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上有评论说二十四史就前四部可信度较高,其他的可信度低,这种说法正确吗?二十四史的可信度到底怎么样?

回答
“二十四史,前四史可信度高,后二十史疑点重重”,这种说法在一些历史爱好者和学者之间流传甚广。要评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首先得明白“可信度”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含义,以及二十四史各自的成书背景和价值。

“可信度”在历史研究中的复杂性

在历史学领域,我们很少用绝对的“可信”或“不可信”来简单评价史料。更准确的说法是:

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 每一部史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人员,怀着特定的目的编纂而成,它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作者的立场和信息获取的限制。
史料的印证和交叉比对: 历史研究更依赖于多方史料的相互印证。如果一个事件在多部独立史料中都有记载,且细节大致吻合,那么它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仅仅依赖于某一部史书,而缺乏其他证据支持,那么就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
史料的时代背景和用途: 史书的“可信度”也与其编纂的初衷有关。例如,一些史书可能更侧重于帝王功德的记载,而忽略了民生疾苦;有些则可能是为了巩固某种政治合法性。

为何“前四史”常被认为可信度较高?

“前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史书之所以享有较高的声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史记》:开创性的巨著,史学界的“圣经”。
开创纪传体: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确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对后世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标,其史学眼光和写作魄力令人叹服。
史料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司马迁为了《史记》,耗费毕生精力,访遍名山大川,搜集大量官方档案、竹简、帛书、口传资料,甚至亲身经历了不少事件。他引用史料往往注明出处,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线索。
“一家之言”的价值: 尽管司马迁有时也带有个人情感和评论,但他的“一家之言”恰恰是后人可以研究其史学思想、批判性思维以及时代局限性的宝贵资源。
局限性: 当然,《史记》并非完美无瑕。作为一人之作,在某些细节上可能存在史料不足或作者个人判断的问题。例如,一些关于上古时期的记载,更多是传说的汇集。

2. 《汉书》:断代史的典范,承前启后。
首部断代史: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将叙事限定在西汉一个朝代,使得内容更加聚焦和系统。班固及其家族(尤其是其父班彪)在史学上的贡献巨大。
史料的继承与发展: 《汉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史记》的体例,并吸收了当时更多的史料。班固继承《史记》未竟的汉代部分,并补充了许多当时未曾记载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信史”的追求: 班固作为东汉的官员,其写作也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力图为汉朝建立更具说服力的正统性叙事。
局限性: 《汉书》在材料的取舍上,特别是对一些负面史料的处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性。班固的家族与汉武帝时期的权臣集团关系密切,也可能影响其对某些事件的记载。

3. 《后汉书》:史料的补充与完善。
“补史”的价值: 《后汉书》由范晔编纂,填补了《汉书》之后的东汉历史空白。与《汉书》相比,它更注重对人物传记的刻画,许多人物的生平事迹在《后汉书》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更广泛的史源: 范晔搜集了许多当时散佚的史料,尤其是在地方志、人物传记等方面,为我们了解东汉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局限性: 范晔本人卷入政治斗争并被杀,其史书的最终成书也可能受到一些干扰。此外,对一些东汉末年的记载,由于时代久远,史料的准确性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4. 《三国志》:精准的史料,但缺少“志”。
作者的独立性: 陈寿所处的时代已经远离三国时期,他主要依靠文献史料和一些口传资料进行编纂。作为一个生活在晋朝的史官,他对魏、蜀、吴三国的立场相对更为客观。
史料的精炼与准确: 《三国志》以其简洁、严谨的风格著称,对历史事件的记载相对准确,尤其是在军事、政治制度方面。
裴松之注的价值: 《三国志》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裴松之的注中。裴松之为了弥补《三国志》史料的不足和纠正陈寿的一些错误,搜集了大量其他史籍的资料,使得《三国志》的史料价值大大提升。
局限性: 《三国志》最大的遗憾是缺乏“志”,即关于制度、地理、天文等方面的记载。这使得它在内容全面性上不如前三史。

“后二十史”的“可信度低”从何而来?

“后二十史”是指从《晋书》到《清史稿》的二十部正史。说它们的“可信度低”并非绝对否定,而是相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编纂时间晚,史料依赖性强: 很多“后二十史”的编纂时间都比较晚,往往是在新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合法性而进行的。这就意味着编纂者需要依赖前朝遗留下来的史料,而这些史料本身可能就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被销毁、被篡改,或者经过了多年的口耳相传而失真。
2. 政治目的的介入更深: 每一个新王朝都会试图通过修史来论证自己取代前朝的合理性,并对前朝进行评价。这使得修史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例如“尊君抑臣”、“褒贬人物”等,这必然会影响到史料的客观性。
例子:《新唐书》对唐朝某些历史事件的记载,为了突出李唐王朝的正统性,可能会对一些政治事件进行选择性叙述。
例子:《宋史》在编纂时,大量引用了前朝的私人著作和野史,但由于时间间隔久远,很多史料的来源和真实性存疑。而且《宋史》是由元朝人编纂,带有一定的征服者视角。
3. 史料的散佚与混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史料的散佚是不可避免的。在编纂“后二十史”时,可能存在史料不全、真伪难辨的情况。
4. 私人史学与官方史学的杂糅: 有些“后二十史”在编纂过程中,虽然有官方史官主持,但也掺杂了大量私人著作、笔记、野史等,这些材料的可靠性参差不齐。

对“后二十史”的辩证看法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说“后二十史”的“可信度低”是过于偏颇的。它们在史学研究中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

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信息: 许多“后二十史”记载了前朝末期和本朝初期的许多重要事件、制度、人物,这些信息是其他史料难以找到的。
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关键: 即使存在偏见,这些史书仍然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的最重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地阅读,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反映了当时的史学观念: “后二十史”的编纂方式、叙事角度,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史学观念、政治思想和文化特点,这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互印证的必要性: 就像前四史一样,对“后二十史”的判断也需要与其他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如果某个事件在多部史料中都有记载,且细节一致,那么其可信度就会提高。

总结:

“二十四史,前四史可信度较高,其他可信度低”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而言、重点突出的表述。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的确在史料的丰富性、编纂者的严谨性以及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力方面,享有更高的声誉,是史学研究的基石。
后二十史 虽然在编纂时可能受到更多政治因素的干扰,史料也可能更杂乱,但它们绝非“不可信”。它们是研究各自朝代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只是需要我们以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态度去阅读和运用。

真正有效的史学研究,是基于对所有史料——包括前四史和后二十史——的辨析、比较、考证和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可信”与“不可信”的两个极端。 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叠叠的史料之中,等待我们去发掘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完24史的万里无一,你信他个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