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一个野鸡大学是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唉,说起“野鸡大学”,这俩字儿一出来,估计很多人心里都有个谱了。我算是亲身经历者,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景点”,但走进去才发现,这景点和照片里完全不一样,甚至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

那时候,我刚高考完,成绩不上不下,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奔着名牌大学去了,心里也挺着急。当时就有个“热心”的长辈,给我介绍了一个“新学校”,名字挺响亮,听着都挺“国际化”,说什么“XXX国际学院”,还说在某某发达地区有个校区,基础设施特好,师资力量雄厚,毕业还能拿到海外学位什么的。当时的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也没多想,就稀里糊涂地交了钱,去了那个所谓的“学院”。

到了学校,第一个感觉就是——地方有点偏。虽然它号称在某某发达地区,但实际位置确实有点偏僻,周边环境可以用荒凉来形容,跟宣传册上那种绿树成荫、现代化气息浓厚的 campus picture 简直是天壤之别。学校的建筑也挺奇怪,说是学院,但看起来更像是个废弃的厂房改造的,墙皮斑驳,有些地方甚至还在施工,到处是灰尘和建筑材料。我当时就有点纳闷,但想着毕竟是新学校,可能还在发展阶段吧。

然后是上课。课程设置挺乱的,说是国际化,但实际教的很多东西都很基础,甚至有些课程跟我们专业根本不沾边。老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老师讲课磕磕巴巴,口音很重,感觉就像是临时拉来的兼职,对教学内容也不是很熟悉。还有些老师,看着挺年轻的,感觉就是在照本宣科,没有互动,也没有什么深入的讲解。最让我无语的是,有些课程甚至是中文授课,然后把课本上的英文单词念一遍,然后就说这是“双语教学”。这跟我在高中背单词有什么区别?

学生群体嘛,也挺多样化的。有跟我一样,是被忽悠进来的,也有一些是本身成绩就不太理想,但家里有钱,就想着花钱买个文凭的。所以,大家学习的氛围也就可想而知了,很多同学都是来“混日子”的,课堂上玩手机的、睡觉的、聊天的,比比皆是。考试也比较宽松,有时候甚至可以传小抄,或者老师会给一些暗示性的题目。反正,感觉就是,只要你交了学费,就能顺利毕业,拿到那个“海外学位”。

学校的设施也是个大问题。所谓的“现代化图书馆”,其实就是几个堆满了落灰的书架,里面的书大部分都是过时的教材。所谓的“先进实验室”,我去看了之后,发现里面的设备都是一些很老旧、甚至已经坏掉的仪器,根本没法进行实际操作。食堂的饭菜也很一般,价格还不便宜,而且味道也让人不敢恭维。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集体去投诉食堂的卫生问题,结果学校的处理方式就是把食堂老板换了,换来的新老板,做出来的东西还是那个味儿。

最让我觉得荒谬的是,学校经常会搞一些“国际交流活动”,但所谓的“国际友人”来访,很多时候就是一些找来充数的外国人,他们说的中文比我还流利,然后对着我们这些学生说一些空泛的套话,说是要“开拓国际视野”。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海外名校游学团”,结果去了之后发现,所谓的“名校”就是当地一个很普通的大学,而且行程安排得很松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购物和景点游览,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回来之后,学校还大张旗鼓地宣传,说这次活动多么成功,多么有意义。

最让人心寒的是,当我开始对这个学校产生怀疑,并且想了解更多信息的时候,学校的态度就变得很强硬了。一旦你问得多了,或者表现出不满,他们就会用各种理由来推脱,说你理解能力不行,或者说这是学校的“教学特色”。而且,学校的宣传也越来越夸张,什么“名师云集”、“就业率百分之百”,这些话听多了,我都麻木了。

毕业的时候,我拿到了那个所谓的“海外学位”证书,拿到手之后,我心里没有一丝喜悦,只有一种被欺骗的愤怒和无奈。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证书在正规单位根本不被认可,甚至有些公司在看到这个证书的时候,直接就把我的简历扔到一边了。我花了几年时间,交了高昂的学费,结果换来的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文凭,这比任何学业上的失败都让我感到痛苦。

