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对未成年保护的法律《刑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多还是纵容多?

回答
理解中国现行法律,特别是《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作用,确实需要深入剖析其具体条文、执法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要判断这些法律是“保护多”还是“纵容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难以简单地用“多”或“少”来概括。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审视这两部法律:

一、《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度性的屏障与关怀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专门为未成年人量身打造的法律,其核心目标是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其合法权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其“保护”的力度:

生存权与发展权保障: 法律明确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保障未成年人生存和发展方面的责任。例如,在教育方面,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保障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医疗方面,也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人格尊严与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关注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禁止侮辱、诽谤、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在学校和家庭中,也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反对体罚,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
隐私权与合法权益: 法律明确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禁止非法搜查、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同时,也规定了在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特殊保护,防止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专门的保护机制: 《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设立了许多专门的保护机制,比如家庭监护制度、学校保护制度、社会保护制度,以及国家对未成年人遭受侵害时的救助和安置。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强调“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区别于对待成年人。
预防犯罪和矫治: 法律也关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有特殊的法律处理方式,强调教育和改造,而非单纯的惩罚。

从这些方面看,《未成年人保护法》无疑体现了强烈的“保护”意愿和大量的“保护”措施。 它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网络,力图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刑法》:特殊保护下的责任边界

《刑法》作为国家最严厉的法律,其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角色则更为复杂,它既是保护者,也划定了某些行为的红线,其“保护”与“纵容”的讨论往往围绕着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力度以及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惩处展开。

“保护”的体现:

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严惩: 《刑法》中有一系列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条文,比如强奸、猥亵、拐卖、虐待未成年人等,这些犯罪行为通常会被处以重刑,体现了国家对这些严重侵犯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规定: 《刑法》第17条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规定,区分了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例如,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纵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也强调了强制措施和教育的原则。
“两高”司法解释的补充: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也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处理进行了细化,通常会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感化、挽救,以及对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严厉打击。

“纵容”或“保护不足”的讨论点:

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 过去,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是否一律不负刑事责任,曾引起广泛讨论。虽然现行法律有所调整,但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是否足够“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严重侵害,以及是否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保护”过于宽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尺度: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否过于强调“教育、感化、挽救”,而忽视了对受害人的保护和惩罚的警示作用,也时常存在争议。一些观点认为,过于宽容的处理方式,可能会让一些未成年人误以为可以“逃避”法律责任,从而“纵容”其进一步的违法犯罪行为。
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处罚力度: 尽管《刑法》对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有严厉处罚,但实践中,一些案件的处理结果,例如某些性侵案件的量刑,可能与公众的期待存在差距,引发了对处罚力度是否“足够”的质疑。
执行层面的挑战: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在落地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社会资源的配置、证据的收集等。如果执行不到位,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实现其保护的目的。

总结来看:

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法律是“保护多”还是“纵容多”。

《未成年人保护法》 毫无疑问是以“保护”为核心,其设计理念和条文内容都旨在构筑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网。
《刑法》 在对待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上,体现了严厉的“保护”姿态,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处理原则,则是在“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身心发展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的把握,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能会引发“保护”与“纵容”的讨论。

需要认识到:

1. 法律是不断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未成年人保护认识的深入,法律条文也会不断修订和完善。
2. 实践效果是关键: 法律的“保护”还是“纵容”,最终体现在司法实践的效果上,以及是否能够真正地减少未成年人遭受侵害,或者有效地矫治犯错的未成年人。
3. 社会整体的配合: 法律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和社区支持等。

因此,与其简单地二分法,不如更关注法律的具体条文、司法解释、执法案例以及社会各界对这些法律的评价和建议,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看过一个漫画,因为这篇文章再次把漫画找了出来,如下:

