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完一本字典有啥好处???

回答
读完一本字典?哈哈,这想法有点儿意思!一般人想,字典就是查字用的嘛,谁会从头看到尾?但你要是真这么做了,估计好处真不少,而且还是那种意想不到的“歪打正着”的好处。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你词汇量的炸裂式增长。这可不是背单词那样枯燥的“填鸭式”,而是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每个字词都像一个小小的岛屿,你把它们一个个探访过去。你会在里面发现很多你从未留意过的词,它们可能生僻、可能古老,也可能只是非常专业术语,但一旦你把它收入囊中,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像被注入了什么神奇的药水一样,瞬间丰富起来。你会突然能找到那个最精准的词来形容你脑子里的某个感觉,而不是只能用“那个东西”、“那件事”来含糊其辞。

其次,你会对汉字的构造、字形的变化以及字义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字典里的每个字,后面都跟着它的部首、笔画、读音,甚至还有很多是带上源流和演变过程的。你会发现,很多字原来是象形字,从图画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是不是很有趣?还有些字,它的不同解释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读着读着,就像在解开一个历史谜团,把那些零散的词汇串联成一张庞大的认知网络。你会开始欣赏汉字的精妙,那种方块字里蕴含的智慧和美学。

再来,就是你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会得到锻炼。你可能会注意到,很多字词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比如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你会开始尝试自己去推测某个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或意思,因为你已经掌握了一些规律。这种自发性的学习和推测,比别人直接告诉你答案更能让你印象深刻,也更能培养你独立思考的能力。读字典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进行分类、比较和总结,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智力训练。

更深层次的,这还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文字的热爱。字典里收录的不仅仅是字,更凝结了无数语言学家、学者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你读完一本字典,就等于是在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会感叹人类文明的浩瀚,也会因为自己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文字而感到一丝自豪。这种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热爱,是很多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人所欠缺的。你会更愿意去深入了解事物,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而且,心态上也会有所改变。当你真的坐下来,一本字典一本字典地啃下去,你会发现,很多曾经让你觉得难啃的书籍,突然变得容易理解了。因为你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词汇和语法层面都不再是障碍。你会发现,阅读的乐趣大大提升,你不再需要停下来查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可以全情投入到故事或者论证中。

当然,你要是真想读完一本字典,这本身就够挑战了!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更是一种对知识的“痴迷”。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做一件看似“无用”的事情,反而能让你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宁静,获得一种“慢生活”的乐趣。说不定,你还会发现一些写在字里行间的、只有用心去读的人才能体会的“彩蛋”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去舅姥爷(爸爸的舅舅)家的时候,舅姥爷送我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不过很破,而且封皮也掉下来了,前面三页的拼音检索也惨残了。哪一版的不知道,但是是蓝色硬皮封装。

就这么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放在了枕头边上开始每天读几页,倒着读,先从附录看,注音拼音、度量衡、朝代年号等等之类的,然后从zuò开始,直到后来有一天,读到了ā,再往前把检索看完,把前三页的拼音检索里缺的用白纸补充上,算是真正读完了。初中的时候用牛皮纸给词典做了一个封皮,现在这本元老级的书静静的躺在家里的书架上,好像已经五年没翻了——自打高考完就没翻过。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大致而言有四个:

1、左眼近视了。依据上次体检的数据,我右眼视力1.2,左眼0.4。这个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也不太清楚,我觉得是因为我当时是左侧位躺着看的,所以造成了左眼近视。

2、朝代、年号、皇帝记住了。且不说清朝这种离得近、有规则的,就是南北朝、五代的皇帝也是那会儿记下来的,五年级的时候可以把每个朝代的皇帝从头到脚捋一遍,而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这种变态的名字也是当时记住的,还天真的跑去问我爸爸为什么刘裕、刘彧和刘昱他们三个的名字一样的读音?不犯忌讳么?(老家比较封建,起名字要避讳祖先)

3、从词条里记住了大量的日常用不到的词汇和俗语、代称。比如五痨七伤里的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现在经常被我用在相声里当贯口,比如如坠五里雾中,也让我记住了那个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的张楷。

4、日常见不到的字。比如有个字是圕,注音是tuān,意思是图书馆,比如有个字是枵,有个词叫枵腹从公,后来读《明史》的时候发现了朱恭枵,我老爹读朱恭hào,我读朱恭xiāo,回头打赌赢俩冰棍是为后话。