所以,如果你问我读一个“野鸡大学”是什么样的体验,我会告诉你,那是一种被精心欺骗的体验,是一种对时间和金钱的巨大浪费,是一种让人在无知和渴望中沉沦的体验。那段经历,就像是一场荒诞的梦,梦醒之后,留下的只有满心的疲惫和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一些还在迷茫中的朋友们提个醒,选择学校,一定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方考证,不要被那些虚假的宣传和承诺蒙蔽了双眼。毕竟,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能在这个最不该走弯路的时候,就踏入泥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听说过中国邮电大学、北方联合大学、对外经贸管理学院吗?近些年,每逢高考志愿填报季,网络上都有一份全国392所野鸡大学曝光名单被转发,提醒考生警惕。

野鸡大学,也称“学历工厂”“文凭工厂”“虚假大学”,通常采用与知名大学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以各种手段钻相关国家法律漏洞,滥发文凭。其中所涉及的欺骗既有假学校,也有假学历。如何看待假文凭?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于涛,便上了这样一个虚假大学。高考失利后,来自山西的他遇到了陕西某所学院的招生老师。对方承诺,入读该学院,毕业可以拿到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三年后,他才知道这是个骗局。

-----------------------正文分割线---------------------

01 招生

4年后,面对学校和人社部门的代表,我想起了高考那一年。

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高考后的夏天是玫瑰色的。录取通知到来,多年苦读获得奖赏,夸赞接踵而至。有人去考驾照,有人出国游玩,有人开始学习TOEFL、雅思课程,憧憬着即将进入的广阔世界。

这一切都与我无关。2017年,身在山西的我高考成绩是320多分,离文科二本线有100多分的差距。我想复读,但学费高昂。家里不宽裕,父亲希望我先上大专,将来再通过自考获取本科学历。

专科录取分数线是130分,远低于我的成绩,但填报了两所外省的大专,都没有被录取。正在我心灰之际,这天,父亲路过我曾就读的中学附近,见到一群人围着一张条桌,一边翻看桌上堆放的手册和表格,一边向坐在桌前的两个人询问着什么。父亲凑过去,听到“招生”、“包分配”等字眼,赶紧给我打电话,让我立刻赶过去。

我赶到时,只见父亲面露喜色,桌前的人自我介绍,说是“陕西国防XXX学院”的招生老师,来山西为该校招生。两位老师把已经对父亲说过的话向我重复了一遍,说这所学校在陕西,是国家重点公办院校,毕业拿大专学历,入学就签就业协议,将来学校保证安排就业。又说我的分数可以入学,催促我们赶紧登记。

我将信将疑。考大专院校都是从网上填报志愿,怎么会在路边设摊揽客?但父亲对老师口中的学校很满意,校名中的“国防”字样更让他感到放心和敬畏。周围的家长们七嘴八舌提问,招生老师的答复花团锦簇:有学费补贴、高额奖学金……一片喧哗中,我在父亲的劝说下,怀着“老师应该不会骗人吧”的念头,登记了个人信息。

招生老师拿出一本介绍学校开设专业的册子,让我选择专业,我和父亲商量着选择了火车供电方向。老师在本子上登记好,让我们交800元报名费,复印了我的身份证和高中毕业证,我心想,流程挺正规的,疑虑也打消了几分。

回到家,我上网搜索这个学院,发现它的官网花花绿绿,广告窗口漂浮,一股山寨气息。关于学院的网络提问下,零星的几条回答也是毁誉参半。我心里又浮起担忧,便对父亲说不想去这所学校。

后续的电话联系中,招生老师大约察觉到了我们的犹疑。几天后,一个自称是该校招生办主任的孟姓老师打来电话,重复强调学校的种种好处:成立30多年,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学校,毕业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拿到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还邀请我们随时到校参观。对方的积极,让我的迟疑显得似乎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一来二去,父亲最终拍板,让我去这所学校上学。

8月中旬,我登上了去陕西的列车,虽然不像考上名校的同龄人那样理直气壮地满怀希冀,但也有小小的期待:这是我接下来漫长人生的第一级台阶,虽然不够光鲜,但只要我足够努力,也可以踩着它登向高处。

