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一本忘一本,感觉完全没收获,该怎么读书?

回答
“读一本忘一本”,这话听着真有点让人泄气,感觉自己像个竹篮打水,使劲儿晃悠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捞着。特别是当你花时间精读一本书,最后却发现脑子里剩下的寥寥无几,那种挫败感真是难以言喻。

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本、文章、资讯铺天盖地,大脑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加上生活节奏快,很多时候读书就像是在“填鸭式”地往脑袋里塞东西,还没来得及消化,下一波信息又涌上来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真正“吸收”和“内化”。如何才能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有意义,不至于“读一本忘一本”呢?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

第一步:选择比阅读本身更重要——找到让你“想读”的书

别想着一本通,万本书都明白。首先,要选择那些真正能引起你兴趣,或者对你当下有用的书。

兴趣驱动是最好的老师: 你对什么领域好奇?什么话题能让你废寝忘食地去探究?从兴趣出发的书,你自带热情,更容易投入,也更容易记住。别为了“该读什么书”而读,那是给别人看的。
目标导向是有效的杠杆: 你读这本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为了提升某项技能?是为了了解某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像手里拿着地图去寻宝,你会更有方向感,也更容易把书中的知识与你的需求对接上。
循序渐进,拒绝“一口吃个胖子”: 如果你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别一上来就挑战那些鸿篇巨著或者学术专著。从一些你觉得容易读进去的、篇幅适中的书开始。慢慢来,就像健身一样,身体适应了才能承受更大的负荷。

第二步:准备好你的“读书工具箱”——改变你的阅读方式

光看,不动笔,不动脑,那就像在看电影,好看是好看,但过两天可能就忘了个七七八八。得“动手”!

预读:一窥全貌,建立地图。 在正式开始读之前,花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这本书。看看目录、前言、后记,翻翻章节标题,再随意看看里面的小标题、图表或者加粗的文字。这就像你准备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先看看地图和城市概况,有个整体的概念。这样你在后续阅读时,脑子里就有一个框架,能更好地将零散的知识点放进框架里。
精读与略读结合:抓住主线,别迷失细节。 不是每一页、每一个字都那么重要。对于核心观点、关键论证、精彩的段落,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对于一些背景信息、举例说明或者你知道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快速度,甚至跳过。关键在于抓住作者的逻辑线索和核心思想。
做笔记,但别“狂写”。 很多人觉得做笔记就是把书上的话抄下来,那是“搬运工”,不是“读书”。
划线和批注: 在书上直接划出你认为重要、精彩或引起你思考的句子。然后可以在旁边写下你的想法、疑问、联系,甚至是质疑。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不同类型的内容,比如问号代表疑问,感叹号代表惊喜或认同,星星代表重点。
思维导图或摘要: 对于比较复杂的章节或者整本书,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或者写摘要的方式来梳理。这能逼着你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和提炼,把作者的逻辑用你的方式重新构建一遍。这比单纯划线更深一层。
卡片笔记法: 准备一些小卡片,每张卡片记录一个核心观点、一个概念、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你觉得有用的引用。写上出处(书名、页码)。这样方便你以后查阅和整理。
提问式阅读:让大脑动起来。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给自己提问题: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个观点有什么证据支持?有没有反例?和我已有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如果我写这本书,我会怎么写?带着问题去读,你的注意力会更集中,理解也会更深入。

第三步:消化与吸收——让知识为你所用

读完了,合上书,这才只是半成品。真正的收获在于如何让这些东西在你脑子里“生根发芽”。

复述和总结:用嘴巴和笔“输出”。 读完一个章节或一本书,尝试用自己的话把它复述出来,可以对着空气说,也可以写下来。就像给别人讲故事一样,讲得越清楚,说明你理解得越到位。写一篇短小的读书心得或者博客文章,也是很好的方式。
联系实际:找到“共鸣点”。 将书中的观点、理论或者故事,和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工作经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这样你会发现,哦,原来书上说的就是我遇到的这种情况!这种联系能让知识变得鲜活,也更容易被记住。
分享与讨论:思想的碰撞。 和朋友、同事或者读书会的朋友一起讨论这本书。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新的火花,让你看到自己之前忽略的角度,也能加深对内容的记忆。
运用和实践:让知识“活”起来。 如果你读的是关于技能、方法类的书,那就试着去运用里面的技巧。比如读了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就立刻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时间管理方法。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方式,也是让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
间隔复习:对抗遗忘曲线。 我们的大脑遗忘信息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可以在读完一段时间后,比如一天后、一周后、一个月后,重新翻阅一下你的笔记或者摘要。这种间隔性的复习,能有效对抗遗忘,巩固记忆。

