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来说,治史者是有必要通读的,而且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浏览,而是带着脑子去读,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某种制度或者某件事的时候做到融会贯通,对于历朝类似案例信手拈来。
举个例子来说,清代绿营往前是明代卫所,明代卫所往前是元代万户府。那么,如果你在写明代卫所的时候,是有必要联系元代镇戍军万户府制度来系统看待的。可如果你连元史都没读,又怎么能做到这点呢?再者,元代万户府又是从哪里借鉴的呢?总不能是凭空出现的,这一制度在金代和宋代有什么类似的制度作为基础呢?
没通读过宋辽金元明五史的,这个问题恐怕要吃瘪。
事先声明,我也没看完过,我所看完的不过金元明三史,其他的也是跳着看。
不过这问题下,那些说自己通读完了的,洒家就问几个事:
《明史》历志里那个记载回回历法的推算历数,大致是说的什么意思?
《元史》职官志里海西辽东哈思罕等处打捕鹰房怯怜口万户府,是什么个存在?
《金史》兵志里都元帅府与枢密院的隶属关系是如何界定的?
如果你连这几个名词一点印象都没有,那通读有个甚用?
下面居然还有个认识一位“读完”经史子集的?!
不知他读完的是《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还是《续修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
说话不怕闪了舌头。
有一次我出于好奇,去淘宝上搜了下二十四史卖多少钱。搜出来的结果让我大跌眼镜:
一百多块居然就能买到全套二十四史,我高中时买的史记都不止这个价,亏大了!
等等,有点不对劲,印象中二十四史一共是四千万字,那起码是要装一大箱子才够,怎么图片里的二十四史看上去就这么几本?
于是我点了那个125元一套的二十四史,发现介绍里是这么写的:
全书12册7426页,共600万字,还文白对照。四千万字的原文,加上翻译后反而只剩600万字了,欺负我数学差?旁边还装模作样拿个尺子量出了34厘米来,这厚度装什么大尾巴狼,叠起来没一成年人高能叫二十四史?
再看看标题里醒目的“无删减”,这里面怎么可能会无删减。慢着——“精选无删减”,这是个什么鬼…好吧,意思是你先把内容精选了,然后再把自己精选的内容无删减地印出来,就叫精选无删减。
一本新唐书就能把这些所谓的全套二十四史吊起来打。
所以是哪个奇葩的出版社搞了这么个劣质的二十四史?
标题里写着中华历史书局,很明显是想误导读者以为这是中华书局出的。但在见识了精选无删减的把戏之后,我当然不会轻易上当,而且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一直有水准保障,肯定不会搞出这么一套坑爹玩意。
于是我又翻了下产品参数:
线装书局?没听说过。
上网搜了下:
原来是93年才创办的出版社,我闻出了一股浓烈的山寨味。
继续往下翻了翻,我又发现了这个:
啥,中华书局你个浓眉大眼的还真去搞了套135元的二十四史?刚刚才夸了你,这么快就打我脸。
马上点进去翻了下参数:
怎么变成光明日报出版社了?
至于下面那个88元只有六本还敢打出无删减标题的,应该是没什么点进去的必要了。
综上,淘宝上的二十四史路子是真的野,不是中华书局出的,却敢在标题里说是中华书局翻译,明明删得面目全非,却敢在标题里说是无删减,真是够魔幻现实主义的。
真正中华书局出的二十四史,长这样子:
从气势上就把上面的一堆山寨货压了过去,毕竟四千万字不是闹着玩的。
如果有谁真的把二十四史读完了,记得在评论区说一下,得拜一拜大神,我这辈子应该是没什么希望了。
————————————————————————
突然发现二十四史在知乎话题下用的图就是线装书局的这个版本。
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泪痕春雨 大仙的卫星总是放得如此璀璨:
咱们做个算术题:
资治通鉴是三百余万字,按通常规律,白话本较之文言膨胀三倍不止,客气点,算一千万字好了。
中国通史最权威的是白寿彝版,10卷本,一千四百万字,也客气点,就算泪仙通读的都是吕思勉的简本,四十六万字,六七部,算三百万字好了。
《史记》是五十二万余字、《汉书》是七十三万余字,《三国志》是三十七万余字,带上斐松之,啊不,裴松之注字数还得膨胀一倍,以上四舍五入,加上泪仙阅读的其他二十四史原本,怕你骄傲,算二百五十万字好了。
——顺带一说,正常逻辑都是读完《汉书》再读《后汉书》然后到《三国志》,泪仙你对范晔有什么意见么?个人揣测一下,恐怕泪仙以为《汉书》写的是全汉史罢 ^ ^
至于白话本二十四史,泪仙只报了一千七百万字,太谦虚了,单一本无裴注的《三国志》全译就有近一百六十万字。算总账哩?