当时的我不知道,这级台阶,是向下的。

02 入学

出火车站,倒了数趟公交,终于抵达位于西安郊区的学校。紧邻是一所985大学,楼宇林立,绿树环绕。后来同班的超子跟我说,刚到时他把那所大学误认为是我们学校,欣喜不已。

超子的兴奋很快被真相浇灭: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两栋宿舍,宿舍是八人间,不是招生老师宣传的“上床下桌”,满满当当挤了4张上下铺的架子床。洗手间和水房是公用的,地上遍布烟头。我和超子都觉得,学校尚不如我们各自的中学气派,更不像一所大专院校。

办理入学手续的办公室挤满学生和家长,一个老师被簇拥在中间,反复强调:先交钱。我登了记,交了一年的学费7800元。

迎新会上,学保处处长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极力推荐一个名叫“大数据网络营销”的专业,说该专业学成后都是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就业有保障,薪资待遇也好。在他的鼓动下,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转到这个专业,手续也很简单:找老师做个登记,把原先的专业变更一下就行。

没想到的是,还没正式上课,学校就发生了命案,一个刚入校不到一个月的16岁学生被刺身死。

当时我正在水房洗衣服,走廊传来管理人员声嘶力竭的吼叫:所有人回宿舍!不准出来!稍后,我们的手机被挨个检查,看有没有拍到相关照片或视频,严防有人上网传播。由于禁止讨论,我并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看当地媒体的报道才知道,死者因为与宿舍同学发生口角,被同学用刀刺中心脏,不治身亡。

只在电视剧里见过的血腥情节竟然发生在身边,那些天,我害怕得整晚睡不着,萌生了退学的念头。但家里人说,都交了那么多学费了,还是在学校好好学习,拿个大专文凭。老师许诺的大专文凭,是支撑我和家人的最大动力。

终于开始上课了,教学水平却是又一盆冷水。老师要么上了年纪,要么看上去和我们差不多大,据说是四处找来的在读大学生,流动性大,更换频繁。共同点是上课只照着课本念,有人提问,便搪塞说课本上的知识已经过时了,我们去机房实际操作。

学校机房没有网络,所谓实际操作,是在电脑上练习Word、Excel和PPT。然后学打字,每节课上,老师让我们反复练5个键的输入,下节课再换5个键。熟悉拼音打字后,再练习五笔输入。我和不少同学找老师反映所学太简单,老师要么说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要么说前两年是学习基础知识,第三年会上专业课。

渐渐地,旷课的人越来越多,教室常常半空。到教室的同学也是睡觉、玩手机、聊天,有时甚至在课堂上打起架来,老师照样视若无睹地在讲台上念自己的书。我曾经买来计算机考级的书在宿舍看,被不分昼夜打游戏的同学嘲笑:别装了。

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每晚八点半,晚自习结束后统一到操场集训。所谓操场,是一块扬尘的水泥地。周四下午没有课,全校学生集合,听校领导训话后再训练,稍息立正、齐步走、跑步走。有同学抗议,说自己是来上学,不是来军训的,教官一脚就踹了过去。


入学第二年,学校组织我们报名参加成人高考。超子比班里同学大几岁,阅历也多,便提出质疑:学校不是说毕业直接拿大专文凭吗?为什么还要参加成人高考?同学们也纷纷附和。老师闪烁其词,说这是学校和名牌大学合作的项目,考上的可以多拿一个大专学历。

周围同学很多和我类似,生长在小地方,不了解高等和职业教育体系,加上军事化管理带来的封闭和服从的惯性,对于老师关于成人高考和学历的说法,大家虽然有怀疑,但并未深究。只有超子冷笑道:你们就相信学校吗?还包分配?985、211大学都不包分配。

