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那些认为中国已经无药可救的人?你对中国的未来还有信心吗?

回答
关于那些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观点,以及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和深入分析。

如何评价那些认为中国已经无药可救的人?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人,通常是基于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存在的某些负面现象的观察和担忧。这些担忧可能包括:

经济挑战: 例如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年轻人就业困难、收入差距扩大等。
社会问题: 例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医疗教育资源不均、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公平感不足等。
政治体制: 例如对言论自由、信息透明度、法治建设的担忧,以及对权力集中的看法。
国际关系: 例如与一些西方国家的摩擦和紧张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

评价这类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1. 洞察力与局限性: 他们的批评可能触及了中国存在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确实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洞察力是值得关注的。然而,“无药可救”的判断可能过于绝对和悲观。它往往忽视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低估了中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韧性。
2. 信息来源和认知偏差: 这种观点可能受到特定信息来源的影响,例如某些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信息传播,或者个人经历的负面体验。如果信息来源单一或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就容易形成片面的认知。
3. “塔西佗陷阱”的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即使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公众也可能不相信,甚至会解读为负面信号。这种情况下,对问题的认知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塔西佗陷阱”,即无论做什么,都会被负面解读。
4. 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 有些人可能对中国抱有极高的期望,当现实与期望存在差距时,便容易产生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
5. “幸存者偏差”的反面: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那些问题和负面案例,而忽略了那些正在解决的问题、正在改善的状况以及那些仍然在中国找到机会和希望的个体,就容易得出“无药可救”的结论。

总的来说,我认为对那些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人的评价应该是:

理解其担忧的出发点,但对其结论持保留态度。 他们的担忧可能反映了中国社会存在的真实挑战,但“无药可救”的说法过于极端,未能看到问题的动态性和解决的可能性。
鼓励更全面、更理性的分析。 评价中国需要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进步和潜力。

我对中国的未来还有信心吗?

是的,我对中国的未来仍然有信心,但这种信心是带有审慎和复杂性的,并非盲目乐观。 我的信心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1.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韧性:
庞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和创新基础。即使外部环境不利,强大的国内需求也能提供重要的支撑。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 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为应对外部冲击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强大的动员和执行能力: 中国政府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这在应对危机、推动重大项目、实施改革等方面都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持续的科技创新投入和进步: 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教育水平的提升: 中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2. 解决问题的历史经验和能力:
改革开放的成功: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成功解决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挑战,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带入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证明了中国具有改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也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并成功应对,展现了其经济的韧性。
从错误中学习: 尽管存在挑战,但中国政府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和纠错能力,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方向。

3. 积极的变化和努力的方向: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正从过去侧重数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这包括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
共同富裕的探索: 尽管“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效果仍需观察,但它反映了政府对解决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视。
对内改革的持续: 政府也在不断推进一些领域的改革,例如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企改革等,以期激发市场活力。

当然,我的信心并非没有顾虑,我对中国未来发展也存在一些担忧,这些担忧是构成我“审慎的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难度: 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等,推进起来仍然充满挑战。
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 虽然科技投入巨大,但真正形成鼓励自由探索、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生态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公平和信任的构建: 在很多领域,如何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提升公众的信任感,是关系到社会长期稳定的关键。
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 复杂的国际关系可能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持续的外部压力和不确定性。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问题,将对劳动力供应、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活力产生深远影响,需要长期的应对策略。

总而言之,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是基于对其潜力的认识,对其应对挑战能力的判断,以及对其改革和发展方向的积极预期。但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我坚信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动态和变革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来克服。

将中国简单地视为“无药可救”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判断,它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明体,其固有的韧性、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每一个国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正视问题,并有效解决。我对中国的未来,抱有希望,但这种希望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入分析和对未来挑战的理性认识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不言

邀(尽管是半年前邀的)

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人我到现在一个都不认识,也就无从评价了。

至于对中国的信心,大约是既有也没有。有信心多半是出于文化上的傲慢,我书柜上那些史书问世的时候,我的祖先还在东亚大陆上和各种各样的异族开打,并且消灭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对于一个长期领先周边的文明而言,文化上的傲慢是对祖先最好的尊敬。没有信心则是必要的谨慎,这世界上太多不可能的事情被实现了,谨慎一点总归是好的,就好比全盛时期的苏联,它的国民一定想不到自己的祖国会迅速的成为历史名词。