咱都不用算泪仙其余杂七杂八的阅读量,单单以上的账单就有六千五百余万字!
这还不算,泪仙自称十余年间笔耕不辍,有著述五百余万字!
咱就算泪仙落笔如流水,文思若尿崩,写作速度和阅读等同罢,搁一块儿七千余万字,友好一点,算七千万字好了。至于十余年,多算怕你自卑,少算怕你骄傲,算十三年好了。
简单算术题,十三年间七千万字,每年要过多少字哩?五三十八万余字。每天要过多少字哩?一万四千七百余字。
谁来告诉我,火车司机究竟是个什么闲职?就您这份业绩,雍正也得跪啊!
泪仙敢如此肆无忌惮得诠释他老人家的大法,说明啥?
他老人家一贯把粉丝当ZZ处理。
被当作ZZ处理的粉丝还哭着喊着替泪仙辩护,这是啥症状?俺觉得叫泪粉综合症得了。
各位泪粉顺告泪仙,就这书籍重量,两脚书橱恐怕闪了腰,为他老人家健康考虑,建议四肢着地。
为什么会有人邀我啊
我相信很少有人会通读二十四史
我前四史都只是看了一半左右 晋书翻了点 其他的看了九牛一毛都不到的片段
题主想要了解中国历史 无论是要通晓整个历史的脉络还是某一段历史 肯定需要些帮助的
如果题主纠结的是买不买二十四史一套 我的想法是有条件可以买(有地方放 有钱的话)
就是不看 放着也是很好的装饰
要是想要看史书的话 优先推荐史记和资治通鉴 这两本看的下去再说其他的
儿子十一岁差一个月,第一遍基本读完。这并非拔苗助长,没有吹嘘的打算,只为分享一下小孩儿读书的过程,大家沟通交流。
孩子识字读书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识得不少字,老师问方法,我说我们是做生意的,从孩子会走路起,就指着街上的招牌教他读:小——卖——部,第一人民医院……每次他第二天跑过去指认那些字,拍拍小脸鼓励一下,长此以往,尽然积攒了那么多,有时候我都会被吓一跳。
孩子们的读物其实少的可怜,那几个耳熟能详的儿童故事作家贡献的作品千篇一律,导致很多小学生乐此不疲地读了好几年,个人认为应该早早跳过那个阶段。
我儿子早期的读物有几米的漫画,有世界各地关于动物的故事,然后就是岳飞传和杨家将,以及七侠五义和封神演义,这些简单的少儿版通俗易懂,对阅读能力要求不高,也能引起兴趣。他毫无理由地不感兴趣的时候,我就讲故事:有个人啊,武功平平,突然有一天,在山里吃了一颗杏子,你猜怎么着?他耳朵竖起来了,背上长出大翅膀,武功也爆增,他就是雷震子……我讲到这儿就停了,他好奇地问后面呢?我说忘了,书里有,你自己看。
就这样,他读完了我能找到的那一类的书,加上零七八碎的书,这时候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们只是尽力找书给他。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兴趣,一部分是推荐,还有一部分属于强压,你必须先看完这个,才能读你喜欢的。或者给予玩具奖励。
这个过程中他到底读了哪些,我已经记不清了,有时候他居然看余秋雨那么深沉的东西,我旁边看着觉得很滑稽。他前几天跟他妈妈讨论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命运,我都不知道他在谁家偷偷读完的,记忆深刻的是实在没书给他看,就买武侠,第一本是射雕英雄传,没有少儿不宜的东西。他说读了三遍,某天逼着我看他最感动的一段情节,我看了一下:梅超风将死,黄药师抱着她,她哭着说师傅啊,您能不能让我永远做您的徒弟……我很感慨,孩子真是看懂了。
