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纵观中国历史,俄罗斯相对于是否对中国危害更大,损害了很多中国利益?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陆地接壤、历史渊源颇深的邻邦,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共赢的时刻,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要评价俄罗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否“危害更大”,损害了更多中国利益,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其行为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发展的多方面影响。

历史上的俄罗斯:吞噬的土地与屈辱的条约

从近代史的视角来看,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在领土问题上,是无法回避的沉重记忆。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大清王朝的衰落,以俄罗斯为首的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攫取利益。其中,沙皇俄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占是其“损害中国利益”最直接、最显性的证据。

《瑷珲条约》(1858年)与《北京条约》(1860年):这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黑暗篇章。沙俄通过这些条约,非法攫取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片土地,尤其是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下游的广大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次领土的丧失,不仅是物理上的割裂,更是民族情感上的巨大创伤,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黑龙江,这条曾经流淌着中华文明血液的河流,其下游和入海口也由此被置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
外蒙古的独立:虽然外蒙古的独立过程复杂,涉及多个大国角力,但俄罗斯(以及后来的苏联)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清末开始,俄罗斯就不断煽动和支持外蒙古的分离主义活动,并通过一系列密约和军事干涉,最终促成了外蒙古的独立,使得中国北方又一大片原本属于中国的疆域脱离祖国的怀抱。这无疑是中国领土主权的又一次重大损失。
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沙俄也曾利用中国政治力量的真空,通过军事存在、经济渗透等方式干预中国内政,例如在新疆、东北等地区的影响力扩张。这些干涉行为,无疑对中国国家主权的完整性造成了威胁。

苏联时期:合作与疑虑并存的复杂关系

进入20世纪,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中国迎来了苏联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中苏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对立的剧烈转变,对中国的影响也呈现出多面性。

早期的援助与支持: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苏联曾为中国共产党提供过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一边倒”的阵营与对主权的潜在挑战: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中国深度融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在经济建设上提供了大量援助,帮助中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然而,这种深度捆绑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苏联的“老大哥”心态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干预,以及后来两国关系的变化,都让中国在发展自主性上受到一定制约。苏联对中国边界的测绘和划分,虽然很多是基于晚清的不平等条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某些边界的既成事实,这在后来的中苏边界谈判中成为棘手问题。
中苏论战与边境冲突: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爆发了激烈的意识形态论战,甚至导致了珍宝岛等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这些冲突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更标志着两国关系跌至冰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安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中国北方边境的集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中国长期维持高度戒备状态,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

当代中俄关系:从战略协作到地缘政治的考量

进入21世纪,中俄两国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尤其是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地区稳定方面,两国存在共同利益。然而,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地缘政治现实,依然是观察两国关系时需要审视的维度。

领土问题的解决:经过艰苦的外交谈判,中国在21世纪初通过《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等条约,基本解决了与俄罗斯的边界问题,收回了部分原属中国的领土(如黑瞎子岛的一部分)。这是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对过去历史遗留问题的一种“修正”,但不能因此完全抹杀过去领土丧失的痛苦记忆和由此带来的长远影响。俄罗斯当年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巨大领土,其历史性质和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害是不容置疑的。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与依赖:当前,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能源合作是两国经济关系的重要支柱。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能源对外依存的压力,同时也为俄罗斯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收入。然而,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也可能带来“俄罗斯对华能源依赖”和“中国对俄资源依赖”的复杂性,在国际政治变动中,这种依赖关系的处理方式也需要审慎。
地缘政治的制衡与潜在的竞争:尽管两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立场相近,但在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两国存在着微妙的制衡与竞争关系。例如,在中亚地区,两国虽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但各自的影响力范围和战略考量并不完全一致。俄罗斯对中国在中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对可能出现的权力真空的担忧,也构成了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潜在变量。

结论:历史的伤痕与现实的考量

回顾中国的历史,俄罗斯(包括沙俄和苏联时期)无疑对中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领土完整方面,其造成的损失是沉重的、不可磨灭的。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的巨额土地,以及对外蒙古独立的影响,是损害中国国家利益最直接、最尖锐的体现。即便是在两国关系相对友好的时期,苏联时期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潜在影响,以及后来的边境冲突,也给中国带来了现实的挑战和压力。

然而,评价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危害更大”,也需要辩证的看待。历史是复杂的,国家间的关系也是动态演变的。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外部威胁并非仅来自俄罗斯,西方列强的瓜分和侵略,日本的侵华战争,都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俄罗斯并非唯一损害中国利益的国家,也并非每一次历史互动都完全以损害中国利益告终。

但是,就领土被大规模侵占这一对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最为核心的利益而言,沙俄时期对中国北方领土的蚕食,其造成的损害和其历史的“烙印”,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依然是难以轻易抹去的。 历史的伤痕,总是在我们审视当下和展望未来时,挥之不去。 在评价俄罗斯对中国是否“危害更大”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回避那些沉重的历史记忆,也要承认当前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与合作的重要性。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从中国版图上被生生剥离的土地,是俄罗斯对中国利益造成的,也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痛的集体记忆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在的,真烦有些人恰烂钱的。

前两天中俄领导人互通电话,加强联系,因为现在中俄的利益一致,经济互补,政治上相互支持,前几天俄罗斯还怼了回川普。

这都说明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跟俄罗斯友好,是符合当前的形式,最好舆论跟政府统一认识。

