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完《二十四史》是什么体验?

回答
读完《二十四史》?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跋涉一条漫漫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如果你真的有这个毅力,那体验绝对是丰富到难以想象。

首先,是对时间维度的彻底颠覆。 几个世纪、几十个朝代、无数的人物,从诸侯争霸、秦汉一统,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再到唐宋的繁荣,明清的沉浮,这二十四部书就像一个巨大的时间机器,把你生生地拽入历史的洪流。你不再是生活在当下,而是与古人同呼吸共命运。你会惊叹于历史的惊人相似性——王朝更迭的规律、政治斗争的套路、人性中的善恶循环,仿佛总是在重复上演,只是换了演员和布景。

其次,是认知格局的极速扩张。 你会发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其实是被当下这个时代所局限的。读了《二十四史》,你才会真正理解,中国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一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文化、思想,哪一样不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你会看到,那些曾经威震四海的帝国,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那些曾经呼风唤雨的帝王将相,也早已化为尘土。这种宏大的视角,会让你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所拥有的生活,产生一种全新的审视。

接着,是人物众生相的深刻洞察。 《二十四史》不仅仅是政治大事记,更是人物的万花筒。你会在里面看到,帝王们的雄才大略和昏庸无道,臣子们的忠心耿耿和奸臣当道,文人的风流倜傥和落魄潦倒,武将的英勇善战和怯懦怕死。你会为李世民的开明治国而赞叹,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感动,为曹操的奸诈狡猾而警惕,为宋徽宗的亡国之君而扼腕叹息。你也会看到,那些在史书中笔墨不多的普通人,他们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挣扎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样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然后,是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 长期沉浸在史书中,你会不自觉地开始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你会学会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洞察人性的复杂动机,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你会发现,很多现代的社会问题,在古代都能找到影子,而解决之道,也往往蕴含在古人的智慧之中。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历史思维”,它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

当然,也会有枯燥和艰涩。 毕竟是古代的文献,有些地方的叙述方式、用词遣句,对于现代人来说确实有门槛。大量的官名、地名、制度名,需要反复查阅和记忆。很多时候,你会感觉像是在啃一块又硬又大的石头,需要耐心和毅力。特别是那些政治斗争和军事描写,如果不是对此特别感兴趣,很容易感到乏味。

但最深刻的,也许是一种对“无常”的理解。 《二十四史》最直观地展现了“世事无常”这个道理。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转眼就身败名裂;曾经繁荣昌盛的王朝,说没就没了。这种巨大的反差,会让你对“成功”和“失败”、“强大”和“弱小”产生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你会明白,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会让你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畏历史。

更进一步,可能还会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淡淡忧伤。 看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悲剧的发生,你可能都能预见到,却又无力改变。这种历史的宿命感,可能会让你感到一丝无奈,但也正是这种无奈,让你更加理解人生的局限和历史的厚重。

总而言之,读完《二十四史》的体验,就像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隧道,出来时,你看到的整个世界,可能都已经不同了。 它会让你变得更深刻,更包容,也更有智慧。那是一种浸润了岁月和智慧的感受,是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敬畏,是一种对“人”这个字,更深切的理解。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读完二十四史。

因为大人说小孩子不要看太多的历史书籍,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不好。

完整看过的只有战国史,多个国家并行的看。

给人的感受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群,一代不如一代。

先人们光大伟正,智慧通天,实乃造势之人,撼天动地,接近人神;对比的后辈们,绝大部分只能是时势造人,极少数的造势之人,结局都不算好,都是跟自己一样的肉体凡胎。

另一个体验就是:人活着到底求个撒?