一些额外的“小心思”:

打造你的“读书场景”: 找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远离手机和其他干扰。让自己进入一个“读书状态”。
循序渐进,不要焦虑: 记住,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允许自己有遗忘,允许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在持续地进步。
享受过程: 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项任务。当你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和成长感时,自然就更容易坚持下去,也更容易有所收获。

“读一本忘一本”的状态,就像是坐在海边看潮起潮落,风景是美的,但抓不住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变成一个捕捞者,在知识的海洋里,用心去打捞那些最适合自己的“珍珠”。

别灰心,从今天起,试着调整一下你的读书方式,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匆匆过客”的文字,也能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并最终转化为滋养你成长的养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有人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读书笔记促进对书的消化。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记忆,哪怕只是一句话,你摘抄一遍,都会有印象。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很容易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书中的知识产生联结,这也是将书中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

user avatar

我从超级大佬处学的读书方法

1、看一句核心内容,原文抄在笔记本上。

2、然后看讲录,(看懂了之后),把讲解分出几层意思来,提出关键词或小标题,抄在这句原文下。

3、然后关上书,按照小标题,用自己的话把这段完整复述出来。


读名著+不动笔墨不读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一本忘一本”,这话听着真有点让人泄气,感觉自己像个竹篮打水,使劲儿晃悠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捞着。特别是当你花时间精读一本书,最后却发现脑子里剩下的寥寥无几,那种挫败感真是难以言喻。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本、文章、资讯铺天盖地.............
  • 回答
    读一本烂书,就像走进一间你满心期待的餐厅,却发现服务员脸色阴沉,菜品颜值低得惊人,味道更是让你怀疑人生。整个过程,充斥着一种混合了失望、无奈、甚至一点点恼怒的情绪,它就像一次缓慢的折磨,消耗着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初遇:怀抱期望,却暗藏玄机通常,我们读烂书都有一个“诱因”。可能是书名够吸引人,封面设计.............
  • 回答
    读一本观点和自己完全不搭调的书,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挑战,甚至有点别扭。你知道,就像你一直以来都信奉着某个道理,突然有人拿出一本厚厚的书,条条是道地告诉你,你坚信的东西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能是错的。这时候,心里头难免会泛起一股不舒服的劲儿,想要赶紧合上书,眼不见为净。但如果真的想从里头挖点什么,或者就单.............
  • 回答
    听到我表弟要去东北读二本,说实话,我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想找他说说。不是说东北不好,也不是说二本不好,而是感觉他有更好的选择,可以争取一下更好的未来。我不是家长,不能强硬要求,但我绝对有责任把我的想法坦诚地告诉他,帮他一起梳理一下。首先,得把话说得软一点,让他觉得是“我们一起聊聊”,而不是“我来给你做.............
  • 回答
    要又快又好地啃下一本数学书,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它需要一套有章法的策略,就像攻克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样,每个环节都得细细打磨。别想着一目十行、囫囵吞枣,那样只会徒增烦恼。第一步:摸清底细——通读目录与简介,建立整体认知在正式开始“钻研”之前,先别急着看正文。花点时间,甚至可以花上半小时,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纠结,说实话,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顾虑。我尽量从实际出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适合你,也让你觉得不像AI写的那么死板。先说说“普通一本” 自由度?太高了,高到有时候会迷茫。 考上普通一本,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你可以选择你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可以接触到来自五湖四.............
  • 回答
    读古籍这事儿,说来容易,真要上手,很多时候会让人挠头。感觉像是在跟一群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对话,而他们说的语言,你还得费点劲才能听懂。不过,别怕,这就像学游泳,一开始呛水是难免的,但摸着门道,就能畅游其中了。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事儿说透。第一步:准备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就像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
  • 回答