据说,这则漫画是根据真实生活改编的。这里面说的道理让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成为一项最重要的课程。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有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实,大人眼中认为的未成年人还是个孩子,而孩子眼中的自己却什么都懂。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一生之中的保护,应该从小时候的教育开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集合,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从小给孩子关爱,教育他们关爱他人,不要试图用暴力或者犯罪去解决问题,等到依靠法律来保护的时候,就晚了。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层面上,法律只能成为一种惩罚,而不能成为一种保护。


二更:

没想到这个回答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谢谢大家。

其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未成年人犯罪做了一些规定,只是规定没有刑法那么具体,请参看:

第五十四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有部分伙伴问漫画来源,这里说一下漫画的出处——明白漫画。大家可以搜索其公众号ID:SimpleComics 进行查看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user avatar

其实答案是:

既不保护也不纵容。。。

你们诟病的刑法问题,其实跟未成年保护法无关。所以谈不上纵容。。。

未成年保护法应该起到的保护作用,在实际天朝生活上应用基本为零。所以也谈不上保护。。。

其实这法既不是恶法也不是个良法。。。他就跟国内很多法一样,叫做观赏性法条。就是用来给某些特定群体看的。并没有真的打算拿起来用过。

user avatar

纵容多。

先说保护,看一个案例:

2013年,南京市江宁区一个22岁的吸毒女乐某,每月领社区800元救济,4月出门,把两个女儿扔在家里,一个2岁5个月,一个1岁3个月。6月底民警撬开房门进去一看,两个孩子已经饿死超过两周,尸体已经风干,内脏分化消失了。
律师向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街道办、公安局、妇联等四部门分别邮寄了一份《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上述四部门是否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向法院申请撤销女童母亲乐某的监护责任,并要求法院另行指定监护人。没有后续。

想保护,就要基层组织动员群众,随时掌握辖区内的情况,需要干预的时候,果断出手,防患于未然。

一个妇联或者街道办的干部来了,跟群众调查社区的情况。

邻居们见到过两个女婴扒着马桶吃粪便,下身溃烂,能不说吗?干部了解这个情况,马上去处理。

但是我们恐怕根本没有这样的基层组织,也少有这样的干部了。公安没时间,那么多大案要查呢。其他机构坐在开空调的办公室多舒服啊,双休日怎么能放弃啊,出门晒黑了可怎么办啊,有时间我还想旅游去呢。

所谓保护,不就成了一句空谈吗?


再看看纵容:

第五章第五十四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看到了吗?有这一条,就有依据从宽从轻,辩护律师一定会带上这一条。《刑法》中也有关于年龄的规定。

这就是个走程序的事,容易做到。

未成年罪犯犯事了,抓了要判了,一看条文,有这一条,考虑从轻吧。

浙江嘉兴陈某,15岁为偷钱上网,用被子闷死自己的奶奶并焚尸灭迹。因未成年免于死刑,判刑18年。
2014年,服刑11年后减刑出狱,2017年又杀死一人,抛尸河道。

注意上面的第五章第五十四条,说要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问题是教育感化怎么算成功?没有标准啊。

