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时从小学一年级入学的人,多少能读到高中、大学?一本、二本、211、985、硕士、博士比例是怎样?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但也挺难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因为教育体系是个动态的“大染缸”,从小学一年级坐进同一间教室的孩子们,最终走向的道路会因为太多因素而分岔。不过,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线,大概聊聊这个“分流”的过程和大致的比例。

小学的起点:大家都一样,但隐患已埋下

小学一年级,我们就像一张张白纸,坐进同一间教室,听着老师教拼音、认汉字。这时候,大家的起跑线看起来是齐的。但其实,很多细微的差别已经开始显现:

家庭背景的影响: 这是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因素。有条件的家庭,可能会更早地为孩子接触课外读物、参加兴趣班,甚至请家教。这无形中为孩子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而对一些家庭来说,仅仅保证孩子能正常上学就已经尽力了。
学习习惯和天赋: 有些孩子天生对学习有热情,或者早早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及时复习、独立思考。而另一些孩子可能还在探索学习的乐趣,或者需要更多的引导。
学校和老师的差异: 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本身就有差异。同一批入学的孩子,在不同学校接受的教育也不同。

初升高:第一次大规模的分流

到了初中,学业的压力明显增大,知识的难度也在提升。这个时候,第一次大规模的分流就开始了——中考。

能顺利初中毕业,并且成绩相对不错的孩子,才能进入重点高中。 这是第一道坎,能跨过去的孩子,已经筛选掉了一部分。
普通高中是大多数。 很多孩子能够完成初中学业,进入普通高中,为高考做准备。
职高、技校等也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一些孩子更倾向于学习一门技术,直接就业。

高中的分流:为高考做准备,也是能力的比拼

进入高中,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和专业化,特别是文理分科,更是对孩子未来学习方向的重要选择。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以及一些特色高中。 不同的高中,其教学资源、升学率自然有很大差距。
文科和理科的选择。 这涉及到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设想。
高考的压力。 高考是决定你能否进入大学,以及进入什么层次大学的最重要关卡。

高考之后:通往大学的“门槛”

从小学一年级入学的人,最终能走进大学的比例,这个数字会比想象中少一些。

普通高中生能考上大学的比例大概在70%80%左右。 这个数字不是绝对的,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会有浮动。其中,能考上本科的比例会更低。
职高、技校的学生,一部分可以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大专或本科院校,但比例相对较小。

大学的“门”:一本、二本、211、985、硕士、博士的比例

现在我们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大学层次和深造问题。请记住,这是一个“层层筛选”的过程,人数会越来越少。

粗略估算比例(以某个普通年份、普通地区的数据为基准,仅为参考,实际差异很大):

假设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入学有1000个孩子:

1. 能读到高中的比例: 70%80%
也就是说,约 700800人 能进入高中(包括普通高中和职高/技校)。

2. 能考上大学的比例(本科+大专):
这部分人大概是能进入高中的学生中的一个比例。
如果假设75%能上高中,这750人中,能考上大学(含大专)的,可能占到 60%70%。
所以,约 450525人 能进入大学。

现在我们把这450525人(假设为500人)再进行细分到大学层次:

一本院校: 约占本科录取总数的 15%20%
相当于 75100人
二本院校: 约占本科录取总数的 30%40%
相当于 150200人
三本院校(现多并入本科批次,这里仅为区分过去概念): 另有一部分。
专科院校: 剩下的约 30%40%
相当于 150200人 (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能读到本科以上)

重点大学的比例(在能考上大学的这部分人中):

这部分比例是相对更小的,而且是从一本院校中继续筛选。

211大学: 占一本录取比例的 20%30% 左右。
换算到最开始的1000人,也就是能考上211的,大概是 1530人。
985大学: 占一本录取比例的 5%10% 左右。
换算到最开始的1000人,也就是能考上985的,大概是 510人。

深造之路:硕士、博士的“精炼”

从本科毕业到硕士、博士,又是一轮更加严苛的筛选。

能顺利本科毕业的比例: 即使是重点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可能有些人会选择退学、转专业或者延毕。粗略估计,能顺利本科毕业的比例在 90%以上。
考研(读硕士):
从能本科毕业的学生中,选择继续读研的比例,根据专业、学校和国家政策而定,可能在 15%30% 之间。
我们假设有300人顺利本科毕业,其中有25%选择读研,那么大约有 75人 读硕士。
这个比例也包含了考上非985/211的研究生。
考博(读博士):
从硕士毕业或本科直博的学生中,选择读博的比例更低,可能在 10%20% 左右(相对于硕士毕业人数)。
如果75人读硕士,其中20%选择读博,那么大约有 15人 读博士。