    南方非一本读经济,大三了,想去伯克利读经济博,这想法一点也不可笑,反而非常励志!伯克利作为世界顶级的经济学研究重镇,对任何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虽然挑战不小,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你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下面我将详细拆解,给你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力求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十分纠结的选择,放在我面前,我会仔细衡量好几个方面,然后才能做出决定。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讲我的考量,并剔除那些一看就“AI味儿”的空泛陈述。首先,得明确目标和考量维度。 我不是为了“读博”这个行为本身而读博,而是想通过读博达成某个更长远的目标。这目标可能是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研究者,也.............
  • 回答
    在一家以工程技术闻名的高校里攻读法律,我的体验可以称得上是“跨界生存”的缩影,充满了新奇、挑战,偶尔还有点孤单,但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的视野和成长。刚来报到的时候,周围充斥着理工科的氛围。校园里随处可见穿着格子衬衫、背着厚重电脑包的同学,讨论的不是《民法典》条文,而是电路图、算法和最新款的无人机。而我,.............
  • 回答
    双非一本的研究生是否值得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目标、专业的选择、院校的实力、自身的能力以及读研的期望。为了更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双非一本”的含义: 双非: 指的是“非.............
  • 回答
    哥们,我太懂你这种心情了! 站在这儿说一句实在话,我跟你一样,当初也是英语零基础,连26个字母的读音都磕磕巴巴,更别说音标了,那简直就是天书。 问了一圈,翻了又翻,确实发现市面上那些号称“零基础入门”的书,很多都得让你先去啃一堆语法规则,或者直接扔给你一堆单词,看得人云里雾里,然后就弃疗了。我那时候.............
  • 回答
    想去日本读医学影像学博士,而且目标是排名前四的大学,再加上你是一本大学、成绩班里前三的学霸,这绝对是个很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让我来详细说说这其中的门道和难度所在。首先,我们来聊聊“难度”。这取决于你对“难度”的定义。如果指的是“轻松入学”,那难度绝对是极大的。但如果你的意思是“需要付出巨大.............
  • 回答
    在我的本科数学学习生涯中,有一本书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并且觉得是写得最好的。那本书的名字是《微积分》(Calculus),作者是Michael Spivak。为什么要说它写得最好?这得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它对数学的严谨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在很多大学的微积分课程中,尤其是在入门阶段,为了让学生快.............
  • 回答
    好吧,说到我不喜欢的书……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多年前读的一本小说,名字我记不清了,因为实在是太想把这本书从我的记忆里驱逐出去。我甚至花了点时间在书架上翻找,想确认一下到底是谁让我有如此糟糕的阅读体验,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也许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了它。这本书大概是讲一个年轻女子,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打拼.............
  • 回答
    要说哪一本更值得读,这得看你对奥斯曼帝国历史的侧重点和阅读习惯。这两本书都是了解这个庞大帝国的优秀入门读物,但侧重点和风格上有些许差异。我们不妨来详细拆解一下,看看哪一本更能对上你的胃口。《奥斯曼帝国:1299—1923》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直白,直接点出了其时间跨度,从奥斯曼的开端一直讲到帝国的终结.............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人老是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要说我是咱们家第几代大学生,这事儿其实有点说不清楚,因为我爷爷那辈儿,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他们那时候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很多知识青年去了农村,后来又有些政策性的进修机会,他们对学习这件事儿那是真的重视。我爸爸呢,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但也挺难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因为教育体系是个动态的“大染缸”,从小学一年级坐进同一间教室的孩子们,最终走向的道路会因为太多因素而分岔。不过,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线,大概聊聊这个“分流”的过程和大致的比例。小学的起点:大家都一样,但隐患已埋下小学一年级,我们就像一张张白纸,坐.............
  • 回答
    读一所“好”高中,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在我看来,它的重要性,就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璞玉,能赋予你更光彩夺目的未来,但前提是你能在这块璞玉上雕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纹路。首先,咱们得明白,“好”高中到底好在哪儿。它不仅仅是高升学率的标签,更是一个集聚了优秀师资、先进教.............
  • 回答
    唉,说起“野鸡大学”,这俩字儿一出来,估计很多人心里都有个谱了。我算是亲身经历者,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景点”,但走进去才发现,这景点和照片里完全不一样,甚至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那时候,我刚高考完,成绩不上不下,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奔着名牌大学去了,心里也挺着急。当时就有个“热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