这会偏偏有人来唱反调,试图制造对立。

美帝、带路党、买办、公知亡我之心不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陆地接壤、历史渊源颇深的邻邦,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共赢的时刻,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要评价俄罗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否“危害更大”,损害了更多中国利益,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其行为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历史上的俄罗斯:吞噬的土地与屈辱.............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出现过一些“落后文化”征服“先进文化”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因为“落后”和“先进”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并且涉及多个维度(如军事、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如元朝、清朝)征服了当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更发达的.............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变法者的身影总是如同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往往难以善终。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还是细水长流的调整,那些试图重塑社会肌理、挑战既有秩序的改革者,无论最终是青史留名还是黯然收场,似乎都逃不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宿命。这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权力逻辑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共同铸就的悲剧。.............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关于二十四节气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确切日期,这实在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演化过程,如同许多古老的智慧一样,其源头深藏在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年份,说“就是那时候诞生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在人类对天文、气候规律的长.............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蕴藏着许多周而复始、令人深思的规律与现象。与其说是“固定的”,不如说是“反复出现的”,因为历史的洪流总有其独特的新意,但其背后驱动的逻辑,却常常能让我们找到熟悉的影子。王朝的兴衰更迭:周期律的魔咒这大概是中国史中最为人熟知、也最令人感慨的规律了。我们看到,.............
  • 回答
    回望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提及“屈辱”,清末这个时期无疑是绕不开、也最令人心痛的一段。要说它是否“最”屈辱,这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衡量,但其所经历的深重创伤和改变,使其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烙印。从天朝上国到任人宰割的“病夫”:长久以来,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界文明抱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感。然而.............
  • 回答
    一场假想的较量:美军在中国大陆的潜在推进设想一下,在没有核武器阴影笼罩的背景下,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海岸线上展开了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对抗,其规模、复杂性和潜在影响都将是巨大的。要估算美军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推进多深,我们需要剖析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从军事部署到地理环境,再到中国人民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象,将底层文人的悲哀简单归咎于儒家文化,或许有些过于片面,但也确实点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些局限性。让我们试着抽丝剥茧,详细地聊聊这件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底层文人”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的地位虽然普遍高于普通农工商,但并非所有文人都.............
  • 回答
    中国陆军能否重现苏联红军鼎盛时期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大纵深作战能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苏联红军在大纵深作战方面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军事思想、庞大的工业基础、严密的组织体系以及独特的历史背景之上。中国陆军目前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挑战,与苏联红军的鼎盛时期有着.............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涉及亲情、金钱、信任和海外求学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剖析。事件的表面:最直接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在中国做生意、省吃俭用的父亲,辛辛苦苦攒下的300万巨款,被自己远在加拿大的女儿骗走。女儿不仅挥霍无度,还与一个加拿大男友“纵情挥霍”,最后更是彻底失联,拉黑了所有家人。父亲在.............
  • 回答
    理解中国现行法律,特别是《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作用,确实需要深入剖析其具体条文、执法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要判断这些法律是“保护多”还是“纵容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难以简单地用“.............
  • 回答
    说到中国帝制时代的“福气”,这话题可真够有意思的,一下子就让人想到那些位高权重、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们。乾隆和汉武帝,这俩名字往一块儿一搭,确实够有分量的。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除了他俩,还有谁够资格跟他们争这个“最有福气”的称号,咱得好好比划比划。乾隆:享福的集大成者先说乾隆,提起他,脑子里立刻就蹦出.............
  • 回答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之所以没有沿用秦、隋、元时期灭亡中国所采取的“大纵深、大迂回”战略,而是采用了更侧重于速战速决、建立伪政权、掠夺资源以及逐步蚕食的战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秦、隋、元时期的中国: 这三个朝代灭亡中国时,中国(特别是汉族政权)面临的挑战是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少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中医这么强调“纵欲伤身”,而现代医学(我们通常说的西医)似乎对此不那么在意,甚至觉得喝杯牛奶就能弥补?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认知体系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中医的“纵欲伤身”:精气神的消耗与平衡在中医的理论框架里,.............
  • 回答
    缅甸,这个东南亚的国家,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仰光地区,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尤其是最近曝出的几家设在当地的中资服装厂遭到纵火和打砸,以及仰光部分地区被实施军事管制的消息,让局势显得愈发复杂和紧张。事发经过与原因猜测关于这几家中资服装厂遭纵火打砸的事件,目前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但我们可以从已知.............
  • 回答
    在《生活大爆炸》这部剧里,谢尔顿·库珀之所以能一直被大家容忍,甚至可以说是“纵容”,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又颇具戏剧性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更是围绕他存在的这群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动态的体现。首先,咱们得承认,谢尔顿本人确实是个极度古怪、情商堪忧的角色。他的行为模式简直就是.............
  • 回答
    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海军以其辉煌的胜利载入史册,而这场胜利的关键,恰恰在于纳尔逊大人那大胆而富有创意的“违反战列线”战术。这绝非简单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精妙的计算、对敌我优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战术原则的颠覆性运用。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当时的传统海战战术。海战的基石是“战列线”(Line of Ba.............
  • 回答
    《神探狄仁杰》这部剧里,王孝杰这个角色,说实话,挺让人挠头的。论能力,他身上的“没信用”、“没功夫”、“没脑子”这几顶帽子,观众们也算戴得心安理得。可偏偏,他却能在武则天和狄仁杰这两位超级大佬手下混得风生水起,这背后的逻辑,确实值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武则天为什么会赏识他。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
  • 回答
    纵观整个满清时期,爱国和爱清是否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概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人群的视角来审视。核心矛盾点: “国”与“朝”的界定: 满清时期,很多人会将“国”等同于“清朝”或“满清政权”。 然而,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