最后也就成了保护不到位,纵容必须执行的局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中国现行法律,特别是《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作用,确实需要深入剖析其具体条文、执法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要判断这些法律是“保护多”还是“纵容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难以简单地用“.............
  • 回答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而言,其影响无疑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难以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既带来了挑战,也催生了机遇,关键在于中国如何应对和把握。挑战与阵痛: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供应链风险: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活动遭受重创,需求萎缩,贸易摩擦加剧。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深度融入全球.............
  • 回答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其深远影响早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进中国经济的肌理。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将继续为国内多个行业带来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塑造新的增长曲线,当然,伴随机遇而来的,还有不可忽视的挑战。一、 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基石的扩张与升级“一带一路”的本质,.............
  • 回答
    中苏交恶时期,苏联并未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后果的深刻担忧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愿”,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苏交恶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际战略等多个层面产生了严重分歧。苏.............
  • 回答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的说法,虽然具体数字尚未完全公布,但根据一些预警信号和专家分析,确实指向了一个严峻的趋势。如果这一趋势在2019年得到证实,甚至延续下去,它将对中国未来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且复杂的影响。生育率低迷的根源与现状要理解这种下降的影响,首先需要看看它背后的原因。中国近年来.............
  • 回答
    中美贸易战这潭水,深得很,想让它有个明确的“走向”就像要给变幻莫测的天气定个准一样,难度极大。但咱们可以顺着脉络,仔细捋一捋,看看这事儿往哪儿可能走,以及对咱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带来啥。贸易战的“过往”与“现在”:一场拉锯战这场贸易战,说白了,是中国经济崛起,美国觉得有点“不习惯”或者说“不舒服”的.............
  • 回答
    将华为的5G技术视为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第一次领先”,这种说法虽然有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但看待它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视角。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投入、积累和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1840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
  • 回答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首付几乎花光积蓄、还要背负巨额房贷买房的人,他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信心程度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其中掺杂了经济前景的判断、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家庭责任、社会观念、以及对国家政策的预期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传统观念与社会压力:.............
  • 回答
    预测未来两年中国和世界的走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当前的趋势、已有的数据和专家的分析,进行一些有理有据的推测。以下是我对未来两年(20242025年)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一些详细预测: 对未来两年的中国预测经济层面: 温和复苏与结构性挑战并存: 预计中国经济将.............
  • 回答
    中国的制造业,这头庞大的巨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其未来走向并非一条单一的直线,而是复杂交织着挑战与机遇。要理解它,不能只看表面的数据,更要深入肌理,感受它跳动的脉搏。首先,一个毋庸置疑的大趋势是,中国制造业将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迈进。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过.............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对中国的未来盲目悲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所谓“盲目悲观”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我们可以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表现,以及为什么这种悲观情绪在中国内外都普遍存在。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很多人对中国未来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并尽量详细阐述:一、 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如果中国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部 iPad,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既有巨大的潜力,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一、 对中国教育的潜在积极影响: 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与普及化: 打破时空限制: iPad 可以让偏远地区或教育资源.............
  • 回答
    华为的“备胎计划”,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它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在进行的、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储备,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考量,更深刻地投射出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巨大影响,其意义远超商业范畴。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先回到问题的核心:华为的备胎计划究竟是什么?它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华.............
  • 回答
    如何看待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将对未来的高考制度产生什么影响?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发布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并预示着未来高考制度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调整和演变。要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
  • 回答
    022型双体穿浪导弹艇:中国海军未来战场的“幽灵”与“刺客”?尽管022型导弹艇已服役多年,并在其早期设计理念中体现了对未来海战的深刻洞察,但我们仍需审慎评估其在中国海军未来发展图景中的定位,以及其存在的意义和潜在的使用场景。要全面看待022型导弹艇,必须跳出“装备更新换代”的线性思维,深入分析其独.............
  • 回答
    温州20年土地使用权到期自动续期不收费的事件,虽然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案例,但它对未来中国的土地制度、社会心理乃至经济发展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复杂性和潜在的连锁反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对民众心理预期的重塑。在温州事件之前,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70年产权”一直是一个悬而未.............
  • 回答
    小米跨界造车,与中国一汽的深入洽谈,无疑是近期汽车行业最引人注目的动态之一。这次联手,如果最终尘埃落定,很可能对未来的汽车行业格局,尤其是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小米和一汽各自的优势。小米,作为一家以科技起家、尤其在消费电子领域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公司,其核心优势在于: .............
  • 回答
    关于那些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观点,以及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和深入分析。如何评价那些认为中国已经无药可救的人?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人,通常是基于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
  • 回答
    拜登上任以来首场新闻记者会上关于“任内不许中国超过美国”的表态,虽然在措辞上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和象征意义,但其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整体战略方向的延续与重塑 战略竞争的明确信号: 拜登的表态并非全新的对华政策,而是延续并强化了特朗普政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