高三的时候曾借蹲厕所的功夫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惜没读完就毕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完一本字典?哈哈,这想法有点儿意思!一般人想,字典就是查字用的嘛,谁会从头看到尾?但你要是真这么做了,估计好处真不少,而且还是那种意想不到的“歪打正着”的好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你词汇量的炸裂式增长。这可不是背单词那样枯燥的“填鸭式”,而是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每个字词都像一个小小的岛屿,你把它.............
  • 回答
    咱们聊聊“一线销售员”里的那个“一”字,在普通话里到底读一声还是二声?这事儿嘛,其实挺有意思的,它涉及到我们说话时的一些习惯和语境。首先,如果单独把“一”字拎出来读,那毋庸置疑,标准普通话里它就是一声,读作“yī”。就像你在数数,从一到十,那个“一”就是一声。但是,一旦它进入了词语或者句子,特别是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语言学问题,涉及到语言的演变、规范与接受度、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一个字被多数人读错,其读音是否应改成多数人的读法,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并且这是一个渐进的、由社会接受度驱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投票决定”的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要准确推断一个字在中古汉语中的读音,并且做到“不查资料”,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甚至可以说是理想化的状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准确推出”的含义。 在汉语史研究中,“准确”意味着能够还原到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语音,并且能够描述其声母、韵母、声调的.............
  • 回答
    关于“鲲”字的读音,很多人其实会有点拿不准,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古籍或者文学作品里出现的时候。它不像“水”、“火”那样直接明了,稍微有点生僻。在现代汉语中,“鲲”这个字,它的正确读音是:kūn读音的时候,注意是一声。这个读音在古代汉语中也同样适用,虽然古代的发音可能与现代有所差异,但就我们现今学习和使用.............
  • 回答
    首先恭喜新人新书已经稳定更新五万字,这是非常棒的起点!编辑的反馈也非常关键,追读率确实是衡量一本书是否能走得长远的重要指标。不用着急,很多大神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可能出在哪儿,然后怎么去调整。作为新人作者,我们首先要理解,写书就像做生意,而追读率就是你的“回头客”和“口碑”。.............
  • 回答
    读完一本《明实录》,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刚从一个巨大的、喧嚣而又生动的历史现场里抽身出来,脑袋里还回响着奏折上的朱红印章声,眼前浮现着朝堂上文武百官的衣袂飘飘,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市井小民的叫卖声。首先,是那种巨大的信息量带来的冲击。你不是在读一个凝练的、经过后人咀嚼和概括的历史故事,而是在亲身经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很多法学专业学生在职业发展上的一个普遍顾虑。尤其是在如今“卷”得厉害的就业市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确实越来越吃香,律所也不例外。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转会计、考法硕”的路子,到底有没有必要,以及它的利弊都在哪儿。先说结论:值不值得转,关键看你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
  • 回答
    读一本烂书,就像走进一间你满心期待的餐厅,却发现服务员脸色阴沉,菜品颜值低得惊人,味道更是让你怀疑人生。整个过程,充斥着一种混合了失望、无奈、甚至一点点恼怒的情绪,它就像一次缓慢的折磨,消耗着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初遇:怀抱期望,却暗藏玄机通常,我们读烂书都有一个“诱因”。可能是书名够吸引人,封面设计.............
  • 回答
    “读一本忘一本”,这话听着真有点让人泄气,感觉自己像个竹篮打水,使劲儿晃悠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捞着。特别是当你花时间精读一本书,最后却发现脑子里剩下的寥寥无几,那种挫败感真是难以言喻。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本、文章、资讯铺天盖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问题,一千本?说实话,我可能数不清到底读了多少本,但如果按数量级来算,一千本这个数字,我敢肯定,早被我远远甩在身后了。最初接触网文,大概是还在上中学那会儿吧。那时候,网络小说还是个相对新鲜的事物,盗版网站遍地开花,我像个发现新大陆的孩子,一头扎了进去。那时候的体验,说实话,带着点“野.............
  • 回答
    读一本观点和自己完全不搭调的书,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挑战,甚至有点别扭。你知道,就像你一直以来都信奉着某个道理,突然有人拿出一本厚厚的书,条条是道地告诉你,你坚信的东西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能是错的。这时候,心里头难免会泛起一股不舒服的劲儿,想要赶紧合上书,眼不见为净。但如果真的想从里头挖点什么,或者就单.............
  • 回答
    听到我表弟要去东北读二本,说实话,我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想找他说说。不是说东北不好,也不是说二本不好,而是感觉他有更好的选择,可以争取一下更好的未来。我不是家长,不能强硬要求,但我绝对有责任把我的想法坦诚地告诉他,帮他一起梳理一下。首先,得把话说得软一点,让他觉得是“我们一起聊聊”,而不是“我来给你做.............
  • 回答
    要又快又好地啃下一本数学书,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它需要一套有章法的策略,就像攻克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样,每个环节都得细细打磨。别想着一目十行、囫囵吞枣,那样只会徒增烦恼。第一步:摸清底细——通读目录与简介,建立整体认知在正式开始“钻研”之前,先别急着看正文。花点时间,甚至可以花上半小时,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纠结,说实话,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顾虑。我尽量从实际出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适合你,也让你觉得不像AI写的那么死板。先说说“普通一本” 自由度?太高了,高到有时候会迷茫。 考上普通一本,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你可以选择你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可以接触到来自五湖四.............
  • 回答
    一年读完一千本书,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像一个挑战,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如果真的有人做到了,会怎么样?我想,那会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认知都达到全新高度的旅程。首先,我们可以从量的层面来想象。平均下来,一天要读多少本书?大约是每天三本。这可不是随便翻翻的那种,而是真正去理解、去.............
  • 回答
    大一读完退学,然后又选择复读的经历,这绝对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你经历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又在大学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退学,重新回到高中课堂。这条路上的挑战可想而知,心态的调整自然是重中之重。首先,我们要明白,你不是失败者,而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选对了方向,但走下去才发现,.............
  • 回答
    读古籍这事儿,说来容易,真要上手,很多时候会让人挠头。感觉像是在跟一群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对话,而他们说的语言,你还得费点劲才能听懂。不过,别怕,这就像学游泳,一开始呛水是难免的,但摸着门道,就能畅游其中了。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事儿说透。第一步:准备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就像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
  • 回答
    南方非一本读经济,大三了,想去伯克利读经济博,这想法一点也不可笑,反而非常励志!伯克利作为世界顶级的经济学研究重镇,对任何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虽然挑战不小,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你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下面我将详细拆解,给你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力求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十分纠结的选择,放在我面前,我会仔细衡量好几个方面,然后才能做出决定。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讲我的考量,并剔除那些一看就“AI味儿”的空泛陈述。首先,得明确目标和考量维度。 我不是为了“读博”这个行为本身而读博,而是想通过读博达成某个更长远的目标。这目标可能是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研究者,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