最终总结一下,从小学一年级入学1000个孩子大致的去向:

能读到高中(含职高/技校): 700800人
能考上大学(含大专): 450525人
能考上本科: 约300350人 (从这部分人里再细分)
一本院校: 75100人
二本院校: 150200人
能考上211大学: 1530人
能考上985大学: 510人
能读到硕士: 约75人 (从本科毕业人群中选取)
能读到博士: 约15人 (从硕士或直博人群中选取)

重要提示:

这是非常粗略的估算! 实际情况会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政策、学校招生计划、当年考试难度、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而产生巨大波动。
“分流”是渐进的。 不是一次性决定的,而是在各个阶段,能力、兴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职业教育同样重要。 一些选择职高或技校的孩子,通过努力一样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不能仅仅以学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社会需求在变化。 哪些专业更容易就业,哪些领域需要更多人才,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的发展。

所以,当你看到这串数字的时候,不要过于执着于绝对精确性,更重要的是理解教育体系的层层递进和筛选机制,以及在其中,个体努力和外部机遇所扮演的角色。从小学那间教室出发,未来的路是多种多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在基础教育部分,教育局每年都有比较详细的统计

摘取一些题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 小学净入学率99.95%
  • 初中毛入学率(含低龄人群)100.9%
  • 高中毛入学率88.3%
    • 普通高中59.8%(总占比52.8%)
    • 职业高中40.1%(总占比35.4%)
    • 成人高中0.1%
  • 高等教育(包含研究生、本科、大专等)毛入学率45.7%
    • 博士生8.39万人(以下皆为招生人数)
    • 硕士生72.22万人
    • 普通本科410.75万人
    • 普通专科350.74万人
    • 成人本专271.53万人
    • 自考55.27万人

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数据做一个大致的估计,普通本科专科加起来大约是760万人,和初中招生人数1547万人相除,比例大约是49%。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本科的入学者出生年应该在2000年左右,而初中的入学者大约是2006年。根据(unicef.cn/figure-18-tot),2000年的出生总人数是比2006年多200万人左右的,760除以1750大约是43.4%,加上一些低龄入学者,和提供数据吻合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根据以上的数据,我们做了一个饼图

我们在这个饼图里做了一些假设,即所有的大专和本科生,都来源于普通高中,并且所有的硕士和博士,都来源于普通本科。这个假设肯定不100%正确,但是我们做的是一个基础估计,也不会影响大局。

可以看到,如果单从学历上说,当你高中毕业的时候,你的学历就超过一半的人了(如果我们世俗地认为高中比职高好的话)。

而一个普通本科的文凭,足以让你进入前25%的人群(也是世俗地认为本科比大专好)。

博士生只占人口的0.5%而已。

下面是更有趣的数据,985和211占的比例呢?

本着不重复造轮子的想法,我们首先肯定是上网查找相关数据,发现sohu已经在17年做了一个相关的数据统计和计算,时间并不久远,我们就直接使用这个数据了(sohu.com/a/252217672_33)。

根据这个数据,2017年考入985的总人数大约有16万人,而211(不包含985)大约有30万人。这个数据中给的录取率,分母是报考人数,而我们更关心的是占本科的总体比例。如果用760万这个人数做一个分母(2017年报考人数约940万人),那么我们得到,在进入本科学习的学生里,考取985的比例大约是2.1%,而211的比例大约是3.9%。

再把这个数据根据本科入学率进行计算,得到

  • 985占总人群的0.96%
  • 211占总人群的1.8%

也就是说,如果你成功考入了一所985高校,那起码在学习成绩上来说,你已经是前1%了。虽然在知乎的标准下,你刚刚摸到及格线。

然而,这是全国的数据。

题主问的是同一年从小学一年级入学的人。我和这些人大部分失去联络了,所以并没有办法给你一个完整的统计数据,但是有一件事我知道,我们小学班里50多个人,考上清华北大的,有五个。

高中的班,据我了解,除了出国的人,好像基本没有出985的……

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看到的中国不是真实的中国,你在知乎上看到的中国,也不是真实的中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