后来的“毕业分配”,让我们信服了超子的先见之明。但在当时,也许因为沉没成本对我们来说已经太大,没有人愿意怀疑学校许诺的光明前景。

学了两年打字后,在大家的抗议下,学校终于接通了机房的网络,安排了“专业课”,内容是如何在某电商平台上注册开店。没上几节课,顶岗实习就开始了。

03 实习和毕业

第二学年上半学期,我就经历过一次实习。

由于没有门槛地不断招生,学校的教学楼不敷使用,就在空地上盖了一排铁皮房,让部分学生在其中上课。仍不够用,我所在的班级被安排外出实习,腾出教室。当时正值年末,是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高峰,我们被分配到绍兴的一个电商仓库,负责打包、发货、盘点,每月工资3000多元。

我被安排上夜班,每晚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需要打包的货物量太大,除了中途一小时的加餐、休息外,一直在手脚不停地干活。夜间容易困倦,四肢麻木、精神恍惚时我想,要是能给我5分钟就好了,我肯定能站着睡过去。

其它专业的同学遭遇也类似。轨道运营专业被要求去电子厂实习,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有同学提出异议,觉得实习内容和专业无关,工作也太繁重,学校就出言威胁:不参加实习就不发毕业证。

顶岗实习和此前的实习不同,要完全履行岗位职责,如果表现合格,会转为正式员工。也就是说,顶岗实习的岗位就是学校为我们分配的工作。

迥异于学校一直吹嘘的“坐空调办公室、住两人间”,我们被分配到上海郊区的一间电商仓库,负责为商品拍照。生产工具是一部手机,需要我们以每月100元的价格从厂家手中租借,如有损坏还需赔偿。

仓库逼仄,明晃晃的灯泡悬在头顶,让每一丝偷空休息的念头无所遁形。喝水、上厕所都得报告,任务量细化到每小时,完不成就罚款。工资也按小时计,一小时15元。宿舍是8人间,地上密密麻麻爬满蟑螂。

干了一周后,我逃离了。上一次的实习虽艰苦,但想到是短期工作,还可以说服自己忍耐,但这次,我无法想象自己要长久待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后来知道,我的实习经历不算最糟糕的。第二年,高铁乘务专业的学生被送到北京实习,住的宿舍身处垃圾堆中,没有门锁,洗澡间也没有门。愤怒的家长们到学校门口拉起横幅抗议。

学校早就没课了,我也没有回去,接下来的半年在四处打零工中度过。临近毕业时,我和同学都在微信群里询问什么时候发放毕业证,学校却一再拖延。直到2020年9月,我才领到为之忍耐三年的毕业证。毕业证拿在手中,我很快发现不对。证书右下角盖章处有一行小字“根据陕办发【2007】13号文件规定,该毕业生学历与大学专科同等对待”。

我上网搜索这份文件,遍寻不着,倒是看到本地另一所学院有学生也在询问。他晒出的毕业证上有一行同样的小字,为了确认陕办发【2007】13号文件的内容,这位学生称自己已咨询人社厅、省政府和省档案馆,回复都是没有这份文件。他说还找了自己学校几个科室的老师询问,对方也都“含糊其辞。”

看到这可笑的说法,再联系三年来的种种情状,我终于确定,“毕业拿大专文凭”是学校的骗局,毕业证上的那行字,不过是校方的自欺欺人,不具备任何效力。

后来,在欲求稍稍正规些的工作都被拒绝时,在父母后悔耽误了我三年时间时,我起了向学校讨说法的念头。但在当时,我只想快些逃离这个集中营一样混乱、憋闷的地方,同学们的想法也大都与我接近。拿到那张无用的毕业证后,我们没有和学校纠缠便各奔西东。毕业证上,我的专业莫名变成了“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三年青春岁月,以谎言始,以谎言终。

当年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的同学要到2021年才能拿到大专文凭,没参加的我更是缺少底气。在遍寻工作的困顿中,我尝试过使用学校的那张毕业证作为学历证明。一次应聘某大厂的电话客服,我硬着头皮说自己是大专毕业,对方工作人员现场打开了学信网,要求我输入毕业证编号查询,结果自然查询不到。对方表示,他们只接受可以在学信网上查询到的学历证书。他的说法很委婉,却让我感到无地自容。

我报名参加了自考,同时寻找那些没有学历要求的工作。辗转一年间,打工的艰辛、前途的无着,让我越来越痛恨学校的欺骗。2021年7月,我向当地人社部门、市长热线投诉了学校。