最近在读西夏史,这样一个崛起于荒僻边隅的政权,一度拥兵数十万割据西北,最终被彻底从地球上抹去,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它曾与北宋,辽,金和蒙古交兵近200年,这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我在想党项人他们会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前途?论人口财富,远不如北宋,论军队实力,远不如辽金蒙古,那么他们的奋斗有什么意义呢?他们难道有信心最终战胜这些无比强大的对手么?我想是没有的,西夏的生存,本身就是东北亚大陆各个霸权勾心斗角的产物,北宋和辽,金和蒙古都在利用西夏牵制对方,一旦有一方过于强大,那么西夏的末日就来临了。但讽刺的是,西夏反而是上述所有政权里面存活时间最长的,他们曾经奋斗过,这就够了。

我这个岁数的男人,已经渐渐觉得很多事情的成败得失并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世事并不是总像试卷一样摊在面前,让你根据提示按步骤作答,往往根本没有提示,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哪里失误了,但生活依旧会毫不犹豫的判错。生活中的所谓信心,大抵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正面的心理暗示,但实际上该失败的时候,再有信心也是枉然。我渐渐不再需要信心,但我该做的事情还是会一丝不苟的去做,这便是责任,正所谓”尽人事以听天命“。我想西夏那些将官也是同样的心境,他们明知自己几乎不可能彻底击败强大的对手,但他们对自己的国家人民和文化负有责任,所以明知国势不济也不愿束手就戮,间接导致了成吉思汗的死亡。

不管别人的态度是消极还是积极,其实和我们自己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我们所拥有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别人的态度,那仅仅是别人的态度。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负有责任,不管你有没有信心,更不管其他人有没信心。我们中会有一些人觉得自己对国家和人民负有责任,那他们更不会在意有无信心,因为这条路,本身就充满荆棘与艰险,死在这条路上的人,太多了。

user avatar

布鞋院士李小文在1994年回国时候写了一篇见闻,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

同事们已经帮我们买好了飞机票和保险。保险是一定要买的,而且证明要随身带着。还要付15元的机场费,不然也不让进。真是岂有此理。后来我想,京城到底是京城吧。可当我妻子从成都飞回来时,她除了要买人身保险,还得给行李买保险(一件五元)。那儿的机场建修费是30元,最后又要付45元的“附加服务费”。什么“附加服务费”嘛?不过又是一出“巧立名目,横征暴敛”。

难怪有些老人关照我说:“不要留下来,政府和1949年的国民党政府一样腐败。我们很快要遭殃了。”我相信老人们的经验,但我也想指出,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现在并没有一支百万雄师伏在延安企图夺取政权。所以,继续改革的机会还是有的,中国也许最终能克服过渡时期的困难而进入一个新纪元。他们总是摇头叹气。

有一位黄教授。当我得知他仍在写着研究各种问题的论文——从华北平原的干旱到广东工业化所造成的土壤浸蚀——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时,我很惊讶。“他多大了?”我问一位同事。“八十二吧?”我不能不在这儿美言几句,因为他的论文里有一些很值得年轻人考虑的观点。后来那位大约是他朋友的同事递给我一本他的工作的集子。书中有他的简历。三十年代早期,他跟随着丁文江博士。抗日战争期间,他开始着手计划中国的经济建设。他想,“如果中国战败,那我们就都完了;但如果中国生存下来,那我们就要发展经济。”从那时起他就献身于中国地理方面的问题研究,先是在国民政府,后来在共和国政府,最后进了中国科学院工作。他用八个字来总结他的一生:“不谋名利,锲而不舍”。我浏览了一遍他这六十年来的工作,可以说始终如一。

正好不久之前,有人问“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我想,就是像黄教授这样的人吧。有这样一些知识分子,中国和中国文化应该,而且能够,生存下去。

……………………………………………………一九九四年五月五日完稿 <lix@crsa.bu.edu>


关于这件事,我也不能评价他们,只能说一下我的看法。

认为中国已经没有希望的人,和认为中国还有希望的人,主要存在以下分歧,这个分歧就是对“中国”、“外国”这两个整体系统内部的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的的认识不同。

