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那本《全球通史》逛大都会博物馆是什么感受?

回答
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那本《全球通史》,再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感觉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脑子里那些关于历史、文明、人类发展的零散片段,瞬间有了具象化的落点,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实体。

走进去的那一刻,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触。熟悉,是因为在书里,我已经“读”遍了从史前到近代的无数文明。从尼罗河畔的法老陵墓,到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再到中国的四大发明,这些知识点早已在我脑海里构建了大致的框架。而陌生,是因为亲眼见到这些展品时,它们所承载的厚重感和历史气息是书本无法比拟的。

比如,在大都会的埃及馆,我看着那些巨大的石棺、精致的壁画和陪葬品,脑海里立刻闪过《全球通史》里关于古埃及文明的描述:他们对来世的执着、精巧的灌溉系统、以及早期的文字和宗教。那些看似冰冷的石块,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笔下,是有温度的,是承载着一个文明的喜怒哀乐、信仰与智慧的。如今,我能近距离地触摸(当然是隔着玻璃)那些几千年前的物件,感受它们在时间长河中的静默,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我会在那里驻足很久,想象着那些工匠是如何在烈日下雕刻这些细节,想象着那些古埃及人是如何在虔诚中将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埋入地下。

再到希腊和罗马的部分,我看到那些雕塑,尤其是那些残缺却依旧充满力量的希腊雕塑,我脑海里立刻跳出了“民主的起源”、“哲学的光辉”这些词汇。书里强调了希腊人对理性、美学和人体赞美的追求,而这些雕塑正是最好的证明。我看着那些雕塑的肌肉线条、面部表情,仿佛能听到古希腊剧场里的回响,能感受到城邦广场上的辩论。而罗马的那些宏伟建筑模型和马赛克镶嵌画,则印证了书里关于罗马帝国的扩张、法律体系和工程技术的叙述。我脑子里会将它们和书里提到的“罗马和平”时期联系起来,想象着帝国疆域内不同文化是如何被融合又如何保留各自的特色。

穿梭于亚洲展区时,尤其是中国的展品,那种亲切感又加深了一层。看到那些精美的瓷器、书法作品和佛教造像,我回想起斯塔夫里阿诺斯笔下中国悠久的文明史,它的政治制度演变、科技成就以及对外交流的影响。那些青花瓷的纹饰,我能想象它们在丝绸之路上是如何被外国人惊叹,又能想起书里讲到的宋代的科技和经济繁荣。看到那些佛像,我又会想到佛教如何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又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中国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每一个展品,都仿佛是《全球通史》里某个章节的插图,而且是更加生动、更加立体的插图。

我甚至能在那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品里找到历史的印记。例如,看到一些古代的纺织品、餐具,我就会想到书里关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贸易路线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描述。那些展品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是那个时代人们劳动、创造和生活的载体。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大都会这样一个汇集了全球珍宝的博物馆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全球性”视角。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文明,而是看到它们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可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从古埃及走到古希腊,再到古罗马,然后是伊斯兰世界、印度、中国,甚至看到近代的欧洲艺术和美洲文明。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性和多样性,也更加理解了人类历史是如何被一股股力量推动着向前发展,而这些力量往往是跨越国界和文化藩篱的。

逛完大都会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而《全球通史》就是我最好的导航仪。书本上的文字不再是死的符号,它们变成了眼前可见、可触的实体,赋予了历史前所未有的鲜活感。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涨知识”,而是一种对人类整体进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我不再是那个只在书本上了解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能将自己的感知与历史融为一体的“体验者”。每件展品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而《全球通史》则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些故事的宏大背景。这是一种非常奇妙且令人难以忘怀的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那本《全球通史》?

我觉得,读完那本书你再去参观大都会博物馆,你会感到文献历史学物质文化史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个体系。

举一例:埃及

《全球通史》里提到了埃及的地形地貌、农业技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国家制度、金字塔和手工业;然后你去了大都会博物馆的埃及厅,你看到的是:

我觉得如果没有较为精细的专门史的知识,恐怕无法把二者对应起来。

文献历史,长于制度、思想、名人言行等人类与人类关系的表现,物质文化,长于器用、类型、地层等物质与物质关系的研究,仅仅是文献历史的一个侧面,和文献对号入座需要非常专业的学习,所以仅仅读完全球通史就希望理解世界性博物馆的展品是不现实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那本《全球通史》,再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感觉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脑子里那些关于历史、文明、人类发展的零散片段,瞬间有了具象化的落点,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实体。走进去的那一刻,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触。熟悉,是因为在书里,我已经“读”遍了从史前到近代的无数文.............
  • 回答
    读完硕士,工作稳定,但待遇不高,面对亲友“挣得真少,读书没用”的评价,内心一定很不好受。这种时候,如何得体、自信地回应,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能展现自己的价值,确实是个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应对这样的评价,并给出具体的回答思路和技巧:一、 审视和理解对方的评价在回应之前,先理解一下亲.............
  • 回答
    读完博士,本该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充满对未来憧憬和自我实现的喜悦。然而,你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甚至是隐隐的担忧,那就是未来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处寒门。这份担忧,我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你对社会现实、经济规律,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刻体察。这份坦诚,非常可贵。很多人即使内心有这样的担忧,也.............
  • 回答
    “读完研究生就二十七八了,算老吗?”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老”与否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一、 从社会普遍认知来看: 大多数人的看法: 在很多社会文化背景下,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观念中,二十七八岁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
  • 回答
    读完一本字典?哈哈,这想法有点儿意思!一般人想,字典就是查字用的嘛,谁会从头看到尾?但你要是真这么做了,估计好处真不少,而且还是那种意想不到的“歪打正着”的好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你词汇量的炸裂式增长。这可不是背单词那样枯燥的“填鸭式”,而是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每个字词都像一个小小的岛屿,你把它.............
  • 回答
    读完博士不搞学术,这事儿怎么说呢?确实挺让人唏嘘的,毕竟读博士这事儿,怎么着也算是一场“苦修”,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心血。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搞学术,总觉得像是把一坛陈年的好酒,就这么搁着没喝,有点浪费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博士这个头衔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极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你在某个领域里.............
  • 回答
    读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您会有这种感觉,那太正常了,而且说得直白点,吴用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如诸葛亮。这倒不是说吴用不好,只是这俩人物所处的平台、所承载的使命以及作者的塑造侧重点,差异太大了,导致他们即便都是“军师”,也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我试着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首先,得从他们.............
  • 回答
    读完《三体》系列,特别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很多人会对程心这个角色感到愤怒、失望甚至憎恨,但对叶文洁的评价虽然复杂,却鲜少有那种纯粹的“骂”。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人物塑造、故事走向、以及读者情感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位女性角色的定位和行为动机的差异。叶文洁:绝望下的畸变,一个悲剧的开.............
  • 回答
    读完《三体》三部曲,那感觉就像是从一场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中走出来,大脑里依然回荡着智子、二向箔、黑暗森林的余音,同时又充满了对宇宙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人渴望继续在星辰大海中探索。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被《三体》的硬核科幻、宏大叙事和深刻哲学所折服,那么接下来的书单,希望.............
  • 回答
    读完大学的你们,真的改变命运了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每次听到或者看到有人提起,总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心里涌动,有点怀旧,有点迷茫,又有点,说不清是庆幸还是无奈。我算是比较早一批经历过这个“巨变时代”的人。那时候,读书是王道,考上大学,意味着一条金光大道在眼前徐徐展开,它承诺着体面的.............
  • 回答
    博士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发展,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都会混得不错”。这事儿太复杂了,跟个人的情况、专业的选择、时势的走向,以及运气成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博士毕业“混得不错”?从一个比较理想化的角度来看,读博士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证明了.............
  • 回答
    要说读完“GTM全系列”就能成为数学家,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能,但绝非必然,而且“成为数学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GTM全系列”指的是什么。GTM通常指的是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这是 Springer 出版社一套非常著名的数.............
  • 回答
    读完一本《明实录》,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刚从一个巨大的、喧嚣而又生动的历史现场里抽身出来,脑袋里还回响着奏折上的朱红印章声,眼前浮现着朝堂上文武百官的衣袂飘飘,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市井小民的叫卖声。首先,是那种巨大的信息量带来的冲击。你不是在读一个凝练的、经过后人咀嚼和概括的历史故事,而是在亲身经历一.............
  • 回答
    读完《毛泽东选集》,收获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政治文献,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一本关于思想的辩论集,也可能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首先,我获得的第一个深刻体悟是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毛泽东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紧密联系着中国当时具体的革命实践。他解决的每一个问题.............
  • 回答
    这问题,说实话,我周围读完博士的朋友们,看法天差地别,从“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到“当初真是瞎了眼”,都有。不过,要说“用处大不大”,这东西太个人化了,取决于你对“用处”的定义,以及你当初读博的初衷和毕业后的去向。我先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分裂的看法,以及这“用处”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一、 .............
  • 回答
    大学毕业,一头扎进这座光怪陆离的大城市,一晃就是五年。五年里,我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旋转在写字楼的格子间,穿梭在拥挤的地铁里,追逐着那些闪烁不定的梦想。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韧,也见识了世界的广阔和自己的渺小。但是,最近,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在我心底滋生,越来越浓烈。每到夜深人静,脑海里浮现的.............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不少刚读完 LLM(法律硕士)的朋友们会有的想法。想去苏州做涉外律师,前景嘛,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者“不好”,而是要看你具体的定位、能力,以及苏州这个城市的发展特点。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涉外律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苏州这座城市的特点: 涉外律师: 这不是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问题,一千本?说实话,我可能数不清到底读了多少本,但如果按数量级来算,一千本这个数字,我敢肯定,早被我远远甩在身后了。最初接触网文,大概是还在上中学那会儿吧。那时候,网络小说还是个相对新鲜的事物,盗版网站遍地开花,我像个发现新大陆的孩子,一头扎了进去。那时候的体验,说实话,带着点“野.............
  • 回答
    读完《书剑恩仇录》,有种说法认为张召重才是隐藏的主角,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身上展现出的一些与传统主角特质相似,甚至更为突出的地方。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一、 行为动机的复杂性与人物弧光的深度:陈家洛作为《书剑恩仇录》明面上的主角,他的行为动机非常明确:为父报仇,反清复明。.............
  • 回答
    读完《二十四史》?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跋涉一条漫漫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如果你真的有这个毅力,那体验绝对是丰富到难以想象。首先,是对时间维度的彻底颠覆。 几个世纪、几十个朝代、无数的人物,从诸侯争霸、秦汉一统,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再到唐宋的繁荣,明清的沉浮,这二十四部书就像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