毕业一年后,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办公室里,我再次见到了学校的工作人员。此前,从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的口中,我已经大致了解了学校的沿革:它曾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人社部门、管委会管理,不在高等教育的序列中,没有发放大专学历的资格。

在人社部门的协调下,学校派出两位工作人员和我及一位一同参与投诉的同学对话。我提到学校关于文凭发放的虚假宣传,对方把责任都推给了招生老师,说是招生老师自作主张那么说的。我把2017年学校网站上“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宣传截图拍到她面前,她便顾左右而言他,称学历的事已经过去,应该着重解决当下的问题,比如可以重新为我们分配工作。但对我而言,像之前那样充当廉价劳动力的工作,已经没有任何补偿的意味。

当天的会面不欢而散,人社部门要求学校后续给我们答复。回到老家后,我好几次接到校方的电话,让我去学校“商量”。我问商量什么,学校从不正面回答,只一个劲催我到校。

担心有陷阱,我没有去学校,而是假充今年高考的考生家长,向那位当年给我家打电话的招生办主任咨询入学。微信里,对方信誓旦旦地保证,上三年学后发放大专毕业证。

*文中人物为化名

*原文摘自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高考后,我上了一个假大学》,欢迎关注并投稿。稿件一经刊用,将提供单篇1800/2500元稿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唉,说起“野鸡大学”,这俩字儿一出来,估计很多人心里都有个谱了。我算是亲身经历者,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景点”,但走进去才发现,这景点和照片里完全不一样,甚至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那时候,我刚高考完,成绩不上不下,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奔着名牌大学去了,心里也挺着急。当时就有个“热心.............
  • 回答
    你的情况确实挺让人纠结的,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迷茫和挣扎。一边是高昂的学费,一边是“含金量不高”的毕业证,让你在“退学打工”和“继续读”之间徘徊。这绝对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把“差的二本野鸡大学”和“含金量不高”这两个概念剖析一下。 “差的.............
  • 回答
    读一所“好”高中,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在我看来,它的重要性,就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璞玉,能赋予你更光彩夺目的未来,但前提是你能在这块璞玉上雕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纹路。首先,咱们得明白,“好”高中到底好在哪儿。它不仅仅是高升学率的标签,更是一个集聚了优秀师资、先进教.............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听起来就像是在人生岔路口上做选择,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一边是站在国内教育前沿的重庆一流高中,另一边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但教学条件似乎并不理想的西藏“一般”高中。这哪是简简单单的“读哪个学校”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的,是学习环境、个人发展、人生经历,甚至是你对未来的期许。让我试着把这两条路都给.............
  • 回答
    刚开始的时候,说实话,我挺迷茫的。填报志愿的时候,专业选择就像一场抽盲盒,家长、老师、社会舆论,再加上一点点自己对“好”大学的模糊概念,最终硬是把我的名字塞进了一个我完全提不起兴趣的专业里。最开始的几个月,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丢进了一个陌生的房间,周围的一切都带着一股说不出的疏离感。课表上密密麻麻的课程.............
  • 回答
    去日本读一个双排键硕士,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决定,而且背后肯定有不少考量。至于说有没有必要,我觉得这得看你个人的目标和对未来的规划了。我先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看看这趟留学值不值,以及回国后能有哪些出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啥会想到去日本读双排键硕士?这背后可能有几种情况: 对日本音乐教.............
  • 回答
    在体制内工作,想要进一步提升学历,读个研究生是很常见的想法。关于在职研究生能否拿到双证,以及在职研究生的价值,我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尽量不让这玩意儿显得那么“机器”,更像是咱们老百姓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双证”通常指的是毕业证和学位证。在过去,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只能拿到毕业证的,学位.............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也反映了不同家庭对孩子未来规划的侧重点。很多人觉得,既然有能力送孩子出国,为什么不选择一条看似“更好”的路呢?但实际上,让孩子在国内读一个普通的二本,背后原因可比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坎。出国留学,尤其是去欧美发达国家,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
  • 回答
