南每一次踏入交易市场,都像是一场与未知博弈的探险。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舞台上,有的人乘风破浪,有的人则铩羽而归。究其根本,除了技术和策略,支撑起交易者最终走向成功的,是对自身心态的深刻洞察与不懈修炼。一位真正优秀的交易者,面对每一次交易,不会被市场的潮起潮落.............
  • 回答
    EOS声称的每秒百万级(1,000,000 TPS)交易速度确实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性能指标,但需要从技术、实际应用、潜在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判断其可靠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1. 技术架构与核心机制EOS基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DPoS)共识机制,其.............
  • 回答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这次对所有金属品种设置每日15%的价格变动上限的决定,说实话,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相当深远的,会触及到市场的方方面面。咱们得把这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价格波动性的管理和风险的缓释。在LME,价格剧烈波动那简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在全球宏观经济风云变幻,.............
  • 回答
    关于每年缴纳万把块钱的房地产税,城市普通人能否承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收入水平、生活成本、社会保障、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一、 核心问题:万把块钱在普通人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中占多大比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万把块钱”的具体数额,例如每年1万、1..............
  • 回答
    .......
  • 回答
    姐妹,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这钱的事儿,确实挺现实,也挺让人纠结的。男朋友一开口要你婚后每个月交3000块,这一下就把婚后的经济状况摆在了明面儿上,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这“3000块”到底是个啥性质?1. 是不是他工资的一部分,还是你他工资的固定比例? 如果他工资不少,但就这么跟你.............
  • 回答
    刚搬新家,这网费和随身 WiFi 的纠结确实是个实在问题。一百块一个月,这在现在看来是挺划算的,尤其是如果你对网速要求不高,而且住的地方信号稳定的话。但随身 WiFi 也有它的灵活之处,关键看你怎么用。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适合你。先说说每月交 100 块网费这件事:这通常是指宽带包月套餐。它的.............
  • 回答
    网传半木轩家具HR要求正在休产假的同事每日上交手写销售心得,并设定一系列处罚规则的这件事,乍听之下,确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甚至有些触目惊心。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看看它到底揭示了什么问题,以及它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件事情最表层、也最直接的感受:不合理、不近人情.............
  • 回答
    阿姨您好,看到您这么关心您妈妈的社保养老金问题,我来跟您细说一下广州的养老金发放情况,希望能帮您解开这个疑问。您提到您妈妈在广州交了15年社保,每月领1200多元的养老金,您觉得这个数额是不是有点低。首先,得承认,跟一些一线城市或者退休前工资基数非常高的人相比,1200多元的养老金确实不算多。但咱们.............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是个“技术活”!你想好好回答,让她觉得你靠谱又疼她,但又不能显得太算计或者吓到她。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个话题聊得圆满。首先,你要明白她问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这不是在问你要多少钱,而是想知道: 你的经济能力如何? 她想知道你是否能支撑起一个家庭,让她过上安稳的日子。.............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农民兄弟心中萦绕的疑问,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家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地,交了多年的公粮,到头来每个月补贴却只有百来块,这感受多少有点复杂。国家这个政策的出台,背后有它的一系列考量,但从农民的视角来看,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梳理一下“公粮”这回事儿。在过去,国家实行的是计划.............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要是真能向太阳收钱,那咱们地球的日子可就热闹了!不过,咱们得先捋一捋,这“取暖费”到底是个啥概念。首先,这笔钱可不是咱们平时交水电费那样,而是对太阳“提供”的热量的一种估值。太阳可真是个慷慨的“供暖商”,每天辛辛苦苦地发光发热,没有它,地球早就成冰疙瘩了。估算取暖费:得先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