说到这里,必须要说,中国现代教育,孩子的读物相当缺乏,一个阅读量大的孩子,找书读其实是很考验家长的。
二十四史,大概是在孩子二年级的时候买的,当时在书店买书已经很烦躁了,不知道给他买什么书读更合适,我知道很多书在小的时候读,完全就是浪费光阴,刚好我自己并未读完二十四史全套,我想买套带译文的,他先看看三皇五帝,我顺便把资治通鉴读完。就这样把第一册丢给他,两个月后我从外面回来,他说:爸爸,我觉得舜不该禅让给禹……虽然禅字读错了,我惊奇的发现他居然真的在读。我开始鼓励他,并且越来越多地让他把读书的时间放在这上面。
个人以为,讲文笔,司马迁后无来者,史记里没办法多加一字,少去一句,千古佳作。后来如班家人和司马,写史各有千秋,文字功底深厚,在当时在后来,都是上上之人,这是文学而言。再者读史,里面有政治军事地理天文士农工商文人骚客逐鹿天下,也有命运机缘奋斗审时度势,包罗万象。熟读历史,对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应该都是特别好的学习,而文化思想这个东西,好比吃下去的粮食,看不见的营养。
去年出游的路上,儿子说起三国,说喜欢诸葛亮,我说太俗,人人都说喜欢他。儿子不服气,说诸葛亮有才,舌战群儒他读了十几遍,我说儿子你吹牛吧,十几遍该背下来了,结果他张口就来,大段大段的原文。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他只读译文。
后来有一天他要我看绝命词,说写的多好多好,又说原文更好,不信你看。他会告诉我哪个皇帝太悲催,哪个将军太搞笑,哪个丞相可惜了,虽然乱看,历史顺序好像也没有搞错,谁前谁后,也能捋顺,他对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评判。前年我离家有一段时间,归途上离家越来越近,儿子在纸上写道:今夜父亲归家喜!这些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想一个人读了很多故事,就好比吃过很多菜系,知道好坏了。林语堂说:文化就是知好坏。
最近他读成人版水浒,偏爱燕青的洒脱和花荣的气质,对宋江的评价也与我不同。这应该是思想独立的开端吧。
孩子现在五年级,作文不需要操心,玩儿的多,读书多,作文是不会太差的,只怕老师限制孩子的天马行空。
读二十四史,完全没有依照朝代顺序,喜欢那段抓起就看,不知不觉一遍基本过了,认错的字很多,我也很少纠正,这个年龄,兴趣和习惯最重要,热情没有了,一切都不好办。
这个孩子至少证明了历史书不必都要等到长大成人再读,事实上随着学业加重,真正到后来有时间去读完全套的人极少,祖宗留下如此大书,岂不是天大的浪费?
希望他在初中高中大学都能再过几遍,最好到将来能自己批注,这是一个理想。
书海浩瀚,选择读什么书,很重要,作为一个曾经喜欢读史的父亲,我自己受益无穷的,希望孩子也是。
中国中学高中甚至大学的历史教育非常浅薄,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于文学最高价值的戏剧也束之高阁,将唐诗宋词捧得天高,又把莎士比亚奉为神明,这是偏颇矛盾。
回到问题本身,一个通读二十四史的人有什么不同?我的答案是:不用通读,不用计较版本,史记认真读过一遍,读书自然上了一层楼。
很多答案说版本,说实话,多读几个版本再扯那么多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