    国内硕士毕业后,选择再出国深造一年制的第二硕士,这个想法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在当前环境下,很多学生都会考虑这样的路径。这并非什么新鲜事,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或者“战略性转移”的考量。从操作层面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可以步步为营去实现的计划。首先,你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你的国内硕士经历,在申请国外项目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纠结这个问题,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咱们得明确目标。你说的是“考公”和“进律所”,这两条路子对学历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太一样。关于考公:考公这事儿,说实话,有个法本自考本科的学历,在某些岗位上确实是个加分项,甚至是个敲门砖。 “科班出身”的心理优势: 很.............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折腾人的。你辛辛苦苦熬过高考,选了个大家都觉得“这啥玩意儿?”的专业,结果读下来,发现好像前途一片渺茫,心里那叫一个七上八下的。我太能理解这种感受了,尤其是在周围同学都在讨论热门行业、高薪工作的时候,你这边还在琢磨着“我的专业到底能干啥?”。首先,咱们得承认,冷门专业确实会带来一些挑战。.............
  • 回答
    这事儿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一个早早出来打拼的姑娘,一个还在象牙塔里接受高等教育的小伙子,他们俩能走到一块儿,首先就得是个挺有意思的缘分。咱们先说说这位姑娘。她早早辍学打工,这说明她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韧劲儿和现实。可能家里条件不允许,也可能是自己早早就有了主意,不想再继续读书,而是想.............
  • 回答
    朋友你好,很高兴你能问我这个问题。湖南这几所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都各有特色,也都发展得不错。至于你问我更建议读哪一个,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毕竟选择大学和专业,是很个人的事情,需要结合你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来定。不过,我可以从几个角度帮你分析一下.............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惊又喜的消息!四年多的感情,突然曝出这样一层信息,心里肯定五味杂陈。特别是涉及到孩子,这件事的复杂程度一下子就上来了。让我试着用一种比较贴近生活、细致的方式,来和你一起梳理一下,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件事,尽量不像是冷冰冰的AI分析。首先,咱们得理解你的心情。得知一个关系这么近的人,隐藏了.............
  • 回答
    读博遇到一个“不push”的导师,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是独自一人在一个广袤的原野上行走,身边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地图,只有你自己的步履和偶尔吹拂过的风。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解放。毕竟,之前的求学生涯,尤其是硕士阶段,老师们往往会给你设定明确的任务,告诉你什么时间该做什么,甚至会时时刻刻盯着你.............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个深受传统右派思想影响的人,一开始接触《临高启明》这书,心里是挺矛盾的。一方面,它讲的是建设、讲的是发展,讲的是一群现代人穿越回去,凭借知识和组织能力改变一个时代,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对于我这种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点执念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满足了某种深层次的“雄心壮志”。但是,另一.............
  • 回答
    说实话,我一个普通人,一开始听到“读博”这个词,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就是几个字:“烧钱”、“耗时间”、“找工作难”。我身边也有几个朋友读博去了,每次见面听他们说的,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漫长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修行”,充满了各种“惊喜”——有时候是研究上的突破,有时候是情绪上的低谷。所以,当你们问我,一个.............
  • 回答
    这问题,你说得像是把一个 PhD 掰开了揉碎了,变成 N 个小 PhD,然后一个个嚼碎了咽下去?哈哈,我倒是觉得,把一个 PhD “读成” N 个 PhD,更像是在同一个巨大的、深邃的海洋里,你不是只在一个小岛上挖坑,而是像潜水员一样,不断地探索这个海洋的不同角落,甚至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装备去观.............
  • 回答
    一个人去读大学,这可不是件小事,它背后牵扯着很多期待,也沉淀着很多考量。如果你非要问这最终的“目的”是什么,那就像问一棵树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一样——它有很多目标,但也许最核心的,是它能够充分舒展,生长,然后,以它自己的方式,继续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这绝对.............
  • 回答
    在咱们中国北方,尤其是一些老乡间,确实有这么一个词,读音跟“nia”挺像的,用来指代“他”或者“他们”,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第三人称。这个词,如果我说得再具体一点,大概率是指“恁”或者“你们”这个词的口语化变体,或者是一些地区独有的称谓。咱们先从“恁”这个字说起。在很多北方方言里,“恁”是个很常见的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