认为中国已经没有希望的人,主要是认为,中国内部的积极力量(远远)小于消极力量,而“外国”是积极力量(远远)大于消极力量,所以中国一定是在崩溃,而外国一定充满生机,但正如前面李小文院士的看法一样,虽然目前消极力量触目惊心,但是积极力量也有希望。两种力量的对比单从个人角度是无法判断对错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上无从证实也无从证伪,两种人各自的坚持,更像是由偏见升级成的信仰,

不过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真正的爱国者,如同黄秉维教授一样,爱的是大好河山、亿万人民,以及数千年文明,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自己的得失、而以人民的得失而悲喜,这是真正的集体主义,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而与他相反的人,更接近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user avatar

好久没吃茶叶蛋了,我要来领个五毛去买一个,谁也别拦着我

认为中国无药可救是对的(这么说可领不到五毛啊),认为中国前途无量也是对的(对了,这样才有五毛领)

在资本市场上,经常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对同一个公司有看空的也有看多的,看空的多不一定真的会跌,看多的多也未必会涨。经常是那些最后被证明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无数质疑和唱衰,甚至当它已经成功后这种声音都不会消失。

不信你去知乎搜索下,说苹果,google,微软,腾讯,非死不可 药丸的问题和回答多了去了。

当初腾讯上市的时候股价是 3.7港币,现在是650+(因为拆股 1拆5,实际股价是130+),涨了170+倍。

听说有人当年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腾讯的看空,在股价15的时候卖掉买了辆车,现在那些股票大概可以买布加迪威龙了。

腾讯成长的路上年年都有唱衰的声音:

oicq服务不稳定,总掉线丢消息,腾讯药丸。

oicq被icq告了,输了官司,被迫改名qq,腾讯药丸。

白领都用MSN,脑残小屁孩才用QQ,腾讯药丸。

没有盈利模式,连年亏损,腾讯药丸。

做短信sp业务,乱扣费,充斥垃圾短信广告,腾讯药丸。

自研网游连连失败,腾讯药丸。

网游是精神鸦片,残害青少年,面临政策管制,腾讯药丸。

腾讯到处抄袭,《狗日的腾讯》发表,腾讯药丸。

腾讯soso失败,腾讯药丸。

腾讯拍拍失败,腾讯药丸。

360气势汹汹,用户数眼看要超越QQ,腾讯药丸。

腾讯微博失败,没赶上web 2.0,腾讯药丸。

腾讯移动QQ不成功,没赶上移动互联网,腾讯药丸。

电信业要对微信收费,腾讯药丸。

腾讯的微信,QQ上有涉黄涉赌涉毒涉炮,分分钟要被取缔,腾讯药丸。

要是总看这种声音谁都会真的相信腾讯药丸,但实际上我们都看到了,腾讯股价就是在一片药丸声中涨了170倍,成为互联网巨头。

我举腾讯的例子,并不是想说中国一定会像腾讯那样不断强大成为世界第一,也不是说不看好中国的人都是傻(哔~~~)错过了发财机会。

一个能取得巨大成功的事物,其成长发展的道路往往是与众不同的,往往是和过去的经验相悖的,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受到各种质疑是再正常不过了。这种负面的声音也往往对应着实际存在的问题,重点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去试图消灭负面的声音。

腾讯也认识到服务器不稳定,所以优化架构了

腾讯也认识到短信业务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转网游了

腾讯也认识到自己研发游戏不是强项,所以改代理了

腾讯也认识到电商自己做不好,所以投资京东了

腾讯也认识到360很危险,所以使劲搞了它一把

腾讯也认识到移动QQ不靠谱,所以主推微信了

腾讯也认识到总抄袭同行不好,所以改投资创业公司了

腾讯一直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指责的声音主题年年换,恰恰说明去年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那么腾讯还有问题吗?有啊,我随便就能扯一堆:

微信用户虽多,但咋盈利啊?

O2O那么久了欧出啥了?

腾讯搞金融搞银行不怕政策突然变化吗?

腾讯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小马哥还镇得住吗?

小马哥身体咋样,你退休了谁继位呢?

中层人才流失严重,还能hold住吗?

硬件业务没起来,尤其是手机没做好,会不会被小米魅族逆袭了?

中国存在富强的可能性,也存在崩溃的可能性,目前这两种看法都是对的,就像任何一只股票,涨跌的可能性都是同时存在的,最终谁是对的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对的--乔布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