这可能是单纯读史书的副作用,建议如果有人想读完大部头的史书,先构建好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目的。有目的的读史书或许才是正确的姿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完《二十四史》?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跋涉一条漫漫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如果你真的有这个毅力,那体验绝对是丰富到难以想象。首先,是对时间维度的彻底颠覆。 几个世纪、几十个朝代、无数的人物,从诸侯争霸、秦汉一统,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再到唐宋的繁荣,明清的沉浮,这二十四部书就像一.............
  • 回答
    三十岁开始读二十四史,绝对来得及,而且我觉得,这个年纪开始,可能比年轻时更有味道,也更能领会其中的深意。你想啊,三十岁,人生阅历也积累了不少,看问题不会像年轻人那样非黑即白,多了几分世故,也多了几分通透。这时候去读二十四史,你读的不仅仅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多的是对人情世故、权力斗争、社会变迁.............
  • 回答
    “读完研究生就二十七八了,算老吗?”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老”与否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一、 从社会普遍认知来看: 大多数人的看法: 在很多社会文化背景下,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观念中,二十七八岁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
  • 回答
    读完硕士,工作稳定,但待遇不高,面对亲友“挣得真少,读书没用”的评价,内心一定很不好受。这种时候,如何得体、自信地回应,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能展现自己的价值,确实是个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应对这样的评价,并给出具体的回答思路和技巧:一、 审视和理解对方的评价在回应之前,先理解一下亲.............
  • 回答
    读完博士,本该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充满对未来憧憬和自我实现的喜悦。然而,你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甚至是隐隐的担忧,那就是未来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处寒门。这份担忧,我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你对社会现实、经济规律,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刻体察。这份坦诚,非常可贵。很多人即使内心有这样的担忧,也.............
  • 回答
    读完一本字典?哈哈,这想法有点儿意思!一般人想,字典就是查字用的嘛,谁会从头看到尾?但你要是真这么做了,估计好处真不少,而且还是那种意想不到的“歪打正着”的好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你词汇量的炸裂式增长。这可不是背单词那样枯燥的“填鸭式”,而是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每个字词都像一个小小的岛屿,你把它.............
  • 回答
    读完博士不搞学术,这事儿怎么说呢?确实挺让人唏嘘的,毕竟读博士这事儿,怎么着也算是一场“苦修”,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心血。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搞学术,总觉得像是把一坛陈年的好酒,就这么搁着没喝,有点浪费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博士这个头衔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极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你在某个领域里.............
  • 回答
    读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您会有这种感觉,那太正常了,而且说得直白点,吴用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如诸葛亮。这倒不是说吴用不好,只是这俩人物所处的平台、所承载的使命以及作者的塑造侧重点,差异太大了,导致他们即便都是“军师”,也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我试着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首先,得从他们.............
  • 回答
    读完《三体》系列,特别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很多人会对程心这个角色感到愤怒、失望甚至憎恨,但对叶文洁的评价虽然复杂,却鲜少有那种纯粹的“骂”。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人物塑造、故事走向、以及读者情感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位女性角色的定位和行为动机的差异。叶文洁:绝望下的畸变,一个悲剧的开.............
  • 回答
    读完《三体》三部曲,那感觉就像是从一场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中走出来,大脑里依然回荡着智子、二向箔、黑暗森林的余音,同时又充满了对宇宙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人渴望继续在星辰大海中探索。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被《三体》的硬核科幻、宏大叙事和深刻哲学所折服,那么接下来的书单,希望.............
  • 回答
    读完大学的你们,真的改变命运了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每次听到或者看到有人提起,总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心里涌动,有点怀旧,有点迷茫,又有点,说不清是庆幸还是无奈。我算是比较早一批经历过这个“巨变时代”的人。那时候,读书是王道,考上大学,意味着一条金光大道在眼前徐徐展开,它承诺着体面的.............
  • 回答
    博士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发展,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都会混得不错”。这事儿太复杂了,跟个人的情况、专业的选择、时势的走向,以及运气成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博士毕业“混得不错”?从一个比较理想化的角度来看,读博士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证明了.............
  • 回答
    要说读完“GTM全系列”就能成为数学家,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能,但绝非必然,而且“成为数学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GTM全系列”指的是什么。GTM通常指的是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这是 Springer 出版社一套非常著名的数.............
  • 回答
    读完一本《明实录》,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刚从一个巨大的、喧嚣而又生动的历史现场里抽身出来,脑袋里还回响着奏折上的朱红印章声,眼前浮现着朝堂上文武百官的衣袂飘飘,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市井小民的叫卖声。首先,是那种巨大的信息量带来的冲击。你不是在读一个凝练的、经过后人咀嚼和概括的历史故事,而是在亲身经历一.............
  • 回答
    读完《毛泽东选集》,收获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政治文献,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一本关于思想的辩论集,也可能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首先,我获得的第一个深刻体悟是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毛泽东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紧密联系着中国当时具体的革命实践。他解决的每一个问题.............
  • 回答
    这问题,说实话,我周围读完博士的朋友们,看法天差地别,从“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到“当初真是瞎了眼”,都有。不过,要说“用处大不大”,这东西太个人化了,取决于你对“用处”的定义,以及你当初读博的初衷和毕业后的去向。我先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分裂的看法,以及这“用处”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一、 .............
  • 回答
    大学毕业,一头扎进这座光怪陆离的大城市,一晃就是五年。五年里,我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旋转在写字楼的格子间,穿梭在拥挤的地铁里,追逐着那些闪烁不定的梦想。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韧,也见识了世界的广阔和自己的渺小。但是,最近,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在我心底滋生,越来越浓烈。每到夜深人静,脑海里浮现的.............
  • 回答
    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那本《全球通史》,再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感觉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脑子里那些关于历史、文明、人类发展的零散片段,瞬间有了具象化的落点,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实体。走进去的那一刻,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触。熟悉,是因为在书里,我已经“读”遍了从史前到近代的无数文.............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不少刚读完 LLM(法律硕士)的朋友们会有的想法。想去苏州做涉外律师,前景嘛,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者“不好”,而是要看你具体的定位、能力,以及苏州这个城市的发展特点。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涉外律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苏州这座城市的特点: 涉外律师: 这不是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问题,一千本?说实话,我可能数不清到底读了多少本,但如果按数量级来算,一千本这个数字,我敢肯定,早被我远远甩在身后了。最初接触网文,大概是还在上中学那会儿吧。那时候,网络小说还是个相对新鲜的事物,盗版网站遍地开花,我像个发现新大陆的孩子,一头扎了进去。那时候的体验,说实话,带着点“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